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10篇

合集下载

江西2018年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江西2018年中考语文 第2篇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岂、岂若、则、然则、如使、 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故、虽然、苟、如使等)后要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
停顿
记》)
当“而”在句中表转折时,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而”前停顿
(《出师表》)
时间总领词(于时、俄而、今、 时、已而)之后要停顿
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古今异义词之间要停顿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 纳谏》)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释】 ①周文襄公:指周忱,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 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 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 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虏,史称“己巳之难”。③狩: 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 队的蔑称。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 其简称。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 食来解决供应。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⑧民瘼 (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 其一/犬坐于前(《狼》) 节奏(留心名词做状语的停顿)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考向探究
考点聚焦
当堂检测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
停顿规律
例句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 要停顿
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谓语 “鼓”)(《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提示 或舒缓语气,该词后要停 顿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 人名、地名等处应停顿 舟记》)
按事件或层意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 亭看雪》)

2018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10篇

2018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10篇

2018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10篇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晚晴唐·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B.颔联写久雨后傍晚转晴的景象与感受。

C.颔联让人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D.尾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

1.C 【解析】颔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诗人触景兴感句,同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从诗句中,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深”字,意在表现其地之幽僻,环境之清净。

B.颈联前句从正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后句从侧面写,写景角度由外及内。

C.“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D.全诗抒发了诗人分外珍重美好而短瞬的事物的感情以及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B 【解析】颈联“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是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

“并添高阁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微注小窗明”句从正面写,写景角度由外及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①界见梅花唐·李商隐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②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③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④?不待作年芳。

【注释】①扶风:即今陕西扶风县。

②裛裛(yìy ì):气味郁盛的样子。

③青女:霜神。

④早秀:早开花。

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却长得不是地方;梅花香气沁人,却开放得不适时宜。

2018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18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题复习(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1.阅读《三人成虎》一文阅,回答后面的问题: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

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注解】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

庞恭:魏国大臣。

质:做人质。

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

③去:距离。

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

议:议论。

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臣:庞恭自称。

⑤愿:希望。

⑥谗言:坏话。

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王。

竟:最终。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信之乎()②愿王察之()③庞恭从邯郸反()④后太子罢质()⑵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三人言市有虎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幼时记趣》)4.成语“三人成虎”就是来源本篇,请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10篇(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10篇(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专项练习10篇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⑥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听政:指帝王听取臣子奏议,处理朝政。

⑥数:shuò,多次。

⑦遽:匆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著每以为未善: (2)恐帝不复用意: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数遣内侍持书示著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又以问著,对如初。

4.王著为什么对太宗的书法总是“以为未善”?你认为王著是个怎样的人?5、太宗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2.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而适类于余() ⑷乐而不能去也() 2.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为师矣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临水而居C.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D.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最新整理)2018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最新整理)2018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2018 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100 篇(含答案)
2018 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100 篇(含答案)
第一辑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3 题(14 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
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
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
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
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_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2018 年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100 篇(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 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
2。 (6 分)⑴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2 分,错一处
词语解释扣一分,扣完 2 分为止)
⑵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2 分,错
一处词语解释扣一分,省略成分的少补一处扣 1 分,扣完 2 分为止)
⑶(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因为别的事来到南方,并不是来取箱子.(2 分,错一处词

2018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七文言文阅读模拟荟萃

2018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七文言文阅读模拟荟萃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模拟荟萃一、坦然翁传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

母蚤②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

尝.携妹北上,艤舟④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

翁惊愕,不觉俱坠。

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

顷之,持妹而出。

论者谓有神相云。

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⑤。

翁深耻之,然不欲上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

御史⑥之死网事业,向二毛其施弗究⑦。

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节选自罗玘⑧《坦然翁传》)【注释】①翁:坦然翁,姓刘,名山,四川珙县人。

②蚤:通“早”。

③成立:抚养成人。

④艤(yǐ)舟:船泊岸边。

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

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

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

⑧罗玘(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抚州南城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者谓有神相云A.论者/谓有神相云B.论者谓/有神相云C.论者谓有/神相云 D.论者谓有神/相云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尝( 曾经 ) (2)悉( 全,都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顷之,持妹而出。

__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

__4.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奋力救妹,让出田宅,遵从父愿。

(写出两件事即可)__二、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选自《元史》,有删改)【注释】①楮(chǔ)币:纸币。

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脸颊(xiá)讪笑锐不可当(dāng)持之以衡B. 怂恿(sǒng)瓦砾万恶不赦(shè)长吁短叹C. 孱水(chàn)羁伴相形见绌(zhuó)寻章摘句D. 牟取(móu)啜泣踉踉跄跄(liàng)遮天敝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字形字音的识记。

A. 脸颊(xiá)-(jiá)持之以衡-持之以恒。

B.正确。

C. 孱水-羼水羁伴-羁绊相形见绌(zhuó)-(chù)。

D.遮天敝日-遮天蔽日。

据此,答案为B。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B.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宽宏大量: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

使用正确。

B开卷有益: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

使用正确。

C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使用正确。

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与语境不符。

据此,答案为D。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 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 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正确。

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推荐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推荐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一、【2018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20.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B.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C.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D.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2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20.(1)治理,管理(2)案件21.A2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2018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江西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10篇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第1~4题。

(12分)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

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①者,不能举.其名。

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

”后度悉.不记,则阖门②拒之。

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

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③之。

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④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

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

”家人为之哄然。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释】①稔熟:熟悉。

③庐:房屋。

②阖门:关门。

④涤磨:又洗又磨。

⑤歧生:生出的分枝。

【参考译文】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僮。

生来痴呆无比,但元素一直收养着他。

元素有时到别地方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

问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好看的,老态龙钟拄拐杖的。

”后来的想想都记不住,就干脆关门拒不接待。

元素家收藏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很多古董,客人来就拿出陈列一番。

阿留等客人走了,偷偷敲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深黑?”跑去拿来沙石,用水又洗又磨。

矮榻缺一只脚,元素要阿留砍根树的分枝做个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里走了一整天。

等他回来,见他伸出两根手指比划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下的。

”家人因此哄堂大笑。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性/痴呆无状 B.后度/悉不记C.客至/出陈之D.木枝/皆上生1.(2分)B 【解析】B项句子的意思是:后来想想都记不住。

“后”是一个表时间的状语,所以此句的正确划分应在“后”之后。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蓄()(2)举()(3)悉()2.(3分)(1)收养(2)说出(3)全,都【课内外链接】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

(2)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

3.(4分)(1)元素有时到别地方去,让他照看门户。

(2)矮榻缺一只脚,元素要阿留砍根树的分枝做个榻脚。

4.结合以上三则短文内容,说说阿留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4.(3分)痴呆无比,却给周元素一家带来了不少乐趣。

例如记不住熟悉来客的名字;偷磨古董;一整天砍不着根树枝。

【解析】阅读短文内容,从第一段的“性痴呆无状”可知其性格特征。

具体体现在第一段的具体事件,来的客人,即使很熟悉阿留也记不住名字;第二段的说古董不是铜吧,这么黑?然后用沙石磨古董。

让他去砍树枝,他说树枝都朝上长不朝下,惹得周元素一家哄堂大笑。

据此概括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黄鲁直得洪州解头①,赴省试,公②与乔希圣数人待榜,相传鲁直为省元③,同舍置.酒。

有仆自门被.发大呼而入,举.三指,问之,乃公与同舍三人,鲁直不与④。

坐上数人皆散去,至有流涕者,鲁直饮酒自若,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⑤见于颜色。

公尝为其妇翁孙莘老⑥言,甚重之。

后妻死,作发愿文,绝嗜欲,不御酒肉,至黔州命下⑦,亦不少动⑧。

公在归州⑨日,见其容貌愈光泽。

留⑩县所累年,有见者无异仕官。

时议者疑鲁直其德性殆夙成⑪,非学而能之。

(选自孙升《孙公谈圃》) 【注释】①黄鲁直:指黄庭坚。

洪州:今南昌。

解头:又称“解元”,乡试第一名。

②公:此指孙升(作者)。

③省元:省试第一名。

④不与:不在其中。

⑤少:通“稍”。

⑥妇翁:谷指岳父。

孙莘老:黄庭坚的岳父。

⑦黔州命下:黄庭坚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有人指责《实录》有不实之处,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

⑧不少动:不稍改变(绝嗜欲、不御酒肉之愿)。

⑨归州:地名。

⑩留:通“流”,流放。

⑪殆:大概。

夙成:长期养成。

【参考译文】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得了第一名,赶赴省城参加省试。

考完后孙升与乔希圣等数人等待公布录取名单,大家都在互相转告说黄庭坚得了第一名,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置办了酒席设宴庆贺他。

有童仆从外面披着头发大叫着进入旅馆,举起了三根指头(有三个人中了),大家问他是哪三人中榜了,竟是孙升与同住在旅馆的其他两个人,黄庭坚不在其中。

坐在一起喝酒没有中榜的人纷纷散去,有些还痛哭流泪,只有黄庭坚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

孙升曾经对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说起这件事,都认为他性格十分沉稳。

后来黄庭坚的妻子死了,他写了《发愿文》,戒除一切嗜好欲望,不沾酒肉,就是被贬谪到黔州,也没有改变。

孙升在归州的时候,看见黄庭坚容颜相貌更加光彩。

被流放那么多年,有见到他的,都说他与做官时没有什么两样。

当时议论的人怀疑黄庭坚的道德品性大概是长期养成的,不是学学就能够达到的。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鲁直/得洪州解头 B.相传/鲁直为省元C.坐上/数人皆散去D.有见者/无异仕官1.(2分)C 【解析】本句的意思是:坐在一起喝酒没有中榜的人纷纷散去。

根据句意可知,句子停顿应在主语数人之前,故选C项。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置( ) (2)被( ) (3)举()2.(3分)(1)置办 (2)通“披”,披着(3)举起【课内外链接】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鲁直饮酒自若,饮酒罢,与公同看榜,不少见于颜色。

3.(4分)(1)黄庭坚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

(2)时议者疑鲁直其德性殆夙成,非学而能之。

(2)当时议论的人怀疑黄庭坚的道德品性大概是长期养成的,不是学学就能够达到的。

4.在众人落榜的情况下,“坐上数人”与黄庭坚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1分)4.(1分)至有流涕者鲁直饮酒自若5.结合选文,请你对黄鲁直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2分)5.(2分)示例:性格沉稳。

省试没有考中而能够做到神情自若,“不少见于颜色”;妻死后,“绝嗜欲,不御酒肉”,经年累月;留县累年,淡泊自如。

【解析】通读全文可知,考生们在十年磨一剑的科举中没有考中,其他考生都是或散或哭,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而唯有鲁元直神情自若,直到“饮酒罢”,看榜后也“不少见于颜色”可见其性格沉稳。

在他的妻子去世后,他能“绝嗜欲,不御酒肉”,并且一直淡泊自如。

一个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鲍子都之德义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①。

子都下马,为摩其心。

有顷,书生卒。

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

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②者逐.之。

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③。

由是声名大振。

(选自《刘氏耳目记》)注释:①心痛:心脏疼痛。

②骢(cōng)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③德义:大仁大义。

【参考译文】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发作心脏疼痛。

鲍子都下马。

为书生按摩心脏。

不一会儿,书生就死了。

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兵书和十个金饼。

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了,并将剩下的九个金饼枕到书生的头下,兵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

几年以后,鲍子都走在路上,发现有一个骑一匹黑白相杂的马的人追赶他。

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他是强盗。

那人还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哪去了。

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说了,于是就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

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兵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

书生的全家都非常感谢鲍子都的大仁大义。

从此,鲍子都的名声也响了起来。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暮/行于野B.其余/枕之头下C.有乘骢马者/逐之D.举家感/子都之德义1.(2分)D 【解析】D项句子中“举家”指书生的全家,作主语,“感”是感谢的意思,作谓语,根据句子主谓之间要停顿可知此句的正确划分在“举家”之后,故选D项。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置()(2)逐()(3)感() 2.(3分)(1)放置(2)追赶(3)感谢【课内外链接】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一卷,金十饼。

(2)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3.(4分)(1)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兵书和十个金饼。

(2)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说了,于是就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

4.书生家人对鲍子都的态度变化是怎样的?(3分)4.(3分)起先误解了鲍子都,后来在事实面前非常感激他。

【解析】书生家人对鲍子都的态度问题主要表现在文段的后半部分文字。

不难发现,刚开始的时候,“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

当明白了真相之后,“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变成自己的话,由此加以概括即可。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第1~4题。

(12分)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

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

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①表其闾②曰“三俊”。

迁京东转运使。

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③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

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④免者数人。

数.上章请老⑤,不允,移知凤翔。

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

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

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注释】①里人:乡里人。

②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③猾:绰号。

④坐:因,因为。

⑤请老:告老还乡。

⑥腐败:谷物受潮霉烂。

【参考译文】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16岁时,准备拜师求学,他的兄长故意刁难他,派他去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陈希亮把借钱人都召集来,烧掉债券后离去。

学业完成后,就召见兄长的儿子陈庸、陈谕让他们学习,后来都考中了天圣八年的进士。

乡里人称他们所在的里闾为“三俊”。

升迁京东转运使。

潍州参军王康赴任,路经博平,绰号“截道虎”的恶霸殴打王康和他的女儿几乎致死,官吏不敢过问。

陈希亮发文火速追捕,结果将恶霸流放海岛;又弹劾官吏故意放纵,数人被免职。

多次上奏请求告老退休,未获允许,调任凤翔知府。

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会霉腐,发生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

有司官员担心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

当年秋天大丰收,以新换旧,官民两便。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使治钱息∕三十余万B.里人∕表其闾曰“三俊”C.仓粟∕支十二年D.有司∕惧为擅发1.(2分)A 【解析】A项句子的意思是:派他去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

“使”为谓语,之后的为宾语,故此句应在“使”字之后停顿。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悉()(2)数()(3)身()2.(3分)(1)全,都(2)多次,屡次(3)亲自【课内外链接】3.翻译下面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