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唑来膦酸前应熟知的11个问题
唑来膦酸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唑来膦酸注射液的合理使用疼痛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症状,随着骨转移灶的扩大越来越强烈,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及生活上的不便,癌症患者尸检发现25%~85%有骨转移,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如乳腺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食管癌[2]。
唑来膦酸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含氨基的第三代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Paget's 病(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引起的骨痛。
然而临床使用的唑来膦酸注射液有两种规格含量100ml:5mg和5ml:4mg。
那么他们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呢?一、唑来膦酸的药理作用1.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来抑制骨吸收。
2.治疗骨转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和已活化破骨细胞的增生来抑制骨的吸收,减少骨基质细胞因子的释放或抑制肿瘤细胞黏附于骨基质。
唑来膦酸与骨有高度亲和力,能优先被转运到骨形成或吸收加速的部位,一旦沉积到骨表面,就会被具有破骨作用的破骨细胞摄取;抑制破骨细胞对骨小梁的溶解和破坏,从而阻止肿瘤引起的溶骨性病变、减少骨吸收、减轻疼痛及降低由骨转移所致的高钙血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3.同时,唑来膦酸能够阻断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各种各样刺激因子诱导的钙离子的释放,从而减少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并导致部分肿瘤细胞的死亡。
4.唑来膦酸还可通过抑制甲醛戊酸途径、阻滞细胞周期来诱导破骨细胞和单核细胞前体细胞的凋亡,达到抑制骨吸收的目的。
二、临床应用1.肿瘤骨转移:癌症患者都会伴随一定程度的骨骼并发症,包括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碱性磷酸酶升高和疼痛。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临床并发症,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Paget's病[3]:Paget,s病以骨骼一个或多个区域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增加伴有骨骼修复不良,进而导致骨重建失调和骨转换增加为主要特征,双膦酸盐是其主要治疗药物。
3.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代谢加快,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所致。
唑来膦酸 (Zoledronic Acid)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唑来膦酸 (Zoledronic Acid)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唑来膦酸 (Zoledronic Acid)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密度减少和骨质变薄,导致骨骼易碎性增加。
唑来膦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一、唑来膦酸的作用机制唑来膦酸是一种氮杂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过程中的关键酶类氮单膦酸合成酶,阻断骨重吸收,减少骨质破坏和骨骼变薄,增加骨密度。
此外,它还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骨重吸收的细胞功能,发挥强大的止骨应答作用。
二、唑来膦酸的剂型和用法唑来膦酸目前可供静脉注射剂和口服片两种剂型,治疗骨质疏松症常采用注射剂。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年接受一次静脉注射,剂量为5毫克,注射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用药频率,并定期监测骨密度。
三、唑来膦酸的疗效与安全性唑来膦酸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表明,唑来膦酸能明显增加骨密度,减少脊柱和髋关节骨折的发生率。
同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骨折的过程中,唑来膦酸也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其安全性,唑来膦酸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它的不良反应较少,并且轻度,包括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
四、唑来膦酸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前应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和药物敏感史,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在开始用药前,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以监测疗效,调整用药方案。
3. 我们希望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的运动和均衡的膳食,以促进骨密度的增加。
4. 在用药期间,患者应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的合理调整,遵从医嘱,避免错过用药时间。
5. 长期用药时,应密切关注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的变化,预防肾功能不全和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唑来膦酸钠发热处理

唑来膦酸钠发热处理唑来膦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可以用于合成酰胺、膦酸酯和其他有机化合物。
在合成过程中,唑来膦酸钠常常需要进行发热处理,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发热处理是指将固体试剂暴露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
对于唑来膦酸钠来说,发热处理可以通过加热或溶解在热溶剂中的方式进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唑来膦酸钠发热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加热发热处理加热发热处理是将唑来膦酸钠固体置于恒温加热器或炉中进行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反应。
在进行加热发热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
一般来说,唑来膦酸钠的发热处理温度在100-150摄氏度之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加热时间:加热时间应根据实验需求和唑来膦酸钠的反应特性来确定。
一般来说,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产生副反应或降低产率。
3. 安全操作:在进行加热发热处理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高温装置和试剂。
同时,要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产生有害气体。
二、溶解发热处理溶解发热处理是将唑来膦酸钠溶解在热溶剂中,通过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实现发热处理。
在进行溶解发热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溶剂选择:选择适合的溶剂进行溶解,一般来说,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等。
选择溶剂时要考虑溶解度、反应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2. 溶解温度:根据唑来膦酸钠的溶解性质,选择合适的溶解温度。
一般来说,溶解温度在50-80摄氏度之间比较适宜。
3. 搅拌条件:在溶解过程中,应适当搅拌溶液,以加快溶解速度和均匀度。
搅拌的方式可以选择磁力搅拌或机械搅拌。
通过以上的发热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唑来膦酸钠的反应效率和产率。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热处理方法,并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总结起来,唑来膦酸钠的发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试剂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加热或溶解在热溶剂中的方式进行。
唑来膦酸水化方法

唑来膦酸水化方法
唑来膦酸是一种减少骨破坏、促进骨沉积的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为针剂,一般用于女性患者。
在使用唑来膦酸之前需要先进行水化,即在唑来膦酸前后各静点250ml生理盐水,以促进药物完全水化,同时也可以预防发热。
在进行水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使用唑来膦酸之前,先补充足量的钙剂(每日600-1000mg),并服用活性维生素D3(每日剂量为0.25μg),服用7-10日后再进行注射。
- 唑来膦酸是100ml包装的,点滴时间不能少于15分钟,不能太快。
唑来膦酸的水化方法可以有效减轻药物对肾脏的刺激,减少发热的概率,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使用唑来膦酸时,建议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用药方法和剂量使用。
注射用唑来膦酸

注射用唑来膦酸1注射用唑来膦酸适应症编辑高钙血症,内分泌科2用法用量编辑静脉滴注。
成人每次4mg,用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每3~4周给药一次或遵医嘱。
3不良反应编辑本品的不良反应与其它双膦酸盐报告的不良反应相似,约在 1/3 患者中出现。
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是流感样症状(约9%),包括骨痛(9.1%)、发热(7.2%)、疲乏(4.1%)、寒战(2.8%)以及关节痛和肌痛(约 3%)。
目前尚没有这些不良反应可逆性的信息。
肾钙分泌减少常伴有不需要治疗的无症状的血浆磷酸盐水平降低(约 20%的患者)。
约 3%的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低钙血症。
已经有报道,在静脉输注Zometa.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5.8%)和呕吐 (2.6%)。
也会有小于1%的患者在输液部位发生偶然性的局部反应,如发红或肿胀和/或疼痛。
在约1.5%的使用Zometa 4 mg 治疗的患者中报告有厌食。
观察到少量皮疹或瘙痒病例(低于1%)。
与其它双磷酸盐类药物一样,在大约1%的患者中报告有结膜炎的症状。
一些报道指出本品可引起肾功能损害(2.3%),然而该患者群体的其它危险因素也有损害肾功能的可能。
在安慰剂对照组的临床试验中,唑来膦酸组 5.2%患者出现严重贫血(Hb 8.0 g/dl),安慰剂组为 4.2%。
在临床研究中出现了下列不良反应,主要是在长期给予唑来膦酸后发生的。
根据发生频率列出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在先。
采用下列发生率评估: 很常见: 10%,常见: 1%- 10%,少见: 0.1%- 1%;偶发: 0.01%- 0.1%; 罕见: 0.001%(包括个例)。
血液和淋巴系统常见: 贫血少见: 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罕见: 全血细胞减少神经系统常见: 头痛、感觉错乱少见: 头晕、味觉障碍、感觉迟钝、感觉过敏和震颤精神障碍常见; 睡眠失调少见: 焦虑罕见: 精神混乱眼部常见: 结膜炎少见: 视觉模糊罕见: 葡萄膜炎,巩膜外层炎胃肠道常见: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少见: 腹泻、腹痛、消化不良、胃炎、口干呼吸、胸部和纵隔少见: 呼吸困难、咳嗽皮肤和皮下组织常见:多汗症少见: 搔痒症、皮疹(包括红斑状和斑点皮疹)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常见: 骨痛、肌痛、关节痛、全身性疼痛、关节僵直少见:肌肉痉挛心血管系统常见; 高血压不常见:低血压罕见: 心动过缓肾和泌尿系统常见: 肾功能损害少见: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尿、蛋白尿免疫系统少见: 过敏反应罕见: 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和给药部位常见: 发烧、流感样症状(包括疲劳、寒战、不适感和面部潮红)、外周水肿、乏力少见: 注射部位反应(包括疼痛、刺激、红肿、硬化),胸痛、体重增加实验室检查异常很常见:低磷血症常见: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低钙血症少见:低镁血症、低钾血症罕见:高钾血症、高钠血症上市后: 本品上市后的使用过程中报告有以下不良反应。
骨质疏松症与唑来膦酸

定义: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骼密度的降低,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分类: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
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肾衰竭,过量甲状腺荷尔蒙或白血病),或药物(如类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略..)。
症状表现:(1)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
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样化)。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
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3)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易漏诊—影像学检查很有必要)。
诊断要点:1)骨影像学检查和骨密度①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 X线可以发现骨折以及其他病变,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疾病以及脊椎前移。
骨质减少(低骨密度)摄片时可见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减少及其间隙增宽,横行骨小梁消失,骨结构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观察到。
正确应用唑来膦酸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种类比较多。双膦酸盐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药物 不同双膦酸盐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很大,因此使用的剂量和用法也有差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杂志.2011;4(1):2-17.
梧桐●无痛
用药方法
静脉滴注双膦酸盐
一年静脉滴注一次 每次15分钟
食物及其他药物影响 不受影响
如果有任何口腔病症,立刻报告医生。在治疗中,这些患者应尽量避免进行牙科手术。 在用双酸盐治疗时发现有颌骨坏死病人,牙科手术可能会加剧该病。如果患者需要进行 牙科手术,日前尚无数据表明中止双酸盐治疗会减少颌骨坏死的风险。临床医生应对每 个病人基于各自的利益/风险评估进行临床判断。
③ 其他骨坏死已有其他骨坏死(包括股骨、髖骨,膝盖骨和肱骨)的病例报告。然而,
年 内; 改善血清骨转换指标水平; 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率。部分患者持续使用 3 年,在第 9 年检测髋部骨密度、血清骨转 换指标水平及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第 6 年之后停药的患者并无显著 差异。表明几乎所有接受 6 年连续唑来膦酸注射的患者可以停药长
3 达 年,患者骨密度仍维持较好水平。
Black DM,Reid IR,Cauley JA,et al. The effect of 6 versus 9years of zoledronic acid treatment in osteoporosis: a randomized second extension to the HOR IZON Pivotal Fracture Trial ( PFT) .J Bone Miner Res,2015,30( 5) : 934-944.
梧桐●无痛
唑来膦酸是怎么治疗骨质疏松的
如何安全使用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

如何安全使用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在药学中,唑来膦酸钠(zoledronic acid)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然而,由于其强效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的潜在风险,正确使用唑来膦酸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安全使用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唑来膦酸钠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存在禁忌症。
在使用之前,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以确保唑来膦酸钠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2.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唑来膦酸钠通常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并且每次使用的剂量和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使用药物,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
3. 考虑饮食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使用唑来膦酸钠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与某些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钙、镁、铁和铝等含量较高的食物和药物可能会影响唑来膦酸钠的吸收和疗效。
因此,患者应避免同时摄入这些物质,以避免降低药物的疗效。
4. 监测适当的生化指标使用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时,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生化指标检测,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剂量以优化治疗效果。
5. 预防和管理副作用唑来膦酸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适当调整剂量或给予辅助治疗来减轻副作用。
6. 定期随访治疗骨质疏松不仅仅是使用药物,还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
定期的随访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患者应按照预约时间参加随访,并积极与医生沟通药物的使用和效果。
总之,安全使用唑来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是保障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遵循医嘱,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唑来膦酸前应熟知的11个问题
唑来膦酸使用方便、较为安全,但即便如此,唑来膦酸在使用中仍有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掌握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唑来膦酸更好地应用于患者。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唑来膦酸的活性是氯膦酸二钠(第一代双膦酸盐)的2000倍,具有改善骨质、减少骨相关事件等作用。
1. 唑来膦酸能够应用于成骨性骨转移的治疗吗?
因为双膦酸盐抑制了破骨细胞活性,成骨性骨转移能否应用唑来膦酸一度具有争议。
现有研究证实,成骨性骨转移病灶中破骨细胞的活性也会增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可以减少成骨性骨转移的发生[1]。
因此,唑来膦酸可以应用于成骨性骨转移的治疗。
2. 使用唑来膦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了解患者是否有牙科疾病,以及近期内是否有牙科手术史,这些情况可能导致颌骨坏死的发生;
②查明患者的肾功及离子情况;
③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本品;
④本药慎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同时应用,慎与利尿剂同时应用,因这些药物均能降低血钙;
⑤慎与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与沙利度胺同时使用可能增加肾功能损害发生的风险。
3. 唑来膦酸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①骨转移,能够减少骨相关事件(病理性骨折、骨痛、高钙血症、脊髓压迫综合征);
②骨质疏松(尤其是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
③配合其它药物治疗骨转移导致的高钙血症。
4. 唑来膦酸的使用时限为多久?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出现肾功损害及颌骨坏死等事件的风险增加。
使用唑来膦酸20次发生颌骨坏死的风险是6.7%,使用36次的风险是31.7%[2]。
现有结论认为,对于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应使用至不能耐受或一般情况显著下降。
对于辅助治疗,每6月使用1次,有临床试验设计时限为3年。
5. 唑来膦酸是否具有抗肿瘤活性?
唑来膦酸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VEGF实现),并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
6. 唑来膦酸有哪些不良反应?
①多数应用唑来膦酸的患者不会产生不适反应,多数不良反应轻微,但用药前应充分向患者交代。
②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肾功能损害、颌骨坏死。
③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出现发热后可予解热镇痛药物。
④应用本药后常有短暂的骨痛增加,也可有短暂的关节痛、肌肉痛。
⑤离子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磷血症、低钙血症。
⑥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低血压。
⑦结膜炎。
⑧其它不良反应有:乏力、胸痛、腿部浮肿、恶心、呕吐、便秘、腹泻、腹痛、吞咽困难、厌食。
⑨本药的毒副反应多为轻度和一过性的,多数情况下在1-2天内自动消退。
7. 唑来膦酸应如何使用?
成人每次4mg,使用100ml的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溶液配注,滴注时间>15分钟,治疗骨转移应每3-4周使用1次,辅助治疗为每6月1次。
因唑来膦酸与钙可形成螯合物,忌与含钙溶液配伍。
8. 双磷酸盐相关性骨坏死的临床分期及治疗[3]:
0期:临床未见骨坏死,但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和表现,可以使用止痛药物和抗菌素治疗;
1期:死骨产生,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和感染表现,可以使用抗菌素漱口,每季度随诊,并明确能否继续应用双磷酸盐;
2期:产生骨暴露及骨坏死,伴感染症状如骨暴露区红肿、疼痛,有或无溢脓,使用抗菌素漱口液及镇痛治疗,口服抗菌素;
3期:骨暴露及骨坏死,疼痛,感染,同时具有下列1项或多项表现:暴露或坏死区超过牙槽骨范围,造成病理性骨折,口外瘘道,口鼻腔相通,或累及下颌骨下缘或窦底的骨质溶解破坏。
治疗使用抗菌素,抗菌素漱口液,镇痛及外科手术。
9. 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应辅助应用唑来膦酸?
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应用唑来膦酸提高了5年生存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停经和激素情况与唑来膦酸的疗效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10. 唑来膦酸有着怎样的作用机制?
唑来膦酸与骨有高度的亲和力,能够优先到达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被破骨细胞摄取,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破骨细胞在骨质吸收部位的聚集,最终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重吸收过程[4]。
11. 绝经后内分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应如何应用唑来膦酸?
根据骨矿物质密度值检测情况,T≤-2.5,每6月使用唑来膦酸4mg,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1>T>-2.5,可以考虑使用唑来膦酸。
下列因素存在2个或2个以上者,可以考虑唑来膦酸治疗,包括:T<-1.5,年龄>65岁,吸烟,有髋关节骨折家族史,50岁以后有脆性骨折史,BMI<20kg/m2,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6月。
也可应用FRAX工具(WHO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评估骨折风险,根据骨折风险制订治疗方案。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
参考文献:
[1]刘巍,冯莉。
成骨性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及其诊治现状。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9):1135-1138.
[2] Calvo -Villas JM, Tapia Torres M, Govantes Rodiquez J, et al.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zoledronic acid [J]. Med Clin(Barc),2006, 127(15):576-579.
[3]叶文成,李莹,张波。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上海口腔医学。
2012,21(3):354-358.
[4]严婷婷,陆劲松。
唑来膦酸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
肿瘤,
2009,29(11):109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