曹禺与中国话剧

合集下载

曹禺话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曹禺话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曹禺话剧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是我国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话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突出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雷雨》,刻画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封建礼教、资本家的剥削和妇女的悲惨命运,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

曹禺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丰富的人物塑造能力,成为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曹禺话剧的影响1. 社会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呼吁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礼教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资本家的剥削等问题深刻的揭示,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学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对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3. 戏剧创作影响曹禺的话剧作品在我国戏剧创作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准的社会批判,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戏剧创作家。

曹禺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对我国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曹禺的话剧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我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广泛的关注,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期待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曹禺的话剧作品,探索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曹禺的作品《雷雨》被誉为我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作之一,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素材

高中语文 1.2《雷雨》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素材

曹禺话剧“三部曲”是什么曹禺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如果说,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那么成熟的标志之一,则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这些剧作,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公元1910年~公元1996年),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

他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于1933年,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一鸣惊人的《雷雨》《雷雨》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的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的悲剧。

也许它写得太像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震撼力。

《雷雨》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也许得力于希腊悲剧的启示,或由于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以及对佳构剧的熟谙,但它决不是模仿,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以及他那雷雨般的诗情。

因此,我们在那扣人心弦的悬念中,也许可以领略中国传奇的魅力,而在火爆的场面中,却可以透视一个中国戏剧诗人特有的热情和个性,特别是它的戏剧语言,洗炼、纯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第一讲之曹禺与中国话剧

第一讲之曹禺与中国话剧

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洪深 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
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 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生了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 洪深的《赵阎王》 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阎王》、熊 佛西的《青春的悲哀》 欧阳予倩的《泼妇》 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予倩的《泼妇》等 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 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 丁西林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 汉、丁西林等一批著名的剧作家。
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蘩漪形象的塑造上。 表现在蘩漪形象的塑造上。
蘩漪是周朴园的续弦,如果算上侍萍, 蘩漪是周朴园的续弦,如果算上侍萍,她实际 上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妻子。她来到周家18年 上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妻子。她来到周家 年,不但 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 没有得到丈夫平等的爱,反而在精神上受到长期的 摧残。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平等的待遇, 摧残。这种压抑的家庭环境和不平等的待遇,使她 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 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
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的影响, 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侍萍形象的塑造上。 侍萍形象的塑造上。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女佣梅妈的女儿, 侍萍是无锡周公馆女佣梅妈的女儿,被周家大少爷周 朴园诱骗,与他生了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30年 周萍和鲁大海。 年 朴园诱骗,与他生了两个儿子 周萍和鲁大海 前的一个除夕,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前的一个除夕,她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朴园为了娶 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赶走了侍萍。那天晚上, 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赶走了侍萍。那天晚上,侍萍带着 刚出生的儿子跳了河,人们都有以为她死了, 刚出生的儿子跳了河,人们都有以为她死了,但她被人救 起,并且又嫁了两次人,还生了个女儿,就是现在的鲁四 并且又嫁了两次人,还生了个女儿, 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 凤。这个性格刚强而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 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是佣人, 摆脱命运的安排,由于她自己的母亲是佣人,自己才如此 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 命苦,被人玩弄又被人抛弃。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曹禺,原名万家宝,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曹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

一、创建中国现代话剧曹禺之前的中国话剧,大多以传统戏曲和文明戏的形式出现,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戏剧形式和技巧。

曹禺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入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了中国现代话剧。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新颖,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深刻反映社会矛盾曹禺的作品多以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为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日出》中社会贫富悬殊的问题等,都通过曹禺的笔触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三、成功塑造复杂人物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蘩漪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四、对悲剧的娴熟掌握曹禺的作品多以悲剧为主,他对悲剧的掌握娴熟而深刻。

他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作品中的悲剧情感得以充分地展现,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悲剧的美感和力量。

五、不断创新和尝试新题材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创新和尝试新题材。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敢于尝试新的题材和主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伦理和阶级矛盾、《日出》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等,都体现了曹禺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

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曹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作品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例如《雷雨》中的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日出》中的贫富悬殊和人生百态等,都体现了曹禺的现实主义精神。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摘要:戏剧也是一门艺术,而如何做好这门艺术关键要靠戏剧的创作。

曹禺的作品以强烈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众多观众,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文章旨在对曹禺剧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一定的探析,并对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意识觉醒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阐述。

关键词:剧作;中国话剧;意识;觉醒曹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塑造出很多深刻而逼真的人物形象,并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心。

曹禺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国话剧意识觉醒的先河,精准地驾驭戏剧语言和各种技巧。

一、曹禺剧作的发展及特点1.曹禺剧作的发展剧本《雷雨》,它的问世一夜间震惊了中国文坛,乃至世界。

曹禺除了自身的勤奋和一定的天分外,他还超越了时代的束缚,也就是属于他自己的话剧意识上的觉醒。

当然,曹禺话剧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作家易普生的剧作观念对曹禺造成了影响,但绝不是效仿。

曹禺自身吸收了很多著名作家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并从中得到领悟和启发,慢慢走进戏剧。

因此,曹禺在那个时代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形式形成了中国较为成熟的话剧意识,逐渐让世界领会到中国话剧舞台的艺术魅力。

从曹禺话剧的戏剧行动和结构布局相当缜密,对话也极其准确,这都足以表明曹禺的话剧创作和话剧意识正在走向成熟,并始终站在中国话剧创作的前沿。

可见,创作话剧其内容并不是作重要的,而是选择用何种话剧的意识进行这种创作才是关键。

2.曹禺剧作的特点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曹禺的作品就像一间丰富多彩的画廊一般。

在这里面可以看到卑鄙的奴才、伪善的资本家、资产阶级女性、农民复仇者以及乡野村姑等,琳琅满目。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丰富的情感吸引着读者,让他们感受那份戏剧冲突及情感的喜怒哀乐。

二、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意识上的觉醒1.戏剧动作的设计一部好的戏剧作品,都会有一个主动作的存在,是它将作品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组合起来的,有节奏地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的展示。

2023年关于1曹禺名词解释

2023年关于1曹禺名词解释

曹禺名词解释曹禺,原名曹禺茂,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话剧作家和导演。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揭露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现实的残酷而著称,作品风格独特,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的话剧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为主题。

他在作品中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

曹禺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批判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和人的内心痛苦。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也探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和选择。

曹禺的作品包括《雷雨》、《日出》、《原野》等,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雷雨》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和对人性的揭示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

该剧通过对家族内部关系的揭示,描绘了一幅虚伪、欺骗和悲剧的画面,体现了曹禺对现代社会的强烈批判。

在曹禺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来探索人性的善与恶。

他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内心矛盾。

曹禺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曹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还担任过导演和戏剧教育工作。

他在导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中国话剧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禺还致力于戏剧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受到了广大观众和评论家的认可。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探索,对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戏剧史上,曹禺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并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用他的作品和才华,为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更是一位为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发出警示的思想家。

曹禺简介、生平

曹禺简介、生平

曹禺简介、生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

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

曹禺简介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

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杰出作品。

曹禺的作品,对导演、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成为真正的综合性艺术,为话剧争取了更多的观众,从而发展提高了剧场艺术。

他的作品,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50多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和院校的实验演出剧目。

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

曹禺的作品除《雷雨》、《日出》外,还有《原野》蜕变》、《北京人》、《家》、《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W.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曹禺生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入南开中学。

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

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曹禺:中国话剧诗化之集大成者——为纪念话剧110周年而作

曹禺:中国话剧诗化之集大成者——为纪念话剧110周年而作

曹禺:中国话剧诗化之集大成者——为纪念话剧110周年而作作者:田本相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9期我曾经论述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并且认为诗化现实主义是中国话剧的传统。

但是近几年来,我经过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文学的传统是诗化传统;中国话剧的传统,则是在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的传承中,形成了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我将在《中国话剧和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一文中对此进行专门的论述)。

而就中国话剧的诗化传统之形成和发展来说,曹禺是中国话剧诗化之集大成者。

正如中国戏曲的伟大剧作家王实甫、关汉卿、汤显祖等将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融入中国戏曲的传统,创造出中国戏曲之典范,曹禺则是以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将外国的戏剧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话剧之典范。

一、诗的感悟我在《曹禺传》中专门写了一章《诗的迷恋》。

正是在曹禺的少年时代,他的天才的诗性如春花绽放。

诗对他来说,是对人生的叩问,是对生命秘密的探索,是对社会的抨击,甚至是对宇宙的探寻。

曹禺少年时代就萌生的忧郁苦闷,以及那种孤独寂寞之感,在他内心激荡着不息的情感波澜。

同时,他那富于浪漫色彩的个性,使之对诗有一种特殊的追求。

他在一段时间里特别喜欢写诗,并且用诗作为他抒情的工具。

他接受过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熏陶,也读过不少新诗。

1928年上半年是他写诗最多的一个时期。

在这些诗作中,荡漾着他那旺盛的诗情,或凄婉清冷,或恬淡幽静,但它的诗境又是那么朦胧超脱。

如《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带着蕴蓄着的怅惘,郁结着的伤感,在雨夜送别行人,叹息着行人明晨便将无踪无影。

曹禺曾说:“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认为诗是一种超脱的、不食人烟火的艺术。

我自己只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非这样写不可。

”(《简谈〈雷雨〉》,《收获》1979年第2期。

)超脱也好,朦胧也好,但它的情调却是凄楚而悲凉的,诗的意境也是完整的。

曹禺作为一个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已闪现出来,尤其透露着他有一种人生大感喟。

不久,他又写了一首长篇抒情诗《南风曲》,这首长诗写得更为飘逸了,好像田园牧歌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袁圆、曾文彩、曾皓
(完)

“远古北京人”(中国 人的祖先——北京猿人)
四 是一个象征形象;曾皓、
讲 曾文清与曾思懿夫妇、
江泰与曾文彩夫妇等是
曹 “现实北京人”的代表;

袁任敢和袁圆父女是 “未来北京人”的代表,
与 愫芳和曾瑞贞则可以看
中 作从“现实北京人”走

向“未来北京人”的代 表。

上:江泰、袁任敢、曾文清 中:愫芳、曾思懿、瑞贞




奶上

奶海

的戏


扇剧

子协


》社

剧演

照出







与 爱美剧,即业余演剧。爱美,是Amateur
中 国
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运动”, 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
话 同于新剧的话剧体制,其核心就是以“导
剧 演制”取代“明星制”。
的社会的揭露。
第 四 讲
曹 方舒饰陈白露 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 国 话 剧
陈 白 露 是 一 位 “ 娜 拉 式 ” 的新女性,在没有走进社
会之前,她是美丽而纯真
的“竹均”,对未来充满
理想;走进社会后,很快
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的“白
露”。
徐 帆 饰 陈 白 露
第 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 四 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 讲 人物链,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
讲 “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

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 期 1”93。0年8月,艺术剧社又联合辛酉、南国
禺 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
与 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
中 成为“左联”的重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国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
话 这时期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中 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本的创作。
国 曹禺《雷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现代 话 话剧的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
剧 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且标志着
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第 二、曹禺话剧的三大杰作




禺 旧








1.《雷雨》


曹 李小龙演的《雷雨》
禺 《雷雨》广泛地吸

和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
第 4.剧场戏剧时期
四 “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 讲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

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 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禺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
与 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第 中国话剧初创时的四个时期

讲 1.文明戏时期
曹 禺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 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的。当时并不叫 “话剧”,而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与 “文明新戏”。
中 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
国 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创造性,
话 普遍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
与 中
收了西方各种戏剧的 优点,并将它们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成功
国 地表现了20年代中国
《雷雨》剧照
话 带有浓厚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
剧 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
一出真正的悲剧。

易卜生戏剧“社会悲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和作
四 品的主题思想方面。周朴园是《雷
讲 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
根源。

禺鲁

侍 萍

上:周朴园

中:蘩 漪
话 莎士比亚戏剧“性格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蘩漪形象的塑造上。 古希腊戏剧“命运悲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侍萍形象的塑造上。

2.《日出》


曹 禺 与 中 《日出》以3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封 国 建半殖民地都市天津为背景,展示了“有 话 余”和“不足”两个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 剧 生存状态,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
剧 提纲,演出内容由演员即兴发挥。
第 1919年,在“易卜生热”的高潮中,胡适 四 模仿易卜生《傀儡家庭》创作的剧本《终身 讲 大事》,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剧本,是 曹 现代话剧告别传统“幕表制”的标志。 禺 2.爱美剧时期
与 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是 中 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戏剧社团。为避免重蹈 国 新剧的覆辙,民众戏剧社意图反对职业化与 话 商业化,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
曹 “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 禺 从《雷雨》到《日出》的变化,是曹 与 禺在《雷雨》取得成功后,试图超越自 中 己的一次大胆尝试。受俄国戏剧大师契 国 诃夫和他的《三姐妹》的影响,在结构 话 和风格等方面都有变化,但仍然保持着 剧 作家内心里的骚动和郁热。
第 3.《北京人》

讲 《北京人》代表着

40年代话剧艺术的最 高成就,是曹禺追求
禺 已久的由“戏剧化的
《北京人》剧照
与 戏剧”向“生活化 代表着三种不同文
中 (散文化)的戏剧” 化的三个不同时代的
国 的转变,是曹禺“走 “北京人”同时出现
话 向契诃夫”宿愿的实 在一个舞台空间里,

现,是曹禺戏剧的一 个新的高峰。
这是曹禺创造的一个 “舞台奇观”。
第 四 讲
曹 禺 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洪深 与 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 中 生了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 国 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 话 予倩的《泼妇》等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 剧 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等一
批著名的剧作家。
3.左翼戏剧时期 第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 四 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