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模具结构设计规范 (封面和内容)

教育訓練講義之
版本
模具結構設計規范
頁次
7 OF 17
規范限制之內.母模折彎側在折彎成形允許的情況下.全部鑲滾針,對于較小的產 品折彎,可使用內導柱,在此也暫未羅列.對于外導柱長度限制,原則上不超過220. 對于產品成形較高的.應使用兩后導柱,上模座銑避位. 4.4.1.折彎模1.如附圖六,附圖七,附圖八,附圖九所示, 此為最常用折彎模結構,在公模結構形式中,設計者可按模具需求選用彈釘, 滑塊翅翅板等合理的脫料形式,注意,每個附圖公模兩端脫料形式,並非必須組合. (1) 上鎖板(Top Supporting Plate)代號P01A.其需求與否由設計者根據 模具高度作出選擇. (2) 上墊塊(Upper Parallel Block)代號:P02A.其需求與否由設計者根據 模上具高度作出選擇. (3) 上模座(Upper Die Set)代號:P03A. (4) 上墊板1(Upper Parattel Rlockimg Plate1)P04A (5) 公模(Upper Rrtainer)代號P05A (6) 上墊板2(Upper parallel Blockung plare2):P06A由設計者根椐模 具狀況作出選擇 (7) 上模零件代號從P07開始依序編號 (8) 下鎖板(Bottom Die Backing Plate)代號:D02A
教育訓練講義之
版本
模具結構設計規范
頁次
5 OF 17
(3) 模具結構圖必須帶圖框,圖框內必須包含以下內容:圖號.工序內容.素材 材質,厚度,閉模高度,設計人.設計日期.模板和備料零件材質,規格,數量, 下模組立圖, (4) 備料表和零件圖名稱使用代號. (5) 模板和零件代號中,D代表下模板或下模零件,P代表下模板或下模零件,對 于模板分塊式,應以板名未尾字母來區分,例如D05A. D05B. D05C.等在圖.
模具结构设计方案

模具结构设计方案模具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塑料、金属、陶瓷等制品的生产过程中。
模具的结构设计对产品的成型质量、生产效率以及模具寿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以塑料模具为例,详细介绍模具结构设计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模具的整体结构设计。
模具一般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模和下模之间通过模具螺栓连接。
上模通常由进料口、固定板、移动板、顶针等部分组成,下模则由底板、定位销、导向板等部分组成。
在整体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上、下模的对位准确、顶出机构的稳定性以及模具的可拆卸性等。
其次是注塑模具中的流道系统设计。
流道系统是塑料模具中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的成型质量。
在流道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塑料的充填速度、压力和温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流道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同时,还需要设计出合适的喷嘴和冷却系统,以确保塑料在流道中充分流动和冷却。
第三是模具的冷却系统设计。
冷却系统对于模具寿命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冷却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冷却通道,并确保冷却通道与模具表面的距离足够近,以提高冷却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冷却通道的位置和布局,以保证整个模具受热均匀,避免产生应力集中和变形等问题。
另外还需要考虑模具的顶出机构设计。
顶出机构主要用于将成型的产品从模具中弹出,避免产品粘模。
在顶出机构的设计中,需要确保顶出机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考虑到产品的形状、材料和尺寸等因素,设计合适的顶出机构形式和数量。
最后是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成本。
一般而言,模具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耐腐蚀性和导热性等特点。
在选择模具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需求和经济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
综上所述,模具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减少生产成本。
因此,在进行模具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点,以保证模具的性能和质量。
各种冲压模具结构形式与设计

各种冲压模具结构形式与设计普通冲模的结构形式与设计凹模结构尺寸1.凹模厚度 H 和壁厚 C 凹模厚度 H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F ——最大冲裁力( N)。
但 H 必须大于 10mm,如果冲裁轮廓长度大于 51mm,则上式计算值再乘以系数1.1 ~ 1.4 。
凹模壁厚按下式确定:C=(1.5 ~2)H(mm)2.凹模刃口间最小壁厚一般可参照表1。
表 1 凹模刃口间最小壁厚(mm)材料厚度 t冲件材料≤ 0.50.6 ~ 0.8≥1铝、紫铜0.6 ~ 0.80.8 ~ 1.0(1.0~ 1.2)t 黄铜、低碳钢0.8 ~ 1.0 1.0 ~ 1.2(1.2~ 1.5)t 硅钢、磷铜、中碳钢 1.2 ~ 1.5 1.5 ~ 2.0(2.0~ 2.5)t常用凸模形式简图特点适用范围典型圆凸模结构。
下端为工作部分,中间的圆柱部分用以与固定板配合冲圆孔凸模,用以冲裁(安装),最上端的台肩承受向下拉(包括落料、冲孔)的卸料力直通式凸模,便于线切割加工,如各种非圆形凸模用以冲凸模断面足够大,可直接用螺钉固定裁(包括落料、冲孔)断面细弱的凸模,为了增加强度和凸模受力大,而凸模相刚度,上部放大对来说强度、刚度薄弱凸模一端放长,在冲裁前,先伸入单面冲压的凸模凹模支承,能承受侧向力整体的凸模结构上部断面大,可直单面冲压的凸模接与模座固定节省贵重的工具钢或硬凸模工作部分组合式质合金组合式凸模,工作部分轮廓完整,圆凸模。
节省工作部分与基体套接定位的贵重材料冲裁凹模的刃壁形式简特点适用范围图刃壁带有斜度,冲件或废料不易滞留在刃孔内,因而减轻对刃壁的磨适用于冲件为任何形状、各损,一次刃磨量较少。
刃口尺寸随刃种板厚的冲裁模(但料太薄不磨变化宜采用)凹模工作部分强度好α一般取5′~ 30 ′刃壁带有斜度,漏料畅通,但由于适用于材料厚度小于3mm 刃壁与漏料孔用台肩过渡,因此凹模的冲裁模工作部分强度较差凹模厚度即有效刃壁高度。
刃壁带有斜度,冲件或废料不易滞留在刃孔内,因而刃壁磨损小,一次刃磨量少。
模具结构形式与模具设计计算

模具结构形式与模具设计计算1. 引言模具是制造工业中常用的工具,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成型和加工。
模具结构形式与模具设计计算是模具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模具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本文将从模具结构形式和模具设计计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模具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2. 模具结构形式2.1 压力模和引导模常见的模具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压力模和引导模。
压力模是通过外力作用,将工件材料迫使进入模腔,并在所需的位置和形状处冷却和固化,最终得到所需产品。
而引导模则用于帮助工件材料进入压力模腔,确保其完整填充,并同时完成一些附加操作,如排气、润滑等。
2.2 打底模和剪底模打底模和剪底模也是常见的模具结构形式。
打底模用于通过顶杆或顶针将工件材料顶出模具腔,实现腔内空腔的形成。
剪底模用于在模具腔内完成工件材料的剪切,以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2.3 滑块模和拉伸模滑块模和拉伸模是模具结构中的另外两种常见形式。
滑块模用于在模具腔内进行垂直或水平的移动,以实现对工件材料的进一步成形。
拉伸模则用于在模具腔内进行拉伸操作,以增加工件材料的长度或尺寸。
3. 模具设计计算3.1 总体设计计算模具设计计算的第一步是进行总体设计计算。
总体设计计算主要包括确定产品的尺寸、形状和结构要求,以及分析工艺工况和材料特性等。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和计算,确定模具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形态和尺寸。
3.2 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的材料选择是模具设计计算中的重要环节。
模具的材料应具有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能够承受模具加工过程中的高压和高温。
常见的模具材料有钢、铝合金、铜合金等,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3 模具零件的计算模具设计计算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对模具零件进行计算。
模具零件的计算包括模腔、芯棒、导向柱、导向套等部件的形态和尺寸计算,以及对这些部件的强度和刚度进行分析。
根据所需产品的形态和尺寸要求,确定模具零件的合理形态和尺寸。
挤出成型模具结构设计方案

挤出成型模具结构设计方案挤出成型模具在塑料加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着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探讨挤出成型模具的结构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制品质量。
主要结构组成挤出成型模具主要由进料系统、螺杆、模腔和冷却系统组成。
进料系统负责将塑料颗粒送入螺杆,螺杆通过旋转和推进实现塑料的压缩和加热,而模腔则决定了最终制品的形状和尺寸。
冷却系统则用于快速降温和固化塑料制品。
结构设计要点1.螺杆设计:螺杆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塑料在挤出过程中的压缩、混合和进料能力。
合理设计螺杆的螺距、螺槽深度和压力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塑料的均匀性。
2.模腔设计:模腔的结构应考虑到制品的形状、尺寸和壁厚,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必须考虑模腔的冷却系统,以避免制品变形和缺陷。
3.冷却系统设计:冷却系统的设计影响着挤出过程中塑料的温度控制和降温速度。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制品质量,冷却系统应布局合理,确保塑料均匀、迅速地冷却固化。
4.材料选择:挤出成型模具的材料选择应考虑到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热传导性。
通常情况下,选择高强度、耐磨损的合金钢作为模具材料,以确保模具的寿命和稳定性。
结构优化建议1.流道优化:合理设计流道结构,减少塑料的流动阻力和压力损失,提高进料效率。
2.增加冷却通道:在模腔周围增加冷却通道,提高冷却效率,减少制品变形和翘曲。
3.模具光洁度:保持模具表面的光洁度,减少制品表面缺陷的产生。
4.辅助装置:考虑在模具中增加辅助装置,如拉伸机构或气动系统,以实现特定制品的形状和结构。
结语挤出成型模具结构设计是塑料加工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证制品质量。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对挤出成型模具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以满足不同生产需求的要求。
三板模(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搞懂这些真不难

三板模(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搞懂这些真不难来源:掌⼯知随着电⼦产品智能化与⼩型化发展, 产品精密度越来越⾼, 三板模I/M⼯艺运⽤越来越普遍, ⽽传统的⼿⼯植⼊或ROBOT辅助植⼊效率不⾼, 拉带式I/M⼯艺越来越受欢迎, 本⽂主要对拉带式三板模(简称拉带模具)结构与设计规格做概述说明。
⼀常见三板模具结构介绍1.1 三板模模具结构图1.2 三板模模具运动原理常⽤三板模有三次分型:第⼀次在剥料板与母模板之间;第⼆次在剥料板与上固定板之间;第三次在母模板与公模板之间。
a、当公模侧起初受到注塑机的拉⼒时﹐公母模板之间由于装有开闭器﹐⽽剥料板与母模板之间没有任何连结和阻碍 (多数情况下⼩拉杆上还装有弹簧)﹐这时在拉⼒作⽤下剥料板与母模板⾸先分开﹐母模板随着公模板⼀起向后运动﹐运动到设定距离(⼤于料头长度)时﹐被⼩拉杆限位块挡住﹐由于母模板随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向后运动﹐这样⼩拉杆也被带动﹐它⼜带动剥料板运动⼀个设定距离(常为5mm)﹐以便将料头打下﹐这个设定距离运动完后﹐⼩拉杆和母模板都停⽌运动。
b、注塑机动模侧继续动模侧向后运动﹐拉⼒不断增⼤﹐超过开闭器锁紧⼒﹐母模板与公模板分开﹐分开到设定距离时停⽌不动。
c、在顶杆的推动下﹐顶出板带动顶出机构(顶针﹑斜稍等)开始顶出动作﹐将成品顶出(⾃动落下或由机械⼿取⾛)。
1.3 三板模模具零件介绍1.3.1 导向机构-----导柱OR导套(导正模具⽅向)1.3.2 定位机构-----定位块OR定位柱(精确定位模具相对位置)1.3.3 注塑引流系统-----引料接头(将熔融塑料从机台导流⾄模腔)材质⼀般使⽤硬度较⾼的SKD61或HRC51~531.3.4 开闭器系统-----塑性开闭器&刚性开闭器&磁性开闭器(依顺序延迟开模)1.3.5 定距拉杆系统-----定距拉杆及拉板(限制开模距离)⼆拉带模具导⼊条件2.1 拉带I/M模具端⼦基本要求2.1.1 料带端⼦间Pitch应使产品之间有⾜够空间(a >1.5),以保证模仁强度(如图)2.1.2 料带Pitch孔设计可符合现有模座及拉带机构设计标准 (如图)A:料带Pitch孔Φ1.30 +/-0.02﹔ B:Pitch距 a=5.00﹔ C:料带宽度 c >3.502.1.2 料带端⼦有梳⼦&封胶位的位置 (如图)A:端⼦封胶尺⼨宽度保证+/-0.02公差管控﹔B:模具有梳⼦的位置﹐端⼦位置度0.062.2 拉带I/M产品的基本要求A.产品⾁厚,不⼩于0.25B.封胶占位符0.40。
23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23模具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模具是工业制造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批量生产各种产品,如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一个完整的模具通常由多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共同协作,实现产品的加工和成型。
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基座:模具基座是模具的主体支撑部分。
它通常由铸铁或钢材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模具基座的设计要考虑到模具整体的稳定性和刚性,以确保模具在加工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或振动。
2.压紧装置:压紧装置用于固定模具的上下模板,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稳定。
通常采用螺杆、螺母、压板等组件,通过转动螺杆来实现模具的压紧或松开,以适应不同产品的加工需求。
3.模板:模具的上下模板用于实现产品的成型。
模板通常以钢材制成,具有高强度和耐磨性。
上下模板上还需要进行精密的开孔和零件加工,以保证成品的尺寸精度。
4.制品出料系统:制品出料系统用于从模具中取出已成型的产品。
它通常包括导向柱、导向套、顶针等部件,通过与上下模板的配合运动,使产品从模具中顺利脱出。
5.整体定位系统:整体定位系统用于确保模具的定位准确。
它通常由导向柱、导向套、定位销等组件组成,通过固定和相对定位,确保上下模板的位置准确,以保证产品的尺寸和形状的一致性。
6.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用于控制模具的温度,以提高产品的成型效率和质量。
通常采用冷却水管道和冷却水箱等组件,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却水来降低模具的温度。
7.拆装系统:拆装系统用于方便模具的拆卸和安装,以便进行清洁和维护。
通常包括螺丝、螺母、卡夹等组件,通过拧紧或松开这些部件,可以将模具的各个零部件拆卸或安装起来。
以上是模具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不同类型的模具在具体设计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结构。
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加工损失。
模具毕业设计103注射模的结构设计

模具毕业设计103注射模的结构设计注射模具是工业制造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具,其设计结构直接影响到注射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注射模具的结构设计,包括模具的结构要求、主要零件设计和结构优化。
一、模具的结构要求1.注射模具的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刚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模具在注射过程中不发生变形和振动,影响产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2.注射模具的结构要便于装卸、维修和保养,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
3.注射模具的结构要尽可能简单,以降低模具的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
二、注射模具的主要零件设计1.模具基座:模具基座是支撑模具的主要部件,其结构要具有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
为了方便模具的安装和调整,模具基座通常采用箱式结构,并设置有调整螺栓。
2.模板:模板是注射模具的主要部件,其上安装有注射模具的零件和导向机构。
模板的结构要求平整度高、刚性好,并配有合适的冷却系统,以确保注射过程中的热平衡。
3.滑块和导柱:滑块和导柱是注射模具中重要的导向和定位部件。
滑块通常用于实现中空或复杂形状的注射产品,其结构要求刚性好、耐磨损,并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
导柱负责注射模具的下模板与上模板的定位,其结构要求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并配有合适的润滑系统。
4.模芯和模腔:模芯和模腔是注射模具成型部件的关键零部件,直接决定了注射产品的形状和尺寸。
模芯和模腔的设计要考虑到材料的选用、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因素,以提高模具的耐用性和工作精度。
三、注射模具的结构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注射模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结构优化:1.采用优质材料:选择适当的模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磨性,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精度。
2.优化冷却系统:合理设置注射模具的冷却系统,以提高注射过程中的热平衡,减少产品变形和缩水现象。
3.降低模具重量:通过优化模具结构和采用轻量化材料,来减轻模具的重量,降低模具的惯性和振动,提高注射产品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按模具总体结构分类
1)单分型面模具 分开模具取出制品和浇注系统凝料 的界面称分型面。模具上只有一个将 动、定模两部分分开的分型面,称为 单分型面模具(两板模)。可以是单 型腔,也可以是多型腔。其成型零件 分设在动、定模两部分,闭合后构成 封闭的型腔,结构如图5-2所示。这是 注射模具中最简单和常用的一种结构 类型。
(8)模架 模具中各模板和导柱、导套 及复位杆等,通过螺钉联接组 合在一起的装配体叫模架。模 架是实现模具基本功能的基础 零件。模架的尺寸规格已系列 化、标准化、商品化,如图5-8 所示。模具设计时可直接选 用。
图5-8 标准模架
(9)其它零件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零件外,有些模具还有侧向抽芯机构、 先复位机构、限制开模顺序的限位机构和二次脱模机构等其 辅助零件。
(2)模具厚度 每台注射机都有一个允许的安装模具厚度,所设计的模具 应在注射机允许的模具厚度范围内,即应满足 Hmin≤ Hm≤ Hmax
Hm—模具厚度(mm); Hmin—允许安装的最小模具厚度(mm); Hmax—允许安装的最大模具厚度(mm)。 (3)模具定位与紧固 注射机固定模板中心有一个起定位作用的基准孔,孔的中 心与注射机的料筒和喷嘴中心一致。模具安装到注射机上 后,其主流道中心与注射机喷嘴中心应保持同心,为此模具 上有一个凸起的园环,称定位环,与注射机的定位孔配合起 定位作用,如图5—12中浇口套外圆起定位环作用。 模具在注射机上的固定,一般通过压板和螺栓实现夹紧、 固定。如图5-12。
V—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容积(cm³ ); α—注射系数,一般为0.7—0.9。包括塑料密度变化和漏 损等因素。密度变化因素:无定型塑料约为0.93,结 晶型塑料约为0.85。 (螺杆与料筒工作间隙:螺杆直径为 Φ30,间隙δ小=0.10,δ大=0.25 Φ45,间隙δ小=0.15,δ大=0.30 Φ65,间隙δ小=0.20,δ大=0.40 Φ90,间隙δ小=0.30,δ大=0.50)
(3)锁模力的校核 塑料熔体充满模腔时,会使模腔内产生沿分型面分开的胀模力,此力 等于塑件和流注系统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之和与型腔压力的乘积。注 射机的锁模力应大于胀模力,才能保证动、定模在注射过程中紧密闭 合。如图5—11所示。 为此需满足 T锁=KP平均A T锁—注射机额定锁模力(KN); P平均—型腔压力平均值(MPa); A—塑件加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 的总投影面积(c㎡); K—安全系数,通常为1.1~1.2。 p平均=kP k—压力损耗系数,据塑料品种、 浇注系统结构及尺寸、塑件形状、 图5-11 锁模力与涨模力 成形工艺条件等不同,通常在0.25~0.5。 P—注射压力(MPa)。 塑料熔体经注射机喷嘴和模具浇注系统进入型腔,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损失,进入模具型腔的熔体压力一般为25~50MPa。 通常中小型塑件成形时的型腔压力可取20~40MPa。 精密塑件成形时的型腔压力可取39~44MPa或更高。
注射模具的总体 结构设计
5.1 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类型 5.2 注射模具与注射机的关系 5.3 模具型腔数量的确定
5.4 注射模具分型面的确定
5.1 注射模具的基本结构类型
1 注射模具的基本类型
注塑制品的种类繁多,结构形状复杂,应用十分广泛,如 图5-1所示。其成型模具的结构类型也有多种多样。 (1)按塑料类型分类 根据塑件所用的材料,注 射模具可分为热塑性塑料注 射模和热固性塑料注射模。 两者的基本结构相似,但由 于成形材料不同,在结构设 计上也有些差别,设计时应 注意。
3 注射模的工作过程
模具是被安装在注射机上工作的,工作时模具的定模部分 安装在注射机的定模板上固定不动,动模部分与注射机动模 板一起由注射机的合模油缸驱动,实现模具开、合运动。 模具开始工作时,注射机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向定模一 边移动实现合模,模具合紧后,便在型腔与型芯之间形成与 制品形状完全一致的封闭空间。同时注射机的注射油缸开始 工作,通过螺杆将料筒中塑化好的塑料熔体,经喷嘴和模具 的浇注系统注入封闭的模具型腔,待熔体完全充满型腔并经 保压、补缩和冷却定型后,模具动模部分在驱动油缸作用下 沿分型面处打开,浇注系统凝料和制品被带到动模一侧,制 品紧紧包在型芯上。动模部分打开一定距离后,注射机推出 油缸开始动作,通过模具推出机构将制品从型芯上推出,浇 注系统凝料也随之脱落。至此便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连续生 产时,便重复上述过程。模具工作过程如动画演示。
模具工作过程 动画演示
5.2 注射模具与注射机的关系
模具是安装在注射机上工作的,模具设计者必须了解注射 机与模具之间的联接关系以及模具与注射机相关尺寸参数的 匹配关系和注射机的能力。 1 对注射机工艺参数的校核 (1)注射量的校核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反映了该注射机所能成形的塑件的体积 或重量,如图5-9所示。最大注射量有两种表示法:
a) 侧浇口
b) 点浇口
图5-6 浇注系统的典型结构
(3)合模导向与定位零件 模具工作时,动、定模需有开合运动,才 能完成塑件的成型与脱模。模具的运动通常 由导柱与导套配合实现导向与定位,保证模 具工作时的准确对合,如图中的件16和 17。 模具中心与注射机喷嘴中心的定位,靠模具 上定位环来保证。 对要求比较高的精密模具,往往还需要有 精确定位机构,即采用锥面定位元件,如图 5-7所示;此时,导柱主要起导向作用。
Vs —制品加浇注系统的容积(cm 3 );
V单 —单个制品的容积(cm
3
);
V浇 —浇注系统的容积(cm 3 );
K—注射机的最大利用系数,K=0.8; n—型腔数量(成形件数量)。
图5-10 塑件和浇注系统
② 当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以最大注射重量标定时,按下式 校核:
通常为保证塑件质量,注射模具一次成形所需的塑料重量 (件+浇)应在公称注射量的35%—75%内,最大可达80%, 最低不应小于10%。既能保证塑件质量,又能发挥注射机的能 力。注射量最佳范围应在50%—80%内。
图5-9 注射机注射量
1)最大注射容积
注射机对空注射时,螺杆做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所能射出 的塑料熔体的体积,以 cm³表示。理论注射容积Vc为
2 Vc D s S 4
式中Vc—理论注射容积(cm³ ; ) Ds—螺杆直径(cm); S—螺杆最大注射行程(cm)。
S
在注射过程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塑料的密度也在发 生变化,加上漏损等因素,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容积(公称注 射容积,小于理论容积)为
(2)注射压力的校核 注射压力是指螺杆前端作用于塑料熔体单位面积上的力,用以克服熔 体流经喷嘴、浇注系统和模腔等处的流动阻力。所选用注射机的注射压 力必须大于成形塑件所需的注射压力。即满足
P注≥P成
P注—选用注射机的最大注射压力(MPa) P成—成形塑件所需的注射压力(MPa) 注塑生产实践中,按照塑料的流动性能和塑件精度要求不同,对成形 所需的注射压力可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熔体流动性好,塑件形状简单,壁厚大时,成型所需注射压力一般 小于70 MPa。 2)熔体粘度较低,塑件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一般,成形时的注射压力 常选用70~100 MPa。 3)熔体粘度中等,塑件形状复杂程度一般,但有一定精度要求,注射 压力常选用100~140 MPa。 4)熔体粘度较高,塑件壁薄、尺寸大,或壁厚不均,精度要求严格 的,注射压力常选用140~180 MPa。 对精密制品,注射压力已用到250~360 MPa,个别可达到400MPa 以上。
2 模具在注射机上安装尺寸校核
模具在注射机上安装固定涉及如下几方面尺寸: (1)模具外形尺寸与注射机拉杆间距 模具外形尺寸应小于注射机工作台面的有效尺寸。模具长宽方向的尺 寸要与注射机拉杆内间距相适应,模具至少有一个方向的尺寸能穿过拉 杆空间,如图5—12。
1-注射机顶出杆; 2-注射机动模板; 3-压板; 4-动模; 5-注射机拉杆; 6-螺钉; 7-定模; 8-注射机定模板; 9-模具浇口套; 10-注射机喷嘴 图5—12 模具在注射机 上的安装
图5-4 侧向抽芯模具典型结构
2 注塑模具的典型结构分析
注塑模的典型结构如图5-5所示。图示的模具结构主要有 以下几部分组成。 水孔 (1)成型零件 这类零件用来成形制品 的内外几何结构与尺寸, 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 要求高,且对模具材料也 有很高的要求,如加工性, 抛光性,寿命等方面。 型腔(凹模):成型制 品的外表面形状,如图中 的件4。 型芯(凸模):成型制 品内表面形状,如图中的 件7。
图5-7 圆锥定位元件
(4)脱模机构 脱模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当模具打开时,将制品从模具的型 腔或型芯上脱下来,以便制品自动坠落;或将制品推出一定 距离后,由机械手抓取制件。通常脱模机构都设在模具的动 模一侧,因注射机的顶出油缸在动模一侧。脱模机构由顶杆、 顶杆固定板及顶杆垫板等组成,如图中的件5、10、和11。
3)注射量的校核
模具设计时选用的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应大于成型制品所 需要的量。一次成型所需要的量为制品的体积或重量加上浇 注系统的量,一般应不超过注射机最大注射量的80%,如图510所示。 ①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以最大注射容积标定时,按下式校 核: KV≥Vs = nV单 + V浇
V—注射机的最大公称注射容积(cm 3 );
2)最大注射重量 注射机对空注射时,螺杆作一次最大注射行程所能射出的 PS塑料重量,用g表示。(PS的密度ρ=1.06 g/ cm³ )。因 各种塑料的密度及压缩比不同,注射其它塑料时,按下式对 最大注射重量进行换算:
Gmax G
1 f 2 2 f1
(g)
Gmax—注射某种塑料时的最大注射量(g); G—以PS为标准的注射机的公称注射重量(g)(已考虑 漏损); ρ 1—所用塑料在常温下的密度(g/cm³ ); ρ 2—PS在常温下的密度(g/cm³ ),通常为1.06 g/cm³ ); f1—所用塑料的体积压缩比,由实验测定; f2—PS的压缩比,可以取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