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法总结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

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及其比较胡雷芳一、系统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是研究如何将对象按照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的一种统计方法[1]。
然而在以往的分类学中,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处理,许多分类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差别和联系;或者人们只根据事物单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些分类虽然可以反映事物某些方面的区别,但却往往难以反映各类事物之间的综合差异。
聚类分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科学研究中多因素、多指标的分类问题[2]。
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系统聚类法和K均值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其中,K均值聚类法虽计算速度快,但需要事先根据样本空间分布指定分类的数目,而当样本的变量数超过3个时,该方法的可行性就较差。
而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methods,也称层次聚类法)由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灵活多样,使其适应不同的要求。
该方法是目前实践中使用最多的。
这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将n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并规定样本与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开始时,因每个样本自成一类,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与样本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
然后,在所有的类中,选择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并计算出所得新类和其它各类的距离;接着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次合并两类,直至将所有的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
这样一种连续并类的过程可用一种类似于树状结构的图形即聚类谱系图(俗称树状图)来表示,由聚类谱系图可清楚地看出全部样本的聚集过程,从而可做出对全部样本的分类[3]。
二、五种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在进行聚类的过程中,需要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系统聚类法分为单连接法、完全连接法、平均连接法、组平均连接法与离差平方和法等。
1.单连接法(Singlelinkage)单连接法又称最短距离法。
该方法首先将距离最近的样本归入一类,即合并的前两个样本是它们之间有最小距离和最大相似性;然后计算新类和单个样本间的距离作为单个样本和类中的样本间的最小距离,尚未合并的样本间的距离并未改变。
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聚类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聚类,并分析聚类结果,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二、实验原理: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样本归为同一类别。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在特征空间中找到一组聚类中心,使得每个样本距离其所属聚类中心最近,同时使得不同聚类之间的距离最大。
聚类分析的主要步骤有:数据预处理、选择聚类算法、确定聚类数目、聚类过程和聚类结果评价等。
三、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处理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选择聚类算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常用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算法、层次聚类算法、DBSCAN算法等。
3.确定聚类数目:根据数据的特征和实际需求,确定合适的聚类数目。
4.聚类过程:根据选定的聚类算法和聚类数目进行聚类过程,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
5. 聚类结果评价:通过评价指标(如轮廓系数、Davies-Bouldin指数等),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判断聚类效果的好坏。
四、实验结果:根据给定的数据集,我们选用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首先,根据数据特点和需求,我们确定聚类数目为3、然后,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去噪、异常值处理和缺失值处理。
接下来,根据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过程,得到聚类结果如下:聚类1:{样本1,样本2,样本3}聚类2:{样本4,样本5,样本6}聚类3:{样本7,样本8最后,我们使用轮廓系数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价,得到轮廓系数为0.8,说明聚类效果较好。
五、实验分析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了聚类,并进行了聚类结果的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选用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效果。
实验中还发现,数据预处理对聚类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必要的数据清洗和处理工作是确保聚类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此外,聚类数目的选择也是影响聚类结果的重要因素,过多或过少的聚类数目都会造成聚类效果的下降。
SAS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总结

SAS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总结(1)——聚类分析概述说起聚类分析,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这篇原创博客我想简单说一下我所理解的聚类分析,欢迎各位高手不吝赐教和拍砖。
按照正常的思路,我大概会说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聚类分析?2. 聚类分析有什么用?3. 聚类分析怎么做?下面我将分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算法及sas实现、案例三部分来系统的回答这些问题。
聚类分析概述1. 聚类分析的定义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剔除这句话的贬义色彩。
说白了就是物品根据物品的特征和功用可以分门别类,人和人会根据性格、偏好甚至利益结成不同的群体。
分门别类和结成群体之后,同类(同群)之间的物品(人)的特征尽可能相似,不同类(同群)之间的物品(人)的特征尽可能不同。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聚类分析。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如下几点:1) 聚类分析的对象是物(人),说的理论一点就是样本2) 聚类分析是根据物或者人的特征来进行聚集的,这里的特征说的理论一点就是变量。
当然特征选的不一样,聚类的结果也会不一样;3) 聚类分析中评判相似的标准非常关键。
说的理论一点也就是相似性的度量非常关键;4) 聚类分析结果的好坏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2. 聚类分析到底有什么用?1) 说的官腔一点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事物和事情,比如我们可以把人按照地域划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你会发现这种分法有时候也蛮有道理。
一般来说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北方习惯吃面食;2) 说的实用一点,可以有效对用户进行细分,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银行会将用户分成金卡用户、银卡用户和普通卡用户。
这种分法一方面能很好的节约银行的资源,另外一方面也能很好针对不同的用户实习分级服务,提高彼此的满意度。
再比如移动会开发全球通、神州行和动感地带三个套餐或者品牌,实际就是根据移动用户的行为习惯做了很好的用户细分——聚类分析;3) 上升到理论层面,聚类分析是用户细分里面最为重要的工具,而用户细分则是整个精准营销里面的基础。
聚类分析结果总结报告

聚类分析结果总结报告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找出数据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分为簇,从而对数据进行分类。
本次聚类分析旨在对一批消费者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需求和喜好。
以下是对聚类分析结果的总结报告。
通过对消费者的行为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将其分为三个簇:簇1、簇2和簇3。
每个簇代表着一组相似的消费者群体,下面对每个簇进行具体分析。
簇1:这是一个高消费群体,他们在各个维度上的消费都较高。
他们对品牌认知较高,更注重购买名牌产品;他们也更倾向于在线购物,且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广泛;此外,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在购物上,喜欢认真研究和比较产品特点和价格。
簇1群体对价格并不敏感,更看重商品质量和品牌的声誉。
簇2:这是一个价值敏感的消费群体,他们更注重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
他们对品牌知名度并不是很敏感,更关注购物便利性和商品的实用性。
他们喜欢到实体店购物,可以触摸和试穿商品,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估商品的实际价值。
簇2群体对线上购物并不是很感兴趣,更喜欢传统的购物方式。
簇3:这是一个中等消费群体,他们在各个维度上的消费行为都处于中等水平。
他们对品牌和价格都没有太强的偏好,更关注商品的功能和性能。
他们对购物的时间和成本都有一定的限制,更倾向于选择便利和高性价比的商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个体之间在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很大,每个簇代表的消费群体有明显的特征和偏好。
2. 消费者对品牌、价格、购物方式等因素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这可以为市场营销提供指导。
3. 不同簇的消费群体在市场定位和产品推广上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吸引不同簇的目标消费群体。
4. 对于高消费群体,可以重点推广高端品牌和品质产品;对于价值敏感的群体,可以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便利的购物体验;对于中等消费群体,可以提供功能强大且价格适中的商品。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分析可以辅助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定位,可以帮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个性化营销的效果。
(完整版)聚类算法总结

1.聚类定义“聚类是把相似的对象通过静态分类的方法分成不同的组别或者更多的子集(subset),这样让在同一个子集中的成员对象都有一些相似的属性”——wikipedia“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
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
”——百度百科说白了,聚类(clustering)是完全可以按字面意思来理解的——将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对象实例聚成一类的过程。
简单理解,如果一个数据集合包含N个实例,根据某种准则可以将这N 个实例划分为m个类别,每个类别中的实例都是相关的,而不同类别之间是区别的也就是不相关的,这个过程就叫聚类了。
2.聚类过程:1) 数据准备:包括特征标准化和降维.2) 特征选择:从最初的特征中选择最有效的特征,并将其存储于向量中.3) 特征提取:通过对所选择的特征进行转换形成新的突出特征.4) 聚类(或分组):首先选择合适特征类型的某种距离函数(或构造新的距离函数)进行接近程度的度量;而后执行聚类或分组.5) 聚类结果评估:是指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有3 种:外部有效性评估、内部有效性评估和相关性测试评估.3聚类算法的类别没有任何一种聚类技术(聚类算法)可以普遍适用于揭示各种多维数据集所呈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结构,根据数据在聚类中的积聚规则以及应用这些规则的方法,有多种聚类算法.聚类算法有多种分类方法将聚类算法大致分成层次化聚类算法、划分式聚类算法、基于密度和网格的聚类算法和其他聚类算法,如图1 所示的4 个类别.3.聚类算法基于层次聚类算法:基于划分聚类算法(partition clustering)基于密度聚类算法: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STING :利用网格单元保存数据统计信息,从而实现多分辨率的聚类WaveCluster:在聚类分析中引入了小波变换的原理,主要应用于信号处理领域。
层次聚类算法总结

层次聚类算法总结层次聚类算法的总结一、引言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聚类方法,它通过逐步合并或分割数据来构建聚类层次结构。
本文将对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总结,包括算法原理、应用领域以及算法的优缺点。
二、算法原理层次聚类算法主要包括凝聚型层次聚类和分裂型层次聚类两种类型。
其中,凝聚型层次聚类是自底向上的合并过程,而分裂型层次聚类是自顶向下的分割过程。
1. 凝聚型层次聚类凝聚型层次聚类从每个数据点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开始,然后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类,直到达到预设的聚类数目或者合并所有数据点为止。
常用的合并策略有单链接、完全链接和平均链接等。
- 单链接:将两个最相似的类合并,其中最相似的类定义为两个类中最近的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 完全链接:将两个最相似的类合并,其中最相似的类定义为两个类中最远的两个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 平均链接:将两个最相似的类合并,其中最相似的类定义为两个类中所有数据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
2. 分裂型层次聚类分裂型层次聚类从所有数据点作为一个类开始,然后逐步将类分裂成更小的子类,直到达到预设的聚类数目或者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数据点为止。
常用的分裂策略有K-means算法、二分K-means算法等。
三、应用领域层次聚类算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生物学层次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基因表达谱数据的聚类分析,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基因的表达模式,从而揭示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图像处理层次聚类算法可以用于图像分割,将相似的像素点聚类到同一个区域,实现图像的分割和识别。
3. 社交网络层次聚类算法可以用于社交网络中的用户聚类,将具有相似兴趣和行为模式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为推荐系统和个性化推送提供基础。
四、优缺点分析层次聚类算法具有以下优点:1. 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能够自动构建聚类层次结构。
2. 可以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聚类。
3. 聚类结果具有层次结构,方便后续的分析和解释。
python数据挖掘大作业聚类总结

python数据挖掘大作业聚类总结Python数据挖掘大作业聚类总结一、任务目标本次Python数据挖掘大作业的目标是利用聚类算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展示。
通过对数据的聚类,可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结构,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支持。
二、数据集介绍本次任务所使用的数据集是一个包含10个特征的样本数据集,每个样本有30个观测值。
数据集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特征,如数值型、类别型和有序型等。
为了进行聚类分析,需要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样本尽可能相似,不同簇的样本尽可能不相似。
三、聚类算法选择在本次任务中,我们选择了K-means聚类算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n个样本划分为k个簇,使得每个簇内的样本尽可能相似,不同簇的样本尽可能不相似。
K-means算法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聚类,每次迭代都重新计算簇的中心点,并重新分配样本到最近的簇中。
四、代码实现下面是本次任务中K-means聚类的代码实现:```pythonfrom import KMeansimport as pltimport pandas as pd读取数据集data = _csv('')将数据集划分为特征和标签两部分X = [:, :-1] 特征部分y = [:, -1] 标签部分(可省略)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可省略)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 random_state=42)定义K-means模型并进行训练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假设要分成3个簇(X_train)预测测试集的标签并计算准确率(可省略)y_pred = (X_test)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print('Accuracy:', accuracy)可视化聚类结果(需要安装matplotlib库)([:, 0], [:, 1], c=_, cmap='viridis') 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特征维度和颜色映射方式()```五、结果分析通过运行上述代码,我们可以得到聚类的结果。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将数据分组或分类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将相似的对象归为同一组,使得组内的对象之间更加相似,而不同组之间的对象则差异较大。
它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分析、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等领域。
一、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聚类分析基于相似性的概念,即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更有可能属于同一类别。
在聚类分析中,每个对象都被视为一个数据点,而聚类则是将这些数据点分组。
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点:1. 数据点: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或对象都被看作是一个数据点,它具有多个特征或属性。
2. 相似性度量:聚类分析的关键是如何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
常用的相似性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等。
3. 簇/类别: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组,这个组被称为簇或类别。
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相似度较低。
4. 聚类算法:聚类分析依赖于具体的算法来实现数据点的分组。
常见的聚类算法有K均值聚类、层次聚类、密度聚类等。
二、聚类分析的方法1.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K均值聚类是一种迭代的聚类方法,它将数据点分成K个簇,每个簇代表一个样本集。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最小化簇内数据点与簇中心之间的平方误差来确定最优的簇中心位置。
2.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聚类算法,它根据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逐步合并或分割簇。
层次聚类分为凝聚型和分裂型两种方法,其中凝聚型方法从单个数据点开始,逐步合并最相似的簇;分裂型方法从所有数据点开始,逐步分割最不相似的簇。
3. 密度聚类(Density-Based Clustering):密度聚类基于密度可达的概念,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数据点归为一簇。
核心思想是在数据空间中通过密度连通性来确定簇的边界,相对于K均值聚类和层次聚类,密度聚类能够有效处理不规则形状和噪声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类分析法
先用一个例子引出聚类分析
一、聚类分析法的概念
聚类分析又叫群分析、点群分析或者簇分析,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类问题的数量,并根据研究对象特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它将样本或变量按照亲疏的程度,把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使得同一类中的个体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同类之间的个体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用数学方法按照某种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亲疏关系程度对样本进行聚类。
描述亲属程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样本或变量看出那个p维向量,样本点看成P 维空间的一个点,定义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另一种是用样本间的相似系数来描述其亲疏程度。
有了距离和相似系数就可定量地对样本进行分组,根据分类函数将差异最小的归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再按分类函数进一步归类,直到所有样本归为一类为止。
聚类分析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分为Q型和R型两类,Q--型聚类是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R--型聚类是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位置类别的样本或变量,依据相应的定义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分类过程是一个逐步减少类别的过程,在每一个聚类层次,必须满足“类内差异小,类间差异大”原则,直至归为一类。
评价聚类效果的指标一般是方差,距离小的样品所组成的类方差较小。
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逐步聚类法)、有序样本聚类法、图论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等。
二、对聚类分析法的评价
聚类分析也是一种分类技术。
与多元分析的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较为粗糙,理论上还不完善,但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与回归分析、判别分析一起被称为多元分析的三大方法。
聚类的目的: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距离或相关系数)。
根据某种准则(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使同一类内的
差别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差别较大,最终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
二、聚类分析的方法
可以画图表
四、聚类分析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