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的本质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 的主张强加于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习题及答案第二章《人性假设理论》1.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A.道格拉斯.麦格雷戈B.梅奥C.罗斯D.安德鲁斯E.埃德加・沙因2、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E.文化人假设3.“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

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A.霍桑试验B.搬运铁砂实验C.照明实验D.阿希实验E.斯坦福监狱实验4.倡导“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 )。

A.X理论E.性善论5.()最先提出“人性”问题,《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E.荀子6、孟子的“性善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假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A.复杂人B.经济人C. 自我实现人D.社会人E.文化人7、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性恶”理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十分接近,形成了法家()的理论基础。

A.法治B.人治C.德治D.自治E.无为而治8.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专门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是( ) 。

D.Y理论E.复杂人假设理论9.在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的学派中,把人的本性假设为懒惰、缺乏进取心、不愿负责任、缺乏理性的理论是()。

A.X理论B.Y理论C.M理论D.Z理论E.超Y理论10.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总总前人的总设,其中是他自己提出的人性假设是()。

A.复杂人假设B.经济人假设C.社会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E.文化人假设参考答案:1.A 2.A 3.A 4.A 5.A 6.C 7.A 8.B 9.A 10.A。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讲绪论一、组织中的管理行为生活中的管理行为管理是通过手段与技巧实现目标的行为二、组织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与个体目标集合;三、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研究对象:个体、群体、组织四、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组织有效性环境因素复杂性、动态性、可预测性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领导者因素战略、报酬、控制、信息沟通、领导、决策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五、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的研究目标:描述、预测、解释、控制第二讲人的本质一、中国中医认为的人三魂七魄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属于天;二名爽灵,阴气之变,属于五行;三名幽精,阴气之杂,属于地。

七魄:分别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吞贼,主夜间消除身体有害物质;尸狗,主人体睡眠时候的警觉性;除秽,主清除身体代谢物;臭肺,主呼吸调节;雀阴,主生殖功能的调节;非毒,主散邪气淤积,如肿瘤等;伏矢,主分散身体毒素。

二、人的本质与人性1、人是什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早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

2、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契约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财富与政治)、文化关系(中国日本)、宗教关系、人际关系(梁山泊与祝英台)3、人与社会的关系A、个人与社会具有统一性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社会,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另一方面: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生存,都不成其为人。

B、个人与社会又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又受到社会的制约。

三人性与管理1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人所特有的,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属性的综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具有的全部规定性,或者说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2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认识人的本质就成为管理的基本前提。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1.组织行为学及其产生:1933年,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得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发展:①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③组织文化的兴起④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主要考产生背景):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因变量:通常指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2.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假设本质:人是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其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假设:(1)“经济人”假设由麦克雷德提出。

“经济人”假设从享受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X理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

“经济人”的管理方式:胡萝卜+棍棒(2)“社会人”假设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机。

“社会人”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3)“自我实现的人”由马斯洛、阿基利斯和麦克雷德提出马斯洛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Y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的人”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4)“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恩提出“复杂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具有差异性二、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复杂人”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3、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①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缺勤率、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②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缺勤率、流动率)③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④家庭构成(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⑤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与工作效率的影响;与缺勤率的关系很明显;流动率呈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激励研究的意义:组织的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ppt课件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 :这一维度是对信 誉的测量。
情绪稳定性 emotional stability :这一维度刻 画的是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一 维度针对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21
大五指标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课堂提问:所有的行为都是学来的
斯金纳把他的理论概括为环境对行为塑造的 力量。他说:“给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我 能按自己的意愿把他变成任何类型的人。” 你同意这句话吗? 请举出支持这句话和反对这句话的证据。
12
一、什么是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
上个世纪晚期,西方心理学家在逐渐摸索 区分个体人格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人格 的“五维模型说”。它假定,人的行为和人 格最终能够由五个基本人格因素加以解释。
20
2.大五指标 big five
外倾性 extroversion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体 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 agreeableness :这一维度描述的是个 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第二章 能力与人格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人把所有事情 都做得同样好,那他一定是一个庸人。
1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格 第三节 能力
2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特点及影 响因素
一、个体行为的特点
主观因素: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文化因素、 经济因素
客观因素:组织内部 环境、组织外部环境
Values and Attitudes 价值观/态度
Ability 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人之初,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 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 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
“性恶则必防,禁末然而罚已然; 性恶则须化,遵礼义而守法度。”
如果不加管教,不用法律 约束,人就会干坏事。
(三)其他观点
1、老子的观点 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 有这“四心”就不是人。
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 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
“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 礼、智四德。
至于有人干了坏事,是因为失去了本性。
儒道精髓至于企业
●以“仁”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 ●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 ●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以“信”为贵,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
第二章 人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 第二节 西方管理学的人性观
第一节 古代思想家 对人性的认识
古希腊有个神话叫斯芬克斯之谜。 古代科学家的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人是从土中生出来的。 德谟克里勒:人是从地里出来同“虫”一样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
•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 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 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 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 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 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 看到这样出乎意料的结果,台下的观众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 掌声。这时,主持人拿出话筒,很严肃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这 个节目开办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 没人能超 过1000 元。
简评:
人性天生是贪婪的,如何克制贪婪,才是真正的智者!
人性:自利还是合作?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 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 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 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 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 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 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 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 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欧洲中世纪宗教界: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上帝就是人的本性。 近代资产阶级学者:人是有血有肉、有着各种欲望并应得到
享受的。 培根:“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费而巴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其本质不是上帝,而是他的
自身,“理性、爱、意志力“是人的本质”。 达尔文: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而古猿又是由更低级的动物
• 主持人将游戏规则一宣布,顿时引起全场轰动。在三分钟内,不说数 几万,应该也数出几千来吧。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能获得几千块 钱的奖励,能不叫人刺激和兴奋吗?
• 游戏开始了,四个人开始埋头“沙沙沙”地数起了钞票。当然,在这 三分钟内,主持人是不会让他们安心点钞的,他还会拿起话筒,轮流 给参赛者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打断他们的正常思路,并且,必须 答对题目才能接着往下数。几轮下来,时间就到了,四位参赛观众手 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叠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 所数钞票的金额。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主张 “以 法治国”
人性:数钱游戏
• 电视上有一个娱乐节目,内容就是数钞票比赛。在这个节目之外,还 有另外几个娱乐节目,每个节目都有若干名观众参加,获胜者最后得 1000元奖金。而这个“数钞”节目的游戏规则不同。主持人拿出一大 叠钞票,这一大叠钞票里面,有大小不一的各类币种,按不同顺序杂 乱重叠着,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让现场选拔的四名观众进行点钞比赛。 这四名参赛的观众中,谁数得最多,数目又最准确,那么,他就可以 获得自己刚刚数得的现金。
• 第一位,3472元。第二位,5836元。第三位,也数出了4889元的好成 绩。而第四位,只数出区区500元。四个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距 甚远。当主持人报出这四组数字的时候,台下顿时一片哄笑,他们都 不理解,第四位观众为什么会数得那么少呢?
• 这时,主持人开始当场验证刚才所数钞票数目的准确性。在众目睽睽 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 别是:3372、5831、4879、500。也就是说,前三名数得多的参赛观 众,不是多计了100元,就是少计了5元或者10元,距离正确数目,都 只是一“票”之差。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才完全正确。按游戏规则, 那么也只有第四位观众才能获得500元奖金,而其它的三位参赛观众, 都只是紧张地做出了三分钟的无用功。
夺 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 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 思想。
3、韩非子的观点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人性。 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 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 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 之,此人之情也” 。
在韩非看来,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工,他们在表面为别人 时,实际上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之所以努力为别人做 事,只是为了在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经过更长的时间进化而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人性 “性善说” 人之初,性本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 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 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 厚而薄责于人” 等,都是他的做 人准则。
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 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
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
2、庄子的观点
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 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
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 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 追求。
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 “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