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赏析》

合集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抒情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命运的愤慨与无奈。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三、创作背景《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

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

《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属于抒情诗类。

这首诗讲述的是作者“昨
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的逆境。

作者忧伤的语气表现出他
的内心痛苦,慨叹前途恐惧不安,感慨时运无常。

四句中第一句的“昨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描述了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夜晚,这暗示着作者最投射出了他内心隐隐的焦虑。

第二句“空山松子悲声中”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前方无望的感受,又有对生活曲折、前途不明的悲痛情怀,表现出作者人生路上的艰辛和不甘。

而第三句“泪湿罗衣脂粉满”,把作者心中的痛苦与难过具体化。

最后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将诗歌的主旨进一步升华,刻画出梨花的梅雨坚强,表达的是在痛苦的生活洗礼中,依然坚强继续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拟行路难》以抒情语言表达了作者面对前途恐惧不安的情感,夹带着咏叹生命路途艰辛与重重困苦,但又蕴含着在困境之中仍不能倒下不振的生活信念。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 赏析

拟行路难 赏析

拟行路难赏析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叫《拟行路难》。

这《拟行路难》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它,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情感和故事。

你可能会问啦,这诗到底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它特别就特别在能把那种心里的苦啊、难啊,说得特别真切。

比如说,诗里写“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就好像是把水倒在平地上,水自己就到处乱流。

这是不是像咱们的人生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往哪儿走。

也许有时候你想往东,可命运却把你往西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呢,诗人一边说人生有命,一边又忍不住发愁。

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没办法改变,可还是会烦恼?我就经常这样,心里想着“哎呀,没办法啦”,可还是忍不住叹气。

诗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让人感同身受的地方。

比如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喝酒想让自己宽心,可越喝越愁,是不是像咱们有时候想做点啥让自己开心,结果却更糟啦?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差,就跟这诗里写的似的,觉得干啥都不顺。

那时候我就想,难道我的命运就这样啦?现在想想,可能那时候就是太悲观啦。

这诗里啊,把那种无奈、愁闷的心情写得可生动啦。

就好像诗人在你耳边跟你诉苦,让你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他的难受。

你说,诗人当时得多郁闷,才能写出这么让人揪心的诗来?也许他也想过放弃,也许他也想过抗争,这纠结的心情,不就跟咱们有时候一样嘛!小朋友们,你们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觉得特别难,特别无奈的时候?是不是也像这诗里说的,心里乱糟糟的?这《拟行路难》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们听懂没?反正我觉得这诗真的很棒,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拟行路难赏析课件

拟行路难赏析课件
一、题解
《行路难》: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 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作新词, 流行一时,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 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 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十八首中 的第四首。拟,模拟、拟作之意。
敢心 酌 人 泻 言非 酒 生 水

。木 以 亦 置 石 自 有平 岂 宽 命地
之路,诗后部分的行坐叹愁、借酒浇
愁、悲歌断愁、忍气咽愁也均承此而
来。 ③诗人因出生寒门而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故一“愁”字,凝聚着诗人的 痛苦、抗争、无奈以及愤怒的控诉。
五、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 处?
问题: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 处?
方法点拨
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诗眼。 步骤二:结合诗句梳理、列举全诗围
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分析该字(词)对主旨(情感)
的表达。
答:①诗眼是“愁”。 ②“愁”为本首诗的眼目,“泄水”、
“各自东西南北流”用比兴手法对“愁因” 作了交代——门阀制度阻碍了其仕途
行 路
无 感 ? 吞 声 踯
, 举 杯 断 绝 歌
, 安 能 行 叹 复



自 东 西
鲍 照

难 ( 其 四
躅 路 坐北 不 难 愁流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赏析诗歌。
作者:家世贫贱,备受压抑,仕途坎坷, 才华非凡,诗文颇负盛名。
背景: 门阀士族当权,阻塞了寒士的进 仕之路。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
韦凤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 ! 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 ( 《诗品》 ) 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进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的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 ? 流逝到何方 ? 是平坦无阻 ? 还是一路颠沛 ? 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不然。

只要深研诗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多少愤慨 ! 地,岂是平的 ? 泻水置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于地,不也是被他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 纵使你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的藩篱呢 ! 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另一篇作品《瓜步山褐文》就更能体会到“泻水置平地”的内在含意。

他在褐文中借山川景物来发议论,抨击凭借势利、窃踞高位的垣赫之辈。

他指出,瓜步山之所以能“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来含蓄地抨击“人生亦有命”这一
畸形的社会现实。

诗人巧妙地运用反嘲的笔法,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

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是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越是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

“泻水”四句是第一层意思,言不当愁。

不当愁,而愁苦偏偏郁结于胸,那么只有借酒浇愁了。

于是,诗歌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层:“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对“举杯断绝歌路难”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 ( 鲍照《发后渚》 ) ;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 ( 鲍照《拟行路难》第一首 ) 。

细味全诗,我觉得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

《行路难》本是民间歌谣,主旨乃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晋书》记载,袁仙松曾作《行路难》,“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可见其辞以悲愤为主,其调多悲凉之音。

“酌酒且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试想一下,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也可以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再往下,诗人没有顺着“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诗意,继续作解愁之语,而是笔锋一转,掀起新的波澜:“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

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一颗格外敏感的心,怎能不中情激荡、百感俱生呢 ?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反问句式用得很精采。

无论是以理劝喻,还是酌酒自宽,都表明诗人在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强说愁叹之情不当有。

但是“心非木石岂无感”像一声疾雷震霆,滚滚而来,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

它充满了感情力量,就像从诗人备受压抑的心房中突然进跳出来的。

它不是简单地说明一下“人心有感”这一事实,而是以反问的口气在大声疾呼,带着一股强烈的抗争意味。

这时,诗的意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诗人的感慨如此之多、如此之深,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 ? 当然不能 ! 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绪由极高至极低,如瀑布跳崖,跌宕起伏,给人以鲜明的对比感。

前面的“心非木石岂无感”是那么慷慨义愤,后面的“吞声踯躅不敢言”又那么无可奈何。

“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这富于戏剧性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不幸的命运而喟然长叹呢 ?
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

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

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

正因为它并非以文为饰,没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

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

不过,语言平易还不足以说明这首诗的特点。

更难得的是的照用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

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

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

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言中
去细细体会。

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如上所说,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

全诗情感变化的层次清晰。

开头四句感情比较平静,使人明显感到诗人以理智克制情感的奔泻。

到饮酒自宽耐,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的流动加快了;终于,《拟行路难》的悲歌冲口而出,情感之流直泻而去。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句,诗情沸腾,就像卷石冲岸的巨涛一样迎面涌来。

最后“吞声”句,好似一道铁闸落下,将奔流的情感陡然截住,造成大起大落的艺术效果。

从这完整的感情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想到诗人日常的精神状况:他常常将满腹心事深藏,而强作平静;只有在凭几独斟时,趁着酒兴,慷慨悲歌、愤然陈词。

然而,一悟到置身何处,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忍气吞声。

鲍照以短短的八句之章,将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得那么曲折婉转,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这首诗在音律上也有独特之处。

前四句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押韵,错落有致,不仅读起来抑扬顿挫,而且旋律也显得舒缓平稳。

而从“酌酒以自宽”句起,随着潜在情感的变化,骤然换韵,而且由先前的隔句押韵,变为一韵到底,使诗歌的旋律如狂飙直下,因而产生了一种激越、奔放的音乐效果。

韵律的变化与情感的进程相协调,这就使情感起伏跳动的效果更加鲜明。

这首诗的立意也很巧妙。

它本写一段愁情,却偏偏说“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就越发突出了此愁之难言。

他说“心非木石岂无感”,却始终不曾点破所感为何,就更显得此愁之无边无涯。

它郁积不散,触处皆是。

一读之下,令人不由得与诗人一起扼腕怅恨 !
(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