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2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3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女性的形象

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5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6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7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8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9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10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

11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

12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14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

15 英汉基本颜色文化内涵对比

16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7 论被动句的翻译

18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19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20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21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2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权主义

23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4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25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

26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27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28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

29 浅谈《圣经》故事与英语学习

30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31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32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3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34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35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36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37 怎样结束诗歌:罗伯特?洛威尔的结尾

38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3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4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41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42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43 浅析D.H.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44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45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46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

4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48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4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50 论《宠儿》中的象征意象

51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52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53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54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55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56 如何有效地扩展大学生英语词汇

57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58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59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60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61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62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63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64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

65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67 Self-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by Reading English Classics

68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69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70 从标记理论看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现象

71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72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73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74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

75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76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77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78 乔伊斯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他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79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80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81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82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

83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

84 论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权主义主题思想及对中国女性文学之影响

85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86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87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88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89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90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91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92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93 “红”、“黄”汉英联想意义对比研究

94 论翻译的艺术

95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96

97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98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99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0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01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02 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解析《儿子与情人》

103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104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105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06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107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08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109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0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111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12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13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 host

114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

115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16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117 《呼啸山庄》的悲剧分析

118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19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20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21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22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123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124 道林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华丽外表下的丑恶心灵

125 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126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7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28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2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130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31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哥特式特征分析

13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3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134 从释意派理论看英语习语的翻译策略

135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36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37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38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139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140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141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

142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

143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

144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45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146

147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148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49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Aloud in English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50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151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152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53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54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155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156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57 论英语谚语翻译

15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159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160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161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6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163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生态意识对比

164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165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166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167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16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69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70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

171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17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73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174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from Harry Pot ter

175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176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77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178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79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180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181 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82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183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18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8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86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18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188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18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190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191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9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93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94 中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含义对比

19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96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197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9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199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00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时事评论的文章

星博教育个性化辅导方案 学生: 教师: 日期: 时段: 课题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 教学目标学会去写时事类文章 重难点透视写文章重在出彩,学会出其不意。 教学内容: 2014年3月1日,一个举国哀悼的日子,一个令人愤慨的日子。在昆明,无辜的人们遭到歹徒丧心病狂的袭击,父母失去了孩子,刚刚上大学的青年永远离开了同学和亲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走了,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3月1日,春城的春天里,我们的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我的窗外,正飘着细细地春雨——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随着春风悄悄地潜入人们荒芜的心田,抚慰它,呵护它,为世界带来光明,再也没有恐怖和暴力。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化成千万滴雨滴,用春的芬芳气息,用春的诗篇,春的乐章,去平息人们心中的暴戾,让我们心灵的世界变得花团锦簇,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盛开着善良的花,让孩子的笑脸永远幸福。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捎上一把肥沃的泥土,轻轻地洒在人们的心田,种下一粒种子,用我的春雨滋润它,开出和平的橄榄枝,让残暴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抹去人们眼中的仇恨,“天同覆,地同载”我们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中华儿女,没有理由我们要自相残杀!没有理由让亲人们哭泣!没有理由让亲人流血!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用爱国的信念浇灌人们的心灵,江河汇成海洋,小家聚成大家。 假如我是春天的一滴雨,我要化成人们眼中永不干涸的泪,永远记住这一天。 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小作者能够从现实的事例,引发想象,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渴望和平的愿望。文章内容新颖别致,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好词: 好句: 好段: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评论性文章怎么写?(前言)这是一篇介绍评论性文章怎么写的文章,具有可读性,标红为重点。 时间蕊儿:早些时候,与天涯相约在群里给大家讲一下评论性文章的写法,不知你现在有时间没有? 天涯望月:好吧,那就如你所约,现在开始谈一谈评论性文章的写作方法,这只能是我自己的看法,仅供朋友们参考。 蕊儿:我们要听的就是你自己的看法啊。 天涯望月:我觉得评论文章要写好,首先评论人要站得高。也就是说:一个评论人要有很高的修养水平,就比如观风景,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风景就不同。站在井底,拿着自己看到的东西和读者絮絮叨叨,不仅可笑,而且图财害命,浪费读者大量宝贵且不该浪费的时间。 蕊儿:这应该与作者的立足点有关。 天涯望月:是,也可以这么说,准确的说,评论人要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所以评论文章看似谁都可以写,事实上并非如此,换言之,写评论文章要先修养自己,让自己有思想高度;要有较高的人生境界,让自己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罪恶,这样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 蕊儿:是的,评论人的人格修养,是看清问题实质的前提条件,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了,甚或害人了。

天涯望月:嗯,至少,评论人应该先为人群着想,说到崇高一点就是能够自觉地关爱生命,发自内心地悲悯众生。我自己觉得,如果没有这点修养,能写也别写,写了会害人,也会害己。 蕊儿:我同意这种观点,你谈到的是评论人本身所应有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确,如果评论不好,将会误导人的思想。评论要了解真相才能说话,不能人云亦云。 天涯望月:我曾经写一篇文章《文字人,你究竟站在何处看世界》(作品详见最后的附件),仔细说了作为一个文字人的责任。我认为如果评论人没有修养,没有人生境界的高度,就会“催生罪恶,引人堕落”。自古“文以载道”,我很传统,我自觉地遵守这点底线,并把“为人生,为艺术,以审美的形式给人向善的力量”作为自己奉行的文字准则。换言之,文字不仅仅具有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文字自古就是一个人类精神的圣殿,主要担负着净化社会精神、陶冶人性情的作用。 蕊儿:这一点我赞成,记得铁凝曾经说过:文学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其实作为评论的作者更应该这样做。比如前几天发生的“三鹿”事件,针对此事,我们的评论就要从关爱众生说起,作为出发点而写评论。 天涯望月: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写,还要担负责任,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随便写,也不能人云亦云。就说“三鹿事件”吧,我为此写了一篇《自作孽,不可活》的评论,从浮在社会表面

如何写电影评论文章_

如何写电影评论文章_ 一、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一、电影基础知识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二、电影的本性: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

结构方式。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 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二、电影评论的作用: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

新闻评论之编辑部的文章

---------------------------------------------------------------范文最新推荐------------------------------------------------------ 新闻评论之编辑部的文章     以报纸编辑部名义,代表报纸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作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的评论形式。它的内容含量一般比社论更大,篇幅比社论更长,涉及和论述的问题更全面,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重要性和权威性与社论一样,时间要求不如社论迫切。    《实例》    李登辉搞“台独”是台湾最大的危险    《人民日报》编辑部《解放军报》编辑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东海和南海进行发射导弹训练的公告发表后,台湾岛内一片混乱。台湾海峡出现的紧张局势,完全是由李登辉鼓吹“台独”、大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倒行逆施造成的。真正的危险是听任李登辉继续搞“台独”,破坏祖国的统一。这将给2100万台湾同胞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也绝不允许的。    早在去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的诚意,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希望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这八项主张引起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赞许,他们呼吁台湾当局以“前瞻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用,作出善意的回 1 / 6

2020年评论性文章读后感写法

评论性文章读后感写法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多指书面的)。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对此给大家准备了评论性文章读后感写法的相关范文,以供参阅。 “引议联结”四步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等等等等。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作文鼓励性评语

作文鼓励性评语 篇一:浅谈作文批改中激励性评语的运用 浅谈作文批改中激励性评语的运用 祁县示范小学渠杭静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问题虽出在学生身上,关键还是在教师。我们的老师总是一成不变地使用综合类等第评语,如“优”“良”等,这对于高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会为了在下次得到同样的认可而努力,并希望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若干篇一律地使用,就会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最终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这类评价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进行充分有效的激励引领和点拨,学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快乐,进而在老师精心的呵护和指引下,逐渐进入乐写善写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笔者通过自己对学生写作评价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发现,充分运用激励性评语是引导学生走出写作怪圈,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激励性评语的意义 激励性评语就是对学生的作文用激励、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其写作的优点和成绩,对其努力的结果充分地肯定和赞许。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从而促进

他们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并积极反思和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撰写激励性评语是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体现,是帮助学生打开写作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自己在学生作文批改中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把激励性评语作为启迪学生心智的法宝。 二、激励性评语在写作批改中的运用 以下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根据针对的内容,我将激励性评语的写法分为五大类别。 1.规范习惯类评语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漂亮的字无疑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反之,一篇作文如果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任意涂改、难以辨认,那么再好的作文也会大打折扣。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书写习惯一再迁就,以至于他们到了高三以后写出来的东西仍不堪入目。甚至在高考中,这样的卷面也是屡见不鲜。规范和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起始年级抓起。规范习惯类评语是指对学生在作文时应注意的规范和应养成的写作习惯采用的评价用语。评价的标准主要针对“预先打草稿”“反复修改?‘字迹潦草”等方面。这类激励性评价如果运用及时而恰当,会对学生良好的写作规范和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有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当学生在习惯和规范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和缺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性评语,如:“相信通过努力你的字会和你的成绩一样棒!字会同你一样

怎么写描写性英语文章

Descriptive writing portrays people, places, things, moments and theories with enough vivid detail to help the reader create a mental picture of what is being written about. Things to Consider as You Write Your Descriptive Essay Think of an instance that you want to describe. ?Why is this particular instance important? ?What were you doing? ?What other things were happening around you? Is there anything specific that stands out in your mind? ?Where were objects located in relation to where you were? ?How did the surroundings remind you of other places you have been? ?What sights, smells, sounds, and tastes were in the air? ?Did the sights, smells, sounds, and tastes remind you of anything? ?What were you feeling at that time? ?Has there been an instance in which you have felt this way before? ?What do you want the reader to feel after reading the paper? ?What types of words and images can convey this feeling?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situation that was similar to the one you are writing about? How can it help explain what you are writing about? ?Is there enough detail in your essay to create a mental image for the reader?

如何撰写网评文章

如何撰写网评文章 一、认识网评 网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新闻中的事实、新闻中表现出的及其隐藏的问题,发表的个人或集体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观点。 认识网评,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写谁看? 要让网民乐意接受你传播的知识,认同你的见解和观点,研究网民的心理尤为重要。 误区:搞错网评的受众,把网评写成工作文稿…… 如以下标题: 选用年轻干部应有?三个度?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三忌? (二)为何而写? 1、引导作用 引导网民对一个事件的理性对待,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主要是正面的引导。 一般的写法:新闻+评论(既对新闻事件的摘要+你对事件的看法、观点)如: 刘忠培:争做李培斌那样的人民公仆 日前,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山西省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原主任、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向李培斌同志学习。(CCTV-1新闻联播2016年2月15日报道)李培斌是一位在基层奋斗了30年的?民调?战士,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根基层,勤劳实干,为社会谋发展,为群众解难事,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以自己脚踏实地、勤奋肯

干、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广泛赞誉,群众亲切地称赞他为?最美基层干部?。 〃〃〃〃〃〃 〃〃〃〃〃〃 ?躬身为桥,挺身为梯。?李培斌同志如同一棵深深扎根于党的土壤中的大树,用自己枝繁叶茂的身躯,为百姓遮风挡雨。如果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像李培斌同志那样,心怀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大办好事,多办实事,快办急事,妥办难事,就不会出现?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的走马观花式工作。(中共剑河县委组织部) 2、维护作用 寻找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结合点 主要是正面引导网民正确看待、认识国家所做出的决定、出台的政策,维护国家地方的形象。如: 杨海林:“终身追责”划出官员施政“硬杠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8月19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办法》实时出台,把?紧箍咒?的要求更加具体化、制度化,增强了可操作性。特别是《办法》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将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的责任,从在职之时延伸到卸任之后,从?现在时?延长到?将来时?,从根本上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实实在在地给官员划出了一道施政?硬杠杠?:不能只顾?铺摊子?,不管?结果子?。 〃〃〃〃〃〃 〃〃〃〃〃〃 总之,《办法》中的?终身追责?划出了官员施政的?硬杠杠?,也成为约束权力

全国两会观察评论文章

20xx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物价走势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议题,官方明确表示将稳定物价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足见应对物价挑战在当前中国发展语境中的特殊分量。 从经济学基本规律出发,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物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属可以接受的,亦是不可避免的。20xx年中国gdp增速达到10.3%,通过相当努力,3.3%的cpi涨幅基本达到了3%的政府预控目标。 环顾正迈入新一轮通胀期的全球经济,相对欧美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和通胀幅度间的比例,中国面临的情况无疑尚好。那么,今年中国政府为何将物价问题置于如此之高度?首先,在中国,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富裕和中产阶层也许只是有限的钱包缩水或幸福感打折,但对很多食品支出仍占消费相当权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普通家庭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冲击。愈加关注民生的中国自然不能对此等闲视之。 其次,由于多年来同世界经济接轨交融的不断加深,中国已无法在当前全球经济和流动性泛滥日益严峻的情势下独善其身,以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为代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令中国必须高度谨慎,未雨绸缪。 第三,为应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防范经济运行一旦突然变冷可能造成需要长时扭转的不利局面,中国及时果断采取了包括宽松货币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成功实现了经济“v型”反转,但也留下了货币投放充裕的副产品。 毋庸置疑,内外因素的缠绕交织,正在对中国应对物价过快上涨,构成诸多具有不确定性重大挑战。但同时应看到,今年中国在调控物价方面亦存在诸多有利条件。 中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充裕的库存将对作为“百价之基”的粮价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物价调控发挥中流功效。 需要看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多年以来,以电子产品、汽车为代表的产品整体价格正持续走低,反映出中国工业领域特别是市场竞争充分行业商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 中国已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逐步减少流动性,尽管其频率和幅度还将视经济走势灵活运用,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对缓解通胀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不仅着力加大了一些商品的市场供应,更祭出了具有较多历史成功经验积累的“杀手锏”——行政干预,严厉打击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的哄抬物价行为,尽管这并非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流动的长久之策,但短期效果业已彰显。 可以预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遏制当前物价过快上涨将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头戏”,亦会在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中得以充分体现。 更为重要的是,20xx年“两会”还将通过关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扩大就业和内需、促进贸易平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内容的最终厘定,不仅将助推中国更加坚定地走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而且会为更加从容应对物价挑战,构建更加健康的长效机制。

评价文章写得好的话语

评价文章写得好的话语 评价文章写得好的话语 如何评价学生文章写得好呢,以下是搜集并整理的评价文章有关内容。 评价文章写得好的话语 1.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的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瞬间;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2.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4.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写交相辉映。你认为呢? 5.太棒了!你的文章,再现了东北人的憨直爽朗,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语言流畅至极,通感运用尤为巧妙。你的笔锋具有征服力和感染力。努力,再创辉煌! 6.你的文章象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7.行文笔锋犀利,旁征博引,根底深厚。虽然在社会问题的分析上还有些绝对化,但文章依然以一种热辣和率直令人感动不已。再下功夫加强对史书和社会评论进行研读、思考,相信你的文章会日趋成 熟,更加耐读! 8.涉世不深的少年走近复杂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睿智。文章语言平实而柔和,描写很随意,似乎引领着读者在心灵的原野上漫步。不足是议论略感缺乏棱角。要知道,精粹的议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使你的文章更加深刻。继续练笔,你会更出色! 9.本文文笔优美清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文中写“我”在大海边散步,大海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我畅游的空间,“我”为大海注如入了生命,使大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人”。本文读后给人以美感,引人深思。 10. 除了上课就是下课,学校生活似乎平淡乏味,但本文却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而且表现得津津有味: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每个时段

如何写评论

建议大家多看《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这些都是新闻界的评论老大。 新闻评论是表达观点的,但并非新闻评论的所有内容都表达观点。新闻评论中出现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是评论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认识,或由新闻事件所触发的认识。它是当下具体的认识主体(评论的作者)对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人类群体已被验证的认识——比如,“地球是圆的”。 一篇评论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 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 写评论时候要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标题 一个好的标题要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能够抓住人的眼睛。因此,写出一个形神兼备的标题是评论者一项重要任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在标题上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评论标题的职能,或体现中心论点,或规定论题的范围,或表明作者的倾向、意见和态度,或旨在引人阅读,发人深思。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具体、鲜明、精当、引人。 时效性 好的新闻评论讲究及时、迅速,讲究时效,它要及时体现与大学生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如果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鲜感,就起不到指导、鼓舞、推动的作用。 选题 撰写新闻评论首先得抓住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选准主题。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作为校园媒体,主要选择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部分。 写作 新闻评论一般采用夹叙夹议、以实论虚、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先要注意克服的难点是:虚实、叙议一定要组合得当。评论中穿插事例的目的是为了以事明理,是通过事例的分析、评说来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讲一个事实,而是为说理服务的。评论不是命令,不具有强制性。要尊重受众、平等交流,循循善诱、说清道理。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说理要有深度,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经典评论文章

授人以渔,不妨先授人以鱼 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 近日读新闻,提到北京市中小学将改革多种学科教材,其中语文等教材内容增加了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包括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文章。这种改革的确反映出在信息技术愈发普及的今天,即使看上去很“现代”的学习以及教育方法都面临不得不寻求变化的局面。 自古以来,我们的学习方式都是从幼时“开蒙”便大量读书,由浅入深,哪怕是囫囵吞枣,也要把尽可能多的书本装到肚子里。古时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方便的资料查询系统,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至于从前人的著作中领会奥妙,靠自身悟性掌握治学要义,则是以后成长过程中的事了。这样做的好处是童年便打下一个基础,用时可以俯拾即来,便于融会贯通。所以韩愈会说:“我之获见,实自童蒙”,你可以理解成童年的记忆对成年后的成就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古代的蒙学已经逐渐为现代教育方式所取代,古人注重背诵和练习的方法变成了看上去更先进更具引导性的启发式教育。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我不会简单地让你通读和背诵很多书,我更注重教给你学习的方法,让你学会利用材料,驾驭材料,能够举一反三更好。比较古代有些私塾的八股教学,的确是一种进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歪解一下,把原始积累比喻为“鱼”,把治学之道比喻为“渔”,“授人以渔”固然正确,但如果他根本不知道鱼的滋味,还会有打鱼的热情吗?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一些具备传播性或特征鲜明便于检索的知识能够迅速掌握,对如何快速达成目的更感兴趣。借助信息网络的帮助,一个本科学生也可以快速学习到克雷斯威尔的五步文献综述法,借用教科书式的框架结构和快速检索到的基本资料搭建起毕业论文的架构。这其实都是按部就班发展而来的——中学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上大学的目标,反复地做模拟题也是一种寻找捷径的方式。与此同时,却对原本是必须的基础练习变得不那么在意了。这一切都让学习越来越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人生的启蒙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清朝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写道:“有毕生之酝酿者,有一时之酝酿者。少壮之时兼收并蓄,凡材之堪为吾用者,尽力取之,惟恐或后,惟恐不多,若少缓焉其难免失时之叹。”现在看,适当地拣起古人注重背诵练习的习惯,先积累再求善用,也未尝不是好事。北京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们更广泛地接触到多种文化形式,固然有扩充学习内容的作用,也是“授人以鱼”,让学生们从很小就感受古典文化的美,间接地达到一个点滴积累的效果。 在我受教育的各个阶段,不止一位老师曾教导说,读的书是你自己的,读得多则受用多。可惜,一是赶上了一段无书可读的特殊年代,二是本人也确实懒散,自觉有些辜负师长的教诲;但是对长期积累和偶尔得之的关系还是始终清楚的。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如何写评论性短文

如何写鉴赏性短文 中考语文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考查,常常采用写鉴赏性短文的题型。而从答卷上看,此题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且普遍。原因是有不少同学完成时不得要领。那么,该怎样写鉴赏性短文呢? 首先,鉴赏的应是文章的写作艺术,而不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和读后感写作的最大不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犯规”,写成读后感,导致“全军覆没”。我们首先问问自己:所给的文章在写作艺术方面有什么显著特征,有哪些特点;然后选择你最欣赏的又易于评析的一个艺术特点,进行评论赏析。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写法、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艺术特色的宏观方面,也可从记叙顺序、描写艺术、文题线索、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修辞方法等写作技巧的微观方面,去入手,去思考,去鉴定,去赏析。 前者如: “小说《捡》构思十分精巧。一是角度选取巧,通过一群女大学生在寝室就话题“捡”谈论这一小窗口,来折射出当今社会不同人生追求的大世界。二是情节发展构架巧,将秋月的回答放在最后,既画龙点睛,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犹奇峰突起,异常亮丽。三是问题设计巧,在人生路上必须捡一件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由物质的追求来蕴涵精神的人生理想,进而反映社会,揭示主旨。因此说,本文构思精巧。” 后者如: 我非常欣赏《捡》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艺术。小说巧妙地

让人物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来塑造自身的形象。如:凌云说话带有命令色彩,见其性格泼辣;刘流说话低缓不畅,透露其内向羞涩的性格;秋月说话从容严谨,显现其性格庄重,心地善良,品格高洁;尤其是娟娟快人快语,诙谐风趣,使得其性格十分外向、率直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把人物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精彩。这一点,我十分欣赏。” 总之,锁定“艺术”,选取“一点”。 其次,赏析时应立足于艺术形式的表达作用,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形式为内容服务,艺术表现中心。我们宜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采用概括或引用的方式,准确、实在地分析所欣赏的某一写作艺术在文章中的具体表达作用。切忌赏析无“的”放“矢”(不分析表达作用),或者脱离原文实际,乱贴“标签”或架空分析。例如:“《听潮》拟人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精彩,值得称道。文章大量地采用了拟人方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和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海潮逐渐涨起的动态和神韵,使人如临其境,亲观其潮。如不用如此贴切精彩的拟人,是难以有如此艺术效果的。文中拟人语句,精彩纷呈,令人拍案称奇。” 《听潮》联想想象丰富而精当,美妙而新颖。这不仅表现在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生动地描摹出涨潮前后的缤纷之美,而且就是事物某一特征,作者也能借助美妙、新颖、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多角度、多

新闻评论评析范文参考

精心整理 新闻评论评析范文一 专栏评论 老当“易”壮 “老当益壮”这句格言,是指思想、意志、精神状态而言的,是说人年纪大了,志气更应该豪壮,不是说人越老精力越壮。从生理上说,老不如壮,人到了老年,体 个多世纪来,革命老干部在党的领导下,为开国大业南征北战,为建国大业日夜操劳,弹精竭虑,为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今天进行建设四化的兴国大业,要攀“十八盘”,过“南天门”,上“玉皇顶”,老干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以体力和精力的支付而论,总是年轻的胜过年老的。所以各级领导岗位应当越来越多地由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唱主角,让他们去负重任、挑重担。这里我们分别看到了两种带

规律性的现象:从人们的年岁增长来看总是“壮当易老”,即壮年时代总要发展到老年时代去;而从领导班子的配置来看,则相反是“老当易壮”,即老年人让位于壮年人,今日之壮年若干年后.又要让位于来日的壮年.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样说“老当益壮”是否可以免了,不,我们还是要提倡‘老当益壮”。《后汉书·马 名副(原载 老干部是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开国立功,建国立业,为中华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干部老化又是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与年龄上的老化相伴而生的是知识老化、开拓精神钝化。这无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提出要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紧密配合中央精神,及时发表了精彩的论述。

毛泽东曾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进行思维和处理矛盾比喻为“两点论”,即无论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还是处理各种矛盾,都必须注意到事物的两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老当“易”壮》的作者很善于运用这种辨证思维,先是巧妙地将“老当益壮”变意引申为“老当‘易’壮”,接着精辟论述了两者并行不恃、相得益彰的关系:前者指的是精神方面,后者指的是生理方面,做 “老 济效果 的特点,发挥我们的长处,避开我们的短处,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 比如: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的长处,而生产技术落后,资金有限,则是我们的短处。从这个特点出发,我们就应该多搞一些容纳劳动力多、投资少、经济效果好的产品,少搞一些用人少、投资多、经济

如何写鉴赏类文章

如何指导学生撰写诗词鉴赏文章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在《致教师》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写”促“读”,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在鉴赏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诗话、词话,扩写、拟写对联,改写唐诗宋词(如改为新诗、小小说、分镜头剧本)等精短文章的写作,也可以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片断或全篇写作。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词鉴赏文章的写作呢?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在专题的教学目标中有明确要求:在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在第六专题“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或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专题研究,写出7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在第七专题“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在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象,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象文”;在最后一个专题“‘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的教学目标中要求,“能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尝试风景名胜联(或写景抒情联)的拟写”。以上这些在宏观的战略上给出了指导,在具体的战术方面还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首先,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只有“吃透”了文本,才能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向、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鉴赏,感悟作品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具体做法如下: 1.知人论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时代背景,“知人 论世”有助于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因为作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抓住了作者就等于抓住了其艺术风格及其个性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 2.考析字词 在鉴赏诗词的语言时,一定要先弄懂字句的意思,且不可望文生义;应联系全诗的主 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来仔细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关注动词,注意修饰语,抓好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特殊词。 ??? 3.情理结合 鉴赏诗词必须投入到作品的意境,重在体察情状,获得情感的体验;“投入”之后,还要能够“跳出”,跳出就是对诗词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可以在技巧、语言或旨意、义理方面进行鉴赏。 4.联想想象 ??? 袁行霈先生认为:诗词表现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没有视觉的形象,它不过是一群声音符号的组合。这些声音符号本身没有形象,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就是读者的联想。所以好的诗词一定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善于鉴赏的读者也一定富于联想力。有些诗词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只有驰骋自己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 其次,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写作技巧的指导。高考《大纲》规定,考生能从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并能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指导学生尝试诗词鉴赏性文字的撰写。 1.从诗词的形象入手

2020年时评作文优秀范文

时评作文优秀范文 【总说】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1、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 ___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读一篇文章后如何写评论

读一篇文章后如何写评论?摘录上一篇 / 下一篇 2007-05-20 12:53:10 查看( 171 ) / 评论( 6 ) / 评分( 16 / 0 ) 常规的: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 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