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人智慧
塔木德智慧全书

塔木德智慧全书塔木德智慧全书是一本关于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综合性书籍。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探索和理解人类智慧的本质,以及如何运用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全书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章节:第一章:智慧的定义和起源本章将介绍智慧的定义和起源,包括智慧的不同层面和类型。
通过对智慧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读者将了解到智慧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中演变和发展的。
第二章:智慧的重要性和应用本章将探讨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和故事,读者将了解到智慧对于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智慧的应用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第三章:智慧的培养和发展本章将介绍如何培养和发展智慧。
通过学习和实践,读者将了解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包括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智慧培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慧。
第四章:智慧与幸福本章将探讨智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智慧和幸福的相互关系,读者将了解到智慧如何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智慧和幸福的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运用智慧。
第五章:智慧的未来发展本章将展望智慧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智慧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探讨,读者将了解到智慧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智慧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案例,帮助读者了解智慧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变革。
通过阅读《塔木德智慧全书》,读者将获得以下收获:1. 对智慧的定义和起源有更深入的理解。
2. 了解智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学习智慧的培养和发展方法和技巧。
4. 掌握智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5. 展望智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智慧科技的应用。
总之,《塔木德智慧全书》是一本帮助读者探索和理解智慧的综合性书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激励你一生的人生法则_第一章 人生的智慧

熟知并非真知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怀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戈尔肖克”(Golshok)的东西。
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就像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一泻千里的亚马孙河,它是称量善恶的天平,是佑护人们幸福的万应符咒。
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企图破译它的真谛。
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
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
这个故事印证了哲学家黑格尔的一个说法:熟知并非真知。
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熟知形成了我们的常识。
常识是负载人生的海洋,人们成长的过程譬如学游泳,学会常识才能生活。
会水的人能让水托举着不至沉溺,同样,想游得快也会遇到水的强大阻力。
健康的常识能指引人获得平安,走向光明,如冷了穿衣,饿了吃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
这些姑且不论,有意义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克服水的阻力游得快些。
这就需要检视探讨一下哪些常识于我们不利,以及如何克服。
孔子教育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
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
因为某些常识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
大家都见过东西往下掉,譬如苹果落地,而不去思考什么是地球的吸引力;一般人说话都合乎语法而许多人并不懂得语法。
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时常识不再是人们思考的对象,而成了人们思考的支点。
常识是大多数人熟知的,而熟知的东西更加潜伏着危险,因为“熟知并非真知”。
常识,是相对于专门知识而言的一般的普通的知识,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教条,人们不能离开它,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范围内。
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人类思想的进步,都是在突破常识中实现的。
对苹果为什么落地的追问是产生智慧产生巨人的起点。
第一章马原教案[精华]
![第一章马原教案[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376a88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0.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学时:7学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讲义)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哲学的高度抽象性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第一,什么是世界观第二,怎样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
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这一问题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伊索寓言的智慧故事解读

伊索寓言的智慧故事解读第一章:狐狸与葡萄 (1)1.1 贪婪的代价 (1)1.2 勇气与智慧 (2)第二章:乌鸦与狐狸 (2)2.1 谨言慎行 (2)2.2 美丽与智慧 (2)2.3 谦虚与自信 (3)第三章:狼与七只小羊 (3)3.1 智斗狼群 (3)3.2 家庭的温暖 (3)3.3 爱心与勇敢 (4)第四章:农夫与蛇 (4)4.1 宽容与理解 (4)4.2 恩将仇报 (4)4.3 择善而从 (4)第五章:龟兔赛跑 (5)5.1 悲观与乐观 (5)5.2 勤奋与毅力 (5)5.3 自满的代价 (5)第六章:狐狸与公鸡 (5)6.1 机智应对困境 (5)6.2 善有善报 (6)6.3 勇敢面对挑战 (6)第七章:狮子与老鼠 (6)7.1 助人为乐 (6)7.2 相互尊重 (6)7.3 力量与智慧 (7)第八章:北风与太阳 (7)8.1 柔弱胜刚强 (7)8.2 和为贵 (7)8.3 信任与理解 (8)第一章:狐狸与葡萄1.1 贪婪的代价在一片丰饶的果园中,生长着诱人的葡萄。
它们晶莹剔透,仿佛诉说着无尽的诱惑。
一只狐狸在果园旁游荡,被这些美味的葡萄深深吸引。
狐狸的眼中充满了渴望,它想象着葡萄那甘美的滋味。
但是葡萄架高悬,狐狸也无法触及。
它开始尝试跳跃,但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望葡萄兴叹。
在多次失败的尝试后,狐狸感到身心疲惫。
它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贪婪导致了这一后果。
狐狸明白,它为了满足一时的欲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仅是体力上的消耗,还有心灵上的挫败。
1.2 勇气与智慧面对困境,狐狸并没有放弃。
它开始仔细观察葡萄架的结构,试图找到一条通往美味葡萄的路径。
经过一番思考,狐狸发觉葡萄架下有一个洞穴,或许可以成为它的新通道。
但是洞穴深处充满了未知,狐狸需要勇气去摸索。
它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缓缓地进入了洞穴。
在洞穴中,狐狸遇到了各种障碍,但它并没有退缩。
它运用智慧,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障碍,最终成功地穿越了洞穴。
古代哲人的管理智慧(XXXX).pptx

仁爱:同心圆
亲
君子之于物也,爱
民
之而弗仁;于民也,
仁之而弗亲。亲亲
物
而仁民,仁民而爱
物。《孟子》
礼是什么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豊:豊,行礼之器,从豆,象形。
礼的种类
廌灋
• 廌(獬豸):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者。
• 法:刑也,罚罪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 之,从廌去。——《说文解字》
为什么要法治?
治国 之道
法治
驭臣 之道
使民 之道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 弱,则国弱。——《韩非子》
法治四原则
权威性
平等性
法治
礼
19
德是什么
德者,得也。《管子》 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清)江袤
君子之德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
道通为一
——古代哲人的管理智慧
周鼎
修身智慧:三教合一
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图》 明 朱
见深 纸本设色 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
朱见深(1448-1487
年)即明宪宗。该画 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 和尚慧远、道士陆修 静“虎溪三笑”的典 故。
雍正皇帝的三教论
国学
儒
佛
道
治世 治心 治身
处世智慧:三家合一
1.1追求智慧的学问(最新版)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在 哪
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 木船。独木船下了水,年轻人把老师请上了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 声唱起歌来。
里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学生齐声回答:“快乐极
? 了!”苏格拉底说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 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知识梳理
生活
人
产生
实践
哲学
指推 导动
具 体 科 学
系统化 理论化
世界观
决体 定现
方法论
本课总结 记忆过关内容
三个概念
哲学 世界观 方法论
三个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
4个反对
反对把简单的、零散的世界观当作哲学; 反对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反对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 体科学; 反对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经济规律
文化发展
揭通示信某技一术具体 领域的规律。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探寻适合本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活动产业, 始终坚持贴近乡村、贴近农民。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振兴产业。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
自然界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整 (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从不同角度理解哲学
1、从哲学本义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2、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 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从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看,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 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 精华。
第一篇第一章早期自然哲学

第一篇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最初形态。
这里所说的“古希腊”,既不是一个历史名词,也不是一个地理名词。
从时间上说,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公元6世纪初,最后一个新柏拉图学校被归依了一神教的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封闭,共延续了一千多年,中间经过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及帝国时期。
从地域上说,它开始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城市,繁荣于希腊本土,并移植到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古希腊哲学史一个自称为海伦后代的小民族给予欧洲和全人类的精神宝藏。
它追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并诘问人生目的,内容丰富,气象万千,为人类的理论思维开辟了道路,给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哲学是丰富多彩的哲学。
它的各种流派,不同倾向、侧面、层次和色彩孕育着以后西方哲学的不同形式。
然而,作为西方哲学最初的形态,它具有着某些一般的特点。
第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理论两者显然不同,以致对立,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的哲学家,他们的理论却都是企图为奴隶制度的合理性作辩护,为巩固奴隶制度服务的。
他们认为,这种制度是合乎自然的制度,努力按着本性,天生就是俯首听命,从事于沉重的体力劳动。
奴隶主则按照本性,天生就是发号施令,从事于政治、文化、军事活动。
奴隶制是永远不可改变的,改变了奴隶制就是违反了自然,悖逆了宇宙秩序和人自身的本性。
不但这样的阶级偏见会有意无意地给理论打上烙印,甚至某些社会观念和政治理想,也会影响着哲学理论的形成。
象许多研究家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单一的、自我等同的理念和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足理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弗兰西斯·培根说,把圆周运动看做是完全、美满,是希腊人的种族成见(偶像)。
这就超出了社会意识形态而成为种族群体成见了。
第二,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哲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石philosophia,即“热爱”(philos)和“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故其本义为“爱智慧”。
《人生的智慧》概述

《人生的智慧》概述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晚期的一部著作,该书以“优雅的文体”,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叔本华强调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并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论”,即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在书中,叔本华从三个层次梳理了人生的问题:品性,即人是什么;财产,即人拥有什么;地位,即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
他分析了几乎所有左右人们幸福感的要素,包括金钱、名誉、健康、闲暇等,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聊,而要避免这些痛苦,人们需要拥有内心的富足,尤其是智力天赋的富足。
此外,叔本华还以散文般的语言,概括了五十三条忠告,内容涉及“人格是什么”“人能拥有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地位”“拥有怎样
的人性”等问题。
他强调人的选择对于人生的影响,尤其是健康问题,其次是人之所有,最后是人的形象。
总的来说,《人生的智慧》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幸福与痛苦的哲学著作,叔本华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人生的重要启示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人智慧
章节标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政治智慧 谋略智慧 人生智慧 思维智慧
第一节
政治智慧
一、儒家的“仁政”政治观 儒家的宗师是孔子。 孔子(公元 前551 — 前479) ,鲁国人。 鲁是周 公的封邑。 孔子的政治意识承礼乐而来,礼乐 的中心是等级秩序,因此孔子学说的政 治指向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第一节
政治智慧
对儒家的政治学说有较大发展的则 属孟子。 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政治主张就 是施行以仁政为核心、以民本为基础的 王道,这种政治主张是一种人性化的政 治管理,它对中国后世政治影响深远。
第一节
政治智慧
二、法家的法治政治观 (一)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战国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 和吴起,到了战国中期,有商鞅、尸佼 、申不害、慎到等出现,法家思想风行 天下。 商鞅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和实践家。
第一节
政治智慧
正是基于对君臣之间利害对立关系 的理解,法家提出了驭臣策略的基本原 则:不仁、不亲、不信、不贵。 法家的牧民、驭臣理论非常丰富而 自成系统,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君王和 为政者所袭用。
第一节
政治智慧
三、道家的“无为而治”政治观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主要成就在哲学、文化和人生哲学思维 方面,政治观仅仅是其整个庞大学说体 系的一个方面。
第二节
谋略智慧
所谓“游说” ,是指纵横家的“ 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话” ,而是 指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主张为根 本目的的“说服” ,并且还要在“说服 ”的过程中实现权谋。
第二节
谋略智慧
(二)游说谋略:揣情 游说的目的是说动对方,即古人所 谓“得情” ,也就是控制对方的心理。
第二节
谋略智慧
谋略智慧
(一)以“心”谋兵 谋略是“内智”和“外谋”的有机 结合。 (二)“诡道”兵谋 “诡道”兵谋属于兵家谋略中的心 智,但是与“以心谋兵”中的“去情制 怒”的侧重点不一样。 1 .诱术。2 .驭术。3 .虚实术。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一、人生智慧的谋略性特征 人生智慧是中国传统谋略文化的民 间化和日常生活化,也就是说,是谋略 文化的普泛化,是传统谋略文化迄今犹 存的最活生生的形态。 (一)人生智慧的核心是趋利避祸 (二)人生智慧里的谋略
第四节
思维智慧
(二)人生哲学之辩证 《老子》的人生智慧哲学体现在许多 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是“慈”和“忍” 两个方面。 “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构成中 大抵有三种成分:儒墨之慈、佛家之慈 和道家之慈。
第四节
思维智慧
“忍”是人处于劣势或地位低下时 的一种处世智慧情态,但同时,它也包 括得意之时的清醒和警惕,因为优劣得 失、高下贵贱时刻都处在变化转换之中 。
第一节
政治智慧
四、墨家的“兼爱”政治观 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 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480— 前390 ) ,大概与子思为同时代人。 儒家宗法政治的理想时代是西周初 期,墨子的“兼爱”政治的理想时代则 是更早的“夏政” 。 墨子政治观的核心为“兼爱” 。
第二节
谋略智慧
一、纵横之慧 (一)纵横智谋的体现:游说 与其他谋略文化相比,“纵横谋略 最主要的外在形态体现为‘游说’ 。 可以说在纵横家的谋略活动中,‘游说 ’居于核心的地位。 他们的进言献谋、 外交周旋、权力斗争等等都是通过‘游 说’的环节来实现的,因此‘游说’是 纵横之智的枢纽” 。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二、人生智慧的基本内涵 冯梦龙的《智囊》是其中影响最大 、内容相对又最为完整的一部人生智慧 的总结和指导书。 整部《智囊》共十部 二十八卷,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 智、捷智、术智、语智、兵智、闺智、 杂智等十种。 这十种就构成了中国传统 的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一)上智 “上智”属于高智慧之列,又细分 为“见大”等四种范畴。 (二)明智 “明智”属于洞察性智慧,冯梦龙 也将它具体地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知 微” ,即“见微知著”的意思。
第四节
思维智慧
(三)“以柔克刚”之辩证 “以柔克刚”是枟老子枠最基本的 人生谋略和政治权术,就其思维智慧的 角度来说,更是典型的辩证思想。
第四节
思维智慧
三、《鬼谷子》里的“灵动性”思维 (一)以辩证为核心的“灵动性”思维 (二)强弱变化的“灵动性”认识 (三)游说术中的灵动性思维
第四节
思维智慧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三)察智 “察智”属于“察言观色”的智慧, 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得情” 。 (作 出决断时要显示魄力和威势,从而对执 行者形成一种心理威慑。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五)捷智 “捷智”属于敏捷应对之智。 (六)术智 “术智”是传统文化之人生智慧谋略化 特征的集中体现。 它分“委蛇” 、“ 缪数”和“权奇”三类。
四、阴阳家的“五行说”思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思维体系之一。 它的代表人物是邹 衍。
揣情之术,大要有三: 1 .据类而揣情。 2 .揣情而定钓术。 3 .其实,“得情” 、“钓情”都并 非是游说智慧的最高境界,其最高境界 便是《鬼谷子》里提出的“阴虑可否, 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
第二节
谋略智慧
(三)纵横家的基本特征 纵横家成分复杂,既有没落贵族和 新兴地主,也有出身低贱的平民和行商 ,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显赫的政治、社会 地位,可是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 纵横于社会大变革中,取得了非凡的成 就。
第二节
谋略智慧
纵横家都是谋略之士,而且还是纯 粹意义上的谋士。 所谓“纯粹”是指他们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无从一而终的固定事主。 其二,无固定的政治主张。 其三,无势利营求之外的固定束缚。
第二节
谋略智慧
二、兵事之术 兵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存在常态。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
第二节
第四节
思维智慧
一、《易经》里“变”之思维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人智慧的集大 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总纲要。 《易经》以卦符变化组合的形式告诉 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着的,一切都 处在运动当中,没有什么是恒定不动的。 所谓《易经》之“易” ,就是变易的意 思。
第四节
思维智慧
二、《老子》里的辩证思维 《老子》又名《道德经》 ,分为《 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 (一)“道”之辩证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和哲 学基石,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巨大 贡献。
第一节
政治智慧
商鞅的法乃是统治者用以治国、牧 民、驭臣的规范化控制体系。 但从思维 智慧的角度来说,它的确体现了商鞅极 高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
第一节
政治智慧
(二)法家的牧民思想 法家在继承前人牧民谋略的基础了 丰富了自己统治民的谋略体系。 (三)法家的驭臣思想 与牧民思维一样,驭臣也是法家对 夏、商、周三代驭臣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第三节
人生智慧
三、人生智慧的基本表现 (一)立身之宗 (二)顺逆之明 (三)贵贱之识 (四)堂野之智
第三节
人生智慧
四、人生智慧的诗性形态:人与自然合一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对人生有着 一种诗性的追求,那就是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 孔子一生孜孜于政治和哲学思考, 但是他还经常向往到大自然中去,并相信 在自然中能得到永恒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