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件_等待戈多(B)

合集下载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人教版

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多》PPT课件人教版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洁而直接 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 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出了时间; 而当我们纯洁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 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三、如何理解“等待”的含义?
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 是“等待”。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谬 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谬的、残 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为难的, 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 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慢慢变成 了无望。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 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来龙去脉,又文不 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 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 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 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 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 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 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波卓和荣幸儿则象征 着人类的病态——荣幸儿 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 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 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 傲气十足。
戈多虽未出场,但“等待戈多”却是贯穿全 剧的中心线索。历来评论家们对这个人物有过多 种解释:
其一,戈多(Godot)这一名字是从英语“God” 演变而来。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 这一人物暗指上帝;
三、荒谬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 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饱满突出 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情或其他方面的冲 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谬派戏剧则几乎没有 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高中语文获奖课件 第13课《等待戈多》课件 粤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获奖课件 第13课《等待戈多》课件 粤教版必修5
第13课 等待戈多


1953年,有一出十分怪诞的戏剧在巴黎 的巴比伦剧场上演,欣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发 生了激烈的争吵,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 轰动。这出剧就是爱尔兰人萨缪尔•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出乎一般人预料的是,《等 待戈多》赢得了挑剔而又猎奇的巴黎观众, 连演了300多场。以至于人们在街头、地 铁、咖啡馆、办公室,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 甚至当人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吗?”有 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课本(剧本)解读
【归纳】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既无前因 后果,又文不对题。莫名其妙、语无伦次的对 白,毫无逻辑上的连贯性,即使是一些偶然出 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 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还有两个主 人公的动作反反复复,台上充满动作而实际上 却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无聊之极。事件在杂 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似乎什么也 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
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评价: “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 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 奋”,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 作用”。
认识戈多之父
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 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意法西斯对欧洲的蹂躏,人 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精神的空虚和信仰的危 机,加上社会的冷酷,生活的不幸,使他涉笔混 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 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课本(剧本)解读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到人生 的痛苦,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 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 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关于脚疼等,语 无伦次,不知所云。)

《等待戈多》课件

《等待戈多》课件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 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 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那可怕的 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 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 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 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笔下 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 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 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 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 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 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
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
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
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 和自己所看过的戏剧,比较一下荒诞派戏剧 与传统戏剧的有哪些不同?
综合学习
1 3、传统的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 、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传统戏剧的语 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 言完整、生动、逻辑性强,荒诞戏剧则采用一 冲突。矛盾冲突是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所谓 种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以表明对传统戏剧语 “冲突即戏剧”。荒诞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的 言的反叛。 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 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传统戏剧虽然也有象征手法的运用,但它更注重 反映生活真实。
3、凋敝的舞台形象。调动一切舞台手段,制造具有梦 魇和地狱特征的场景;用奇形怪状的人物作语无伦 次的梦呓,或受习惯与本能支配的盲目动作来表现 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荒诞性。 4、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语言失去了意义,不再是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物对话枯燥乏味,不合 语法,多次重复,有的甚至是机械地发出一连毫 无意义的单音节。
荒诞派戏剧的基本主题:
一、外部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非理性的”; 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盲目的、无意义的。 二、人与物的关系是荒诞的,物压迫人,主宰人, 人是物的奴隶。 三、人与人互相隔绝,无法沟通。 四、“自我”的丧失,人的“非人化”。

最新-高一语文课件2021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3课等待戈多课件 最新 精品

最新-高一语文课件2021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3课等待戈多课件 最新 精品
(2)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
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3)趁热打铁: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加
速进行。
(4)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辞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情
绪热烈。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4.词义辨析
(1)忏悔 懊悔
土墩
.(dūn) 揍
.人(zòu)

脚趾
.视(kuī)
.(zhǐ)
啰唆
.(suō)

.悔(chàn)

.烦(nì)

.糕(zāo)

.梦(è)
大蒜
.(suàn)

.望(tiào)

.母(bǎo)
祈祷
..(qídǎo) 咀
.嚼(jǔ)
(2)多音字
(è)恶毒
①恶 (ù)厌恶
(ě)恶心
(é)咀嚼
②嚼 (á)咬文嚼字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
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法国小说家、戏剧家。长篇小说有《莫非》
《瓦特》,又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
的人》。剧作有《等待戈多》《终局》《伊鲁什利亚》等。在他
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等待戈多》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一般的西方评论认为,等待戈多的主题是“等待”。贝克特在
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而在这个荒
诞的、残酷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

《等待戈多》PPT课件

《等待戈多》PPT课件

希望与失望 ——读《等待戈多》有感 高二一班 刘世雄
不要总说上帝不公平 可能他想给予你更多 不要总说戈多失约 或许他在另一个地方等你 打开心扉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 的代表作之一。荒诞派戏剧是20世 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派文学, 源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 他国家,在20世纪世界文学领域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试收集相关资料 对荒诞派戏剧作研究性学习。
参考书目:
1、《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北京燕山出版社 2、《欧美文学史》李尚信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 3、《外国文学教程》汪介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 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 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 特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作家打破 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 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 怪陆离、荒诞不经的。英国著名戏 剧理论家马丁· 埃斯林给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时,语 无伦次地谈到《圣经》中两 个贼的故事,这段对白表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写作背景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 “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 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 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战后两 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 动荡不安。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 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 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整个西方经济萧条, 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 对未来失去信心。
塞缪尔· 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

13.等待戈多 课件

13.等待戈多 课件

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 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 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 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 的净化作用”。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贝克特于1906 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 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 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 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 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 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 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 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 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在 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 比。
唐僧: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 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乱扔东西这么 多……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 污染环境。唉,要是砸到小朋友呢,怎 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砸到那些 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语言的荒诞和无理
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 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 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 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 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 “等待情结”,深刻揭示了人 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 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揭示了 西方现代人痛苦、焦虑而又悲 观、绝望的畸型心态。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如 此荒诞的表现手法?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 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 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 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 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 颠三倒四。
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 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 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 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 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 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 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 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 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 逝本身。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七节 《等待戈多-PPT精品文档

西方文学名著导引第七节 《等待戈多-PPT精品文档

贝克特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创作活动。早期 主要是写作诗歌、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20世纪50 年代以后,贝克特的创作在小说方面完成了长篇三 部 曲 , 《 马 洛 依 》 ( 1951 ) 、 《 马 洛 纳 之 死 》 ( 1951 )和《无名的人》( 1953 )。 50 年代以后, 贝克特的创作重点转向戏剧。第一个剧本《等待戈 多》(1953)上演,一时成为西方文学评论界关注 的中心。其他主要的作品有:《结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 (1961)、《喜剧》(1964)等。
图片链接:《等待戈多》剧照
图片链接:《等待戈多》剧照2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倾向,具有浓郁 的荒诞性特征。 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 结局。戈戈、狄狄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都不一 概不知。整个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唠叨, 含糊不清、支离破碎地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替。 其次,《等待戈多》的舞台景象是荒诞的。舞台背景布 置于简单、重复之中充满了荒诞性。 第三,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 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剧情显得滑稽而混乱。
“ 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 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 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 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放逐无药可救, 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 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 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加缪
参考书目:
●《贝克特选集》(全5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阿尔瓦雷斯:《贝克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伊丝· 戈登:《塞缪尔· 贝克特和他的世界》,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0年版。 ● JOHN PILLING:《贝克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版。 ●马丁· 艾斯林:《荒诞派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阿诺德· 欣奇利夫:《论荒诞派》,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 ●黄晋凯编:《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等待戈多.ppt

等待戈多.ppt

剧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一段对话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在树枝上?我信不过它。 爱: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弗:那就试吧。 爱:你先来。 弗:不,不,你先来。 爱:干嘛要我先来? 弗:你比我轻。 爱:正因为如此! 弗:我不明白。 爱:用你的脑子,成不成? 弗:我想不出来。 爱:是这么回事。树枝……树枝……用你的头脑,成不成? 弗:你是我的唯一希望了。 爱: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狄狄重——对比树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 一个人。
2
故事梗概 等待戈多
故事 梗概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 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 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 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 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 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 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 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 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 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戈多在路上
小组分享
荒谬之为荒谬
寻找戈多
等待与救赎 的循环
谢谢
647班第六组
等待戈多
塞缪尔·贝克特
647班第六组


1 2 3 4 5
作者介绍
故事梗概
主题核心 荒诞性
小组分享
1
作者介绍 塞缪尔· 贝克特
塞缪尔· 贝克特
1960年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贝克特读中学时 酷爱戏剧,他于1927年毕业于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 优异,次年至1930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 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 詹姆斯· 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二战间,巴黎沦陷,他 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 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 的创伤。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 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1948年到 1949年 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 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 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 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 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这在他 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于1948年创作的 《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 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剧情简介
幸运儿扛着沉重的行李,拱肩缩头,脖子被 勒得正在流脓,惨不忍睹。波卓气势汹汹, 虽原谅了恐惧的狄狄和戈戈,但随意虐待幸 运儿,称之为“猪”,挥来斥去,幸运儿也 惟命是从。波卓吃饱喝足,对黄昏作了一通 “抒情”的解释,逼幸运儿为他们跳了一通 舞。最后波卓才牵着幸运儿和流浪汉告别。 总算磨掉了一个黄昏,天将黑时,一孩子来 到,他传达戈多的旨意:今天不来了,明天 一定来。
等待
戈多
萨缪尔 ·贝克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贝克特及荒诞派 戏剧的知识。 2、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荒诞 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 3、分析剧中的“戈多”及 “等待戈多”的寓意。
萨缪尔 ·贝克 特(1906— —1989), 生于爱尔兰, 1937年定居 巴黎,是荒诞 派戏剧的代表 作家。1969 年获诺贝尔文 学奖。
剧情简介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 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 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 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 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 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 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 件事:等待戈多。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 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有诗作《占星术》 (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 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 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 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 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 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 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 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 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 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 为2O世纪的杰作。
剧情简介
次日的黄昏,还是同样的乡间小路,同样的 两个流浪汉,同样的目的 —— 等待戈多。等 待得无聊至极,一个流浪汉唱了一支无聊的 “狗’’歌,他们追忆过去的往事,彼此争 吵谩骂,但仍不见戈多来。他们反复着下面 的对话:
剧情简介 爱斯特拉冈 弗拉季米尔 爱斯特拉冈 弗拉手米尔 戈多。 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 咱们在等待
4、人物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 有以下三点:
1 .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 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 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 “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 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 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 有以下三点:
剧情简介
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 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 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 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 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 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 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 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 无常。
剧情简介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 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 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 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 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 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 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 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 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剧情简介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 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 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 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 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 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 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 再等……
荒诞派戏剧如何表现荒诞
等 待 戈 多
《女仆》是法国 人让· 日奈最著 名的荒诞剧之一。 它描写了两个 女仆在女主人不 在家时,穿起女 主人的衣物扮演 这个让她们既羡 慕又嫉妒的人。 它告诉人们,高 贵者不爱低贱者, 低贱者也不爱低 贱者的残酷现实。
比较《雷雨》与《等待戈多》,体会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差别。 提示: 1、主题 2、情节 3、矛盾冲突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 《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 (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 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 (1959)、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 词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 乔》(1968) 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 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 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 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 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 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 的寓意
由于“戈多”的含义是不明 确的而且无法实现,“等待”这 种行为就显得荒诞不经,而这种 无目的无休止的等待恰恰揭示了 人生与社会的畸形与非理性,揭 示等待的内心痛苦与绝望。这正 是采用了象征手法。
作业:
课下充分阅读132页“西方现 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理 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 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 要有以下三点: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 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 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 的反叛。
“戈多”的寓意
“戈多”到底是什么?从剧 中人物对话看,等待的地点、时 间以及为什么等待,需要等到什 么时候,这些都是模糊不清的, 读者只能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出 他们等待的迫切性。“戈多”实 际上只是一个不甚明确的,也永 远不能实现的愿望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