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猪的品种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

《猪生产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猪生产学;英文名称:swine science课程编码:201013学分:3分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10学时适应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生物化学执笔人:黄廷华审订人:杨军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猪生产学》属于学科专业核心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内外猪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猪品种资源及其利用、猪营养及饲料配合、猪各阶段饲养管理及各类群产品及其流通等。
要求学生在学习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饲养学。
家畜繁殖学、家畜育种学等课程基础上,系统学习有关猪生产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猪生产过程的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市场观念,在掌握常规生产技术知识的同时,树立现代有机猪养殖业的基本概念。
同时将安全肉质性能评价。
无公害猪等内容充实进去,以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理论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各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克服死记硬背个别名词概念和条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上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和形象化等原则,通过实物、挂图、幻灯、录象、课堂演示及课外实验等各种途径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随时修改教材中已过时的内容,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 学时 )本章重点 : 世界养猪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包括猪肉在肉食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生猪存栏头数,猪肉产量,地区分布特点以及生产特点,世界猪生产贸易情况,我国猪生产的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悠久的养猪历史一、提供肉食;二、提供肥料;三、提供工业原料;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五、出口换取外汇。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肉制品加工技术

第三章肉制品加工技术(5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畜禽种类及原料特性,熟悉畜禽原料新鲜度鉴别方法。
2.掌握主要中西式肉制品的加工技术。
第一节肉类原料一、畜禽种类肉品工业生产的原料主要是家畜和家禽,简称肉用畜禽。
我国用于肉品生产的畜禽有猪、牛、羊、兔、禽(鸡、鸭、鹅等),以及其它一些特种经济动物和野生动物均可提供风味各异肉品,同种动物不同品种的肉质也有差异,适宜不同的加工和食用方法。
现简要介绍我国主要的畜禽品种。
1. 猪(1)金华猪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
毛色黑白相间,头尾黑色,又称“两头乌”,属华中型猪。
皮薄骨细,早熟易肥,肉质优良,是适于腌制火腿的优良猪种。
金华火腿驰名中外。
(2)乌金猪产于云南、贵州、四川省接壤的乌蒙山和大、小凉山地区。
毛色为黑色或棕褐色,属西南型猪。
由于饲养粗放,增重缓慢,肥育期长。
乌金猪后腿肌肉发达,肉质坚实,是加工火腿的上等原料。
其中“云腿”驰名中外。
(3)江苏淮猪江苏淮猪主要产于苏北地区,全身黑色,头部较长,耳大下垂,臀部丰满,较耐粗饲。
繁殖力强,肉质优良。
如皋火腿(北腿)和金华火腿(南腿)驰名全国,与该猪肉质有很大关系。
(4)四川猪四川猪有黑白两种,黑猪产于内江一带称为内江猪;白猪主要产于泸水、重庆及成都等地。
四川猪体型较大,出肉率较高(70%左右)。
2. 牛(1)黄牛黄牛是中国对牦牛和水牛以外的所有家牛的惯称。
我国现有1亿多头黄牛,分为28个品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和蒙古牛这六大地方品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2)水牛水牛主要分布在华南及长江流域各省。
体躯强壮,肉质不如黄牛。
(3)牦牛产于西南、西北地区,是海拔3000—5000米高山草原上的特有牛种,有九龙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麦洼牦牛、西藏高山牦牛等品种。
牦牛多为乳、肉、毛、皮、役兼用种。
因海拔高缺氧,肌肉内贮氧的肌红蛋白含量高,故其肉色呈深鲜红色。
3. 羊羊可分为绵羊和山羊两大类型,绵羊大多以产毛为主,还有一些以产肉、产羔皮和裘皮为主的绵羊。
第三章猪的生物性特性及行为特性

第二节 猪的行为学特点
行为——
是动物对某种刺激和外界环境适应的反应。 动物的行为习性,有的取决于先天遗传内在因素, 有的取决于后天的调教、训练等外来因素。
一、采食行为
1、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特别喜爱 甜食。 ( 颗粒料与粉料相比,更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比,
更爱吃湿料)。
2、猪的采食有竞争性。
九、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
恶癖就是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 行为。它的产生与所处环境及营养状况有关。
如在单调无聊的栅栏或笼内,在拥挤的圈舍内, 在营养缺乏或无聊的环境中,常出现恶癖:啃咬 栏柱、圈舍,异食癖、同类相残、母猪食仔等。
十、后效行为(条件反射)
三、群居行为
1、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性。
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性。
2、等级制
一个稳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社 群结构,这种优势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关系, 优势者在吃食时常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或优先采食权。 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的乳头发生争斗, 等级序位的建立,受品种、体重、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因素 影响
六、母性行为 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
如絮窝、哺乳、抚育幼仔。 (本地母猪较国外母猪的母性强)。 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表现衔草絮窝,若是水泥地,则用 蹄子抓地,分娩前24小时,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时 起时卧。 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间分娩,一般多在下 午4时以后,特别是夜间产仔多见。
二、合理调制饲料
1、粉碎
饲料粉碎后,便于采食,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加采食量; 同时也加大了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对饲料消化与利用。谷 物饲料不宜加工得过粗或过细。以颗粒直径1.2~1.8mm的中等粉 碎程度为好。
《养殖技术》教学大纲

《养殖技术》教学大纲保靖职中向秀媛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养殖技术》是技术基地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是在学习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进行动物科学研究,指导动物生产所必需的课程。
着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是畜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畜禽及特种动物生产中有关动物营养与饲料、畜禽的育种、畜禽的繁殖以及畜禽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一门概论性的课程。
二、本课程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生产的基本规律,了解畜禽的发展过程,熟悉动物生产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某些重要的生产技术。
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畜禽及特种动物的繁育、营养、饲养及疾病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了解畜禽主要品种的主要特点,熟练掌握猪的外型鉴定和评分、猪的活体测膘、屠宰测定、肉质测定的标准和规程;熟练掌握家禽蛋品质鉴定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了解孵化器构造和胚胎雌雄鉴别方法。
熟悉牛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繁殖、育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特点,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牛的生产,熟练掌握各个生产环节以及科学研究和性能测定方法,以适应现代化畜牧生产的需要。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的最新进展等。
内容任务包括: 猪、牛、羊、禽及各类宠物(包括犬、猫、珍禽等)品种介绍、生物学特点、繁殖技术、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调教和特殊技能训练及保健等内容。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普通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等,使学生对动物解剖生理、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繁殖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没有后续课程,学习本课程为学生下一步生产实习或参加工作做准备。
适用专业:畜牧养殖专业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要很好地掌握本课程所介绍的饲养知识,必须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大量观察及养殖生产实践,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其饲养方法及技巧,更好地为发展地方畜牧业经济服务。
第三章-猪的品种

藏猪
(迪庆)
28
三、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中国地方猪种的总体特征 (一)、繁殖力强; (二)、抗逆性强; (三)、肉质优良; (四)、生长速度缓慢,饲养期长; (五)、屠宰率偏低,胴体中脂肪多而瘦
肉少,且背膘较厚。
29
(一)、繁殖力强
母猪: —— 初情期和性成熟早,排卵数和产仔 数多,发情明显; —— 性情温顺,母性好;
25
成华猪
26
(六)高原型
主要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
区域特点: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少,猪终 年放牧。
猪种特征:小型晚熟,其他特点类似野猪,四 川、西藏的藏猪、甘肃的合作猪即是代表。
藏猪初生重约0.5kg,6月龄:15kg,40~50 日龄断奶重3.5~5kg。
培育2~3年活重仅40~50kg(放牧),脂肪 多。
猪种特征:体质坚实、骨骼发达,体形高大,背 腰狭窄,腹大不下垂、头嘴尖,耳大下垂,四肢 粗壮,冬季密生绒毛,每窝产仔12头以上。
代表性猪种:东北民猪、陕西八眉猪、黄淮海黑 猪。
13
黄淮海黑猪 (莱芜猪)
(山东)
14
黄淮海黑猪 (马身猪) (山西)
15
黄淮海黑猪 (河套大耳猪) (内蒙古)
16
公猪: —— 初情期、性成熟期和配种日龄早; —— 睾丸发育快;
30
(二)、抗逆性强
1、抗寒力和耐热性; 2、耐粗饲,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 3、对饥饿的耐受力强; 4、对高海拔的适应性强;
31
(三)肉质优良
1、肉色好; 2、pH值水平较高; 3、系水力强:保水力好; 4、大理石纹丰富:肌内脂肪含量高; 5、肌肉组织学特性:肌纤维密度大,直
家畜育种学第三章生产性能测定

农业部及有关省种猪测定站(中心)名单
1、 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 2、 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广州) 3、 四川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 4、 浙江省种猪质量监测中心 5、 北京市顺义种猪性能测定站
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广州)2001年种猪拍卖公告
名
耳 牌
品 种
出 生 日
进 场 体 重
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
生产性能测定包括测定性状的选择、测 定方法的确定、测定结果的记录和管理以及 测定的实施四个方面。
测定性状的选择
1.所测定的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
选择测定性状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学观 点。同时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个 性状是否有经济意义,有的性状虽然目 前的经济价值不大,但以后可能会有重 要经济价值。
个体号(ID)
实行全国统一的种猪编号系统,是保证全国性种猪遗传评估工作开展的 必要前提条件。本编号系统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编号原则为:
前2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 HH表示汉普夏,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例如长大 杂交母猪用LY表示;
根据半同胞姐妹的成绩,来选择产乳量和产 蛋量;根据全同胞的成绩,来选择屠宰率, 瘦肉率和胴体品质。
• 后裔测定
根据其后代的成绩,对这一个体本身作出种用 价值的评定。是评定家畜种用价值最可靠的方 法。
由于后裔测定所需时间长,因此多用于公畜, 公畜比母畜对后代的影响面大得多。尤其多用 于主要生产性能为限性性状的家畜,如奶牛。
例如,DDXXXX299000101表示XXXX场第2分场1999年第一窝出生的第一头 杜洛克纯种猪。
性能测定的实施
• 应由一个中立的、有权威的监测组织去组 织实施, 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第一章 猪生产学 绪论

为适应养猪生产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外良种,进 行新品种培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培育了40 多个新品种,如三江白猪、冀合白猪、上海白猪、 湖北白猪和苏太猪。为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的优良 母系品种。
05年,湖南、四川、河南总和占全国总屠宰 数的1/3,四川、湖南、河南、山东和河北五 省猪肉产量占全国的43%;
42
04年我国生猪养殖分布图
我国生猪养殖区域的变化,伴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的 加快而变化,生猪主产区将继续向黄淮海流域转移。 43
四、猪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中国地方猪种为世界优良猪种的育种已经或正在 做出重要贡献。
40
三、区域化生产
中国养猪业分为4个主要区域:
长江流域(43.8%) 华北地区(21.6%)
中国主要猪肉 输出地区
东北地区(6.3%)
西南地区(13.2%)
41
全国10个生猪主产区
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 苏、河南、广西、河北
00年生猪出栏共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 吨,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4。4%和63.9%;
(2)、增加收入 我国农村分散养猪的比重很大,其好处是可以 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副产品发展养猪,这对着农民来讲增加了收 入,对振兴农村经济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重大意义。
18
5、医学上的应用
(1)、提供实验动物:随着科学的发展,猪及猪的内脏越来 越多用于人类医学中,如微型猪(香猪、五指山猪)等可 代替人体做实验,猪的器官在大小、结构和功能上与人体 器官相近,是异种器官移植的主要研究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脂肪型 Lard type
代表猪种
广西陆川猪 福建的槐猪 云南的滇南小耳猪 国外已不多见 小约克夏是唯一一个
第三章 猪的品种
德州学院农学系
1
本节主要内容
猪的经济类型 中国猪种类型的划分
中国优良地方猪种简介
2
第一节 猪的经济类型
瘦肉型(腌肉型) Bacon Type
脂肪性 Lard type
兼用型(鲜肉型) Meat Type
3
瘦肉型(腌肉型) Bacon Type
类型特点: 1.体躯长 体长大于胸围 15—20厘米 背线与腹线平直 头颈部轻而肉少 前躯轻而后躯重 四肢较高而长, 粗壮结实
1.地理分布 分布最广,区域最大,西起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 岷山(海拔4000米),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海 拔2000米),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 区 东北、华北、内蒙、新疆、宁夏、甘肃以及陕西、 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的西 宁、四川的广元附近的小部分地区 地处中温带,气候干寒,饲养粗放,过去许多地区 养猪多放牧饲养
35
4、优缺点
优点 1、繁殖力高 2、发情明显 3、适应性强 4、耐粗抗寒 5、发病率低 6、肉质鲜美 缺点 1、饲料利用率低 2、后躯不丰满 3、皮过厚 4、肉用价值低
36
二、八眉猪
1、产地与分布
(华北型)
产于甘肃省的平凉和庆阳等地,主要分布陕 西、宁夏降德县、青海,大陆性气候,农作 物以小麦、玉米、高梁、谷和豆类为主 农副产品较为丰富,饲料条件较好 8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存地方猪之一
16
二、华南型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的南部和 台湾省 该区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雨量充沛,气温不 是最高而夏季较长 农作物一年三熟,饲料丰富,尤其是青绿多汁 饲料最多
17
2.体形外貌
个体偏小、体形丰满、骨骼细小 背多下凹、腹大下垂 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 头较短小、面有横行皱纹 耳小上竖或向两侧平伸 猪的体型有短、宽、矮、圆四大特点
18
3.猪种特点
早熟 易肥 骨细 膘厚 腹内脂肪多 典型的脂肪型 肌肉细嫩 乳头5—6对 繁殖力较低 产仔8—9头
19
4.代表猪种
云南的滇南小耳猪 广西的陆川猪 福建的槐猪 台湾省的桃园猪 香猪 海南猪 五指山猪
20
三、华中型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南 与华南型的北缘相接,交接处两型间的混杂 杂交情况较少,北面与华北型的混杂杂交地 区广而复杂,形成一个交错地带 江西和湖南全省、湖北和浙江南部以及福建、 广东和广西的北部,安徽和贵州也有局部分 布
39
4.优缺点
八眉猪耐粗饲 产仔较多 花板油多 肉质好 生长发育较慢 皮多皱 卧系现象较为严重
40
三、陆川猪 (华南型)
1、产地与分布
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合浦等县 广东省高州,湛江和肇庆的大部位地区
41
2.外形特征
体形较小,用矮、短、圆、宽、肥五个字来形容 头短、颈短、耳短、身短、腿短、尾短:“六短猪” 耳小目薄,向外平伸;嘴短圆,嘴端为粉红色 额纹横行,面稍凹或平直 背腰宽而下凹,腹大拖地,体围几乎相等 毛色除头、肩、背、臀、尾为黑色外,其余为白色, 在黑白交界处有白毛黑皮的“晕” 皮薄毛短且较细而稀疏
11
第二节 中国猪种类型的划分
划分原则 :
猪的起源 生产性能 外形的特点 自然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六大类型: 华北型 华南型 华中型 江海型 西南型 高原型
12
地方猪种类型分布
华北型 高原型 西 南 型 江 海 型 华中型
华南型
13
一、华北型
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三个县 近年来,金华猪已推广到全省20多个县,市和省 外部分地区
59
七、金华猪
(华中型)
2.外形特征 金华猪的毛色除头颈和臀尾为黑色外,其余均为 白色,故有“两头乌”之称,少数背部有黑斑 金华猪的体型较小,耳中等大,下垂,背微凹 按头型可分为“寿字头”和“老鼠头”和中间型 三种现称大中小三种 由于中间型体型大小适中,头长短适中,额部有 少量浅的皱纹,背较长且平直,四肢结实,是目 前产区饲养最广的一种类型
产于云南省的南部大部地区,故称滇南小耳猪 分布于德宏、西双版纳、红河、文山和玉溪等 热带地区
46
2.外形特征
大型猪
以全黑为主,间有 “六白”,在德宏、 盈江一带的猪被毛黑 多白少,额部白毛自 额间延至吻突,腹部 肘下、飞节下及尾尖 皆为白色,故“乌云 盖雪”之称
47
2.外形特征
小型猪 被毛全黑者占52%;不完 全“六白”25%;完全六 白的23%;头小,嘴筒稍 长,额平无皱纹,耳的 宽度大于长度,颈短肥 厚,下有垂肉,背腰多 平直,大肥肌内丰满, 四肢细短,蹄小坚实乳 头数5对
25
3.猪种特点和代表猪种
猪种特点 繁殖力高,经产母猪一般产仔数在13 头以 上,多则20头以上 乳头多为8对以上 性成熟早,母猪在3—4月龄达性成熟 易沉积脂肪 代表猪种 太湖猪 江苏的姜曲海 浙江的虹桥猪
26
五、西南型
1.地理分布 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湖北西南部 和湖南西北部 本区地形复杂,以小地为主,其次是丘陵, 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盆地也在400—700 米之间 湖北省的西南部、湖南省的西北部、四川 省的东部、重庆市、贵州省的西北部、云 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29
4.代表猪种
四川的内江猪、荣昌猪
贵州关岭猪 云南富源大河猪 乌金猪
30
六、高原型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2.体形外貌 体型紧凑,头狭长呈锥形,身体健壮, 善于奔跑 四肢发达,系短而有力,蹄小结实 嘴尖长而直,耳小直立 背窄微弓,腹小;臀倾斜心肺发达 皮厚毛密,冬季生绒毛;乳头5对
27
2.体形外貌
贵州关岭猪
个体较大 头大,腿粗短 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 毛色复杂 ,毛以全黑和六白 (包括不完全六白)较多,也有黑白花和红花猪
28
3.猪种特点
四川盆地的猪种早熟易肥
云贵高原的猪种放牧性较好
肌肉结实
繁殖力较低每窝平均产仔数8-10头 出生重较小平均0.6kg
8
兼用型(鲜肉型) Meat Type
类型特点 体型和生产性能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两者 之间 体质结实 胴体瘦肉率50—55% 背膘厚在2.5—3.5cm
9
兼用型(鲜肉型) Meat Type
代表猪种
国内培育的新品种 除三江白猪外均属之 国外典型代表猪种 为中约克夏
10
本节小结
23
四、江海型 (华北、华中过渡型)
1.地理分布 分布于华北型和华中型分布区之间的狭长 过渡地带
包括 长江中下游沿岸 东南沿海地区
24
2.体形外貌
头大小适中 额宽皱纹深,有纵有横,多呈菱形 耳大下垂 背腰较宽,平直或稍凹 腹部较大 骨骼粗壮 皮厚而松软,多有皱褶 毛色多为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四蹄白
55
56
57
六、大花白猪
(华中型)
3.生长发育 性成熟最早的猪种之一 公猪曲精细管中20日龄出现初级精母细胞,50 日龄出现游离的精子 母猪出生时卵巢中已见初级卵泡 62日龄卵巢上有成熟的卵泡出现 4.优缺点 沉积脂肪能力强 产仔多
58
七、金华猪
1.产地与分布
(华中型)
4
瘦肉型(腌肉型) Bacon Type
2、背膘薄 背膘厚一般在2.5cm以下 3、胴体瘦肉多 瘦肉率在55—60% 4、大腿丰满 后躯发达;后腿重占胴体 30%以上
5
瘦肉型(腌肉型) Bacon Type
代表猪种:
丹麦长白猪 英国大约克夏 美国杜洛克 中国三江白猪
6
脂肪型 Lard type
37
2.外形特征
体格中等 被毛黑色 头较狭长 耳大下垂 额有细而浅“八” 字皱纹 四肢较结实 乳头多为6对
38
3.生产性能
二八眉猪体重 3月龄 8.71kg 4月龄 14.2kg 8月龄 34.8kg 10月龄 45.4kg 产仔数 经产母猪大八眉猪为10头左右,二八眉为12头
21
2.体形外貌
背腰较宽,多下凹,腹 大下垂 面部多有横行皱纹,耳 中等大下垂 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 白花 体格比华南型猪大 乳头6—7对
湘西黑猪
22
3.猪种特点和代表猪种
猪种特点 生产性能介于华北华南型之间 繁殖性能中等偏上,每窝10-13头 生长相对较快 经济成熟期早 肉质细嫩 品质优良 代表猪种 湖南宁乡猪 湘西黑猪 广东大花白猪 南阳黑猪 浙江金华猪 华中两头乌猪
猪的经济类型主要是根据胴体品质即瘦肉和脂肪 的比例划分的 各类型代表猪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社会 的需要而转变的----如早期的波中猪、杜洛克、 汉普夏、巴克夏均由脂肪型改造成今日的瘦肉型 或鲜肉型 在转变的过程中受基因类型和环境条件两个因素 所制约,因而不能完全根据猪的经济类型来划分 品种类别
31
3.猪种特点和代表猪种
猪种特点
小型晚熟 放牧性能好,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耐寒耐饥 繁殖力低 生长慢,屠宰率不高,瘦肉多,味好 代表猪种 藏猪和甘肃合作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