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断句的基本方法

断句的基本方法

断句的基本方法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断句基本方法范文

断句基本方法范文

断句基本方法范文
断句是指将一篇文章或一句话按照逻辑和语义的规律进行划分和分隔。

基本的断句方法如下:
1.根据标点符号:遇到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时,通常可以
在其后进行断句。

2.根据词语衔接:在词语之间进行断句,使得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加
清晰。

例如,短语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并列词语之间等都可以进行断句。

3.根据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将句子分成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断句。

4.根据语气、语调:在文学作品中,根据语气、语调的变化进行断句,以呈现出文章的节奏感和情感色彩。

5.根据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中的短句、长句、排比、倒装等特点
进行断句,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

6.根据意义和逻辑:根据句子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进行断句,使得句子
表达更加准确和连贯。

需要注意的是,断句是一种主观判断的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
己的理解和思考来进行断句。

因此,断句的方法并非固定不变的,需要根
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文言文错综复杂,有时要想明白其内容非常困难,有时想要明白它的意思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文言文分句还是有其规律的,想要断句不仅要有一定的技巧,更要学有所用。

针对文言文断句问题,普遍都有六大方法:一、借助标点符号文言文中出现逗号,句号,分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时,可以提示断句的位置。

例如“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可以断句为“犹其,不可问也;必其,不可云也。

”二、借助从属连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从属连词有“若,既,则,以,而,虽,即”等,这些词语是表示前后句之间有关联性的,可以看做一句。

例如:“以此彰明,当下豫备”可以断句为“以此彰明,当下豫备。

”三、借助动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动词有“有,矣,曰,伐,尚,谓,见,使,复,尔等,这类动词在文言文句子的末尾出现时,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如:“此有上乘,谓之至理”可以断句为“此有上乘,谓之至理。

”四、借助并列句连接词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连接词有“并,又,而,且,不但,或者”等,出现这类连接词时,可以断句。

例如:“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可以断句为“礼才并重,而宽以待人。

”五、借助概括性动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表示总体概括的动词,如“总,纵,然,故”等,都可以表示对前面的句子的概括,因而可以断句。

例如:“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可以断句为“故发愤忘食,纵死亦不惜。

”六、借助惯用法文言文的断句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借助一些惯用法,例如一句话以“者”结尾,可以根据语境,把“者”前的一句话和“者”后的一句话分别当成一句。

例如“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可以断句为“枝叶茂盛者,其实也颇丰。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如果要把文言文断出句子来,就不能只依靠自己的理解力,而要借助这六大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才可以做到准确断句,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断句这方面要注意掌握这六大方法。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

文言文断句六大方法及例句今天,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且它仍然被广泛地使用。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没有语言的界限,它往往有很高的难度。

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至关重要的是要熟悉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总的来说,文言文断句有6种主要方法,它们分别是“以逗号停顿法”、“以句号停顿法”、“以冒号停顿法”、“以问号停顿法”、“以顿号停顿法”和“以叹号停顿法”。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它们,并且提供一些实例:1. 以逗号停顿法:用逗号来分隔句子,分隔句子时必须注意,在逗号前的句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逗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今日,乘舟而行乃是乐,更见山水之秀丽”。

2. 以句号停顿法:用句号来分隔两个句子,在句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在句号后的句子也必须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极乐之处,乘舟而行乃是乐;无边之境,更见山水之秀丽。

”3. 以冒号停顿法:用冒号来分隔句子,凡是在冒号前的句子,都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冒号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以问号停顿法:用问号来分隔句子,问号前的句子必须是完整的句子,问号后面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必须是疑问的。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 以顿号停顿法:用顿号来分隔句子,此外,顿号前后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是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例如:“天地之间,苍茫无尽;星辰之间,浩渺无垠”。

6. 以叹号停顿法:用叹号来分隔句子,叹号前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也可以是完整的句子,但叹号后的句子必须表达出在感叹的语气。

例如:“先祖历尽千辛万苦:可是现在,却是国泰民安。

”以上就是文言文断句的六种方法的介绍,以及各种方法的例句介绍。

学习文言文的学生,以上提供的六种断句方法一定要掌握,熟练归纳,才能运用到正确的地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速度,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句的基本方法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
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9.利用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