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_刘德绩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病。

它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抗凝剂。

本文将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药物特性、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由猪或牛肺黏多糖经特殊工艺制得的抗凝血剂。

相比传统的普通肝素,它具有分子量较低、活性好、半衰期短等优势。

低分子肝素钠主要通过抑制血浆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来发挥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能通过提高血液纤维蛋白降解酶的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血栓栓塞等。

在手术患者中,低分子肝素钠能够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还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肾透析、怀孕期的高危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预防血栓的情况下。

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进行剂量调整。

一般而言,预防血栓的剂量为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而治疗血栓的剂量则为每日两次皮下注射。

注射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部位,并避免静脉内注射。

需要强调的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严格遵循医嘱。

虽然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出血、止血时间延长、胃肠道不适等。

在极少数情况下,低分子肝素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期间,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如出血、皮疹、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

正确认识低分子肝素钠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期间,需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首先,如果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活动性溃疡病人,应慎用低分子肝素钠。

其次,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前应咨询医生,了解风险与益处。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不能与其他抗凝剂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苏海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5期【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

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04月期间,对我院使用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例心绞痛患者,其中14例治疗显效,7例好转;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2例治疗显效,4例好转,1例死亡;1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7例治疗显效,5例好转;1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4例治疗显效,6例好转。

结论低分子质量肝素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肝素;低分子质量;临床应用普通肝素裂解后,形成片段即为低分子质量肝素[1]。

低分子质量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

低分子质量肝素具有选择性强,并且在抗血栓剂量下,对凝血时间没有影响;整体抗血栓能力明显增强;临床疗效反应普遍较好,并且使用安全方便,副作用小[3]。

本研究中,2009年10月至2011年04月期间,对我院使用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04月期间,我院使用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60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3.4~79.2岁。

其中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脑梗死12例、下肢静脉血栓10例,所有患者都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且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确诊。

1.2 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 ml生理盐水和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6000U低分子肝素钙于腹壁皮下注射,每天注射2次,间隔12 h,连续注射周期根据病情及病例,逐个调整,一般为一周至两周左右。

用药前后,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指标的检查。

2 结果21例心绞痛患者,其中14例治疗显效,7例好转;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2例治疗显效,4例好转,1例死亡;1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7例治疗显效,5例好转;1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4例治疗显效,6例好转。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嘱病人保持捏起皮肤,用指腹轻压穿刺口5~10min,力度以 皮肤下陷1cm为度
用药后观察要点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对用药超过7d的患者应加强观察。护士在 用药期间及每次注射前后均应详细检查患者的 局部出血情况及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 他不良反应,如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淤斑 、疼痛等,应警惕有出血可能。在使用过程中 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肝、肾功能等。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小结:操作要点
操作前按摩 部位选择 注射前不排气 捏起皮肤皱褶,垂直进针
确定无回血后方可注射 注射完毕停留数秒 按进针角度拔针 压迫穿刺口力度、方法、时间
穿刺部位禁忌按揉热敷
心理护理及宣教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THANK YOU !
• 对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其衍生物过敏 • 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
患者 • 产后出血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 严重高血压,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和急性感染性
心内膜炎患者
低用分药子肝途素的径使用及及部注意位事项
途径 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 禁止肌注!!!
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
注射范围小 皮下脂肪层相对薄 皮下组织菲薄 易刺入肌肉层 肌层毛细血管丰富 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
垂直角度拔出针帽
注射方法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不用排气!!! 将针头朝下, 空气弹至药液上方
右手以握笔式持针,固定针头垂直进针(根据患者的胖瘦程 度决定注射深度)
左手将推注杆推至注射器底部(注意速度, 4~5s)
注射方法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注射毕停留10s,使药液基本扩散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1. European Pharmacopeia Commission (March 1994) 2. Knoll Pharma
3. Hirsh J, et al. Chest 1998;114:489S-510S
二. 药代动力学不同
克赛®——生物利用度最高
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 抗Xa 或抗IIa 活性 (%)
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较高的抗比值较高的抗活性表示抗栓作用更强出血风险小较长的半衰期依诺肝素一天12次皮下注射即可保持抗凝效果生物活性稳定皮下注射几乎100吸收生物利用度接近近100抗凝作用具有可预测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对血小板激活为主形成的血栓抗凝作用优于内内容一血栓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二低分子肝素已是临床重要的抗凝药物三低分子肝素之间存在差异四依诺肝素的临床应用五指南推荐的低分子肝素克塞低分子肝素之间的不同点化学结构不同药代动力学不同临床疗效不同指南推荐不同低分子肝素的抗xa
J. Fareed, J.M. Walenga, D. Hoppensteadt et al.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 Inequivalenc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n N.Y. Acad. Sci. 1989; 556:333-353
达肝素 5000 IU anti-Xa
Tinzaparin 50 IU anti-Xa/kg
LMW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1. Collignon F,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2-12 2. Eriksson BI,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398-401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因其有与普通肝素相比的抗凝优势,故近年来已用于临床多系统疾病的治疗。

低分子肝素的优点:(1)平均分子量是普通肝素的1/2~1/3,由于分子量小,不易被细胞外基质、血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结合与灭活,因此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好,生物半衰期长(2.8~4.1h),是普通肝素(1h)的2~4倍,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每日2次或1次给药。

(2)抗Ⅹa/Ⅱa活性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肝素,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如普通肝素为1∶1,低分子肝素为2∶1~4∶1,故抗血栓作用增强。

(3)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

(4)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减少出血并发症。

(5)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

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心血管疾病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

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大[1]。

王艳英等[2]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40例,治疗组在和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4天。

结果: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 AMI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闭塞,使供血范围内的心肌坏死。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探析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探析

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探析【摘要】目的对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患者病例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标准肝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而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症状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低分子量在临床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优于标准肝素,值得关注。

【关键词】低分子量肝素;肝素;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应用目前在临床上标准肝素在抗凝以及抗血栓治疗中应用广泛,然而由于其分子量较大,生物活性不一,从而导致其存在一定的出血倾向,并会诱发血小板减少、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近几年临床研究发现,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标准肝素,其能够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下肢静脉血栓产生良好治疗效果[1]。

本次研究中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例,对低分子质量肝素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3例,对照组中有男27例,女16例,年龄41~85岁,平均(63.4±13.2)岁;观察组中有男28例,女15例,年龄40~84岁,平均(64.3±14.4)岁。

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 2 方法1. 2. 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标准肝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低分子质量肝素进行治疗。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与进展ppt课件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与进展ppt课件

肾内凝血的判断及监测指标
肾内凝血的判断及监测指标
肾小球疾病时的抗凝治疗
• (一)什么情况需要抗凝治疗 • 凝血项目的检查:
凝血项目的检查:
(一)什么情况需要抗凝治疗(续)
2.肾活检检查符合上述的检查结果 (新月体,血栓,FIB:Ag Ⅷ:Ag) 3.血、尿FDP的检查 (尿FDP升高,D-dimer, XLFDP↑ 尿FDPmg/d : UPROg/d>1)
肾小球疾病时存在凝血与纤溶障碍的机理
● 尿蛋白的丢失可加重和促进凝血障碍,低蛋
白血症可继发肝脏的代偿性的合成蛋白增加, 在白蛋白合成的同时肝脏可合成纤维蛋白原及 凝血因子Ⅴ、Ⅶ、Ⅷ、Ⅹ均增多,这些因子的 合成的量大于尿中所丢失的量。纤溶蛋白抑制 物a2 -PI, a2 -M, a1-AT增加。
肾小球疾病时存在凝血与纤溶障碍的机理
肾小球疾病时存在凝血与纤溶障碍的机理
●同时PLT立即附着于带负电荷的胶原纤维,血
小板的聚集、释放功能增强,释放各种 更新加快生物活性物质,均残余肾小球内毛细 血管内的凝血和血栓的形成,加重肾脏的损害, 而ß -血小板球蛋白(ß -TG)是由血小板释 放的一种特异性的蛋白,它可以抑制血小板内 皮细胞产生前列腺素,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 的形成。
●抗凝因子丢失的量大于肝脏合成的量 AT-Ⅲ
与蛋白 C的分子量与白蛋白相似,可经肾小球 滤过膜滤出。
●研究证明部分的肾综病人的血浆a2 - PI从尿
中丢失导致血浆中的水平下降。
肾小球疾病时存在凝血与纤溶障碍的机理 综上所述:持续性的大量的蛋白尿可激发血浆中 的凝血因子增高,抗凝物质减少,纤溶酶原减 少。而纤溶酶的抑制物增高,血小板的功能亢 进,这些因子均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非抗凝方面的作用于生物学活性(续2)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主要介绍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

二、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凝血因子活化酶Xa低分子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活化酶Xa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凝血级联反应的进程。

2.高亲和力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低分子肝素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后,能够显著促进ATIII的活化,从而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能力。

3.抑制血小板活化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低分子肝素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进展1.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对患者死亡率、复发率等指标的改善。

2.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再梗死和死亡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3.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和抗凝效果,减少透析膜的血栓形成。

4.低分子肝素在孕产妇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孕妇和产妇中的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还可以减少胎儿的不良影响。

附件:1.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图表2.临床研究中的低分子肝素药物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ATIII(Antithrombin III):抗凝血因子,参与正常凝血机制,能够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一种产生于内皮细胞的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状态。

3.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一种血液栓溶解酶,能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刘德绩 (青岛市临床医学研究所药学研究室 青岛266011)【中图分类号】R969;R97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7-4406(2000)03-0194-03 在经历了近20年的研究后,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lo w molecula r w eigh t hepa rins,LMW H)作为一类重要的抗血栓形成药已确立了自己的适当地位。

它们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已证实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在使用肝素治疗中的一些危险并发症,如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等,当使用LMW H 时较少发生[1]。

1 生化及药理[1~3]LM W H 是由右旋葡萄糖胺和右旋葡萄糖醛酸(或伊杜糖醛酸)交替组成的一种氨基葡聚糖。

它是具有抗凝血活性肝素的片段。

商业LMW H 是通过标准肝素的化学法或酶解聚法生产,平均M r 4000~6500。

LMW H 在具有相对较低抗Ⅱa 活性的同时,保持着充分的抗X a 活性。

它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比肝素低,对血液凝固试验如活性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无明显作用,当采用标准预防剂量时,一般不需实验室监测。

1.1作用机制[1,2]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血药,其作用是通过结合与催化抗凝血酶Ⅲ,一种血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而产生的。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形成复合物,抑制几种促凝血丝氨酸蛋白酶,包括凝血因子Ⅱa 、IX a 、X a 、X I a 和X Ⅱa 。

肝素的催化活性既依赖肝素分子内多糖链长,又依赖其分子内特定戊糖的排列顺序,它对抗凝血酶Ⅲ是一高亲和力的结合部位。

与标准肝素相比,LMW H 抗栓作用较强,而抗凝作用较弱,这是因为M r 在5000以下的肝素,每个M r 只含有16~20个单糖,这个长度不足以与凝血酶结合,只能抑制因子X a ,LMW H 抗X a /抗Ⅱa 为 3.5∶1,而肝素为1∶1。

LMW H 与血小板的亲和力较低,因而并发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的不良反应较少。

这是因为LMW H 不像标准肝素那样,有比较多的负电荷区可以同血小板表面的正电荷区结合。

同理,LM W H 对内皮细胞的影响也比较小。

此外,内源性抗肝素物质如血小板第4因子(PF 4)对其中和作用也较少。

1.2药物动力学[1~3] 各种LMW H 具有不同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替地肝素的生物利用度为90%,sc 后的半衰期为2~4h ,血浆存留时间约为肝素的两倍,作用时间长达24h ;依诺肝素注射后体内存留时间较长,作用维持时间较久。

iv 后抗X a 的活性半衰期为275min,是肝素的8倍,抗Ⅱa 的活性半衰期为40min,与肝素相似。

LMW H M r 小,sc 容易吸收,因而可以sc 。

由于LM W H 生物利用度几乎是100%,不与内皮细胞结合,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少及在富血小板状态下抑制凝血酶作用极强,所以其抗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肝素好。

2 临床应用2.1预防静脉血栓栓塞2.1.1整形外科 在全膝或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LMW H 可产生安全有效的预防作用。

但随整形术的不同效果各异。

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作用与调整剂量sc 的标准肝素及低强度po 抗凝血药一样有效[4,5];而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LMW H 比所有其他以抗凝血药为主的预防治疗更明显有效[6,7]。

2.1.2普外手术 在普外手术中接受LMW H 的病人与接受低剂量标准肝素预防的病人相比,静脉血栓栓塞有适度下降。

在一项研究中,接受LMW H 的病人严重出血的发病率比接受标准肝素者明显较少[8],尤其对那些普外手术有高度危险的病人,例如因恶性肿瘤接受腹部或骨盆手术的病人,采用LMW H 预防可能是适当的[1]。

2.1.3急性脊髓损伤 约40%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可发生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发于损伤后2w k 内,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病率分别可达14.5%和 4.6%;两项小型试验提示[9,10],LM W H 在急性脊髓损伤病人中是有效的。

虽然调整标准肝素剂量使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在治疗范围下限时也可能有效,但这种给药方案常可产生一种不可接受的高出血率。

2.1.4多发性外伤 对344例重大外伤病人和无·19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 HIN ESE J O U RN AL O F CL IN ICA L PHA RM A CY 2000年第9卷第3期 颅内出血证据病人的随机性研究表明,LMW H使静脉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病率从44%降至31%(P< 0.05),使近端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从15%降至6% (P=0.09)[11]。

2.1.5内科疾病 患缺血性卒中的病人,轻瘫或瘫痪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总体发病率为42%[12]。

在一项随机性试验中,LMW H在降低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中优于对照组,而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在一项LMW H与安慰剂的比较研究中,LMW H使年龄65y以上的内科病人由纤维蛋白原扫描检出的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从9.1%降至3.0%(P< 0.05),而且未见有任何出血增加。

2.1.6股动脉月国动脉分流术移植物通畅 给予LM W H的病人移植物存活1a者78%,给予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的病人移植物存活1a者为64%(P <0.05)[13]。

2.1.7预防再次心肌梗死 据报道[14]依诺肝素对控制第Ⅷ因子(vo n willebrand,VW)水平更为有效。

68例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病人中,VW因子水平较低者,不易死亡、再次心梗或复发心绞痛。

VW 因子升高最多者较升高最少者发生反复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高 6.5倍。

而且一般说来,接受依诺肝素治疗病人的VW因子平均升高8.7%,而接受普通肝素病人的VW因子平均升高93.9%。

在不稳定心绞痛或无Q波心肌梗死病人中,34例用依诺肝素的病人2w k后9例(26%)再次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34例用普通肝素者中半数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依诺肝素一方面通过VW因子-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减少血小板的沉积,另一方面通过VW 因子-VⅢ因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凝血酶的产生。

这些作用可以阻止VW因子进一步释放并更好控制正在进行着的血栓形成过程。

2.2血栓形成的治疗2.2.1静脉血栓形成 对LM W H与标准肝素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通过治疗前后静脉造影显示,LMW H阻止血栓增大的作用优于标准肝素。

使用LM W H血栓减小的病人为64%,血栓增大者6%,复发的病人2.7%,发生严重出血者0.9%;而标准肝素分别相应为50%、12%、7.0%和3.2%(P <0.01)[15~17]。

2.2.2不稳定型心绞痛 Cohen等[18]报道给予LM W H的病人,死亡、心肌梗死或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比给予标准肝素的病人低(16.5%∶19.8%,P <0.05),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两组相似(分别为6.5%和7.0%)。

根据这些数据,认为LMW H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至少像标准肝素一样有效,而且它更方便,因为不需监测。

2.3缺血性卒中 Kay等[19]报道在312例患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中,于症状发作后48h内,随机给予sc LMW H两种方案中的一种[每次4100U(抗X a),qd或bid],或给予安慰剂。

治疗10d跟踪6 mo,LMW H效果优于安慰剂。

给予LM W H(bid和qd)的病人,死亡或日常生活变为依赖他人者分别为45%和52%,安慰剂组为65%(P<0.01)。

2.3区域麻醉中的使用准则[1]2.3.1术前 手术前接受LMW H预防血栓形成的病人,可以认为已具有改变的血凝。

同时给予影响止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标准肝素或右旋糖酐可使手术中包括椎管血肿在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在手术前接受LMW H的病人中,单次量脊椎麻醉可能是最安全的神经阻滞技术。

穿刺针放置应至少在LMW H最后一次剂量后10~12h,随后给药应至少延迟到穿刺针放置后2h。

当穿刺针放置中有出血时,可能成为手术后开始血栓预防再推迟的根据。

2.3.2术后 手术后开始LMW H预防血栓的病人,可能安全地经受单次量及持续的置管术。

如果选择一种持续置管术,最好将硬膜外导管留置过夜并于d2拔除,拔管后2h给第一次剂量的LMW H。

对于任何一种LMW H预防方案,拔管的时间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应至少延迟至LMW H一次剂量后10~12h拔管,拔管后2h内不应继续给药。

应严密监测病人手术期间脊髓压迫的早期体征,如麻木或虚弱的进行性加重及肠和膀胱功能紊乱。

如怀疑有椎管血肿,必须立即拍片证实,因延迟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脊髓局部缺血。

治疗选择为减压椎板切除术,如手术延缓8h以上,恢复是不大可能的[20]。

在接受区域麻醉和LMW H结合治疗的病人中,这些准则在减少椎管血肿发生率中已明显见效。

对LMW H生化与药理知识的详尽了解,将允许有最适宜的区域麻醉治疗,同时使椎管内出血及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减至最低。

3 结语LMW H在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中已证明·195·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HIN ESE J O U RN A L O F CL IN ICA L P HA RM ACY 2000年第9卷第3期 安全有效,并显示出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形成的希望。

它在药物动力学方面的优点已不需实验室监测,并使其应用向门诊病人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阶段发展,未来它的应用可能会增多。

然而,LMW H 和肝素都有的局限性也促进了新抗血栓形成药的发展。

包括水蛭素、因子X a 抑制剂、组织-因子-通道抑制剂及血小板GP 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随着这些药物及更新一些药物的问世,我们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疾病的能力可能会有实质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1]W eitz JI .Low -molecular -w eight heparins .N Eng J M ed ,1997,337(10):688[2]Horlocker T T,Heit J A .Low molecu lar w eigh t h eparin:bioch emis try,ph armacology,perioperativep roph ylaxisregimen s,and guid elines for regional anes th etic managemen t.Anesth Analg ,1997,85:874[3]M artindale ,the Extra Pharmacopoeia ,ed 31.London :UK ,1996:883-884[4]Im periale TF,Speroff TA.M eta-analysis of meth ods to p reven tvenous th romboembolis m follow ing total hip replacemen t.J AM A ,1994,271:1780[5]M oh r DN ,Silvers tein M D ,M u rtaugh PA ,et al .Proph ylacticagen ts for v enous th rom bosis in elective hip surgery.ArchIntern M ed,1993,153:2221[6]Leclerc JR,Geerts W H,Desjardins L,et al .Prevention ofv enous th romboembolis m after kn ee arth roplasty .Ann Intern M ed ,1996,124:619[7]h eit JA,Berkow itz SD,Bona R,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low molecular w eigh t h eparin (ard eparin s odium )compared to w arfarin for th e p reven tion of v enous th romboembolis m after total k nee replacem ent s urgery .Th rom b Haemos t ,1997,77:32[8]Kak kar VV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livarin and o ther LM W Hsin general su rgery:a metaanalysis.Blood Coag ul F ibrinolys is,1993,4:s 23[9]Green D .Prophylaxis of th romboem bolism in spinal cord -inju red patients.Chest,1994,102(Su ppl A):649s [10]Green D,Lee M Y,LimAC,et al .Prevention ofth romdoem bolis m after s pinal cord in jury using low -molecular-w eigh t h eparin.Ann Intern M ed ,1990,113:571[11]Geerts W H ,Jay RM ,Code KI ,et al .A comparison of low -dose heparin with low-m olecular-w eigh t heparin as proph yla-xis again st v enous th romboembolis m after majo r trauma.N Eng J M ed,1996,335:701[12]Clagett GP,Anders om FA,Heit J ,et al .Prevention ofv enous th romboem bolism .Ch es t ,1995,108(Suppl ):312s [13]Edmondson RA,Coh en A T,Das SK,et al .Low -m olecularweigh theparinvers usas pirinanddipy ridamole afterfemoropopliteal bypass g ncet,1994,344:914[14]徐成斌译.有助于预防再次心梗的药物-低分子量肝素.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50):1[15]Leizorovicz A,Simonneau G,Decousu s H,et al .Com paris on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 molecular w eigh t heparin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initial treatmen t of d eep v enousth rombosis.BM J ,1994,309:299[16]Siragus a S ,Cos mi B ,Piovella F ,et al .Low -molecular -wightheparins and u nfractionated h eparin in th e treatm ent of patien ts with acu te venous th romboembolis m.Am J M ed,1996,100:269[17]Lensing AW A,Prin s M H,Davidson BL,et al .Treatment ofdeep venous th rombosis w ith low -m olecular -w eigh t heparins .Arch In tern M ed ,1995,155:601[18]Coh en M ,Demers C,Gurfink el EP,et a l .A comparison oflow -m olecular-w eigh t h eparin w ith unfractionated h eparin for u nstab le coronary artery dis eas e.N Eng J M ed ,1997,337:447[19]Kay R ,W ong KS ,Yu YL ,et al .Low -molecular -weigh t he -parin fo r th e treatment of acute is chemic stroke.N Eng J M ed ,1995,331:1588[20]Vand ermeulen EP,Van AH,Vermylen J .Anticoagulan ts andspinal -epidural an es th esia .Anes th Analg ,1994,79:1165(1999-01-07收稿)环孢素A 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李 栋 纪 鹏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肥城271600)【中图分类号】R 979.5;R 55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7-4406(2000)03-0196-03 环孢素A (cyclo sporin A ,Cy A )具有选择性免疫抑制功能,已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