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合集下载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我们对抗病菌和外界的侵害。

然而,有时候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出现问题,导致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攻击和破坏正常的组织和器官,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那么,治疗这些免疫系统疾病有哪些方法呢?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且有效的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减少疾病的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举例来说,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口服或注射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从而减少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二、免疫调节疗法免疫调节疗法是一种比较新颖但有效的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法。

这些疗法主要通过改变免疫系统的活性和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治疗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调节疗法包括免疫吸附疗法、免疫球蛋白治疗和细胞疗法等。

其中,免疫吸附疗法通过去除血液中的病理因子和异常抗体来减轻免疫反应,免疫球蛋白治疗通过给予免疫球蛋白来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而细胞疗法则通过输注免疫调节细胞来修复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生物制剂治疗随着生物制剂的发展和应用,它们在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生物制剂是一类由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靶向调节特定的免疫分子和细胞,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比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生物制剂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隆氏病,而细胞因子抑制剂则可以用于治疗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

四、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且难以控制的免疫系统疾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例如,在一些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和器官受损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以修复受损的器官或组织。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如中医药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临床药物治疗学_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_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学_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筋膜炎等等。

临床药物治疗学就是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治疗的学科。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药物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主要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缓解疾病症状。

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都可以作为治疗的第一选择。

但糖皮质激素一旦过量使用,容易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例如肝功能损害、糖尿病等等,因此在使用时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长。

二、免疫抑制剂除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也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疾病症状。

例如,磺酸类药物就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增加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细节,如避免与患者接触感染、注意个人卫生等。

三、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它是由生物工程技术制造出来的以蛋白质为主的特殊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和效应分子来发挥治疗作用。

例如,肝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就是一种生物制剂,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从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是,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较多,如感染、过敏反应、恶性肿瘤的发生等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并注意对患者的监测与跟踪。

总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长,以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

同时,患者也需注意注意生活饮食、适量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打好基础。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练习)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练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1、系统性红斑狼疮危象治疗最应选用的药物是
A、甲泼尼龙
B、非甾体抗炎药
C、氯喹
D、甲氨蝶呤
E、环孢素
2、女性,20岁,发热两周,继而出现膝关节疼痛,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轻型),该患者的药物治疗可选择
A、NSAIDs+羟氯喹
B、羟氯喹+抗生素
C、泼尼松+环磷酰胺
D、环磷酰胺+抗生素
E、NSAIDs+抗生素
3、某患者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的药物是
A、青霉胺
B、布洛芬
C、甲泼尼龙
D、甲氨蝶呤
E、米索前列醇
4、不属于抗类风湿药物的是
A、布洛芬
B、吲哚美辛
C、萘普生
D、双氯芬酸
E、红霉素
5、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选药个体化
B、NSAIDs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C、布洛芬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D、宜同时联用2种以上NSAIDs
E、选择性NSAIDs不影响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
6、某患者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但是其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下药物不可以选用的是
A、萘丁美酮
B、吲哚美辛
C、塞来昔布
D、布洛芬
E、双氯芬酸。

药物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作用

药物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作用

药物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作用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组织或器官产生攻击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之一,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以及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作用及相关的治疗策略。

一、常用药物介绍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缓疾病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常见代表是环孢素A和甲氨蝶呤。

2.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炎性细胞的发挥,从而减轻免疫系统的攻击,缓解疾病症状。

然而,激素类药物也存在许多副作用,如免疫抑制、骨质疏松等。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帮助平衡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这类药物可以刺激免疫耐受的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产生。

二、药物治疗策略1. 个体化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表现各异,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策略必须考虑到每个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

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的类型、炎症反应的程度、相关体征等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组合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在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性。

3. 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根据复查的结果,医生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挑战1. 副作用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承担药物可能带来的各种副作用。

免疫系统疾病药品

免疫系统疾病药品

免疫系统疾病药品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人体免疫系统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功能异常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反应,导致炎症、疼痛和组织损害等不良后果。

幸运的是,现今医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展出许多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药品。

一、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累及关节。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非甾体抗炎药是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的常用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症状。

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作用于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性。

例如,甲氨蝶呤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

3. 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由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通过干预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调节免疫功能。

生物制剂包括抗炎细胞因子和抗体等,它们可以选择性地靶向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减少相关症状。

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B细胞抑制剂。

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药物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干预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1. 抗甲状腺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它们能够抑制甲状腺的甲状腺素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甲状腺亢进的症状。

2.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可以提供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帮助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

治疗包括症状管理、免疫抑制和抗炎治疗等。

1. 免疫抑制剂干扰素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进展。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的“防御部队”,负责抵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

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常用于缓解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常见的有布洛芬、萘普生等。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2、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迅速缓解症状。

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反应。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关节破坏。

但起效较慢,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发挥最大疗效,且可能存在骨髓抑制、肝损伤等副作用。

4、生物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治疗药物,通过靶向特定的免疫细胞或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等。

生物制剂疗效显著,但价格较高,且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5、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但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热疗通过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方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2、冷疗如冷敷、冰袋等,可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

3、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身体的耐力。

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三、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1、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的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关节置换术可以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滑膜切除术当滑膜炎症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通过手术切除滑膜,减轻炎症和疼痛。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

免疫系统疾病治疗方案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的“防御部队”,负责抵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然而,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些疾病种类繁多,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这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常见的有布洛芬、萘普生等。

它们能够缓解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肿胀和发热等症状,但对于疾病的根本病因并无治疗作用,且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2、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能迅速缓解炎症症状,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肥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

3、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来治疗疾病,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对其他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

但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4、生物制剂这是一类新型的治疗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白细胞介素拮抗剂等。

它们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但价格相对较高,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二、免疫调节治疗1、胸腺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2、转移因子能够将供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转移给受体,从而改善受体的免疫状态。

三、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免疫系统疾病多与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一些中药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当归拈痛汤等,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四、生活方式调整1、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2、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

药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

药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

药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身体对自身组织或外来物质产生异常反应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药物治疗是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药物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理。

一、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常用的有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二、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针对免疫系统的具体靶点,起到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它们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B细胞产生的抗体等方式来调节免疫反应,从而减轻疾病症状。

三、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类来源于生物体的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

这些药物能够直接靶向免疫系统的相关分子,调节免疫反应。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

四、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指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这些药物常用于免疫抑制状态下的患者,如免疫缺陷病患者。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丙种球蛋白、白介素等。

它们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和促进康复。

五、轻症治疗药物针对轻症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常用的是一些非处方药物或中草药。

例如,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进行缓解。

对于轻度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进行调节。

总结:药物治疗是免疫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尽管药物可以控制疾病进展和缓解症状,但是使用药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

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生活习惯改变、营养调理等,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药物治疗学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2)一、类风湿关节炎 (2)(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 (2)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 (2)2.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 (2)3.糖皮质激素 (2)4.TNF拮抗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 (2)(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 (3)布洛芬(Ibuprofen) (3)洛索洛芬(Loxoprofen) (4)萘普生( Naproxen) (5)双氯芬酸(Diclofenac) (6)吲哚美辛(Indometacin) (7)美洛昔康(Meloxicam) (8)氯诺昔康( Lornoxicam) (9)萘丁美酮( Nabumetone) (9)塞来昔布( Celecoxib) (10)对乙酰氢基酚( Paracetamol) (11)(三)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 (12)1.金字塔模式 (12)2.下台阶模式 (13)3.锯齿型模式 (13)(四)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13)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13)(一)用药目的与原则 (13)(二)药物治疗 (14)1.轻型SLE的药物治疗 (14)2.对中度活动型SLE的治疗 (15)3.重型SLE的治疗 (15)(1)糖皮质激素: (15)(2)环磷酰胺: (16)(3)霉酚酸酯(MMF): (17)(4)环孢素: (17)4.狼疮危象的治疗 (17)(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7)(2)神经精神狼疮: (18)第十五节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一、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其主要症状为对称性的小关节晨僵1,肿痛,功能障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血管炎等。

本病应在早期就进行合理治疗,否则必致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一)抗类风湿药物的分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有四大类:1.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这类药物可以延缓RA病情的发展,但无根治作用。

它们减轻RA的症状,有的有停止骨破坏的作用。

2.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用于减轻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痛、肿的症状,起效较快,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不能控制病情进展,故需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

3.糖皮质激素抗炎力强,可迅速控制关节肿痛症状。

在某些关节炎患者可能起DMARD样作用。

应用不当时有较大不良反应。

4.TNF拮抗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是抑制TNF(致炎性细胞因子)的靶向生物制剂。

它对炎性关节症状、炎症指标的控制有较好作用。

它亦有一定阻止骨破坏进展、甚或修复作用。

然而它不根治RA。

目前它被列为生物性DMARD类。

(二)常用NSAIDs类药物的用法及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药是一大类化学结构式各异,但有共同的药理作用的药物。

它们具有抗炎、对急性和慢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以及解热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特别是炎性关节病、软组织风湿的常用药。

布洛芬(Ibuprofen)[适应证]缓解各种慢性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治疗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急性疼痛如手术后、创伤后、劳损后、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有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避免本品与小剂量阿司匹林同用以防后者减效。

(6)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血友病或其他出血性疾病、有骨髓功能减退病史的患者慎用。

(7)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禁忌证](1)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2)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

(3)服用此类药物诱发哮喘、鼻炎或荨麻疹患者。

(4)严重肝病患者及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呕吐。

少见的为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以及头痛、嗜睡、晕眩、耳鸣,皮疹,支气管哮喘发作,肝酶升高,血压升高、白细胞计数减少,水肿等。

罕见的为肾功能不全。

[用法与用量]成人布洛芬片(胶囊):①抗风湿:一次0.4-0.6g,一日3-4次,类风湿关节炎比骨关节炎用量大些;②轻中度疼痛:一次0.2-0.4g,每4-6小时1次。

一日最大剂量为2.4g。

缓释剂型:一次0.3g,一日2次。

软膏:一日3次,外用。

儿童用量:一次按体重5-10mg/kg,一日3次。

口服。

儿童日最大剂量为2.0g。

洛索洛芬(Loxoprofen)[适应证]①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腰痛症、肩关节周围炎、颈肩腕综合征等疾病的消炎和镇痛。

②手术后,外伤后及拔牙后的镇痛和消炎。

③急性上呼吸道炎(包括伴有急性支气管炎的急性上呼吸道炎)下述疾患的解热和镇痛。

[注意事项](1)妊娠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2)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停止哺乳。

(3)以下情况慎用:有消化性溃疡既往史患者,血液异常或有其既往史患者,肝损害或有其既往史患者,肾损害或有其既往史患者,心功能异常患者,有过敏症既往史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高龄者。

(4)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查尿常规、血常规及肝功能,若出现异常应减量或停止用药。

(5)用于急性疾患时,应考虑急性炎症、疼痛及发热程度而给药;原则上避免长期使用同一药物。

(6)伴有高热的高龄者或合并消耗性疾患的患者,密切观察病情。

(7)用于感染引起的炎症时,应合用适当抗菌药,慎重给药。

(8)避免与其他NSAID合用。

(9)有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女性暂时性的不育的报道。

[禁忌证]有消化性溃疡、严重血液学异常和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者,对本品成分有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者、妊娠晚期妇女。

[不良反应](1)严重不良反应:休克、溶血性贫血、皮肤黏膜眼综合征2、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消化道出血、肝功能障碍、黄疸、哮喘发作。

(2)其他不良反应:皮疹、瘙痒感、荨麻疹、腹痛胃部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及呕吐、腹泻、便秘、胃灼热、口内炎、消化不良、嗜睡、头痛、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加、肝酶升高、水肿、心悸、面部潮红。

[用法和剂量]口服:不宜空腹服药。

(1)用于适应证①或②时,成人一次60mg,一日3次。

出现症状时,可一次口服60-120mg,应随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或遵医嘱。

(2)用于适应证③时,成人一次顿服60mg,应随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

但原则上一日2次,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80mg,或遵医嘱。

萘普生( Naproxen)[适应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肌腱炎、腱鞘炎等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均有缓解症状作用。

亦可用于缓解肌肉骨骼扭伤、挫伤、损伤以及痛经等所致疼痛。

[注意事项](1)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对本品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2)本品有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

(3)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有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哮喘、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者慎用。

长期用药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象、血压及眼科检查。

[禁忌证]对本品或同类药品过敏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不良反应](1)常见胃烧灼感、消化不良、胃痛或不适、恶心及呕吐,严重者有胃肠出血,甚至穿孔。

(2)久服者有血压升高、头晕、嗜睡、头痛等。

(3)少见视力模糊或视觉障碍、听力减退、腹泻、口腔刺激或痛感、心慌及多汗、下肢水肿、肾脏损害(过敏性肾炎、肾病、肾乳头坏死及肾功能衰竭等)、荨麻疹、过敏性皮疹、精神抑郁、肌肉无力、粒细胞减少及肝功损害等。

[用法与用量]成人口服:①抗风湿,一次0.25-0.5g,一日2次,必要时每6-8小时1次。

一日最大剂量为1.5g。

缓释剂型一次0.5g,一日1次。

②止痛,普通片,首次0.5g,必要时重复,以后一次0. 25g,每6-8小时1次。

疗程不超过10天。

成人直肠给药:一次0.25g,睡前肛内塞入。

儿童:抗风湿一日10mg/kg,分两次口服,一日最大剂量750mg。

双氯芬酸(Diclofenac)[适应证]用于各种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风湿所致的疼痛,以及创伤后、术后的急性疼痛、牙痛、头痛等。

对成年人和儿童的发热有解热作用。

双氯芬酸钾起效迅速,可用于痛经及拔牙后止痛用。

[注意事项](1)本品可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并导致水钠潴留,血压上升。

(2)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和水钠潴留情况。

(3)本品有使肝酶升高倾向,故使用期间宜监测肝功能。

(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胃肠道溃疡史者避免使用。

有心功能不全病史、肝、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患者及服用利尿剂或任何原因细胞外液丢失的患者慎用。

(6)有眩晕史或其他中枢神经疾病史的患者服用本品期间应禁止驾车或操纵机器。

(7)长期用药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象、血压监测。

[禁忌证J对本品或同类药品有过敏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重度心血管病变者禁用。

[不良反应]常见上腹部疼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腹部痉挛、消化不良、腹部胀气、厌食。

少见头痛、头晕、眩晕、皮疹、血清AST及ALT 升高、血压升高。

罕见过敏反应以及水肿、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和出血性腹泻。

[用法与用量]肠溶片:成人,①关节炎:一次25-50mg,一日3次。

②急性疼痛:首次50mg,以后25 -50mg,每6-8小时1次。

缓释胶囊:成人,关节炎,一次75-100mg,一日1-2次。

一日最大剂量为150mg。

小儿常用量:肠溶片,一日0.5-2mg/kg,一日最大量为3mg/kg,分3次服。

栓剂直肠给药:成人,一次50mg,一日50 -100mg。

肛门塞入。

乳胶剂:外用,一日3次。

吲哚美辛(Indometacin)[适应证]用于缓解轻、中、重度风湿病的炎症疼痛以及急性骨骼肌肉损伤、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经等的疼痛。

亦用高热的对症解热。

[注意事项](1)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病史者慎用。

(2)癫痫、帕金森病和精神病患者,使用后可使病情加重。

(3)本品能导致水钠潴留,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4)本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对肝肾均有一定毒性,肝、肾功能不全时应慎用。

(5)本品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加重出血倾向,故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应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