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02
社会功能理论认为社区成员在 满足彼此需求的过程中相互依 存,共同维持社区的运转和发 展。
03
社会功能理论强调社区的适应 性和弹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善 社区功能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 活质量和福祉水平。
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理论关注社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对社区成员的影响和 挑战。
社会变迁理论认为社区成员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和角色,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社会变迁理论关注社会变迁的动力和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推动社会变迁来 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
03
社区工作实践方法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组织
通过建立社区组织,如居民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等,将居民组织起来,形 成集体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事务。
动员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居 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促进社区凝 聚力的形成。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区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 置和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权利、责任和机会,从 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
社会结构理论关注社区内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善社区成员的 生活条件。
社会功能理论
01
社会功能理论关注社区的稳定 和整合,以及社区成员在满足 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 的功能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工 作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多 元化,以满足不同群体的 需求。
技术应用
科技手段将在社区工作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合作共建
未来社区工作将更加注重 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 共同推进社区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
目录
• 社区工作概述 • 社区工作理论基础 • 社区工作实践方法 • 社区工作评估与反思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服务效果不理想。
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
社区工作者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人才流失严重
社区工作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培训与提升不足
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提升机制,无法满足社区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
社会认同度低
社会认知度不高
社会对社区工作的认知度普遍较低,对其价值和 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公益性、群众性、专业性。
社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 2
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社会工作通过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 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社会工作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 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3
推动经济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区居 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社区社 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VS
详细描述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引入社区 服务的概念,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等基层组 织,开展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医疗 、社区救助等方面的服务。这一阶段,社 区社会工作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居民的基本 生活问题,强调的是服务提供和行政管理 。
发展阶段:2000年代-20 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加强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社区社会工 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提高社会认同度与支持度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社区社会工作的认知和支持 。
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工作,培养居民的社会 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历史

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历史
4. 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 (p.32)
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令失业率高达 30% - 50%
美国政府实施「社会保险法」(就是透过国民收 入、交税使资源再分配)
同时在社区实施公共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和 建设
后来慢慢把社区工作手法引进大学课程
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课堂目的
1. 了解乡村建设运动
人,其中每段贫民不得超过4人 分三级管理︰赈济员(志愿者)、监察员、赈济委员会
特色︰上下协调、信息畅通、济贫工作 既深入又灵活
世界上18世纪至二战前的社区工作 (P.29 – 33)
2. 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 (P. 30)
19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慈善机构林立,虽都以募集捐 款、救济为宗旨,但大家缺乏沟通和协调,变成浪费资 源
「穷」、「弱」、「私」的四大基本问题,积极减少 文盲 1943年,晏阳初被选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 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二战前各国 社区工作发展探索的组成部分
晏阳初 梁漱溟 陶行知 李景汉 陈志潜
晏阳初先生和乡村建设运动
电影片段一:定县的平民教育 电影片段二:在中国以外地区的实践
社区工作的近代历史
课堂目的
1. 认识社区工作在世界上的发展历史 2. 掌握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工作的近代/早期发展 (P.28)
苏景辉(1996)︰「如果视社区工作为一种解 决问题的方法,则最直接的历史渊源是社区 睦邻中心(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又名「福群中心运 动」)而非慈善组织协会。善组织协会主要是影 响为社会福利的社区组织发展」
英国牧师索理于1868年建议成立一个理事会,以协调政 府和各民间慈善机构的活动,就是「慈善组织会社」

第2章 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

第2章 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的历程
三、政府推进社区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1、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完善城市社会管 理体制,满足群总需要。
2、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巩固城市基层政权的需要。
4、一定程度上扩大基层民主,进而提高现代化城市 管理水平的需要。 四、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1、社区工作的渊源是什么? 2、巴涅特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பைடு நூலகம்社区 睦邻服务中心是什么? 3、亚当斯于1889年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是什 么? 4、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

五、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 六、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一、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 二、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
三、英国的社区照顾
四、德国的“邻里之家”
五、其他国家的社区矫正
六、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社区康复
第三节 中国的社区建设
一、20世纪八十年代的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提出
1、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骤增,给基层政权工作带来 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市社区下岗待业群体初步形成,给基层政权 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的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加大了基层政权 组织的工作量。
4、每周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加宽了基层政权组织的 工作面。
5、合资、独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多,给基层政 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关于社区工作的渊源 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 四、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 巴涅特于1884年在东伦敦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 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命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 1889年由J.亚当斯(Jane Add—ams)和斯塔尔 (Ellen Gates Starr)创办的社区睦邻中心——赫尔 馆(Hull House) 。

国际社工发展历程

国际社工发展历程

国际社工发展历程
社工本身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以下是国际社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社会工作的早期阶段:19世纪末,美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社会改革运动,主要关注贫困、儿童保护和卫生问题。

一些个人和组织开始提供资金和服务来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这被视为社工的起点。

2. 社会工作的组织化:20世纪初,社工的发展逐渐组织化。

首个社会工作学术机构于1904年在美国成立,不久后,第一个社会工作学校也在纽约成立。

此后,社会工作开始在全美各地迅速发展。

3. 国际社会工作组织的成立:1928年,第一个国际性的社工组织——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IFSW)成立,旨在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此后,各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国内社会工作组织,并且加入了IFSW。

4. 重视人权和社会正义: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工开始强调人权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倡导改革、参与社会运动和提供服务来推动社会变革。

5. 从福利到社区导向:20世纪80年代,社工开始从单纯的福利导向转向社区导向。

他们开始关注社区层面的问题,如社区参与、社区自助和社区发展。

6.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0世纪末,社工理论和实践开始多元化发展。

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社会公正理论和批判理论等。

同时,社工的实践领域也开始多元化,包括儿童保护、老年护理、心理健康和社区发展等。

总之,国际社工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个体行动到组织化、从福利到社区导向、从服务到倡导的转变。

如今,社工在全球范围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继续努力提升社会公正和人权保障。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居民自治意识不强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 和能力有限,社区工作主 要由政府推动。
探索阶段(1987-2000年)
社区建设试点
民政部先后在全国选取多个城市进行社区建设试点, 探索社区工作新模式。
多元化参与
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 理,形成多元化参与格局。
法治化、规范化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区工作,保障居民权益。
03
服务效果评价
总体来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效果评 价较好,得到了社区居民和相关部门 的认可和支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 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
国内外典型模式与
05
经验借鉴
国内典型模式介绍及启示
北京模式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导,推进“ 三社联动”,实现社区、社会组 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之间的良 性互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 工作的发展历程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社区社会工作概述 •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 社区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 国内外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 • 总结反思与前景展望
01
第一阶段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恢复
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恢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政策支持与法制保障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 社区社会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和资 金支持,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队 伍建设,提高社区社会工作的专 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为社区居民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多元化参与和跨界合作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 元主体参与社区社会工作,加强 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

社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与总结经验

社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与总结经验

社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与总结经验社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与总结经验2023年,社区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职业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

随着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工作者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身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将我的成长历程与总结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我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社区工作服务中心,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我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学习和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在社区内走访和了解居民生活后,我逐渐深入到社区,了解社区内的各个方面,包括居民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卫生环境和就业状况等。

在社区工作中,我最常接触到的是一些困难居民,这些人群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经济上的负担、家庭中的纠纷和卫生环境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面前,我视困难为契机,从居民的需求、期待、压力和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计划,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协调家庭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在社区工作中,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居民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社区内聚力。

我会定期组织一些社区活动,例如庆祝节日、社区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居民之间互相了解和交流,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同时,我们也会定期开展教育宣传,让居民了解有关卫生、安全等领域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工作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有时候需要面对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还有时候我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群进行沟通和交流,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

只有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

在总结我多年的社区工作经验中,我发现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和方法。

首先,要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和服务居民。

其次,要注重引导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提高社区内凝聚力。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服务方法和理念,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工作服务水平。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区工作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社区工作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内外资源,促进社区发展和居民自我发展的工作。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个阶段是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起步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社区需要解决各种问题。

当时,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开展的社区工作主要是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

随着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问题的不断显现,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这个阶段是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拓展阶段,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区工作开始越来越注重居民参与的意识,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

同时,我国开始引入国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大城市和一些发达地区开展了一些社区社会工作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社区发展、社区治理和社区居民服务方面。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这个阶段是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高峰期。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国家政策的改变,社区社会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04年,我国启动了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项目,推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此后,社区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也逐渐建立了一些社会工作机构,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

在这个阶段,社区社会工作的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不仅包括社区治理、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等传统领域,还涉及到社区心理疏导、社区环境保护、社区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第三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二、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三、中国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一、社区工作的孕育和早期发展 (一)英国的济贫法 1、历史背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贫民产生,城市贫困问题加剧,慈善机构和教会的财力入不敷出。

2、主要内容(1)每个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由政府办理社会救济事业。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主办,每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察人员。

(3)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

(5)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将贫民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的贫民;二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贫民;三是失去依靠的儿童。

3、意义(1)政府负担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济活动的组织工作; (2)以教区为单位推行济贫事务;(3)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救助原则; (4)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5)济贫法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德国汉堡制(1788~1801)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背景:工作化所导致的社会贫困。

3、内容(1)为失业者介绍工作;(2)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 (3)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4)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救济,避免养成依赖。

市政府中央办事机构 分区 监察员 分区 监察员 分区监察员 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三)爱尔伯福制(1852~1980年代)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内容:3、意义(1)建立了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济贫工作信息畅通,灵活高效; (2)由地方热心人士担当赈济员,提倡志愿服务精神; (3)赈济员分段管理,贫民人数不多,保证了工作实效; (4)不仅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积极扶助贫民自助;(5)对受助者实施救助前后,赈济员需做家庭访问调查。

(四)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1917年) 1、背景✧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贫困加剧,社会问题严峻,慈善组织和救济机构缺乏协调,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

2、内容3、理念✧ 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观念,终将致使他们依赖救济维持生计,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4、意义(1)友善访问员开展的个别调查及个别化的工作手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以及社会工市政府中央委员会 赈济区 监察员 赈济区 监察员 赈济区 监察员 段赈济员 段赈济员 段赈济员市政府 理事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分区志愿委员会 分区志愿委员会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作者的专业化;(2)促进各个救济机构、慈善组织协同解决社区问题,为社区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五)社区睦邻运动1、性质:助人自助理念下的社区改良运动2、特点:(1)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2)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3)尽量发动当地人力,培养其互助合作精神;(4)社区睦邻中心既是当地的服务中心,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

3、意义(1)不单纯向居民提供物质帮助,更着重改善社区文化;(2)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着力解决社区共有问题;(3)注重组织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居民之间的互助合作。

(六)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1、背景: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由社区组织和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转移支付实施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

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社区组织的服务方式实施公共福利服务。

2、标志:(1)1939年,兰尼报告系统阐述了社区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从此社区工作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一起被列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2)1939-1945年,社区组织课程在美国迅速发展。

(3)1946年,美国成立社区组织研究协会。

二、战后社区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一)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1951)1、背景:二战后,新独立国家面临着贫穷、失业、教育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涵义: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即由人民的努力与政府当局的配合一起来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或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由政府有关部门同社区内的居民团体、合作组织通力合作,运用各种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改善社区的物质、文化条件。

在此过程中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培养自助、互助的社区文化。

3、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33页)(二)美国的社区发展合作组织(CDC)(三)英国的社区照顾(四)德国的“邻里之家”(五)社区矫正(六)社区康复一、殖民地早期的社区工作1、培养当地的领袖及组织,吸纳他们进入行政架构,以增加政府与普通市民的沟通。

2、1913年,成立华人政务司,管理及监督有关华人的各项事务。

3、除基本服务外,政府不重视基层居民工作,政府与民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社会发展非常稳定。

4、1949年,成立社区发展组,推动成立街坊福利会,以为来港居民提供服务,但政府的支持有限。

5、1960年,街坊福利会的服务为专业团体取代,走向以代表民意为主的政治角色。

6、1950年,政府实施公屋计划,1960年建成第一所社区中心,由社会福利署的青年福利部管理。

7、1966年,政府在新建的徙置区成立社区福利大厦。

8、社区中心以提供文娱活动为主,参加者多为年轻人,工作形式缺乏真正的居民参与,工作手法较为保守,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关注有限。

二、社区工作的兴起1、1966年的暴动使政府检讨与一般市民存在的沟通问题,积极发展社区工作,缓和社会冲突。

2、1968年,政府在市区各区成立民政处,加强与居民沟通。

3、1970年,政府成立地区的三层咨询架构,即地区委员会、分区委员会及互助委员会,积极介入地区事务。

4、1968年,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积极推广社区工作。

5、1970年,成立香港社区组织协会,采用社会行动的方式开展社区工作。

6、1973年,社会福利署发表社会服务五年计划,除以人口比例继续发展社区中心、福利大厦及社区会堂外,还建议志愿机构在弱势及边缘社区开展社区工作。

7、1974年,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联合发表立场书,建议社区工作应集中在环境恶劣的社区。

8、1970年代中期,政务署推行社区建设,掌握了社区工作的决策权,但并未觉得需要志愿机构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三、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的出现及其政治化1、1970年代末期,地区咨询架构和社区建设工作不能有效缓和地区矛盾,更不能阻止压力团体的兴起。

2、1977年,政务署资助志愿机构推行NLCDP计划,以增加与环境恶劣地区居民的沟通,减低压力团体的动员能力。

3、1979年,社区工作者组织和动员居民抗议政府的政策,引致了全港性的三个联区行动。

4、1982年,NLCDP计划委员会开始评估该计划,志愿机构的行政人员开始对社区行动加以管制。

5、1980年代中,香港民主化进程加快,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意识相继提高,开始由组织地区压力团体转向有政治倾向的政治团体及参加选举。

6、1985年,政务署接管社区中心,并针对有特殊需要的人士集中发展小组工作。

7、社会福利署停止提供直接的社区工作服务,志愿机构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方向,比如向中产阶级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

三、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的危机1、1987年,房屋委员会宣布长远房屋发展战略,计划在1995年前清拆所有木屋区及临屋区。

2、同时期,志愿服务机构要求将边缘社区的定义扩大,使之包括乡村、三四级公屋和市区私人楼宇。

3、NLCDP的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社区工作者较喜欢以个人身份参与压力团体的工作;政府的环境改善计划使得NLCDP缺乏一些有动员能力的问题去组织群众;工作计划的年限使得组织居民及发展领袖十分困难,转向以提供服务为主,NLCDP越来越制度化和规范化。

4、1987年,政务署将NLCDP的工作范围扩展到三至六型公屋,并聘用调查公司评估该计划。

四、当前香港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1、社区中心服务2、边缘社区工作3、政党及压力团体的基层活动4、社区照顾服务5、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五、社区工作,福利与政治的选择?1、社区工作即是一种福利工作,又是一项政治工作。

2、从全球来看,当前社区工作的非政治化趋势明显。

3、社区工作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

✧讨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工作具备什么特点,社区工作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如何?将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三、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1、梁漱溟:国家宪政要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一村一乡的自治搞好了,宪政的基础也就有了。

2、晏阳初:中国社会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问题,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有助于解决愚、贫、弱、私。

二、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推动的社区服务。

(一)背景1、城市流动人口剧增。

2、城市下岗待业群体初步形成。

3、城市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4、城市职工实行五天工作制。

5、合资、独资和外籍人员不断增多。

(二)涵义✧在特定区域内,受人民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依赖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有组织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各种小型福利设施,开展各种服务活动,为居民群众,特别是有困难的家庭和居民,提供各种服务。

三、20世纪90年代,民政部倡导的社区建设。

(一)涵义✧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二)内容1、拓展社区服务2、发展社区卫生3、繁荣社区文化4、美化社区环境5、加强社会治安6、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7、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8、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