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实验分类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实验分类汇总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实验分类汇总

实验一: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1.下表是研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实验得到的数据:

(1)研究过程中,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和.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点g值存在微小差异.下表为部分地点的g值大小: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

①g值最大的位置在.②影响g值大小的原因是.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一.测量固体的密度

例1小光和小红同学在实验室里测某种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矿石样品、细线、烧杯和水进行实验.

(1)天平调节好后,小光将矿石样品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此时右盘中所放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下图甲所示.接着,他利用量筒和水测量矿石样品的体积,量筒中放入矿石样品前后,水面静止时的位置如下图乙所示.

通过以上测量可知,矿石样品的质量为____ g,体积为_____cm3,密度为____________kg/m3.

(2)小红想:如果不用量筒.能否测出矿石样品的体积?她找来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图丙),测出了矿石样品的体积。请将小红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写出矿石样品体积的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表示)。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1;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矿石样品体积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一.测量液体的密度

例2.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____________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填“右”或“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 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_ g,酱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kg/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___(填“偏大”或“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变式训练

1.张胜同学到楚王墓景区游玩,在景区他捡到一个形状不规则、不溶于水的物体,在实验室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1)他将该物体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物体下沉至杯底,如图(甲),说明该物体的密度_________ 水的密度,物体对杯底的压力 _________物体的重力(以上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张胜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待测到物体悬浮,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3)张胜取出待测物体,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________g;

(4)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内盐水的体积为 _______ mL;(5)事先张胜用天平测出了空玻璃杯的质量为63.8 g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到待测物体的密度为 ________ kg/m3.

2.小红物理学习小组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天平、小石块、烧杯、水、细线等,她的实验过程如下:

(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___________ 处,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1m 。

(3)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置于天平上,平衡时的读数为

2m 。

(4)如图乙所示,接着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

3m (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

(5)若水的密度为

ρ水

,则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 ______ ,石块的体积为 _____ 。

(6)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ρ=

石 ______ 。

(7)此实验过程中若将(3)(4)顺序对换,则所测密度的误差是偏______ 。

3.在实验条件受限制的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小柯测量食盐水密度,能找到的器材有: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清水(ρ水=1克/厘米3)、食盐水、记号笔和托盘天平。因为没有量筒,液体体积无法直接测量,小柯想到借助于V 食盐水=V 水的方法,用天平测得m1=52.0克、m2=132.0克、m3=141.6克,利用三个数据完成了食盐水密度的测量。他的测量过程与方法如下图。

结合实验图解,ρ食盐水= _______ 克/厘米3。

4. 小芳家有一个装“开心果”年货用的、瓶身为圆柱体的塑料瓶(质量忽略不计),准备挪作他用。现要测量其体积(又称“容积”),请你设计其中一个与小芳不同的实验方案:(一)你的方案:

(1)写出所需要的物品和除量筒(杯)外的测量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及测量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积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5 甲图26 乙

(二)小芳的方案:(请你帮她完善)

(1)实验所需要的物品和测量仪器:

一瓶标注了净含量555mL的怡宝纯净水,一把量程为40cm的刻度尺

(2)实验步骤及测量的物理量

①将纯净水全部倒入塑料瓶,如图26甲,瓶内水的体积为555mL,记为V水

②盖严盖子后倒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26乙,用刻度尺分别量出

和并用符号a、b表示。

③体积的表达式。

实验三:牛顿第一定律

阻力对运动的关系

1.图甲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图乙是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表明: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联想到在雨雪天驾驶汽车应适当(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2)在图乙所示的实验中通过观察的大小,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实验表明,钢球质量越大,动能越.联想到高速公路的限速牌上同时标明“120”和“100”字样,(选填“大客车”或“小轿车”)的限速应该是100km/h.(3)由此看来,无论是保持车距还是限制车速,都是由于汽车具有,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所以要遵守交通规则.

2.如图所示,甲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乙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甲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每一次都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起始相同;通过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

来判断不同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从而可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

将.

(2)乙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实验时,它是通过观察

,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下列研究实例中也用到这种方法的是.

①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

②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反复做实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④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3.“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众多表象的茫茫迷雾之中,而科学探究就像穿透这迷雾的明灯,引导着探索者到达真理的彼岸。

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2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到达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任何阻力,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2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3)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

会。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4)1687年,牛顿在笛卡尔、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把惯性定律作为第一原理正式提了出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他提出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的观点,以及从中得出的惯性参照系的概念。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2)、(3)及推理(4).

(5)为了使小车在进入平面时初速度相同,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由静止开始滑下.其目的是.

(6)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 (选填“快”或“慢”).

(7)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

实验四:二力平衡

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

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

向,并通过调整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

究.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才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5)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的运动状态与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状态.

(6)实验中,保持F1与F2大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

将.

(7)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的特点,并通过调整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8)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下图所示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拉动,。根据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将图(a)和图(b)的实验进行比较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3)将图(a)和图(c)的实验进行比较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②若小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下表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数据在所给坐标

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N之间的关系图象。

③根据图像可以得出f与N的关系是_____ __。

④小华和小辉同学在实验中都应使小车做___________运动。

(5)小明想验证“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的正确性。利用以下一些器材:质量不相等、带钩的木块A和木块B,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圆柱状铅笔若干,进行实验探究。

请完成以下填空:

实验步骤一:把木块A 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 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根据 知识,可知F 1的大小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二:把 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放在其上方,用步骤一的方法拉动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2。

实验分析:当满足 的条件时,上述结论是正确的。

(6)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质量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中有一较长的水平粗糙桌面、一个带构的长方体木块和一支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 (1)小方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右图所示,

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则

该实验注意保持木块与桌面间的 不变,可得到的结论是 。 (2)用上述器材还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实验中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是因为 ,若实验中再提供一块长玻璃板,利用上述器材还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 (7)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某中学的小刚和小明两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的实验。按图甲实验时,小刚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 ,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B ,木块B 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小明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1)请你画出木块A 所受滑动摩擦力的示意图。

(2)你认为谁的实验设计更好,为什么?

(8))学校实践活动小组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你认为表中哪个数据是不合理的,并指出导致数据不合理的原因;

(2)请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五:固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用一块海绵、一张小桌子和一个砝码,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注意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分析比较图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本实验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观察.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7(或2与8、或3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的结论:.

实验六:液体压强

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内部压强的情境

(1)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选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的增加而增大;

(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

(5)(1)如图甲用手按压强计的橡皮膜,U型管内水面出现高度差;将橡皮膜放入酒精中,U型管内水面也出现高度差,这说明;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法;(2)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中有高度差,通过方法可以进行调节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

(6)(3)其实压强计里装的是水,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比深度小(装置不漏气)的原因是。

(4)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甲实验中,金属盒在水面下5cm,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为4cm,则压强计内液体的密度为 kg/m3.

※大气压强

1. 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N.

(3)如右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Pa

(5)同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①;②.

2.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m、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3.洋洋同学家的卫生间下水道堵塞了,他爸爸利用吸盘很快就将下水道疏通了,如图所示,为此他突然联想到所学过的大气压知识,于是,洋洋和瑞瑞同学合作利用吸盘设计了一个估测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

【方案设计】

(1)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

(2)将吸盘四周沾上水,挤出里面的空气压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

(3)用力竖直往上拉吸盘柄,直到吸盘脱离地面,根据经验估测拉托吸盘所需拉力的大小F;

(4)计算出当地大气压强

【评估交流】洋洋同学说:我们的实验原理是,操作过程规范,较方便地估测出了大气压强.

瑞瑞同学说: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存在、

等问题,尽管我的操作规范,但估测的结果误差较大,洋洋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瑞瑞的意见,然后,他们继续一起探讨如何改进方案,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根据洋洋和瑞瑞同学的实验记录及自我评估情况,请你回答,洋洋和瑞瑞测出的大气压强

P= (用字母表示);实验时洋洋同学将吸盘四周沾上水,这样做的目的

是.要准确测量,应该利用课本中介绍的进行测量.

※流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

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那么,流动着的液体的压强大小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打开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可以看到A、B处竖直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不同,这说明A、B处的压强不相同.是什么原因引起A、B处的压强不相同呢?

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时间内,流过A、B处的水量是相同的.但是由于B处水管的横截面积比A处小,所以,水在B处的流速一定比在A处的流速大由此可见,A、B处压强不同是由水的流速不同引起的.

(1)根据上面的实验现象.可知A、B两处的压强关系是:P A P B,其物理依据是:.

(2)请你总结出流动液体压强大小规律:.

(3)根据你得到的规律解释下面的现象:

实验七:浮力

1.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

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 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

号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排= 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原理.(4)本实验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选填字母序号).

A.寻找普遍规律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

(6)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N 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2. 为了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某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你觉得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2)选用其他液体多次实验后,可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高中物理专题七实验(力学实验)教案

专题七、实验(力学实验) 【典型例题】 一、基本仪器的使用: 1.用某精密仪器测量一物件的长度,得其长度为1.63812cm.如果用最小刻度为mm的米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如果用50分度的卡尺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如果用千分尺(螺旋测微计)来测量,则其长度应读为________cm. 2.图1甲为20分度游标卡尺的部分示意图,其读数为__________ mm ;图乙为螺旋测微器的示意图,其读数为________ mm. 3.在某一力学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1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T .测出纸带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x 1、x 2、x 3、x 4,为了使由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更精确些,加速度的平均值为a =___ ___;打下C 点时的速度v C =__ ____. 二、验证性实验: 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可以采用如图1甲或乙方案来进行。 (1)比较这两种方案, (填“甲”或“乙”)方案好些,理由是: 。 (2)如图2是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 0.1s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 ;该纸带是采用 (填“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简要写出判断依据 。 三、探究性实验: 5.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1所示,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 的A 、B 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 、B 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________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 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 点,______,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 、B 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_______,重复②的操作。 (2)右表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 是M 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 之和,|v 22-v 2 1| 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 ,F 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 是F 在A 、B 间所作的功。表格中△E 3=____,W 3=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请在图2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W 图线。 四、设计性实验: 6.如图6所示,水平桌面有斜面体A ,小铁块B ,斜面体的斜面是曲面,下端切线是水平。现提供的实验工具只有:天平、直尺。其他的实验器材可根据实验需要自选。设计一个实验,测出小铁块B 自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摩擦力对小铁块B 做的功。要求: (1)请在原图中补充画出简要实验装置图。 (2)简要说明实验要测的物理量。 (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 (4)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重力加速度g 已知) 五、创新型实验: 7.某同学想利用DIS 测电风扇的转速和叶片长度,他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左下图所示.他先在某一叶片边缘粘上一小条弧长为△l 的反光材料,当该叶片转到某一位置时,用光传感器接收反光材料反射的激光束,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矩形波,如右下图所示,屏幕横向每大格表示的时间为5.00×10-2s .则矩形波的“宽度”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电风扇的转速为______转/s ;若△l 为10cm ,则叶片长度为________m . 图6 图1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实验题 一.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1.由某种合金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工艺品,其中一个实心,一个空心.小明为判定哪个是空心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步骤中空白处补充完=1.0g/cm3,取g=10N吨) 整.(已知ρ 水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工艺品的重力G=2N. (2)将挂在测力计下的小工艺品浸没水中,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1.6N,则浮力= N. F 浮 =3N. (3)用测力计测出大L艺品的重力G 2 (4)如图所示,将挂在测力计下方的大工艺品浸没水中,测力计的示数F = 2 N. (5)根据实验步骤可算出合金的密度ρ=g/cm3,则(选填“大”或“小“)工艺品是空心的. 2.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吸盘、滑轮、细线来测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 (2)如图(甲)所示,木块所受的重力为N. (3)如图乙所示,将滑轮的轴固定在吸盘的挂钩上,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在的作用下被紧紧压在烧杯底部.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木块放入水中后,用弹簧测力计将木块全部拉入水中,如图(丙)所示,此时弹簧测

力计示数为0.4N,不计摩擦和绳重,木块受到的浮力为N,木块的密度为kg/m3. (4)将丙图烧杯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0.2N,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3.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g=10N/kg) 实验步骤B C D E F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6 2.5 2.4 2.4 2.3 (1)小冉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上表中: (2)请在图乙中画出步骤B中铜块受到所有力的示意图(以●点代替物块).(3)分析实验步骤A、B、C、D、E,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当物块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0.25N,那么此时物块露出水面的高度为cm.

高级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汇总

高级高中物理力学实验 专题汇总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考纲解读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2.会计算纸带上各点的瞬时速度.3.会利用纸带计算加速度.4.会用图象法探究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图象求加速度. 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2.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 (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 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 3.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 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规律方法总结 1.数据处理 (1)目的 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 (2)处理的方法 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 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北京四中高中物理实验(一)

北京四中 编稿:王运淼审稿:陈素玉责编:郭金娟 高中物理实验(一) 力学实验 本周主要内容: 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4、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本周内容讲解: 1、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实验目的] 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 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 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 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 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套,弹 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等。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一定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图所示)。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用画图法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例题] 1.在本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O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B.在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时,两弹簧之间的夹角应取90°不变,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 答案:ACD 2.做本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张,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2)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3)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指出错在哪里? 在(1)中是________________。 在(2)中是________________。 在(3)中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实验中验证的是力的合成,是一个失量的运算法则,所以即要验证力大小又要验证力的方向。弹簧秤的读数是力的大小,细绳套的方向代表力的方向。 (1)两绳拉力的方向;(2)“的大小”后面加“和方向”;(3)“相同”之后加“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拉到O点” 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

八年级物理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1、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 力)()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推力 C、重力、摩擦力、冲力 D、重力、摩擦力、推力 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 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3、用手握住酒瓶,使其瓶口朝上竖直静止在手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酒瓶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酒瓶的握力大于酒瓶的重力 C.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D.手握酒瓶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4、小欣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了解释,其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静止时水面相平 B.锅铲柄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C.刀刃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D.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是因为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5、如图所示的薄壁容器,底面积为100厘米2,装了重25牛的水后,水面距容器底部20厘米,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分别为() A.25牛、2.5×103帕,B.25牛、2.5帕 C.2×105牛、2×103帕D.20牛、2×103帕 6、在靠近桌面边沿的地方放一枚硬币,在硬币前架一个约2 cm高的栏杆,在硬币上方沿着

与桌面平行的方向用力吹一口气,硬币就能跳过栏杆,这是因为( ) A.硬币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 B.硬币后面的压强比前面的压强大 C.硬币后面的压力比前面的压力大 D.硬币下方的空气密度比上方的大 7、如图所示的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试比较A 、B 、C 、D 四点液体的压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P P P P A B C D <<= B 、P P P P A B C D <=> C 、P P P P A B C D <<< D 、P P P P A B C D >>> 8、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9、用手握住酱油瓶,瓶子没有下滑,是因为 ( ) A.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B.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酱油瓶的重力平衡 C.手对酱油瓶的压力和手对酱油瓶的摩擦力平衡 D.以上三种说法均不对 10.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 、B 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B 开口吹气时,A 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1、寒冷的冬天,在茶杯中倒上大半杯开水后拧紧杯盖,往往过一会儿后就发现杯盖很难打开,这是由于杯内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内外气体压力差 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增大了盖与杯之间摩擦力原因. 12.当马拉着载有1000kg 货物的雪撬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向南行驶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是500N ,雪撬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若雪橇上的货物卸下了500kg ,马拉雪橇仍是匀速行驶,马对雪橇的水平拉力将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 13、吊车以2m/s 的速度将重物1×105 匀速向上提起,这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是________N ; 若钢索改为以3m/s 的速度使重物匀速下降,此时钢索对重物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__N ,方向__________。 1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2所示的玻璃管,在A 、B 、C 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 处,压强较小的是 处(选填“ A”“B”或“C”)。 如图3所示,是喷雾器的原理示意图,当空气从小孔迅速流出,小孔附近空气的流速较大,压强 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液体就沿细管上升,从管口中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

【名师精品】高中物理经典题库-力学实验题30个

力学实验题集粹(30个) 1.(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丝的直径,测量读数为0.515mm,则此时测微器的可动刻度上的A、B、C刻度线(见图1-55)所对应的刻度值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55 (2)某同学用50分度游标卡尺测量某个长度L时,观察到游标尺上最后一个刻度刚好与主尺上的6.2cm刻度线对齐,则被测量L=________cm.此时游标尺上的第30条刻度线所对应的主尺刻度值为________cm.2.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用同种材料做成的AB、BD平面(如图1-56所示),AB面为一斜面,高为h、长为L1.BD是一足够长的水平面,两面在B点接触良好且为弧形,现让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到达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滑到C点而停止,并测量出BC=L2,小物块与两个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图1-56 3.在利用自由落体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的打点计时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每4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计时单位,记为T.在一次测量中,(用直尺)依次测量并记录下第4点、第7点、第10点、第13点及模糊不清的第1点的位置,用这些数据算出各点到模糊的第1点的距离分别为d1=1.80cm、d2=7.10cm、d3=15.80cm、d4=28.10cm.要求由上述数据求出落体通过与第7点、第10点相应位置时的即时速度v1、v2.注意,纸带上初始的几点很不清楚,很可能第1点不是物体开始下落时所打的点.v1、v2的计算公式分别是:v1=________,v2=________,它们的数值大小分别是v1=________,v2=________.4.某同学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已在每条纸带上每5个打点取好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纸带被撕断了,如图1-57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填字母) 图1-57 (1)在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________. (2)打A纸带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2. 5.有几个登山运动员登上一无名高峰,但不知此峰的高度,他们想迅速估测出高峰的海拔高度,但是他们只带了一些轻质绳子、小刀、小钢卷尺、可当作秒表用的手表和一些食品,附近还有石子、树木等.其中一个人根据物理知识很快就测出了海拔高度.请写出测量方法,需记录的数据,推导出计算高峰的海拔高度的计算式.6.如图1-58中A、B、C、D、E、F、G为均匀介质中一条直线上的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都是1cm,如果波沿它们所在的直线由A向G传播,已知波峰从A传至G需要0.5s,且只要B点振动方向向上,D点振动方向就向下,则这列波的波长为________cm,这列波的频率为________Hz.

八年级物理力学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预习提示】 1.力。 2.力的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 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二、目标定向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三、学生自学 1.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 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力(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4.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都离不开力。在物理学中,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有相互作用,要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考虑。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只要有 一个效果出现,就表明两个物体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实验与创新

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实验与创新 高考对学生力学实验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十一个实验: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②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③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④验证牛顿第二定律;⑤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⑦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⑧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⑩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高考除了对课本中原有的学生实验进行考查外,还增加了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器材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来完成新的实验设计.设计型实验将逐步取代对课本中原有的单纯学生实验的考查. 力学试验的解题策略在于:1.熟知各种器材的特性.2.熟悉课本实验,抓住实验的灵魂——实验原理,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熟知两类误差分析. 一、力学试验解析: 1、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例1】用游标卡尺测得某样品的长度如图1甲所示,其读数L=________mm;用螺旋测微器测得该样品的外边长a如图乙所示,其读数a=________mm. 图1

解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读数为20 mm+3×0.05 mm =20.15 mm.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读数为 1.5 mm+23.0×0.01 mm=1.730 mm. 答案20.15 1.730 【题后反思】1.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由主尺读出整毫米数l0,从游标尺上读出与主尺上某一刻度对齐的格数n,则测量值(mm)=(l0+n×精确度) mm.注意:(1)游标卡尺的精确度一般为游标尺上总刻度数的倒数.(2)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 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测量值(mm)=固定刻度指示的毫米数(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可动刻度上与固定刻度基线所对的刻度值(注意刻度值要估读一位)×0.01 mm. 【强化训练1】(1)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小球的直径,结果如图2甲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________ mm. 图2 (2)知识的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用螺旋测微器的原理,解决下面的问题:在一些用来测量角度的仪器上,有一个可转动的圆盘,圆盘的边缘标有角度刻度.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出圆盘转动的角度,在圆盘外侧有一个固定不动的游标,上面共有10个分度,对应的总角度为9度.如图乙中画出了游标和圆盘的一部分.读出此时圆盘的零刻度线相对于游标零刻度线转过的角度为________度. 答案(1)10.975 (2)20.6 解析:(1)螺旋测微器主尺读数为10.5 mm,可动刻度一共5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想要学好物理,就要培养学习兴趣,勤于动脑筋思考,下面是查字典物理网给大家准备的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希望大家好好努力。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专题试题 一.力和运动 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见下图)。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1 拉力(钩码总重)F/N 0 0.5 1.0 1.5 2.0 2.5 2 橡皮筋的总长度L/cm 4.5 5.1 5.7 6. 3 6.9 7.5 3 橡皮筋伸长的长度△L/cm 0 0.6 1.2 2. 4 3.0 ①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 cm。? ②请将表格中第3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③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表格中的哪两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答:应对(选填序号)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谁的猜想是正

确的?答:。 你是如何分析数据并做出此判断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2.某同学想将量程为0~10N的弹簧测力计改为密度秤。他的操作如下: ①先将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再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②在塑料杯中装满水,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尽,再在塑料杯中装满待测液体,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指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 则杯中水的质量为kg,待测液体的密度为kg/m3,他设计的密度秤的量程为0~ kg/m3.(g取10N/kg) 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训练(有答案)

力学实验专题训练 2017、04 1.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气垫导轨上放置着带有遮光板的滑块A、B,遮光板的宽度相同,测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实验中,用细线将两个滑块拉近使轻弹簧压缩,然后烧断细线,轻弹簧将两个滑块弹开,测得它们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 (1)图22⑴为甲、乙两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遮光板宽度d时所得的不同情景。由该图可知甲同学测得的示数为mm,乙同学测得的示数为mm。 (2)用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动量守恒应满足的关系式: 被压缩弹簧开始贮存的弹性势能P E 2.为验证“动能定理”,某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图5a所示,木板倾斜构成固定斜面,斜面B处装有图b所示的光电门. (1)如图c所示,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挡光条的宽度d= (2)装有挡光条的物块由A处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加速下滑,读出挡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则物块通过B处时的速度为________ (用字母d、t表示); (3)测得A、B两处的高度差为H、水平距离L.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为了完成实验,需要验证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符号表示) 3.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传感器设计实验:如图10甲所示,将质量为m、直径为d的金属小球在一定高度h由静止释放,小球正下方固定一台红外线计时器,能自动记录小球挡住红外线的时间t,改变小球下落高度h,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此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便快捷. (1)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________mm; (2)为直观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应作下列哪一个图象________; A.h-t图象 B.h-1 t图象 C.h-t2图象 D.h- 1 t2图象 甲 0123401234 5 45 5 45 可动刻度 固 定 刻 度 固 定 刻 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力的概念 1.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的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F 。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 1.弹性和塑性 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 (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 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

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 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 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注意】(1)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得出的,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 (2)“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 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 理得出的。 (3)“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 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注意】(1)惯性是指物体总有保持自己原来状态(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与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对任何物体,无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无 论是运动状态改变还是不变,物体都有惯性。 (3)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外界因素无关, 物体惯性大小就是指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4)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 和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3.惯性现象解释步骤 (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2)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他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3)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最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知识点5:摩擦力 1.定义: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测试题。带答案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 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 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 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 B.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 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 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

高中力学实验专题 高中物理《考试说明》中确定的力学实验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有四个实验与纸带的处理有关,可见力学实验部分应以纸带的处理,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为核心来展开复习。近几年力学实验中与纸带处理相关的实验、力学创新实验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以分组或演示实验为背景,考查对实验方法的领悟情况、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是高考实验题的新趋势。要求考生掌握常规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背景中,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的、积极的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一)打点计时器系列实验中纸带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一般实验应用点迹清晰、无漏点的纸带中选取有足够多点的一段作为实验纸带。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还要求纸带包含第一、二点,并且第一、二两点距离接近2.0mm 。 2.根据纸带上点的密集程度选取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每打n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时间间隔为n 个打点时间间隔,即T=0.02n (s )。一般取n =5,此时T=0.1s 。 3.测量计数点间距离。为了测量、计算的方便和减小偶然误差的考虑,测量距离时不要分段测量,尽可能一次测量完毕,即测量计数起点到其它各计数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得: 1s S I =,12s s S II -=,23s s S III -=,34s s S IV -=,45s s S V -=,56s s S VI -=

初二物理力学难题

1.如图1所示,水平面上的物体在力F1、F2的作用下向右做直线运动,力F1、F2及物体的速度v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甲、乙、丙所示,物体在t1~t2时间内所受摩擦力大小为N,方向向.(选填“左”或“右”) 2.如图所示,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置一块冰,冰块的下表面与杯底接触,水面正好与杯口相齐,关于当冰融化时是否有水溢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当冰块的下表面对杯底有压力时,冰融化后水一定会溢出 B.当冰块的下表面对杯底有压力时,冰融化后水一定不会溢出 C.无论冰块的下表面对杯底是否有压力.冰融化后水都会溢出 D.无论冰块的下表面对杯底是否有压力.冰融化后水都不会溢出 3.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相同深度的液体,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1和S2,且2S1=3S2.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1,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1.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2,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2,且p2=2p1.将A球浸在甲容器的液体中,B球浸在乙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液体静止后,甲、乙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A、B两球所受浮力分别为F1和F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F2,ρ1<ρ2 A.F B.F1=F2,ρ1<ρ2 C.F1<F2,ρ1>ρ 2 D.F1<F2,ρ1<ρ2 4.甲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1的液体,乙溢水杯盛满密度为ρ2的液体.将密度为ρ的小球A轻轻放入甲溢水杯,小球A浸没在液体中,甲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32g.将小球B轻轻放入乙溢水杯,小球B漂浮,且有1/ 6 的体积露出液面,乙溢水杯溢出液体的质量是40g.已知小球A与小球B完全相同,ρ大于ρ1,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小球A的质量为32g B.小球B的质量为8g C.ρ1与ρ2之比为2:3 D.ρ1与ρ2之比为24:25 5.盛有液体的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500Pa;用细线拴一金属球,将金属球浸没在液体中,如图乙所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600Pa;将细线剪断,金属球沉到容器底部,如图丙所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1500Pa.已知:容器的底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力学实验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力学实验 1.(2018全国理综).(11分) 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Hz 的交流电源,打点的时间间隔用Δt 表示。在小车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一种方法用来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间的关系”。 (1)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平衡小车所受的阻力:小吊盘中不放物块,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________的点。 ②按住小车,在小吊盘中放入适当质量的物块,在小车中放入砝码。 ③打开打点计时器电源,释放小车,获得带有点列的纸袋,在纸袋上标出小车中砝码的质量m 。 ④按住小车,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③。 ⑤在每条纸带上清晰的部分,没5个间隔标注一个计数点。测量相邻计数点的间距s 1,s 2,…。求出与不同m 相对应的加速度a 。 ⑥以砝码的质量m 为横坐标 1a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做出1m a -关系图线。若加速度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成反比,则1 a 与m 处应成_________关系(填“线性”或“非线性”)。 (2)完成下列填空: (ⅰ)本实验中,为了保证在改变小车中砝码的质量时,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不变,小吊盘和盘中物块的质量之和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设纸带上三个相邻计数点的间距为s 1、s 2、s 3。a 可用s 1、s 3和Δt 表示为a=__________。图2为用米尺测量某一纸带上的s 1、s 3的情况,由图可读出s 1=__________mm ,s 3=__________。 由此求得加速度的大小a=__________m/s 2 。 (ⅲ)图3为所得实验图线的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 ,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若牛顿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1)间距相等的点。(2)线性 (2)(i )远小于m (ii)2 1 3213)(50)5(2t s s t s s a ?-=?-= cm s 43.225.168.31=-=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完美知识点版本

常用实验原理设计方法 1.控制变量法: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控制。 2.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如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 3.理想模型法: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选择了合适的内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电表的非理想性。4.比值定义法: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如①物质密度②电阻③场强④磁通密度⑤电势差等。 5.微量放大法: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 6.模拟法:当实验情景不易创设或根本无法创设时,可以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等效的情景代替,“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一:验证力的合成 [实验原理] 此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与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即:使橡皮条在某一方向伸长一定的长度),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 木板一块,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一段,细绳,弹簧秤两个,三角板,刻度尺,量角器。 [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用两条细绳套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4.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在白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椐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用刻度尺从O点起做出这个弹簧秤的拉力F'的图示。 6.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7.改变两个分力F1和F2的大小和夹角。再重复实验两次,比较每次的F与F'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 [注意事项] 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