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理论讲义讲解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与原理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与原理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现象和遗传变异的生物学科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也随之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那么,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是怎样的呢?一、遗传学研究的方法1.1 遗传学基础方法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主要有遗传分析和遗传实验两种。
遗传分析是通过观察种群的遗传变异,推断遗传模式和基因频率的方法。
而遗传实验则是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和遗传规律的方法。
1.2 分子遗传学方法分子遗传学是现代遗传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主要运用如PCR、DNA测序技术等手段,对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功能、转录调控、表观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遗传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1.3 组学方法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学手段已成为现代遗传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组学主要包括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组学四个方面。
通过对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代谢过程和分子修饰等方面的研究,组学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二、遗传学研究的原理2.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石之一。
孟德尔通过观察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等性状,发现遗传特征的转移并不是简单的混合现象,而是遗传单位(基因)按照一定比例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这就形成了现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2.2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掌控着生物的性状和发育。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DNA分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C、鸟嘌呤T)组成。
2.3 基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基因变异是指某个个体的遗传信息与其他个体存在多态性的现象。
这种多态性可以体现在基因的数目、交配类型、基因的性状表达等方面。
基因变异是生物进化、物种分化的基础,同时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关键因素。
2.4 遗传环境互作环境变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是遗传学所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环境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讲义.doc

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 )第一章概论减数分裂性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由此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 (2n →n)的特殊细胞分裂方式。
一.医学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学:研究人类(个体和群体)性状(生理性状和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
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
临床遗传学:研究临床各科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遗传咨询的学科。
● 医学遗传学的分科:人类细胞遗传学:从细胞水平上研究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结构、畸变类型、频率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人类生化遗传学: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研究遗传物质(基因)的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和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在人群中的行为、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研究近亲婚配的危害以及从群体范围对遗传病的防治作预期的估算。
药物遗传学:研究药物代谢的遗传差异和不同个体药物反应差异的遗传基础肿瘤遗传学: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研究癌变的遗传基础,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体细胞遗传学:用细胞培养、细胞杂交的方法研究体细胞的基因作用,人类基因图的绘制,诱变与恶变的本质等。
优生学:应用医学遗传学的原理和手段,改变人类的遗传素质,防止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的科学。
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史(略)三.医学遗传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1.人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需要2.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威胁日益严重3.实行优生学的需要四.医学遗传学的研究方法㈠群体筛查法群体筛查法: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进行某种遗传病的普查。
● 普查所选的病种:①发病率较高② 疾病危害严重③ 可以治疗● 群体筛查的目的:1.了解遗传病的患病率和基因频率2.筛查遗传病的防治对象3.筛查遗传病携带者4.探某种病是否病。
如某病有因素,可体在:●患者属病率 > 一般群体病率●一属病率> 二属病率> 三属病率(表1-1)表 1-1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中各属病率属关系病率父母、兄弟姐妹33.21 ‰伯、叔、姑、(外)祖父母13.54 ‰第一代堂(姨)表兄妹 6.24 ‰第二代堂(姨)表兄妹 4.20 ‰表叔、伯、姑与表舅姨 3.62 ‰一般群体0.98 ‰●血属病率> 非血属病率(表1-2)表 1-2精神分裂症母的寄养子女与非寄养子女非寄养子女寄养子女子女人数5047精神分裂症0 5精神缺陷0 4病人格29神官能症713住精神病院或入一年以上211正常39 5㈡系分析法目的:①判断病是否病?是什么方式?②辨是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③是否存在异性?㈢双生子法卵双生( Monozygotic twin , MZ ):基相同,表型极相似。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遗传学是研究基因、遗传变化、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现象的科学。
研究遗传学的目的是了解生命起源和生命的发展演化,探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促进良种育种以及推进基因治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基因是生命体内可以表现出某种遗传性状并能自我复制的DNA序列。
每个生命体的染色体组成了一整个基因组,其中包含了同一组基因的一系列不同版本,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的表达会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性状,并且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纵向遗传,即从父代到子代的遗传方式;另一种是横向遗传,即通过同代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基础适应产生遗传效应。
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遗传现象和实验研究。
1.观察遗传现象观察遗传现象主要是研究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
现在遗传学研究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基因测序技术,从基因组中识别出不同基因的序列,透彻地研究基因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遗传现象来揭示遗传规律。
具体的实验研究方法有:(1)交配试验。
交配试验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繁殖,观察下一代的性状变异情况,以此来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
(2)高通量技术。
高通量技术主要是利用高通量测序、高通量组学、高通量筛选等多种技术方法,通过大规模分析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和蛋白质质谱等数据信息,以揭示各种遗传现象和规律。
(3)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包括了许多生物学常用的实验技术,如PCR技术、获得重组DNA、RNA干扰、DNA逆转录、南方分子杂交等。
(4)分析家系。
分析家系是用于研究人类遗传疾病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收集家族中患有同一遗传疾病的患者,以及其健康家庭成员的基因组序列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确认致病基因。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规律和遗传现象,以及基因和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调控和演化的学科。
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胞、生物体、种群和进化等层次。
在遗传学研究中,各种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1. 测序技术测序技术是遗传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测序技术可以用来确定一个基因组的序列,以及在序列中检测突变和变异等遗传变化。
现代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批量测序,大大加快了测序的速度和降低了成本。
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遗传学研究中的一项较新技术,可以用来修改生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
目前,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和TALEN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以及开发基因治疗和转基因作物等应用。
3.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
它可以同时检测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帮助我们了解基因对生物发育和生理过程的调控机制。
基因芯片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4. 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是在计算机和信息学的帮助下进行的生物学研究。
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等分子的大量数据,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结构预测和系统生物学分析等。
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在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 遗传连锁分析技术遗传连锁分析技术是用来分析基因组中相邻基因之间的连锁关系的一种方法。
这一技术可以用来确定基因和疾病之间的连锁关系,以及确定染色体上的位点。
遗传连锁分析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等问题。
6. 生殖细胞遗传学技术生殖细胞遗传学技术是研究遗传信息在生殖细胞中的传递和变异等现象的学科。
这一技术可以解决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遗传问题,以及研究生殖细胞的发育和调控机制等。
总体来说,遗传学研究中应用的方法和技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包括测序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遗传连锁分析技术和生殖细胞遗传学技术等。
《遗传学讲义》PPT课件

一 遗传学基本概念
(1)遗传学(genetics) 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W)1909
年首先提出. (2)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 (3)变异(variation) (4)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中的世代交替
过程:
有性生殖:亲代(Parent generation) :精子 (spermatozoa) 和 卵 子 (ovum)—— 配 子 (gametes) —— 受 精 (fertilization)—— 受 精 卵 (oosperm), 即 合 子 (zygote), 受 精 卵 —— 卵 裂 (cleavage)—— 胚 胎 (embryo)—— 新 的 个 体 即 子 代(Filial generation)。
开, 进入不同的性细胞中,否则就无法 解释杂种二代所得到的结果” 1865年格里高·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植物杂交实验” “ 等着瞧吧,我的时代总有一天要来临”
7.1869年高尔顿(Galton,F.) “ 天才遗传(Hereditary
genius)” 即 “融合遗传论”。
(二).遗传学的诞生
1797年英国 奈特(Knight,T)
豌豆杂交实验: P 灰色×白色
F1
灰色
F2 灰色 白色
但未统计分析,只发现了这一现象。
1863年诺丹(Nauding): (1)正交和反交结果是相同的; (2) “ 负责遗传性状的要素互相分
2.100年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精液不是提供胚胎组成的元素,而是
提供后代的蓝图。生物的遗传不是通过身 体各部分样本的传递,而是个体胚胎发育 所需的信息传递 3.1809年拉马克(Lamarck, J.B) “ 用进废退”
遗传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多因子复杂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每个基因作用较小,且易受环境 影响;而单基因性状通常受单一基因控制,遗传效应显著。
研究意义
揭示多因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为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数量性状遗传学原理
数量性状定义
01
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身高、体重等。
遗传基础
02
数量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每对基因作用微小,呈累加效应。
克隆技术介绍
简要介绍动物克隆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伦理道德问题
探讨动物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生命尊严、生物多样 性、人类安全等。
社会影响与监管
分析动物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府对相关技术的监管措施。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学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精准医学将成为 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个体化诊断和
RNA翻译的过程
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识别 mRNA上的遗传密码,并根据密码子的顺序合成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从而合成蛋 白质。
基因突变与修复机制
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类型。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影响生 物体的性状和表型。
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对生物表型的影响
可能导致生物体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 异常表现。
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功能丧失或获得 新的功能。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自然选择提供多样 性。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类型
包括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等 。
染色体变异类型
DNA复制的特点
遗传病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遗传病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遗传病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基因及其表达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机制,以及预防、治疗遗传病的方法和技术。
在遗传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以下几种:1.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涉及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合作项目,目的是解析人类基因组,建立人类基因图谱,并阐明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该计划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84年,至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对于遗传病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遗传病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对基因组的快速高通量测序,可以获得海量的遗传信息,从而对人类遗传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Illumina测序、Pacific Biosciences测序等。
3.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方式从体细胞中复制某一特定基因、DNA片段或整个基因组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早的克隆技术就是利用质粒向细胞中导入外源DNA的重组DNA技术。
此外,还有目标基因克隆、PCR技术等。
4.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可以对基因进行定点修饰甚至切除,从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
其中最为常见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技术、TALEN技术、ZFN技术等。
5. 遗传变异筛查技术遗传变异筛查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筛查,发现基因突变和多态性等变异,从而诊断或预测一个人是否有遗传疾病倾向的技术。
如基于微阵列芯片、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单基因或全外显子筛查技术等等。
总之,遗传病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预防、治疗与控制遗传病,使这一领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但也需要特别重视伦理问题和隐私保护,确保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的平衡。
遗传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遗传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遗传病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与表达规律,以及遗传变异对生物性状和疾病的影响及其遗传机理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遗传病的不断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遗传病学的重要性。
本文将着重介绍遗传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家系研究法家系研究法是一种在人类遗传病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家系中遗传病的传递规律。
其主要优点是可以获得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确定疾病相关基因的传递方式、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从而预测疾病的遗传风险和诊断方法。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分子机制和表达方式的学科。
与常规遗传学研究相比,分子遗传学引入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
这种技术可以分析疾病相关基因的DNA序列、RNA表达、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等信息,并揭示它们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遗传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遗传因素对人群中疾病流行规律的影响。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确定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各种常见疾病的风险的相对贡献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预防和治疗。
四、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是以整个基因组或基因组片段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因组中全部基因和非编码RNA的组成、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遗传变异与表型差异的关系等。
这种方法需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从而揭示基因功能和调控方式。
五、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包括PCR、DNA测序、蛋白质分离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基因克隆和转染等手段。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揭示遗传变异对基因功能的影响,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遗传病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将对疾病预防和治疗、遗传咨询和家族规划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讲义(理论教学部分)王晓雯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遗传教研室二O一四年二月第一讲植物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第一节染色体制片技术概述1.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意义对染色体的观察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以说,细胞遗传学之所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通过对染色体行为观察,由些去解释一些遗传现象而发展进来的。
观察染色体的目的有两个:观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变化;观察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联会行为,了解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判断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2.染色体制片的技术流程2.1概念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是指显示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的技术。
2.2技术类型压片技术和去壁干燥技术是染色体制片的主要类型。
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的机械压力而使染色体分散。
去壁低渗法则是以酶分解细胞壁,以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和火焰干燥及水表面张力而使染色体自行展开。
图1.1染色体常规制片技术流程图压片法的优点是操作快速简便,节省材料。
去壁低渗法,染色体易于展开而不易导致染色体变形,尤其对一些含较多成熟细胞的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效果较好。
两种技术成功的基础和关健是应获得大量染色体缩短适宜的分裂细胞。
第二节取材一般来说,凡是能进行细胞分裂的植物组织或单个细胞,例如,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根尖和茎尖),幼小的花,居间分生组织,愈伤组织,幼胚及胚乳,大、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以及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过程中的两次细胞分裂等,都可以作为观察染色体的适宜材料。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的分生组织或细胞的分裂活动,既有其自身发育的阶段性,又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有充分掌握这些组织的一般结构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了解每个具体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才便于取得合适的材料。
而准确的取材,是制作优良的染色体标本的基础。
1.取材部位1.1根尖根尖可以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图1.2根尖结构模式图分生区:此部分约1~2mm长,多为等直径的细胞,细胞质浓厚、细胞核较大并约占整个细胞体积的3/4。
分生区细胞均可进行不断的分裂活动,但是,不同部位的细胞分裂的频率是有明显差别的。
此外,细胞分裂也是不同步的。
在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研究中,根尖分生组织为最主要的材料,因为取材方便,分生区易于识别,如以种子萌发取根,则不受季节的影响,这是其他材料所不及的。
根尖材料可以从多种途径而获得,要根据具体情况从优选择。
1.1.1以种子萌发取根这是最常用的主要方法。
为获得良好的种子根,除种子的饱满度和生活力等种子的品质外,种子的萌发条件的选择,以获得生长健壮的根尖材料也很重要。
经验表明,生长健壮的根尖不仅细胞分裂频率较高,而且染色体形态也较平直,而根尖生长势差的材料,不仅分裂频率低,而且染色体形态也多是扭曲的,即所谓的。
1.1.1.1滤纸培养法适用于某些蔬菜作物的小型种子和禾本科植物种子的萌发。
1.1.1.2纱布培养法即将种子用潮湿的新纱布包裹,置于加盖的玻璃容器中萌发,每天用温水洗涤1~2次。
此法很适合多数小型种子的萌发,效果比前者为优。
1.1.1.3锯末或砂土培养法基质消毒后,非常适于容易腐烂的豆类种子萌发。
1.1.1.4水培法即取包装用的硬质泡沫塑料薄片,在其上打出大小适宜的小孔,然后将种子的胚一端朝下植人小孔中,与水面接触,制成培养床,使其飘浮在任一可盛水的大容器的水面上。
此法不需换水,取根甚为方便,适合于各种大形种子的萌发。
也适用于某些小鳞茎(例如大蒜)的萌发取根。
1.1.1.5试管培养法某些稀少或珍贵的种子,或种皮含抑制萌发物质的休眠种子,可经消毒,剥去种皮接种在MS琼脂培养基上培养。
此法培养的根尖生长良好,细胞分裂频率也较高,是很有效的方法。
1.1.2鳞茎水培取根此法适用于洋葱、蒜、中国水仙、风信子等。
水培中经常更换新鲜的同温水,是获得良好材料的关键。
1.1.3扦插取根此法适用于扦插繁殖为主的植物,如杨、柳、桑、葡萄、菊花。
1.1.4从植株上直接取根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禾本科植物,例如,麦类作物在分蘖期长出的大量不定根,比种子萌发的根更健壮,是很好的材料。
1.2茎尖一个营养生长的茎尖的宏观结构,一般包括生长锥和叶原基两部分。
图1.3茎尖结构模式图茎尖的取材,主要适用于一些难以获得种子或种子不易发芽的木本植物。
例如,许多果树、竹类、木本花卉等。
茎尖细胞柔嫩和易于制片,在用于压片法时,是比根尖更为优良的材料。
茎尖取材困难和操作繁复是其主要缺点,其有生长季节的严格限制,休眠芽是不适于取材作细胞学观察的。
其次,是取材时一般需要在放大镜下剥去幼叶,切取生长锥和叶原基部分,常常难免带有一些成熟细胞或是木质分子、结晶等。
所以,许多茎尖材料不适于用压片法,而宜用去壁低渗法制片。
1.3幼叶从叶原基发育至成熟的叶片,其生长发育的早期,主要以细胞分裂活动而增加其体积,所以,在幼叶期也可供作为染色体研究的材料。
顶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活动停止较早,居间分生组织较晚,即叶片的成熟过程是由顶向基的。
幼叶的取材,大小因植物而异,总的原则是越小越好。
以麦类植物为例,以0.5~1cm长的幼叶为宜,取其叶片基部制片最好。
1.4幼小子叶在双子叶植物中,子叶极为发达,在胚的发育早期,亦有非常旺盛的细胞分裂活动,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材料。
尤其是一些豆科植物,取材也极方便,在开花结实期间,可以获得大量材料。
子叶的取材,以胚发育早期的幼小子叶为宜,越小越好。
作为取材标准,大小则因植物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异。
例如,蚕豆的幼小子叶长1.5~3mm为宜。
总的来看,从取材之方便和制片之容易两个方面而言,幼小子叶均优于幼叶,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材料。
1.5愈伤组织这是指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愈伤组织。
植物组织的培养在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应用时,常常需要检查所培养的愈伤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异。
原则上取材时应注意的两点:其一,以转移到新鲜培养基上3~7d后取材较为合适,此时容易获得较多的分裂细胞;其二,应在解剖镜下仔细辩认正在生长和已老化了的细胞群。
通常,老化的细胞群比较疏松而呈透明状,这是因为细胞体积较大而且高度液泡化之故,而分生细胞群的细胞较小,含较大的细胞核和浓厚的细胞质,故外观上显得致密而折光性较强,所以,应取此类细胞群进行预处理。
1.6胚乳裸子植物最适于用胚乳作观察材料,如松、柏和银杏等。
一般在传粉后3天即可开始取材,其细胞分裂时间持续较长。
除上述5种取材方法以外,还可从居间分生组织、茎形成层和花蕾等部位进行观察。
2.取材时间这里所说的取材时间,系指一天中什么时间取材的问题。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细胞的分裂周期可变的,不恒定的。
大量试验表明,只要植物的分生组织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取材均可。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某些低等生物如原生动物和藻类,以及在恒温条件下培养的细胞系,其细胞分裂则往往可以表现出周期的节律性。
但这些特点是不能简单地引伸到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活动中去的。
第三节预处理1.预处理的作用在植物体细胞染色体的观察和研究中,一般均以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最为合适。
但存在三个困难集中中期染色体:(1)分裂中期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30min;(2)在正常条件下,中期分裂相所占比例很小;(3)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很难将其分散开。
尤其是染色体较大或数量比较多的材料,很容易产生染色体的严重重叠,不仅不能识别单个的染色体形态,有时甚至连计数也困难。
因此,体细胞染色体制片,一般需要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对材料进行预先处理。
预处理是否适宜,是染色体制片技术申最关键的操作步骤。
预处理的目的在于:(1)阻止或破坏纺锤体微管的形成,有丝分裂过程被阻抑在分裂中期阶段,这样便可以累积比较多的处于分裂中期的染色体;(2)导致染色体高度浓缩,使染色体变短,从而利于染色体的分散。
2.预处理的方法2.1处理方式就植物材料本身而言,处理方法可分为两类,离体处理和非离体处理。
离体处理:是指将所要处理的器官或组织从母体上切除下来,浸没在预处理液中进行处理。
非离体处理:是指不与母体分离,而只把所处理的部分浸入预处理液中进行活体处理。
2.1.1离体处理预处理药物作用迅速、操作比较简单方便,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
通常是把根尖和茎尖等切下,投人有预处理液的指形管中处理。
在离体处理条件下,细胞是处于严重缺氧和有毒害的恶劣环境中。
此外,由于材料较小而又脱离了母体,细胞代谢活动所需的能源被中断。
如果毒害严重或处理时间太长,细胞将死亡。
为了改善这种恶劣条件而利于得到较好的预处理效果,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每一指管中处理的材料切忌过多,一般较大的根尖或茎尖不超过10个,小根尖或茎尖不超过15个为宜。
(2)切取材料宜小,例如,根尖,以2~3mm长为宜。
(3)在处理期间,如能更换一次新鲜溶液更好;并经常振摇,如果可能的话,向溶液中通气将是很有利的。
(4)尽可能在避光下处理。
此外,如果材料较多,改用培养皿作处理容器,可显著改善处理的环境条件,效果良好。
2.1.2非离体处理在这种处理方法中,由干分生组织不与母体分离,故其抗药物毒害的能力比离体者强。
但也正因为如此,药物的作用也相应成缓慢,所以,这类处理的持续时间便随之延长。
如处理得当,非离体处理能比之离体处理累积更多的中期分裂细胞。
但是,如持续处理的时间过长,则又常会导致产生多倍化细胞,在计数染色体时,要考虑到这一特点。
非离体处理方法,很适合处理一些具大染色体的植物材料。
2.2预处理药物2.2.1秋水仙素(colchicine)常用浓度0.05-0.2%水溶液,易溶于冷水,有剧毒;高温与照光易失效,现配现用。
适用于大、中、小染色体。
2.2.2对二氯苯(p-Dichlorobenzene pDB)常用饱和液,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适用于大、中、小染色体,尤其适合染色体计数;使染色体易于分散较好,但显示缢痕较差。
2.2.3 8-羟基喹啉(8-hydroxyquinoline)多用0.002mol/L水溶液,易溶于乙醇,难溶于水,配后于60℃温箱数小时,完全溶解后,冷却即可。
适宜中、小染色体,离体处理好。
优点在于显示缢痕清晰,缺点在于中期分裂相不如其他的多,但总体优于其他药物。
2.2.4α-溴萘(α-Bromonaphthalene )饱和液现配最好,适于禾本科及水生植物,活体处理。
100ml加2滴即可。
2.2.5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适宜早中期染色体供核型分析和G-带研究。
20-50ppm,小染色体用低浓度,大染色体用高浓度。
2.2.6混合处理液对二氯苯+α-溴萘,100ml对二氯苯饱和液加1-2滴α-溴萘,对大、中染色体作用迅速。
可在短时间内明显缩短。
秋水仙+8-羟基喹啉,等量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