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日记的启示

合集下载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日记,我被深深感动了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日记,我被深深感动了

看完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我被深深感动了琢磨君(ID:zhuomojun)——弘扬传统⽂化,传播国学智慧。

每天学习⼀点,每天进步⼀点!点击标题下蓝字“琢磨君”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正能量的国学⽂章。

《菜根谭》中有句名⾔叫:“奇卓异⾮⾄⼈,⾄⼈只是常”,意思是说:标奇⽴异超凡绝俗,这不是真正的完⼈,真正的完⼈就是常⼈。

很长⼀段时间,我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真意,直到我看完《曾国藩⽇记》,看到了曾国藩临终前的3篇⽇记,⾃⼰被深深感动后,我才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何为“⾄⼈只是常”。

同治⼗⼀年⼆⽉初四⽇(1872年3⽉12⽇),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享年62岁。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全⽆归宿。

通籍三⼗余年,官⾄极品,⽽学业⼀⽆所成,德⾏⼀⽆可许,⽼⼤徒伤,不胜悚惶惭报。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者和统帅,花费⼗⼏年时间成功平定天平运动,建⽴绝世奇功,挽救晚清于狂澜之际,被⼈誉为“晚清中兴第⼀名⾂”;梁启超先⽣甚⾄称其为“⽴功、⽴德、⽴⾔三不朽”的完⼈,⽽他临终前还在愧责⾃⼰,学业⽆成,缺乏德⾏。

这种深刻的反省,着实让⼈敬佩。

同治⼗⼀年⼆⽉初⼆,曾国藩写⽇记中写道:“⼿执笔⽽如颤,⼝欲⾔⽽不能出声”。

此时的曾国藩⽼态龙钟,混上上下都是病,但他依然忍住疼痛,按部就班的⼯作学习、早起晚睡,其勤勉⼀⽣的⾼风亮节真是让⼈肃然起敬!⼆⽉初⼀,他早饭后清理⽂件,然后会客8次,阅读了《⼆程遗书》和办公⽂件,然后核查科房批稿簿,晚上⼜改了20多封信稿,知道⼆更五点(晚上11点)才上床睡觉休息。

⼆⽉初⼆,他早饭后清理⽂件,会客6次,然后阅览本⽇⽂件,核查科房批稿,突然发病,⼿颤抖厉害,⼝说不出话,于是停⽌办公,躺在床上休息。

精⼒稍微得到恢复,曾国藩⼜躺在床上核查完毕今⽇的批稿簿,继续阅读《⼆程遗书》,直到⼆更四点(晚上10点36)才睡觉。

曾国藩日志总结

曾国藩日志总结

曾国藩日志总结引言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中国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日志,记录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这些日志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献之一。

本文将对曾国藩的日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贡献。

个人修养与学问曾国藩十分注重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提升。

在他的日志中,反复强调了要“存谦虚之心,方能广知人物言论”和“知识的广博和深厚是一个人所必需的”。

曾国藩本人在自我修养方面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不仅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学科,还积极参与实践,加强自己的实践经验。

此外,他还强调,学习应该是不断进步的过程,要“明习尚行,遵修新增”。

政治思想与实践曾国藩的日志涉及了各个方面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他提出了一套整体的政治理念,强调要“保全与田畴,修治甲兵,传而不学护农,迎奸而不驱贤,其害也”,即要保护农民利益,加强军事力量,培养政治人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应对内外威胁。

他还强调要加强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相长”可以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军事思想与实践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的日志记录了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经验。

他提出了“军事从命名”和“率简兵强”两个重要原则。

军事从命要求将军要服从国家统一指挥,不得擅作主张;率简兵强则强调要提高士兵的整体素质和战备能力。

他还强调了兵员的选拔和训练,认为只有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并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教育思想与实践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日志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一人之教育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之命运,何况全国乎?”他主张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和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来提高教育质量。

他还提出了“荫子孙,问孩提”和“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认为应该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并通过教学相长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

总结曾国藩的日志记录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个人修养和学问的推崇,以及对于政治、军事和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曾文正公手写日记

曾文正公手写日记

曾文正公手写日记
曾文正公,即曾国藩,是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

他的手写日记,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部珍贵史料。

曾文正公的日记始于道光年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几乎每日一篇,从未间断。

这些日记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悟、政治理念、军事策略、家庭琐事等,内容丰富多样。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对个人修养的提升,以及对家庭亲情的挚爱。

曾文正公的日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真实,他不回避自己的过错,勇于自我反省;二是严谨,他的日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三是务实,他的日记内容注重实际,不为空谈。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曾文正公的日记对他的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日记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总结,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的日记中蕴含的智慧、品德、精神,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仍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借鉴曾文正公的日记写作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日记写作的坚持精神,养成每日写作的习惯;其次,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日记内容的真实、务实,让自己的日记更具价值;最后,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日记写作的严谨态度,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总之,曾文正公的手写日记是我们学习历史、修养品德、提升自己的宝贵教材。

曾国藩管理日志读后感

曾国藩管理日志读后感

曾国藩管理日志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管理日志被誉为管理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详细记录了他在湘军时期的管理经验和思考,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经典著作。

读完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我深受启发,对于管理和领导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导。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管理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游刃有余。

其次,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他认为管理者要善于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善于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团队。

最后,曾国藩在管理日志中强调了“稳中求进”的管理策略。

他认为管理者要善于稳定团队的发展,同时又要不断地寻求进步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时机,稳中求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管理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曾国藩的管理日志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对于管理者和领导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普通员工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管理和领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以人为本和稳中求进的管理理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曾国藩日记传达了什么?

曾国藩日记传达了什么?

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亵渎一个用32年[清道光21年(1841)正月初一,迄同治11年(1872)二月初三]时光来解剖自我、审视自我的人书写日记时的动机呢?倘若真是这样,我们也应该庆幸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因为,能用半生精力坚持下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而我们当下缺乏的正是信仰。
手书日记里“塑造”出来的曾国藩恰恰不是一个圣人,而更接近一个普通人,一个成功的、享有事功和道德声誉的普通人而已。
[返回首页]
曾国藩日记传达了什么?-读书频道-中工网当前位置:中工网-读书频道-正文曾国藩日记传达了什么?刘绪义2010/5/26
15:12来源: 济南日报
日记,可能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个人化的,也是最具温度的性情表达。对日记的偏爱,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最具私密性的倾吐,也是一群人对这个人最直接最深入的心灵触摸。有一些人的日记是可以当成口述历史(心灵史)来读的。历史上,有不少人的日记都曾引起后人热烈的关注,然而,能有一种日记能持续二百年还可能更久远地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起和关注的,我想,恐怕只有晚清巨人曾国藩的日记。这是因为,曾国藩的日记正是一部个向后代后世交接一个民族不断追求道德完善、学问精进、家庭和美境界的精神接力棒。这就是曾国藩手书日记所传达出来的东西。
我无意中还听到有人向别人推荐,说《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是一部书法精品,这部书只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影印出版过,此后一个世纪里在大陆都未曾与世人谋面,因而值得收藏。我听了不禁莞尔。如果仅仅把这部手书日记当作书法来欣赏的话,那未免失却了这部书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曾国藩日记到底传达了什么?他是要用32年的时光不懈地证明自己是完人圣人吗?是想在日记中通过自己对时局的思考、对道德的修炼、对生命的省悟、对生死的纠结疼痛体悟来修饰自己的光荣和伟大吗?我想,一切都可以由读过本书的读者自己作出评判。

曾国藩日记检讨

曾国藩日记检讨

曾国藩日记检讨篇一哎呀,说起曾国藩日记检讨这事儿,我觉得可有意思啦!曾国藩,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啊。

不过,他也得写日记检讨,这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有时候犯了错,被老师或者家长批评了,心里那叫一个郁闷。

可能曾国藩也有这种时候吧?我在想,他写日记检讨的时候,是不是也抓耳挠腮的,想着:“哎呀,我咋就犯了这错呢?”也许他一边写一边后悔得不行,恨不得时光倒流回去改正错误。

话说回来,他为啥要写日记检讨呢?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被别人逼着写的?我觉得可能两者都有吧。

人嘛,总是想要进步的,曾国藩那么厉害的人都要反思自己,咱们普通人更得好好检讨自己啦。

就像我上次考试没考好,我也在心里默默检讨,我是不是没好好复习?是不是考试的时候粗心大意了?我觉得这和曾国藩写日记检讨有点像,都是在找自己的毛病。

你说曾国藩写检讨的时候,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写着写着就开始给自己找借口?“哎呀,这次是因为环境不好影响我发挥啦”,也许有这种可能哦。

不过,人家到底是曾国藩,可能检讨得比我深刻多了。

我这小打小闹的检讨和他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说不定他能从一件小事里看出自己大大的问题,然后痛下决心改正。

我就在想,我啥时候也能有他那样的觉悟,认认真真检讨自己,然后变得超级厉害呢?篇二曾国藩日记检讨?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久。

你说一个那么牛的人物,还得天天写检讨,这得多大的毅力和自我要求啊!我有时候连作业都懒得写,更别说写检讨了。

我猜他写检讨的时候,那心情肯定复杂得很。

也许一边写一边心里骂自己:“我咋这么蠢,这点事儿都办不好!”然后又给自己打气:“下次一定行!”这感觉,就像我减肥的时候,今天吃了一堆零食,然后晚上后悔得要死,发誓明天一定管住嘴。

曾国藩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说不定就是靠这一篇篇的日记检讨。

我就奇怪了,他咋就能坚持下来呢?要是我,写个几天可能就放弃了。

比如说,有次我想每天早起背单词,坚持了两天,第三天闹钟响的时候,我心里那个纠结啊!“再睡会儿吧,就一会儿。

曾国藩成功秘诀:每天记日记,三省吾身

曾国藩成功秘诀:每天记日记,三省吾身

曾国藩成功秘诀:每天记日记,三省吾身曾国藩年轻时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

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的日记与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国藩日记有“粉丝”跟帖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几十字,一二百字,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白描: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自省。

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写日记不光自己看,还让别人看。

虽然那时没有互联网,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布到网上,与粉丝们互动,但曾国藩有他的办法,他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朋友们会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就像现在粉丝们的跟帖一样。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记后批语道:“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

愿共勉之。

”曾国藩看到后的反应是,“为之悚然汗出”,然后感叹说,不如此“安得此药石之言”。

还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这让他如醍醐灌顶,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曾国藩在日记中深刻剖析自己并接受监督日记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东西,通常都会严加保密,不让外人知晓,可曾国藩为什么如此开放呢?原来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斗私字一闪念,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

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杀人,别人邀他去看热闹,他“欣然乐从”。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读后感】

《曾国藩日记》读后感【读后感】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

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

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

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

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

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

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

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日记的启示
曾国藩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无论道德文章还是为官事功,都堪称典范。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这样评价他:“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梁启超对曾国藩更是赞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对其言行的价值认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圣人”,偶尔也会萌生逐利的欲望。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那天的日记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载:“昨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

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谓好利之心至形诸梦寐。


“别敬”是旧时贿赂的讳称。

清代京官,职位较地方官为清贵,收入却远逊之。

地方官除了薪俸以及政府发给的养廉银(京官无此收入)以外,各种灰色收入更是大笔进项。

由于京官能影响地方官的铨评升降,其喜怒直接关乎他们的乌纱帽,因此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便形成一种经济上的“调剂”。

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地方官之“别敬”。

地方官因迁调而进京述职,或京官外放为地方官临走向相关官员告别,都要赠送财礼,这就是“别敬”。

曾国藩这则日记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逐利是人的本性,连竭力追求人格完善的大儒曾国藩也不能例外。

在欲望面前,放纵还是自省,检验着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品格高下。

品德高洁的人,当好利之心如火苗蹿起时,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经常反躬自问,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剖析众多贪腐案例,自坠深渊者都缺少这三种能力,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千古之恨。

张宏杰在《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一书中感叹,曾国藩在京为官13年,收入低,开销大,怎一个穷字了得。

当清官是痛苦的。

在家书中,他也描述过自己这种天天为钱发愁的苦恼:“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省亲。

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

”当时的曾国藩,已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堂堂的副部级干部,想给他送“别敬”的官员肯定不在少数。

但他对自己约束很严,曾立下“不靠做官发财”的誓言,所以尽管偶尔也心生羡慕,但行动上决不搞这一套。

他还告诫家人,欲望无止境,做人要知足。

《老子》有言:“故知足
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就会纵容贪欲之火,会导致欲火燎原、不可收拾。

掌握公权的人,一定要谨防贪欲之害,洁身自好,清廉自律,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当官发财,应该两道,自古皆然。

曾国藩日记还启示我们,因为人性中有好利的弱点,所以个体的人都可能靠不住,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来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反腐之道,建设清廉社会,一定要靠制度管人、管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