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友情、忠诚、正义等价值观的坚守。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

(2)介绍《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解读诗人的价值观。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2. 写一篇关于《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默写和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教案新部编本

《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教案新部编本
“人”: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才高的寒士自认心怀不平(板书:愤懑不平)
三、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学案思考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二)归纳主旨: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之余,也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痛苦。
三、强记·背诵:自由背→点名试背→齐背。
四、小结·消化:完善学案,进一步背诵。
业绩(颈联):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景仰
遗恨(尾联):事业未竟——→痛惜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
作者深切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何处寻”的设问,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
2、一生试读,学生点评(重点点评两个反问句的朗读——结合《金榜》P9“奖赏探究·以意逆志”之“内容鉴赏”T3)
3、学生齐读——自主背诵——点名背诵——齐背。
五、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①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拟行路难——品味人生之路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品味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鲍照及其《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描绘的人生之路的景象。

3. 探讨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拟行路难》。

2. 分析诗中的人生之路描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之路的艰难与迷茫。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如追求理想、面对困难等。

第二章:蜀相——敬仰历史英雄教学目标:1. 了解《蜀相》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培养敬仰历史英雄的情感。

教学内容:1. 简介杜甫及其《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及其贡献。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敬仰情感。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蜀相》。

2. 分析诗中描绘的蜀相李冰的形象,了解其贡献和成就。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第三章:书愤——抒发愤世情感教学目标:1. 理解《书愤》的背景及意义。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及其《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及其原因。

3. 探讨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

教学活动:1. 朗读并翻译《书愤》。

2. 分析诗中抒发的愤世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社会背景。

3. 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理想的追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第四章:对比分析——探讨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教学目标: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2. 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探讨其对人生的启示。

3. 培养学生对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对比分析《拟行路难》、《蜀相》和《书愤》中的人生困境与理想追求。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背景和作者。

1.1.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4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1.2.3 通过创作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1.1 李白生平简介2.1.2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创作背景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2.2.1 诗歌的结构分析2.2.2 诗歌的韵律特点2.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2.3.1 意象分析2.3.2 修辞手法解析2.4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2.4.1 诗人的愤慨和激情2.4.2 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简介。

3.1.2 提问学生对《拟行路难蜀相书愤》的期待和兴趣。

3.2 诗歌阅读与分析3.2.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3.2.2 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2.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诗歌情感和主旨解读3.3.1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激情。

3.3.2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忠诚和责任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评价4.1.1 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1.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4.1.3 学生对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旨的理解程度。

4.2.2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和表达能力。

4.3 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评价4.3.1 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参与度。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一篇:《拟行路难》一、导入1. 班级名称:人教版高二选修班2. 教学单元:唐诗的风韵3.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拟行路难》,深入了解唐代风俗、历史背景和逝去的文化。

4. 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文本分析等。

5. 学习要求: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勇于表达、文本认真阅读。

二、学习内容1. 《拟行路难》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 诗歌风格的特点及其表现。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

三、学习过程1.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提前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 了解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背景;2) 介绍诗人王之涣和余光中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 试解释“车轮滚滚度春华”一句的寓意;4) 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2. 课堂授课2.1 教师讲解1) 《拟行路难》的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写于唐德宗年间。

那时,王之涣逃离长安,重新返回故乡。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社会士风糜烂、节操败坏的不屑和对忠诚、正义、操守的弘扬和赞扬。

2) 诗歌的风习和特点:这首诗通篇虚实相摄,既写长安的繁华和丰富,也描绘王之涣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诗歌中采用了反语、拟音、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意境深远,表现力强。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拟行路难》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车轮滚滚、东风吹雨湿、北风卷地白草折等,在其中表达着生命的脆弱和逝去的珍贵。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王之涣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荒唐的社会风气、浮华的物质文明、个体利益至上的应对和批判,同时强烈呼吁和赞美忠诚、正义、操守、高尚品德等人类精神和文化。

由此,《拟行路难》成为了唐代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

2.2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2) 将小组制作的ppt或海报,主题为“《拟行路难》的诗歌世界”,放在班级网站上激励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探讨。

《蜀相》《书愤》导学案

《蜀相》《书愤》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重点词语,“空”、“自”两字的妙用。

一、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

杜甫,字_____,自号“____ 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字音字形祠.堂()柏.森森()空好.音()泪满襟.()二、鉴赏全诗1、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2、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将自己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成千古名句:“,。

”4、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5、“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手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知识拓展】炼字题的类型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自主探究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助学资料:作者简介: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鲍照 20 多岁时 , 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 , 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 , 很不得志 ,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三、自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蜀相》学案一、助学资料【介绍作者】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含答案)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知识链接】(一)知人: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

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著有《杜工部集》。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柏中学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练(三)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酌.酒()踯躅
..()珍馐.()投箸.()歧.路()
鲍.照()祠.堂()伺.机()衰鬓
..()济.沧海()千载.难逢()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断绝
..安.能行叹复坐愁..踯躅
频烦
..开济
..空自许.
名世
..
..伯仲
二、思考探究
《拟行路难》
1、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这样的呢?
3、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4、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6、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7、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三、拓展练习:
拟行路难(其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手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1、简述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赏析“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两句。

《蜀相》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和“空”用的好,好在哪里?
2、找找下列诗句的诗眼
①“山青花欲燃”,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3、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书愤》
《书愤》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分析一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答案
二、1、深沉、伤感
2、诗人满腹才华,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诗人愤愤不平。

3、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4、“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6、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7、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三、《拟行路难》1、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了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2、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夜思念故乡的原因。

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蜀相》1、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2、①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炼动词
②直、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炼形容词
③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尽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炼虚词
⑤“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 词类活用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

《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书愤》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和三国时的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