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大纲

机械制造大纲
机械制造大纲

《机械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

学分:4总学时:80

理论学时:80实践学时:0

主撰人:曹传剑审定人:

学时:76学分:4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涉及面宽、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制造技术方面获得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如数控加工、柔性制造、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纳米加工、智能制造技术与虚拟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以及将来胜任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上的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全面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工艺系统的基本知识、表面成形的基本理论、切削加工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加工方法及其工艺装备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知识、应用及发展;

3.掌握常用加工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设计的方法;

4.初步掌握工艺装备的选用和夹具设计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根据具体加工条件合理选择刀具(如种类、材质、几何参数等)、选择切削用量及切削液的能力。

2.具备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的能力、工艺装备的选用和夹具设计的能力;

3.初步具备综合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4.对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三)思想培养目标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于教学的全过程。

2.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注重实践相结合;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统一。

3.培养热爱专业,刻苦钻研业务,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专业技术的应用性人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理论教学

第一编总论(10学时)

(一)机械制造过程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过程,包括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与产品装配过程;机械制造过程及分析。2.机械制造生产组织,包括生产纲领和生产组织类型。

目的要求: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组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单元及其基本概念;机械制造的生产组织类型。

教学重点:机械零件加工过程分析。

教学难点:工序、安装、工位、工步的基本概念。

(二)机械加工工艺系统(4学时)

教学内容:1.零件表面的成形与机械加工运动。2.工件。3.金属切削机床,包括机床概述、机床传动系统和传动原理、数控机床概述。4.刀具,包括刀具类型、结构参数及刀具材料。

5.夹具概述。

目的要求:掌握机械加工成形运动的类型、切削用量与切削层参数的概念;掌握机床的构成和分类、机床传动系统、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掌握刀具的类型、正确理解并掌握刀具的结构和几何参数、熟悉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了解常用的刀具的材料和选取刀具材料的原则;掌握夹具的基本构成和工件定位原理。

教学重点:机械加工运动、刀具结构和参数、机床传动系统、工件定位原理。

教学难点:切削用量、切削层参数的概念,刀具的结构和几何参数,工件定位原理。

提示:通过教具、录像、实验及现场加工观察,使学生有更好的理解刀具的结构。(三)金属切削过程(4学时)

教学内容:1.金属切削过程,包括切削层及参数、切削过程以及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2.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刀具磨损与耐用度。3.切削过程基本规律的应用,包括切屑控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切削液、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目的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以及切削层参数、影响切削变形的因素;了解切削力的基本构成及影响切削力的因素、了解切削热产生的原因;掌握刀具磨损的形式、磨损的原因;掌握切削的种类及影响断屑的因素、了解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理解切削液的作用、了解切削液的种类和选用原则;学会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教学重点: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切削层参数、削力的基本构成;刀具磨损的过程和磨钝的标准、影响刀具耐用度的因素;切削的种类及影响断屑的因素、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

提示:通过录相观察切削变形规律,积屑瘤的产生和影响。

第二编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24学时)

(四)车削加工(4学时)

教学内容:1.车削加工概述。2.车床,包括车床类型与组成,CA6140车床、AD25型数控机床。3.车刀,包括车刀类型与特点、成形车刀。4.车削夹具。

目的要求:掌握车床的加工范围、车床的类型和组成、掌握车床传动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车刀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掌握车削夹具的组成,了解典型车削夹具的定位夹紧原理。教学重点:车床与车刀的结构与选用。

教学难点:车床的传动系统分析。

(五)铣削加工(4学时)

教学内容:1.铣削加工加工概述,包括铣削加工范围、铣削要素、铣削方式、铣削力。2.铣床,包括普通铣床、加工中心。3.铣刀,包括铣刀类型及应用、尖齿铣刀和可转位铣刀、镗铣加工中心。4.铣削夹具。

目的要求:掌握铣削加工的特点、会合理地选择机床刀具及其工艺参数,完成相应表面的加工、了解数控工具系统。初步掌握铣削夹具的设计要素。

教学重点:1.铣削加工的特点、铣削要素及铣削方式。2.铣床与铣刀的选择及应用。3.铣削夹具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铣削要素及铣削方式、铣削夹具的结构特点

(六)钻削、铰削和镗削加工(4学时)

教学内容:1.钻削加工与钻头,包括钻头结构及参数、钻削过程特点及钻削用量、新型钻头。2.铰削加工与铰刀,包括铰削过程特点、铰刀结构参数。3.镗削加工与镗刀,包括镗削加工特点、镗刀类型及应用。4.镗床和钻床。5.钻削夹具和镗削夹具。

目的要求:了解孔加工技术存在的四大问题,掌握各种孔加工的方法、工艺装备及应用,

掌握麻花钻、铰刀的结构参数,会设计简单的铰刀,掌握钻削用量、铰削用量,

教学重点:钻削、铰削和镗削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比较、各种孔加工方法的选用、麻花钻和铰刀的结构参数。

教学难点:麻花钻的几何参数的分析。

(七)磨削加工(4学时)

教学内容:1.磨具特征和选用。2.磨削原理,包括磨削过程分析、磨削力与磨削温度。3.磨削加工类型与运动。4.磨床的主要类型。※5.先进磨削技术简介。

目的要求:掌握磨削加工的特点,能正确理解磨削的原理,了解磨床的基本结构;能够根据工件形状、材料、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磨削方法及磨具。

教学重点:磨具的选用、常见磨削加工的类型及特点。

教学难点:磨削原理。

(八)齿形加工(4学时)

教学内容:1.齿形加工方法及原理。2.滚齿加工,包括滚齿原理、滚齿运动与滚齿机传动系统、齿轮滚刀与蜗轮滚刀。3.插齿加工,包括插齿原理、特点、插齿机传动系统、插齿刀。※4.其他齿形加工方法。

目的要求:掌握常用齿形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熟悉齿轮滚刀、插齿刀的结构特点和选用;了解滚齿机的组成,学会分析滚齿机的传动系统;结合实验学会滚齿机的调整方法及滚刀安装方法;了解剃齿、珩齿与磨齿的工艺特点。

教学重点:齿形加工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滚刀的几何参数。分析滚齿机的传动系统。教学难点:滚齿机的传动系统。

(九)其它加工方法(2学时)

教学内容:1.刨削与插削加工。2.拉削加工。3.快速成形制造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刨削加工方法与加工特点,掌握插削加工工艺特点,掌握拉削加工的工艺

过程和不同拉削方式的特点,了解快速成形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刨削、插削、拉削工艺特点与加工范围对比。

教学难点:拉削方式与拉刀的结构。

(十)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2学时)

教学内容:1.精密、超精密及纳米加工,包括加工范围、特点及加工方法。2.特种加工方法,包括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子束与离子束加工。

目的要求:了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加工原理、加工特点和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的工艺特点。

教学难点: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的原理。

第三篇机械制造工艺(共22学时)

(十一)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6学时)

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工艺规程概述。2.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包括零件图审查、毛坯确定、定位基准选择、工艺路线、工艺过程分析。3.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确定。4.数控加工工艺设计(NCPP)。5.成组工艺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CAPP)。6.装配工艺规程设计,包括装配工艺规程、步骤及其内容、装配规程设计实例。※7.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目的要求:掌握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掌握零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学会简单零件的工艺路线的制订,掌握零件工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方法,初步了解数控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成组技术及CAPP的基本原理;熟悉机械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工艺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

教学重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工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的计算方法、装配工艺规程制订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零件定位基准的选择及加工余量的确定。

(十二)机械制造精度的实现(4学时)

教学内容:1.机械零件制造精度。2.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3.工序尺寸及公差计算的图表追踪法。4.机械装配精度,包括装配精度构成及装配工艺尺寸链。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方法,结合实践教学,学会图表追踪法,初步掌握装配尺寸链建立的步骤和原则。

教学重点:加工工艺尺寸链与装配尺寸链计算。

教学难点:加工工艺尺寸链与装配尺寸链计算。

提示:通过实例、练习分析说明加工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十三)机械加工误差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1.机械加工误差的组成。2.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包括机床、刀具、夹具及工件误差。3.定位误差。4.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误差。5.工艺系统的热变形误差。6.工件内应力造成的误差。7.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包括加工误差的性质、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目的要求:掌握加工误差的分类及特征、各类误差对加工误差的影响及基本的计算方法、减少和消除加工误差的主要方法、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机床的几何误差、夹具的定位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误差与热变形及内应力所产生的加工误差,加工误差综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机床几何误差、夹具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工艺系统受力变形误差的分析与计算、加工误差综合分析。

(十四)机械加工表面质量(4学时)

教学内容:1.表面质量含义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2.加工表面几何特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包括几何因素、物理因素、工艺因素分析。3.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包括加工硬化、金相组织变化及磨削烧伤、表面残余应力。※4.机械加工振动简介。

目的要求:掌握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以及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教学重点: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各种影响加工表面质量因素的机理分析和规律的掌握。

(十五)专用夹具设计(4学时)

教学内容:1.工件的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2.工件的夹紧。3.专用夹具设计方法。※4.组合夹具简介。※5.计算机辅助机床夹具设计。

目的要求:能根据工件定位基准面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或设计定位元件;能合理确定夹紧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了解基本夹紧机构的结构及应用;了解夹具设计的基本原则,具备夹具设计总体设计的初步能力,了解计算机辅助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工件定位元件的应用、夹紧方案的确定。

教学难点:夹紧方案的确定。

*实践教学

实验一(2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熟悉刀具的结构

目的要求: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构成、种类类型,了解成形发生线的方法,了解机床的传动系统;熟悉刀具的结构、刀具的材料。

教学重点:金属切削机床的构成、种类类型,刀具的结构、刀具的材料。

实验二(2学时)

教学内容:了解切削过程和刀具磨损的形式(切削过程教学录相和现场观察)

目的要求: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了解切削力的基本构成及影响切削力的因素、了解切削热产生的原因;掌握刀具磨损的形式、磨损的原因;掌握切削的种类及影响断屑的因素、了解材料的切削加工性;理解切削液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切削层参数、削力的基本构成;刀具磨损的形式;切削的种类及影响断屑的因素。

教学内容:熟悉车床结构和车刀、车夹具

目的要求:了解车加工的应用,熟悉车床的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传动系统;熟悉车刀的结构和种类,了解车夹具的种类。

教学重点:车床的内部结构、传动系统,车刀的结构。

实验四(2学时)

教学内容:熟悉铣床和铣刀。

目的要求:了解铣加工的应用,熟悉铣床和铣刀,掌握顺逆铣的应用,了解铣夹具。

教学重点:熟悉铣床和铣刀,掌握顺逆铣的应用。

实验五(2学时)

教学内容:熟悉麻花钻、铰刀,钻床和镗床。

目的要求:了解钻、铰加工的应用,熟悉麻花钻和铰刀的结构,了解镗刀的结构,熟悉钻床和镗床,了解钻夹具和镗夹具。

教学重点:熟悉麻花钻和铰刀的结构,熟悉钻床和镗床

实验六(2学时)

教学内容:熟悉砂轮、磨床。

目的要求:了解磨削加工的应用,熟悉砂轮的结构、熟悉磨床的结构。

教学重点:熟悉砂轮的结构、熟悉磨床的结构

实验七(2学时)

教学内容:熟悉滚刀和滚齿机,熟悉插齿刀和插齿机。

目的要求:熟悉滚刀和滚齿机的结构,了解滚齿机的工作原理;熟悉插齿刀和插齿机的结构,了解插齿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剃齿机和剃齿刀。

教学重点:滚刀和滚齿机,插齿刀和插齿机

实验八(2学时)

教学内容:熟悉刨床和刨削加工。

目的要求:熟悉刨床和刨削加工,了解刨刀,了解插床,了解拉刀的结构。

教学重点:刨床和刨削加工

实验九(2学时)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初步掌握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原则。

教学重点:工艺规程的制订,加工余量的确定。

实验十(2学时)

教学内容:夹具设计。

目的要求:根据零件初步掌握夹具设计的方法,以及定位位置和夹紧力位置的确定。

教学重点:定位位置和夹紧力位置确定。

四、说明

1、课程特点:

(1)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机械制造的雄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应注意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尽量采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2)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完成金属工艺学、公差与测量、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并做过相应的实验以及金工实习,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感性认识。

(3)本大纲按照授课76学时(最低学时)而制定的,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等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本大纲计划学时包括学习实习、参观、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中打※处可略讲或不讲。

2、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其后续课程为《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学》等。

3、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李华主编《机械制造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参考书:

(1)黄鹤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李积广《机床与刀具(上、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3)吴圣庄《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工业出版社

(4)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5)吴玉华《金属切削加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6)庞怀玉《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4、考核方式:考试,学期结束期末考试。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议:

课堂教学采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采用现场教学和机床实操相结合。

6、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章节内容学时分配

理论学时数实践学时数

1 机械制造过程概述 2

2 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4 2

3 金属切削过程

4 2

4 车削加工 4 2

5 铣削加工 4 2

6 钻削、铰削和镗削加工42

7 磨削加工 4 2

8 齿形加工 4 2

9 其他加工方法 2 2

10 精密和特种加工 2

11 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62

12 机械制造精度的实现 4

13 机械加工误差分析 4

14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4

15 专用夹具设计 4 2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编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设置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满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级人才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工艺理论与工艺特点;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常用金属的一般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用原则 .初步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和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胚,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和范围。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常用金属的工艺性。 5.掌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及其原理。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工程材料 一、课程内容 .金属材料简介 .晶体的结构 .金属的结晶 、二元合金和其晶体结构 .铁碳合金 .钢的热处理

.塑料 .现代结构材料 .功能材料 .纳M材料 二、考核要点 .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 .金属的晶体结构 .金属的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冷却曲线和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基本结构 .二元合金状态图的概念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状态图的组元和各部分组成,钢的组织转变) 8.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方法的实质及其应用) .常用工程塑料的分类和性能 .现代结构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功能材料的种类和分类 .纳M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三、考核要求 .识记: )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概念 )了解钢和铸铁的分类及性能 )晶粒、晶格、晶胞、结晶的概念 )了解结晶的过程 )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了解塑料的分类和性能 )了解结构材料的分类和性能 )了解纳M技术的性能及其应用 .领会: )掌握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同素异构转变的性质 )掌握钢冷却转变产物的特点、形成条件及其力学性能 .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制造技术基础A》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8297019 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A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 开课学期:6 学时/学分:68 / 4 (其中实验学时:8学时)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类专业本科生 选用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吉林大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卢秉恒、于骏一、张福润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2、包善斐、王龙山、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3、王宝玺主编:《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周泽华主编:《金属切削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执笔人:邹青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制造技术基础》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将来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下列基本理论:金属切削基本理论;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理论;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装配工艺设计原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设计工艺性评价。 2、了解下列知识: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3、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按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初步分析结果;能够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能够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机床夹具。 4、初步掌握下列基本技能:能够综合分析制造过程中的一般问题;能够设计一般机器的装配工艺规程。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机械制造基础(Ⅱ) 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Ⅱ) 开课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课程编码:4604266025属性:理论 学分: 2.5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 适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4504021040 3212211020 机械设计基础(Ⅰ) 机械制造实训(Ⅱ-1) 3212212020 机械制造实训(Ⅱ-2) 大纲执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邱亚玲 大纲审批:机电院学术委员会教学院长:祝效华 制定(修订)时间:2014年3月 二、目的与任务及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Ⅱ)》是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主要的切削加工方法及工艺特点;主要的机械加工装备;机械加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知识;零部件结构工艺性;零件几何精度的公差标准、精度设计方法;特种加工、精密加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制造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及以后从事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 三、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能正确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掌握零部件机械加工及装配的结构工艺性;掌握零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及零部件精度设计方法;具备制订机械加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特种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进与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本课程可采用案例(项目)教学法,以某一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为主线通过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36学时)

《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

专生本《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 一、课程简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综合运用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公差及技术测量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知识,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同时也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考试内容及所占比重:(基本概念25%、基本原理20%、分析20%、计算20%、综合应用15%) 三、考核方式:闭卷。 四、成绩评定方式:平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0%) 五、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分析简答题、计算题、作图题、结构改错等 六、试卷结构:选择、判断题(10题、20分),填空(10题、25-30分),分析简答(5题、25分),计算(2-3题、20分)、作图题、结构改错(1题、5-10分) 七、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器及其组成; 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机器与机构的含义和区别。 2、构件与零件的含义和区别 3、机器按功能分,由哪几部分组成。 第二章机械设计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掌握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二节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 第四节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 3、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副极其分类;理解常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机构的组成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第三节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三、考核知识点 1、平面机构、运动副、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第三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 1、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极其演化。 2、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1)曲柄存在的条件(2)急回特性(3)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位置 3、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第五章凸轮机构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Mach inery Manu facturi ng Base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学分 考试 (笔试占80% +平时成绩占20%) 《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 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 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 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 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 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 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 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 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 奠定扎 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 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 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 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 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 且教与学相结 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 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 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 修读对象: 总学时数: 修课学分: 考核方 式: 相关课程: 内容提要: (四 ) (五) (六

02189《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试大纲 B附答案

02189《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试大纲B 附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编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设置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满足《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高级人才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工艺理论与工艺特点;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常用金属的一般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用原则 2.初步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和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胚,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大致结构和范围。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常用金属的工艺性。 5.掌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艺。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及其原理。 II.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工程材料 一、课程内容 1.金属材料简介 2.晶体的结构 3.金属的结晶 页脚内容17

4、二元合金和其晶体结构 5.铁碳合金 6.钢的热处理 7.塑料 8.现代结构材料 9.功能材料 10.纳米材料 二、考核要点 1.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 2.金属的晶体结构 3.金属的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冷却曲线和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 4.合金的基本结构 5.二元合金状态图的概念 6.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7.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状态图的组元和各部分组成,钢的组织转变) 8.钢的热处理原理(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页脚内容17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刘振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一).性质 本课程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80,一学期完成. (二).任务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生具有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式 以文字教材(课本、参考书目等)为主,结合投影、挂图. 三.课程内容: 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知识 ①.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 内容: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其工艺特征、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重点、难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了解生产纲领、生产类型以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定义和内容,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各个组成环节. ②.零件图分析 内容:零件结构分析;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重点、难点: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 要求: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零件图以及看懂零件图样上的技术要求,进而为后续掌握在加工过程如何才能满足技术要求做准备. ③.毛坯的选择 内容:机械加工中常用毛坯的种类、毛坯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难点:毛坯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的常用毛坯的种类;记忆和掌握毛坯选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④.基准的概念及工件装夹方式 内容:基准的概念及分类;工件的装夹方式;夹具的作用、分类及组成;定位原理 重点:基准的概念及分类;定位原理 难点:六点定位原理及定位方式 要求:使学生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基准的分类;了解工件的装夹方式和夹具的作用、分类和组成;理解并掌握定位原理

电大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精品资料推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 学制:两年制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 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 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纲是根据教育部《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 导方案》中“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 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数控技术专业两年制专科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了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 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学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后期开设的数 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热处理的目的,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金属切削原理的切削参数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对不同工种的机床有一定的认识,并知道定位和夹紧的作用和相互 联系,初步接触机械加工工艺。 2、理解: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并能够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示方法;理解热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公差与配合各术语之间的关系,并会绘制公差图和配合图;表面粗糙度衡量工件表面精度的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作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077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0《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31008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6 实验:4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为主线,力图达到强化工程基础原理、扩大专业讲授知识面、反映专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一般现象和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工程中出现的加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选择各种刀具及其切削用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寻找出改善加工表面质量,提高切削加工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有关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能按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切削用量。了解常用刀具的类型、结构特点、使用范围并能正确地选择使用。 2.通过学习掌握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加工方法的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 3.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和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理论和方法。 (三)实施说明 1.要求课堂讲解内容简练、清晰,概念正确,突出重点、难点,取舍得当,举例合适。 2.严格遵守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3.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分析讨论案例。 4.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用于基本实验的时间为6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5.开展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先修课程为: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制图、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原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工艺规程设计综合练习举例讲解工艺规程设计设计过程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设计设计基本能力 2.实验: 实验内容学时分配 一、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 2 目的:弄清车刀各几何角度的定义及其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掌握测量车刀几何 角度的方法 二、误差统计和分析实验 目的:作X-R控制图了解工序质量管理的意义;学会判断工艺过程的稳定性; 2 初步掌握分析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06200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分:4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学生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因此,除课堂教学外,还有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使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金属切削机床、刀具、夹具等基本知识,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加工质量分析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 2.能力要求: 1)能够按加工条件选择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切削加工参数,计算切削力、切削功率等; 2)初步具备选择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的能力; 3)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机床夹具的基本能力;

4)具备制订机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解决机械制造问题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识图和制图能力,懂得机械机构的一般原理,掌握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将本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形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和金工实习环节之后。 四、学时分配(建议开设72学时,在保证学分的前提下可以微调) 五、教材与参考书 使用教材:任家隆,李菊丽等.机械制造基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于骏一,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郭艳玲,李彦蓉.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应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2、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工艺特点,具有选 择毛坯、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初步掌握毛坯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4、了解各种常用加工方法所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5、具有制定简单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6学时,具体见课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工程材料 1.金属和合金的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和工艺性能。 2.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金属的结晶和铸锭、金属的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合金的结构与合金相图。 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4.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的方法的实质、工艺、特 点和应用。 5.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编号、热处理特点和应用。 6.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及复合材料) 重点:机械性能各项指标及其意义;常见晶格类型、合金的相 结构;冷却曲线、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铁碳合金状态图的 分析、铁碳合金的成份、组织、性能间的关系;钢在加热和冷 却时的组织转变;热处理工艺方法、特点和应用。热处理工艺 方法、特点和应用。

机械制造基础试题

六点定位原理:采用六个按一定规则布置的支承点,并保持与工件定位基准面的接触,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使工件位置完全确定的方法。 1.过定位:也叫重复定位,指工件的某个自由度同时被一个以上的定位支撑点重复限制。 2.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符合程度。加工误差:零件加工 后的实际参数和理想几何参数的偏离程度。 3.原始误差:由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的误差。 4.误差敏感方向:过切削刃上的一点并且垂直于加工表面的方向。 5.主轴回转误差:指主轴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 6.表面质量:通过加工方法的控制,使零件获得不受损伤甚至有所增强的表面状态。包括 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和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状态。 7.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 或半成品的过程。 8.工艺规程:人们把合理工艺过程的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的形式,用以指导生产这些工 艺文件即为工艺规程。 9.工序:一个工序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或一个工作地),对同一工件(或同时 对几个)所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 10.工步:在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刀具不变,切削用量不变的条件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 序。 11.定位: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准确的位置。 12.夹紧:在工件夹紧后用外力将其固定,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定位位置不变的操作。 13.装夹:就是定位和夹紧过程的总和。 14.基准:零件上用来确定点线面位置是作为参考的其他点线面。 15.设计基准:在零件图上,确定点线面位置的基准。 16.工艺基准:在加工和装配中使用的基准。包括定位基准、度量基准、装配基准。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误差复映,减少复映的措施有哪些? 误差复映:指工件加工后仍然具有类似毛坯误差的现象(形状误差、尺寸误差、位置误差)措施:多次走刀;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 2.什么是磨削烧伤?影响磨削烧伤的因素有哪些? 磨削烧伤:当被磨工件的表面层的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以上时,表面金属发生金相组织的变化,使表面层金属强度硬度降低,并伴随有残余应力的产生,甚至出现微观裂纹的现象。影响因素:合理选择磨削用量;工件材料;正确选择砂轮;改善冷却条件。 3.什么是传动链误差?提高传动链传动精度的措施有哪些? 传动链误差:指传动链始末两端传动元件间相对传动的误差。 措施:缩短传动链;降速传动,末节大降速比;提高传动元件的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误差补偿装置。 4.减少工艺系统受热变形的措施? 减少发热和隔热;改善散热条件;均衡温度场;改进机床机构;加快温度场的平衡;控制环境温度。 5.什么是工艺系统的刚度?误差产生的原因? 工艺系统刚度: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的径向切削分力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的变形之间的比值。

卢秉恒机械制造基础(第三版)复习大纲

第一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已加工表面,P192 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P192 切削层参数:切削厚度、切削宽度、切削面积,P193 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三面两线一点),P194 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 车刀的标注角度:(五个),P195~197 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 理解各标注角度的作用 刀具的结构形式(以车刀为例):P197 整体式车刀、焊接式车刀、机夹重磨式车刀、可转位式车刀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P199 1)高的硬度和耐磨性;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3)高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4)良好的工艺性;5)经济性 常用的刀具材料: 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超硬材料 理解高速钢、硬质合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P201~202 三个变形区:注意区分所在位置,P205 第Ⅰ变形区变形形式:剪切滑移 第Ⅱ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 第Ⅲ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 切屑类型:带状切屑、节状切屑、粒状切屑(单元切屑)、崩碎切屑 理解各种切屑在何种切削条件下较容易获得课本p205 积屑瘤:P206 形成过程: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切屑底层与前刀面 发生“冷焊”作用,致使切屑底层金属发生滞留现象,滞留层与前刀面黏结成一 体,最后积累后长成积屑瘤。 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增大实际前角、保护刀具、增大切削厚度、增大 已加工表面粗糙度。 加工硬化:见制造质量那一章 切削力的分解:P208 切削合力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力:主切削力F c、进给力F f、背向力F p。切削热:P211 生热区:剪切面、切屑与前刀面接触区、后刀面与过渡表面接触区 切削热的传导途径:切屑、工件、刀具及周围介质 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P211~212 1)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增大和被吃刀量增大,都会导致切削温度 升高 2)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强度及硬度越高,切削温度越高 3)刀具材料导热性好的材料,可降低切削温度 4)刀具角度减小主偏角可降低切削温度,前角也会影响切削温度 切削液:P212 作用:冷却作用、润滑作用、排屑作用、清洗和防锈作用

江苏大学机械制造基础大纲

1 目录 I 考查目标 (2)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2) III 考查内容及参考书..................................................................... 2 2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大纲 I 考查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大类四年制本科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制造技术与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先进制造哲理,机械制造过程基础知识,切削与磨削加工原理,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加工要求正确地选择加工方法和常用工艺装备(机床、夹具、刀具);初步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能力及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允许使用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 通常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名词解释: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二)填空题: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5题,每小题5分,共25 分 (四)分析题:3题,每小题10 分,共30分 (五)计算题:4题,每小题15分,共60 分 (说明:以上题型及分值分配仅作参考,根据需要可作调整) III 考查内容及参考书 (一) 机械制造技术概论 1、教学内容 (1)制造、制造系统与制造技术的概念; (2)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先进制造哲理与先进生产模式; (4)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分类。 2、基本要求 (1)掌握制造、制造系统与制造技术的概念; (2)了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了解先进制造哲理与先进生产模式; (4)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及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分类。 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A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chin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0000542 学分:5 总学时:80实验学时:8上机学时:0 开课学期:6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后续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各专业方向模块课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即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课程性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现代机械制造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必修的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旨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学生能够进一步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主要讲授内容有: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机械装配工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知识,能对零件加工工艺流程和部件、系统的装配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对工艺方案进行优选,体现其创新。(对应毕业要求:2.6、4.4、5.4)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知识;了解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了解各类加工机床的切削运动及与之相配的加工刀具,能够合理选用加工机床及刀具(对应毕业要求:2.6) (2)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够合理地安排加工工艺路线以获得符合产品要求的零件,(对应毕业要求:2.6、4.4) (3)理解工件的定位原理;掌握定位误差分析计算;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对应毕业要求:2.6、4.4、5.4) (4)研究加工系统中各种误差的物理实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工艺系统中各种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工程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A340013,学分:4,学时:64,实验:4) 一、课程的目的及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中切削、工艺、设备与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与生产实习相配合,进一步通过有关课程设计,掌握工艺和工装设计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处理机械制造工程中基本技术问题的能力。 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等五方面的机械制造工程的专业基本知识。 二、理论教学要求 1.了解和基本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工件表面的形成方法和成形运动、加工表面和切削用量三要素;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要素;刀具角度;切削层参数与切削方式;刀具材料。金属切削的变形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破损和使用寿命。切削用量的优化选择。刀具合理几何参数的选择。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2.了解和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金属切削通用机床的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典型机床的运动分析。各类典型通用机床的功用、类型和结构特点。 3.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精度的基本概念。包括: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的定义。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工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原始误的定义及其分类。原始误差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重点掌握原理误差、机床误差、夹具误差、刀具误差、调整误差、测量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件内应力变化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与控制。误差的性质及分类。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包括分布图分析法及其应用、点图分析法及其应用。加工精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及步骤。 4.掌握和理解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概念。包括:加工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概念。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零件的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配合质量等)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及其影响因素。切削与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降低表面粗糙度的措施。机械加工表面层的冷作硬化、金相组织变化和残余应力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控制机械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措施。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途径。常用的保证和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的方法。 5.掌握和理解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含义及其组成。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被加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加工经济精度与加工方法的选择。典型表面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顺序的安排。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加工阶段的划分。影响工序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加工余量的确定方法。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的定义和特征及其基本计算式。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工艺尺寸链跟踪图的绘制。工艺尺寸链的分析、解算及运用。 6.了解和掌握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包括:装配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零件的装配性质和装配精度。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装配尺寸链的定义和形式;装配尺寸链的建立。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方法。 7. 掌握和理解机床夹具的定义、作用、组成及其分类。机床夹具保证工件加工精度的原理。掌握

10《机械制造基础》考研复习大纲(_卢秉恒_

503《机械制造基础》考研复习大纲 绪论 了解机械制造业的作用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1生产过程与组织 了解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决策和实施途径。掌握制造过程与生产组织。 2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了解并掌握机械零件加工表面形成过程,掌握金属切削机床基本知识,熟悉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了解并掌握刀具应具备的性能,熟悉常用刀具材料牌号及其含义。理解定位和夹紧的基本慨念,熟练地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切削过程及控制 理解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刀具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和刀具角度的基本概念。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和角度、切削用量提高生产力。 4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理解机械加工精度、表面质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工艺系统静态误差、动态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掌握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和提高加工

质量的途径。 5工艺规程设计 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工艺规程的作用并掌握其设计步骤。熟悉定位基准的选择,掌握工艺路线的拟定。熟练计算工艺尺寸链。了解机械装配生产过程,熟悉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熟练计算装配工艺尺寸链。 6先进制造技术 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内容和发展方向。熟悉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虚拟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并行工程。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金工实习。 参考教材: 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袁国定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周泽华.金属切削原理.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朱正兴.机械制造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曾志新等.现代制造技术概论.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实验 课程代码: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分:机械原理课程一部分,无单独学分 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机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计算机语言、金工实习等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目的:实验课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初步能力,训练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技法等综合能力。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自己动手完成必做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报告。开放性实验可根据学生个体需要按需完成。 三、实验课程容与学时分配 其它为开放性选作实验 提倡计算机辅助实验 四、实验教学参考书、指导书 教材:《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自编) 参考书:《机械原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申永胜主编 《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桓、作模主编

《液压传动及控制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液压传动与控制(hydraulic drive and control) 课程编码:BX109120B 学分:含在理论课中 总学时:6学时 适用专业:机类各专业 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课是液压传动及控制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液压实验技能,掌握有关的液压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知识。训练学生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技法等综合能力。 二、实验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能自己动手完成必做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报告。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可根据学生个体需要按需完成。依据学生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面考核,成绩按10%记入《液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总成绩。 三、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每个实验1~2学时)

机械制造基础考试大纲-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机械制造基础考试大纲-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机械制造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大学编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特点和设置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满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级人才需要而设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基本工艺理论与工艺特点;培养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和选择加工方法的初步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常用金属的一般性质、适应范围和选用原则 2.初步掌握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和基本原理。并具有选择毛胚,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3.了解各种主要加工方法的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大 致结构和范围。 4.初步掌握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常用金属的工艺性。 5.掌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工艺。 6.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方法与其原理。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工程材料 一、课程内容

机械制造基础考试大纲-上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金属材料简介 2.晶体的结构 3.金属的结晶 4、二元合金和其晶体结构 5.铁碳合金 6.钢的热处理 7.塑料 8.现代结构材料 9.功能材料 10.纳米材料 二、考核要点 1.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等)2.金属的晶体结构 3.金属的结晶过程。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质的影响,冷却曲线和过冷度,同素异构转变。 4.合金的基本结构 5.二元合金状态图的概念 6.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 7.铁碳合金状态图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状态图的组元和各部分组成,钢的组织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