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3)学会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两极地区的相关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2)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3)运用地图、照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3)增强学生对我国极地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3)学会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两极地区的相关信息。
2.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2)准备地图、照片等教学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环境;(2)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讨论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 案例分析:(1)展示我国在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科研基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极地事业;(2)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新版)湘教版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运用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
其次,我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下册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2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7.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概况,包括极点、极圈、极地酷寒、多狂风等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在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内容时,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认识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_______洋、________洋和_________洋的一部分面对南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时针旋转。
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最丰富的资源是_________,矿产有:_____、_____、____、_____。
冰雪世界:南极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___________。
2.南极洲被哪三大洋所环绕?南极洲与哪三大洲隔海相望?
3.我们所讲的南极地区是不是就是南极洲呢?
学生探究(三)
1.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两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是否相同?
2.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要冷得多?
4.有人说“南极大陆是白色荒漠,也是世界风极”,你认为对吗?
【导入】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
北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区:
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______洋、_____大陆_____和____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呈放射状的线是____线,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时针旋转。
居民:北极—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动物:_________、海象、海豹。
(3)地球上的风库:南极是地球上最多风的一洲(风力时速強达300km),法国迪尔维尔站观测到100米/秒的风速,是12级风的3倍。
成因:由于常年为高气压所控制,故在大陆四周,气压差异大,大气受力大,东南风终年肆虐。冷气流从高原内部向四周扩散(极地东风),冰雪表面摩擦力小形成狂风。
2.思考题:南极洲降水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注:北极与南极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北极有土著居民。人主要的土著居民是属于黄色人种的因纽特,以狩猪和捕鱼为生。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和南极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和南极的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两极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极和南极。
2. 讲解北极和南极的位置:介绍北极和南极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理解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
3. 介绍气候特点:讲解北极和南极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长期黑暗等。
4. 探讨自然资源:介绍北极和南极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和南极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
教案章节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寒冷、干燥、季节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川、苔原、海洋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北极熊、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教学内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地貌类型、生物资源等。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内容:让学生简要回顾上一节所学的南极地区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气候特点:介绍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寒冷、干燥、风大等。
3. 介绍地貌类型:讲解南极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冰盖、山脉、海岸等。
4. 探讨生物资源:介绍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如企鹅、海豹、鲸鱼等。
5. 总结本节:强调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课时,主要介绍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本,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的独特性,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
2.难点:人类活动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情况,通过地图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区的重要性和现状。
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过程与方法: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
(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三)讲述新课:㈠范围、位置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
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
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3)南美洲、大洋洲教材60页《南极洲》和61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使学生掌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2.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3.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4.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保护。
难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直观认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2.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貌、气候等特征。
3.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介绍北极熊、企鹅等典型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4. 分析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讲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
5. 讲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介绍国际条约和国家政策,讨论学生如何为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保护。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北极地区或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动物馆、观看极地纪录片等,加深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环境。
2. 使学生掌握两极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2. 难点:两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两极地区的风貌。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两极地区的具体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3.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如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极地区的特点、环境、自然资源、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
3. 案例分析:分析两极地区的具体案例,如北极熊保护、南极科研站建设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两极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展开讨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作业中展现的知识掌握和思考深度。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安排学生参观地理展览或相关科普活动,拓宽视野。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谈判。
八、课程反思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反馈如何。
2. 评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考虑改进措施。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相关资料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及其原因。
2、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方向。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文分析、联系对比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本,并搜集相关的极地景观图片、文字等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1:极地动物导入。
展示北极熊和企鹅等极地动物图片,请学生回答它们生活的地区。
进而导入新课,展开探究。
方案2:极地忧患导入。
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让学生谈谈全球变暖对两极冰川的影响。
[两极地区冰川融化]进而提出问题:“两极冰川融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沿海平原、岛屿和低地将被淹没,如上海、伦敦、天津等城市被海水淹没。
]使学生对“北极和南极地区”的学习产生迫切感。
师生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学习任务一: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58、59相关资料,参照图2-29和图2-31,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两幅地图中的经纬线,说出北冰洋和南极洲所处纬度位置和所跨经度特点?
(2)指图说出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而南极洲被哪三个大洋环绕?
(3)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和南极地区呢?
(4)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1千米。
估算一下,你的学校所在地到北极点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远?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一个站在南极点的人,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朝向什么方向?若站在北极点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点拨: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它是半圆,方向不连续。
在北极点,四面八方只有一个方向──南,在南极点,四面八方也只有一个方向──北。
探究结论:
站在南极点的人,他的前后左右都朝向北方。
若站在北极点上则都朝向南方。
(二)学习任务二: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P60至P62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P60活动中的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南极地区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那个地区更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差异?
(4)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泰坦尼克号悲剧的发生,谈谈你所知道的海上浮冰?
(5)根据图片说出极地的动物名称,并归纳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极地环境?
(6)煤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而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你知道北极和南极那个地区更冷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差异?
教师点拨:
我们可以从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和冰雪的反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探究结论:
1、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严寒。
2、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1)海陆热力差异。
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海洋吸热慢,散热也慢;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
南极地区大部分为陆地,而北极地区大部分为海洋。
南极地区热量散失快,所以气温更低。
(2)地形地势。
地势高,气温低。
南极地区的平均海拔比北极地区高得多,所以气温更低。
(3)冰雪的反射作用。
南极地区的冰川广布,对阳光的反射作用强,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
(三)学习任务三: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1、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63和P64相关图文材料,结合图2-29和图2-31,完成下列问题:
(1)北极和南极地区有没有常住居民??
(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
(3)在图2-29中指出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位置;在图2-31中找到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位置;并观察在这些极地科考站中哪些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4)读图说出中山站在长城站的那个方向?
(5)中国极地科考队去南极考察都选择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的原因是什么?
(6)如果中国极地科考队去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最佳时间是什么季节?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
教师点拨: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两极地区具有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自然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在两极地区可以获得在其他大陆找不到的异常珍贵的科学资料。
探究结论:
1、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
2、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丰富的矿产资源;
4、原始的自然环境,是领域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结合相关材料,说出极地地区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2、谈谈如何做才能减缓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现象?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1、精要概括
2、方法总结:
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运用了图文分析、联系对比等方法。
通过读图我们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通过解读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知道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通过联系对比找到北极和南极的异同。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两极地区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科考宝地。
如果不加以保护,我们将失去它。
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探寻合理的极地开发和保护路径,一起保护我们的最后一块净土。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见能力训练P57—P65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较好、一般):。
我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我学会的主要方法:。
我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