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合集下载

费尔巴哈的都市理论

费尔巴哈的都市理论

费尔巴哈的都市理论费尔巴哈(Karl Marx Ferdinand)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工人阶级的解放思想影响深远。

同时,费尔巴哈也是现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对都市生活的分析和评价深入浅出,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化现象的再思考。

在费尔巴哈看来,都市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流动,从而形成了庞大的都市人口。

这一城市化进程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城市是资本积累的中心,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全球市场经济过度的产物。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的财富和权力,以及分割的劳动。

在城市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多样化,人们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得以提高。

然而,这种分工也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和贫困化。

费尔巴哈对都市生活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工厂制度的分析上。

他认为,工厂体系使劳动者完全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工人们只是机器的一部分,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被系统地剥夺。

工厂制度强调工作效率和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劳动者的需求和尊严。

劳动者们在城市中组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他们被迫接受恶劣的工作条件、低工资和长时间的工作。

这种剥削和压迫使得工人阶级日益觉醒,开始反抗资本主义制度。

除了对工厂制度的批判,费尔巴哈还对都市生活的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指出,都市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个体化和分散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社会联系和共同价值观逐渐减弱。

都市中的人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常常感到孤独、焦虑和无助。

对于这种现象,费尔巴哈主张建立起一种团结和互助的社会关系,通过共同的生活和交流来弥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在费尔巴哈看来,解决都市生活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他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工人运动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将会摆脱个体主义和竞争的束缚,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合作。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城 市 是 一 个 “ 立 岛 ” 乎 所 有 经 典 孤 。几 发 展 经 济 、城 市 经 济 学 理 论 都假 定 城 市 是
在一个孤立的文 明体系 ,使用单一体经济
研 究 方 法 建 立 经 济 模 型 。 翻 开 西 方 城 市 经
西安Leabharlann 706 104济学的教科书可 以看到其研究的范围仍然 是城市 内部 ,将其作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
古典区位论。关于大都市 区经济研究
的区位论 ,这种理论主要从工业 区位 、城
市区位的角度分析大都市 区经济。韦伯在
工业区位论 中提 出了工业经济具有 明显 的 城 市经济指 向性 ,在集聚 因子和分散 因子 的共同作用 、成本收益的市场作用下 ,城
市与周 边形成 了明显 的专业化分 工格局 ,
数 量 、交 通 运 输 距 离 ( 此 决 定 中心 城 市 以
关键 词 : 大都 市地 区经 济 理 论 综 述
评价 城 市化
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征 , 克里斯 泰勒和廖什分
别提 出了城市区位论 , 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解 释城市等级及城市带的形成和经济地理特 征。戴克在 《 大城市与区域 》 一书 中正式提 出了城市等级体 系的概念 , 为在城市经济 认 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 城市区域发展呈现 出 等级层次规模分 布。 随着大量人 口、 产业 的 离心状运动 , 其城市空 间结构有高度集中转 向分散 , 借助联系方便 的交通运输 网, 使一 些在经济 、 社会 、 文化等各方面活动有密切 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成为现实 , 借此戈
2 、陕西交通职业技 术 学院 西安
西安

7 0 2 3 10 1 、武 警工程 大学
708 1 0 6)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doc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doc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加拿大和美国虽然都是北美大陆的移民国家,但是,两国的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对两国历史的解释也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世纪20、30年代,特纳的边疆主义理论在美国史学界非常盛行,人们不但用边疆主义来解释美国疆域不断扩大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也用开拓西部的精神做为美国的国家精神。

但是,边疆主义在加拿大的历史解释中从来也没有占过统治地位,与此相对照,都市—地区关系理论却极为深入人心,这一理论不但成为人们解释加拿大一般历史的理论,而且特别成为加拿大城市史学的重要理论。

人们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加拿大国家的形成,而且用它来解释加拿大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加拿大的城市史与美国的城市史区分开来,并由此开创了加拿大城市史的独立发展道路。

这一理论对加拿大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两代史学家,沿续了近半个世纪。

当前,虽然有人对这一理论提出批评,但是,却无法根本摆脱这一理论。

如加拿大著名史学家多纳尔德〃戴维斯就著文《“都市课题”与加拿大城市史写作》…1‟一文,激烈地批评这一理论。

他说,凯尔莱斯曾说特纳的理论在史学界太流行,太神化,因此有许多欺骗因素;现在,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原则来驳斥凯尔莱斯的都市主义。

…2‟他认为,30多年来凯尔莱斯的理论几乎成为加拿大史学、地理学和城市史的指导理论。

他认为这太神化、太过分。

他详尽地列举了在凯尔莱斯前后提出相关各种理论的国内外史学家和他们的主要思想,力图证明这一理论的提出不是凯尔莱斯一个人的创造。

同时,随着史学的发展,城市化理论的提出,都市主义与城市化很难区分。

…3‟因此,他劝说人们现在要放弃这一理论。

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一理论,它是怎样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应该怎样对它评价?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做些初步探讨。

一加拿大国家的形成有其独自的特点,与美国相比有两点最大的不同:第一,它首先是法国的殖民地,自17世纪初开始,沿圣〃劳伦斯河建立起新法兰西文明;第二,加拿大不像美国那样通过革命,与英国抗衡,建立了独立的国家,而是由美国逃来的效忠派长期在加拿大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通过和平和渐进的方式慢慢地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加拿大历史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历史学始终有着自己的解释模式和方法。

城市规划概念及重要人物

城市规划概念及重要人物

1、卫星城镇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

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二、人物概念1、格迪斯的学说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①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③格迪斯反对命令式的形式主义的城市规划和单纯的专家技术规划,极力提倡在规划过程中逐渐认识城市的全部职能,在城市的演变中确定是保护、更新,还是改造或拓展。

他认为城市从根本上讲应该得到保护和使用,而不应该随意拆毁、穿行。

2、索里亚〃伊〃马塔-------“带形城市”(linear city)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臵;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着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制。

3、简〃雅各布斯(1916--2006)简〃雅各布斯称得上是过去半个世纪中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影响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

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注:基金项目:河南省南阳市规划局基金项目( 。 ?>>A!0>?=M)
参考文献: W ! X D *’)F6,Y6& GD ZD [ 9.))()/0’3 ZD ;D D T,’))()/ ’)F 9-)4&-, -U <’)F G656,-H36)4 : 9’L6L ’)F *’46&(’,L $ R&F, 6FD 1 , 90’&,-446L5(,,L: I06 *(+0(6 9-3H’)7 , !"">D W ? X <’)/ C-)D Q&P’) G6L(/): I06 ;36&(+’) V\H6&(6)+6D 2D ]D : ^’) 2-L_ 4&’)F Z6()0-,F ,!""MD W R X %-0, 90’&,6LD T,’+6 *’Y()/ : G656,-H()/ I-S) 96)46&LD *’() O4&664L ’)F Q&P’) ^(,,’/6L, Q&P’) <’)F :)L4(4.46 , ?>>?D W M X ‘-4,6& TD D K’3,() *D ;D , Z6() :D ’)F K’(F6&D G-)’,F K , *’&Y46()/ ;L(’) T,’+6L:;44&’+4()/ :)56L436)4, :)F.L4&7 ’)F I-.&(L3 4- 9(4(6L, O4’46L ’)F 2’4(-)L D 26S ]-&Y: J(,67 , ?>>!D WA X 吴志强 D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W C X D 城市规划汇刊, $ >? 1 D ?>>>, W # X 于海漪 D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历史与反思 W C X D 华中建筑, $ >R 1 D !""" ,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在发展过程中,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一方面,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减
少了面对面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拥挤也限制了相互作用的机会。因此,出现了城市居民逐渐以通讯替
代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
• 5、城市增长的全球化理论

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
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称为非基本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和劳
务输出为城市创造收入,并以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与扩张,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础经济理论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经济理论(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强调城市经济增长的动
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忽视了减少进口、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城市内部贸易也
• ——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或厂商因为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规模增加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 ——区域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是指一定产业内的企业因城市特定区域中整个产业的扩大而带来 的成本节约。对企业而言,区域化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经济,它是由城市地区内同类企业聚集而造成的产业 扩大所带来的利益。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能得到解释。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
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进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促进了彼此间的依赖;相互依赖既强化了社会分工
又造成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引发人类在地域空间上集中。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文章标题:国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国际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城市。

日本东京在“二战”后的情况与上海很相似,但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东京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大城市,上海与之相比差距很大。

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也亟需发展国际大城市。

进行国际城市理论研究,认清国际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规律,无疑对我国建设国际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学者对国际大城市的研究11国际城市理论国际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

Goethe把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Weltstadte)。

1915年英国城市规划师PatrickGeddes在用集合城市去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地域范围日益扩大的城市,用世界城市去说明国家首都(如巴黎、柏林)的统领作用和商业、交通网络系统中的工业中心(如杜塞尔多夫、芝加哥)。

1966年,地理学家PeterHall对杰德斯的网络体系进行研究以后,用范围的大小和强度两个概念来衡量城市的功能,认为世界城市基本上是欧洲单一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顶尖产物,日本和北美是它繁衍的后果。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致力于国际城市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JohnFriedmann(1986)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theWorldCityHypothesis),试图为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提供有关空间组织方面的理论基础,假说认为:(1)城市与世界经济整合的程度及其在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将决定城市的功能与结构重组;(2)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将成为全球性资本流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资本的空间流动有可能导致国际城市体系的形成;(3)处于国际城市体系顶端的城市,即是“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

国际城市主要充当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成长由少数快速成长的产业所支撑,如国际金融、国际交通联运、以及各种工商服务(包括广告业、会计、保险及法律服务等);(4)除了经济上的控制功能外,国际城市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们的“榜样效应”,比如纽约、伦敦、洛杉矶、巴黎及东京等国际城市,不仅是生产与消费中心,同时也是信息、娱乐及其他文化用品的生产和传播中心;(5)国际城市还是国际、国内劳动力以及移民的主要集中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日本经济学家高野在研究大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角度提出了“大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行了定义和划分。

但无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日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至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一要素(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大城市的人口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心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心地区中心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走向均衡发展。

简言之,大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心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高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大都市圈一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大都市圈内必须至少有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2)中心城市必须有一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大都市圈内应具备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大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大都市圈不是行政区的简单迭加,而是经济区、社会区、生态区的综合集成;(6)大都市圈内应有较高的城市大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一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一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大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一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一词用来表示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大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

②从空间组织上看,它是其基本组成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和宏观上的马赛克结构。

2、大都市带的功能:枢纽功能;孵化器功能3、大都市带概念及指标:大都市带就是在具备特定条件的地区出现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的多核心城市各级组织豪强由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密切交互作用、空间形态相连的多个异质子系统(都市区)构成。

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人口、交通、信息、资金、物资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流”的高强度交互作用使这一巨大系统在自然景观和社会活动功能的许多方面都与周围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定量:人口规模2500万和人口密度250/平方公里为下限。

其它欧美学者对大都市带的观点1、关于大都带现象的价值判断①C.A.Doxiadis, J.G.Papaioannou, P.H.Nash和E.F.Murphy认为:大都市带以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代表着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②Lewis Mumford认为:大都市带并非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是一种(Urbanoid Mishmash),从而对其合理性程度提出怀疑。

2、概念之争C.A.Doxiadis:大都市带并非仅仅是一个都市区过度膨胀形态,除了大规模突变外,同都市区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

大都市带概念的建立不仅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

科莫斯:更倾向于不把它理解为一个具有内部整合生的系统,而只是看作是由多个大城市地区聚集成的一个联合体(Agglomeration)甚至其中的每一个部分也可以称为大都市带。

H.Blumenfeld, M.Yeates:大都市带与都市区的概念除了量的区别外,并无本质差别。

建议用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Region)来取代大都市带概念。

3、指标之争Gottmann:2500万人为下限J.G.Papaioannou:3500万人至2.5亿人之间,用准大都市带(Premegalopolis)来表示人口规模在1000万到3500万人之间的城市密集地区。

日本学者关于大都市带的研究1967年,地理学家石水照雄和木内信藏首先翻译介绍了Gottmann的著作。

在日本,大都市带的研究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曾主持1960年东京规划的日本学者丹下健三在1965年出版了《日本群岛的未来》一书总结了战后日本城市发展的过程,对日本全国特别是东京湾的城市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认为大都市带化(Megalopolitanization)正成为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世界大都市带则是人类社会未来的蓝图。

山鹿诚次《东京大城市圈之研究》、服部圭二郎《大城市地域论》也涉及到对东海道大都市带的研究。

70年代以后日本城市发展逐渐进入郊区化阶段,以筑波科学城建设为代表的分散化倾向日渐明显,东海道大都市带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90年代后,日本学者对大都市带的研究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改变了以往日本都市圈连绵地域之间没有联系指标的状况,利用地平线公路车流量普查资料,结合人口迁移指标对全国的大都市圈作了新的划分,提出地域轴的概念,并对各种等级、类型的大都市圈的空间特征作了分析。

为大都市带的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亚洲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带的新形式加拿大地理学者T.G.Mcgee经过多年实地研究,提出在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尼,泰国、中国大陆等的核心区域出现了与西方的大都市带类似的发展背景又完全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

他借用印尼语Desakota来表示这种出现于人口密集的热带地区,处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借助于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以劳动密集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的原乡村地区。

后来进一步发展为类似于大都市带的超级都市区(Megaurban Region, MR)概念。

Mcgee认为,Desakota区域有6 个主要特征:①以水稻种植为传统产业的密集人口及与周围地区方便的交通联系;②非农业的迅速增长;③农业、副业、工业、住宅及其他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交错布局;④较强的人口流动性;⑤越来越多的妇女对非农产业的参与;⑥无论从景观还是内部成分、管理系统等方面来看,Desakota都属于半城半乡、非城非乡的“灰色区域”。

根据这些特点,他将亚洲各国的Desakota归纳为以下类型:①邻近大城市的乡村地区由于大量流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而形成的Desakota。

②由于两个或多个大城市相互向对方扩散(而不是主要向各自的周围地区扩张)而形成的新的发展区域。

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最终使这些大城市相互连接起来,从而在这些城市间形成狭长的发展地带。

③邻近国家的次级中心城市(如省会),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密集但非农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均为缓慢的内陆地区。

引起这类地区空间结构转换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密度的人口。

中国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研究回顾1、关于城市群与大都市带的研究①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介绍Gottmann的思想。

此后崔功豪对此作了全面系统阐述,并对我国长江下游城市带的形成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②1992年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大都市带作出广义的理解,提出了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市群的地域结构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五个“超大型城市群”和八个近似城市群的城镇密集区作了研究。

2、关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①周一星都市连绵区形成的五个必要条件: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有对外口岸;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②孙一飞对城镇密集区作出了界定方法的探讨③北大研究群体研究了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指标和方法,并就其形成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3、其他的有关研究i.许学强从劳动分工和工业生产组织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大都市带的形成原理)ii.薛凤旋等从城市化角度的研究表明,以往十五年来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过程形成的地域空间格局既不同于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大都调整,这也有别于Mcgee的Desakota模式,他称之为“外向型城市化”。

iii.吴良镛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从建筑环境的角度对大都市带的合理性提出了异议。

大都市带形成机理GottmannGottmann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化历史进程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必然表现形式。

发生在区域内的人口、财富、智力及各种交易活动的高度集聚引起了各种要素的相互交织,由此进一步引发的孵化器功能反过来又对区域内的人口分布、居住区模式、土地利用、劳动形式及城市生活方式等重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成为除了区位历史条件以外,影响大都市带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

①孤立分散阶段②区域性城市体系形成阶段③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④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曹传新:1、工业化为大都市圈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伴随着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而发生的工业化浪潮,城市作为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空间,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城市性质、规模、功能等基本属性日趋异质化。

在世界范围内,19世纪初的城市化水平仅有5%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已超过40%,而世界前100位大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也从19世纪初的不足20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超过500万人。

因此,工业化是世界大都市形成发展的原始动力,大城市、超大城市、大都市区以及大城市圈(或称大城市区域)的出现是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信息化是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现实动力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技术、通信光纤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技术群以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速度向前飞速发展,引发了信息化革命的浪潮,从而标志着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全球载体系统也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时空层面的演变,形成了“世界城市”、“地球村”、“全球村”等城市地域概念。

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要求工业化时代的各种产业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另一方面,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各种高层次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以推动城市结构的更新和重塑,从而加剧了大都市圈的演化进程。

3、服务经济是大都市圈形成发展的产业基石服务产业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主导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部分。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所形成的城市经济结构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高层次服务产业,诸如金融、保险、证券、研发、管理等,迫使大城市、特大城市进行结构重组、升级,服务经济功能取代了工业经济功能,并占据着中心城市的主体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