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今字对比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总是随着语言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变化的,但同时又受着语言和社会的制约。
汉字也是这样。
汉语的发展和社会用字习惯的部分移易,总对汉字的符号体系、记词功能和书写形式等不断进行调整。
高整的结果,既有代代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导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异、前后相乖的一面。
这后者的历史积存,就形成了古书中的种种不同于今的用字现象。
本节只就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扼要介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常见的古书用字现象。
一、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古今汉字比较(古代汉语)

漢字形音義之關係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虽然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汉字的基本性质没变,现代汉字仍然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关联。
造字之初,每个字的定型应当是有一定根据的,许慎据小篆之形将汉字分为六种,象形字、指事字以形表义,会意字合形会意,形声字兼表音义。
可是隶变使汉字形体不再象形,简化更是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语义的演变和渐趋丰富又让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语音系统的演变则使形声字的表音功能降低。
那么,古今汉字在形音义的关系上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呢?一、古今汉字的形义关系由于字形的演变和汉语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古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字形与本义(即当时的常用义)的关系上,而现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是字形与现代常用义的关系。
1.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汉字产生之初,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供参考,我们不得而知。
根据汉字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在造字之初,或者说在图画文字阶段,汉字数量尚不多,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这时的字形基本上反映的是字的本义。
可是文字要成功地记录汉语,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上升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就不能总是停留在象形阶段,而只要离开了图画阶段,字形的表义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到了古文字阶段,部分汉字形体还具有相当直观的表意性。
这种通过自己的形象表意的字符称为形符。
早期汉字象形程度较高,表意字多使用形符。
象形字、指事字如“山、鱼、鸟、木、本、末”等以形表意,会意字如“寇、即、既、北、得、弃”等合形会意。
这种形义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义。
早期的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形声字的字义与形符的意义基本相同。
如“船、頭、爹、爸”。
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逐渐降低,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的表意作用被破坏了,人们不再依靠字符的形体而是根据它所表示的字义来判断。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
比如:莫——暮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暮”为后起字。
本义:日落时,傍晚然——燃。
下形,上声。
四点是火的变形。
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
主要原因有二: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
“腋”的本字。
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
——《说文》。
字俗作腋胳谓之腋。
——《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
——《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通论:词古今意义变化的应用: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
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
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
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
今:诽谤。
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今: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
今意指侵略。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祥:古義指吉凶的征兆、預兆。
今意指吉祥,表褒义。
2、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的:如“恨”。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
今天“恨”的意思是痛恨、怨恨,词义比古代重多了。
●古义重今义轻。
如“怨”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今意指埋怨,词意轻多了。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1、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2、总结:⑴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⑵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3、试对比以下例句●“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
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
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临下的观感而已。
●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词类活用的条件1、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词类活用的条件”):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
古今字义的异同

•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 《说文》:“完,全也。” 成语“完璧归 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 是“完了”、“终结”之义。
•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 《汉书· 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 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 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史记· 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 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 均为“坐寐”义。古之“睡觉”作“寐”作 “寝”。《论语》:“宰予昼寝。” 后来 “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睡”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义素二
今义 打盹
2、新词产生
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 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 反映最为敏感,因此词汇的发展变化比起语音、 语法也最快。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 学、习俗等等的不断变化,人类思维的深化, 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 求语言能够满足新的交际需要,因而也就推动 了新词的大量产生。
【基本理论】 古今字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字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字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字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一、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在讲古今字义的异同之前,首先应该 明确,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词汇是 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是由众多的词构成 的,自古至今,词汇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的。汉语的字词也一样,这种发展 变化包括三个方面:
• 暂——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但古义 还表“突然”、“仓猝”,《史记· 李将军 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 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 此义现代已无。 • 信——古代指“信使”、“使者”,即传 递信息(含书信)的专人。如《世说新语· 雅 量》:“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 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句中“信”指 使者,“书”指“信”带来的书信。现代 则指“书信”。
古汉语考试资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2012-2-22)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古今字的界定: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字和今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避)●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闢)●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僻)●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譬)●责——债;舍——捨;反——返●责毕收,欲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左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古字表示引申义,今字表示本义。
益——溢;州——洲;止——趾;奉——捧*古字表示假借义,今字表示本义:采——採;队——坠;其——箕;孰——熟;县——悬;然——燃*古字表示本义,今字表示引申义大——太;解——懈;取——娶异体字异体字界定:指形体相异,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异体字。
其中最通行的一个称为正体,其他的称为异体。
●异体的原因:会意与形声字的差异:泪—涙;岩——巖形声字的意符不同:唇——脣;猫——貓;遍——徧;歌——謌;溪——谿●形声字的声符不同:粮——糧;裤—袴;蚓——螾;●偏旁相同,位置不同:峰-峯;鹅;群。
异体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相近、读音相同的汉字不是异体字。
置-寘(放置、设立、购置——放置)●意义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者,不宜视为异体字。
雕-彫--凋(雕:鸟名;彫:雕琢、雕饰;凋:凋零)●有条件通用的字不宜视为异体字。
(沽——酤;亡(亡何、亡虑——无)繁简字●繁简字的界定:●指一个字有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笔画繁多的称为繁体,笔画简少的称为简体。
繁体字和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意义:学习认识繁体字,是阅读、整理古典文献典籍的需要。
●简化字的形体来源:●重新用古字,废弃后起字:从-從;网-網;云-雲;舍-捨;采-採;卷-捲。
●草书楷化:车-車;门-門;为-爲;应-應●局部代替:习-習;夺-奪;务-務;奋-奮。
古今字(古代汉语)

古今字(古代汉语)
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亡→无”“伯→霸”。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如“辟→避”“厌→餍”“与→欤”。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