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 论语

中庸之道论语前言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论语中探讨的一大主题。

中庸之道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中庸之道的观点和含义。

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一词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中间的、适度的、平衡的道路。

孔子认为,人应当在各种极端和极端情况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保持中庸之道,而不是过分偏向某一方面。

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1. 人和社会的和谐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人伦,以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原则,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2. 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3. 中庸守则中庸之道也有一系列的守则和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克己奉公: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克制自己的私欲,为公共利益而奉献。

-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

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要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寻求共识和和谐。

- 中庸之道: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保持适度和平衡。

论语中的中庸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其中也包含了关于中庸之道的探讨和阐述。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论述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中庸之道,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强调了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中庸守则的指导。

追随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追随者也就中庸之道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

他们对中庸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拓展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如何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虽然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以下是一些实践中庸之道的方法:1. 自我反省和约束一个人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纠正错误和偏差。

同时,也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的平衡和和谐。

2.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中庸之道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一致,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_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他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事之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中庸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注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有人误会“中”就是不彻底,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有功,只求无过”。

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

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也就是中。

我认为中庸有以下内容: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浑然一体。

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下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中”是动态的中,也就是“时中”。

“中”也是我们通常讲的“度”,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中和。

《礼记·中庸》把中和的思想提到了宇宙观的高度。

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中和之道是天下最普遍的法。

中庸与权变的关系,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中庸要求事物从时间而言要保证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从空间而言,要保持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从动态而言,要保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和谐。

所谓发展变化中的和谐就是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不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方法、最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改革与发展,这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合的过程。

因为中庸是“时中”,是动态的、是与时谐行的、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

中庸有阴阳兼备、刚柔并济、该强则强、该弱则弱、一张一弛的特点。

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大学生人格养成

浅谈孔⼦的中庸之道与⼤学⽣⼈格养成孔⼦的中庸之道对⼤学⽣⼈格养成的影响孔⼦追求中庸的理想⼈格。

中庸⼈格具有执两⽤中、和⽽不同、权变时中的特点。

我们⼤学⽣正处于个⼈世界观、⼈⽣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孔⼦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学⽣的⼈格培养与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其中蕴含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在孔⼦的阐述下有特殊的⽤意,对我们有重要启⽰。

什么是孔⼦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来⾃《中庸》,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描述。

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平正⽆偏⽆易。

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

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定的量和度。

所以“和”与“中”是⼀回事,可⽤“中”的标准去把握“和”,⽤“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中庸之道实质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

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思想⽅法扩展到个⼈的⼈格发展,便有了中庸的修⾝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修⾝?孔⼦是⼀个处世⼤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

孔⼦在教导他⼈“中庸”思想时,同样,也要求⾃⼰的⾔⾏合乎“中庸之道”的标准,“师也过,商也不及” ,是他评价⼈物的中庸;“乐⽽不淫,哀⽽不伤” ,是他审美的中庸;“敬⿁神⽽远之” ,是他对待⿁神的中庸;“周⽽不⽐” 、“和⽽不同” ,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

孔⼦避免了弟⼦们的短处,⼜以⾃⼰的长处教育他们,可见,孔夫⼦之所以胜于他⼈,就在于他善于利⽤“中庸之道”。

“中庸”可以说是儒家所持有的⼀种积极⽽不激进、执着⽽不偏执的思维⽅式,是⼀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论在⼈类社会还是⾃然界,都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最为稳定和谐的状态,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修身养性法则

中庸之道的修身养性法则

中庸之道的修身养性法则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强调人的修身养性。

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可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平衡、和谐与美好。

本文将从中庸之道的概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法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庸之道的概念中庸即中道之正,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准则和思想方法。

它强调在人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保持平衡,避免过分偏向一方。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该保持适度的行为,不偏不倚,既不过分放纵,也不过分约束,而是追求稳定、和谐与美好。

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修身养性是中庸之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冲突,而修身养性则可以帮助人们平抑内心,保持心境的平静与稳定。

同时,养性也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仁爱、诚实、正直等美德,使个人更具魅力与影响力。

三、中庸之道的修身养性法则1. 均衡思维:中庸之道强调思维的平衡和正常,避免过度的极端思维。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问题,避免过分偏颇的情绪和立场。

只有保持理性、中立的思考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界的挑战。

2. 顺应天时:中庸之道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天时。

人们应该关注自然的周期和变化,尊重自然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尊重节气变化,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身心健康;关注环境保护,减少人为破坏等等。

3.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主张和谐共处,但又不同于单一的千篇一律。

个体之间应保持差异性和独立性,各有所长,互相包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会让社会更加丰富多元。

4. 慎独守纪:中庸之道追求心境的平静与宁静。

个人应该慎独,反思自己的言行,保持内心的平衡。

同时,遵守社会公德与法律法规,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5. 追求中和美:中庸之道强调和谐与美好。

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人的幸福与利益,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共同的利益。

只有在各方利益得到均衡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心理健康的追求方式,它主张在各个方面寻求平衡和调和。

它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要求在情感、心志、行为等多个层面都达到一种适度的平衡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情感的平衡。

情感的平衡意味着不过分追求快乐、满足,也不过分沉浸在悲伤、愤怒中。

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应尽量保持心情稳定,并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相契合,即认为情绪的调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中庸之道注重心志的平衡。

心志的平衡包括对自我期望的适度调整和追求合理目标。

人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不要一味追逐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和社会的价值。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目标设定以及社会交往等理论相吻合。

再次,中庸之道强调行为的平衡。

行为的平衡指的是不偏激、不过分,而是在言行中秉持适度的原则。

人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避免极端的言辞和行为,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有效沟通来解决问题。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决策制定、解决问题和沟通技巧等理论相契合。

此外,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还与幸福感的研究相关。

幸福感是指人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中庸之道提出了一种追求适度平衡的生活方式,它认为将情感、心志和行为等方面保持在适度平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幸福心理学理论相吻合,为人们追求幸福感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指导方向。

此外,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应对压力、抗争、困境和挫折的方式。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例如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等等。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应对方式、压力管理和心理韧性等理论相契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新编-----孔子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本故事纯属虚构)邛崃古代美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你知道他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吗
传说年轻的时候孔子是一个思想激进、血气方刚的人,可是后来却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呢
原来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

后来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卿位也失去了,下降为士。

也就是说,从此孔氏便失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地位。

孔子的曾祖父叫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做了陬邑宰,职位相当于今日的乡镇长之类。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孔子的出生年份有几种说法)因为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因为上面还有个哥哥,所以也称孔老二。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从此他跟随母亲过上了贫穷的生活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去
世。

孔母颜征在出身于贫家,但她却是一个十分坚强有傲骨的女性。

她直到死也没有把关于孔子生父是孔纥这一身世背景告知孔子。

而实际上,当孔子三岁时,孔纥即已去世。

当孔子十七岁后,其母颜征在也去世。

直到孔母死时,一个与颜氏为邻的輓车夫的妻子才向孔子透露了其生父及家世的背景,并告诉他孔父的葬地名“防”。

孔子到防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他掘开了父亲的坟墓,而将自己那位身世微贱的母亲与贵族父亲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孔子虽有显赫的贵族家世的血缘背景,但作为一个被遗弃于外的孤儿和弃子,实际上在少年时期却从未曾与这一家族发生过任何关系。

孔子少孤,又为外庶子,不仅不能继承其父亲的贵族身份,而且很早就出外打工,作过多种贱业(如当过在丧礼中吹吹打打的童乐手),甚至曾沦为贱隶。

各种记载均表明,孔子幼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极其贫困且备受歧视。

但是,孔子是一个有远大宏伟志向的人,小小年纪就提出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自少年时代即好学求知。

通过刻苦自学和谦虚求教,他竟奇迹式地成长为当世最为博学多知的人,从而显名于当世。

历经奋斗,孔子的贵族出身逐渐被鲁国贵族所承认。

首先表示承认孔子贵族身份的是鲁公族孟氏之孟厘子。

孟厘子为鲁大夫,在临死前对自己的继承人懿子(“嗣懿子”)这样说:“孔丘确是圣人商汤的后裔”。

然后他一一历数孔丘显赫的家世,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耶吾将没,汝必师之。


在孟厘子死后,他的嗣子孟懿子率其弟南宫敬叔遵照父亲遗命,前往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这是孔子得到鲁国之贵族社会承认的开始。

后来,孔子知礼乐的声名愈来愈大,以至当初蔑视而不承认他为“士”的季氏也不得不承认了他的存在。

为拢络计,季氏曾委任孔子为家臣,作过“委吏”和“乘田”。

委吏,是司库官。

乘田是畜牧官。

由于有政绩又擢升孔子为小司空。

这也是孔子从政事业的开始。

然而,后来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为此他千里迢迢驾车西行去请教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老子。

他虔诚地对老子说:“您能教我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吗”老子没说话,只把嘴巴张开让孔子看。

孔子往嘴里看了一会儿,还是不明白老子什么意思,老子就说:“你看嘴里最坚硬的东西是牙齿,最柔软的东西是舌头,可是,等人老了的时候,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还是那么溜滑溜滑的。

这说明你越坚强,越是在生活中处处争强好胜,那么,你越可能比他人早失败。

而舌头很柔软,反而能长久,你说‘正心、修身、齐家’都还不错,这是我们凡人勉强能做到的,可你有多大的能耐,居然说什么“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这些,以后可能会吃亏的,这就是我对你说的做人的道理。


老子的话似乎给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孔子浇了一盆水,然而,孔子是很坚强固执的人,他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没有把老子的话当一回事,继续按照“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子往下走。

后来他在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时,经历了遭匡人围捕、过宋之危、相失于郑、陈蔡断粮等劫难,终于明白了老子教导的做人道理,于是在再回卫国期间,提出和建立了“中庸”理论。

大意是说: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变”,不偏到任何一边就是“中”,不变到否定自己就是“庸”。

比较高深的阐述就是: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三字经》中也曾对“中庸”进行了解释,即“中不偏,庸不易”,可惜好多人一晃而过,没有深究。

“中庸”照现代人肤浅的理解就是,为人处世始终保持“中游”,既不激进,也不落后,做事不要走极端。

因为人们认为:上游冒险,下游危险,只有中间(中游)保险。

小的时候在路上走时,为了防狗咬,许多小伙伴也总是选择走中间。

勇敢的伙伴总是说:“前不怕,后不怕,中间拿给狗夹(咬)一下”,吓唬胆小
的走中间的人。

事实证明:走在走中间比较保险。

在非洲大草原上,食草动物们为了防狮子、狼等凶猛的动物攻击幼崽,总是把幼崽围在中间,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幼崽。

据说,这就是孔子建立“中庸”思想的来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