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赏析

合集下载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及赏析

拟行路难
[南北朝] 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分类标签: 惜时
作品赏析
《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本是汉代旧曲,晋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调,制成新词。

现在汉和晋的歌辞都不传。

据郭茂倩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拟行路难》是鲍照根据乐府古题创作的。

诗共十八首(或作
十九首),并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封建门阀统治的愤慨不平,和离别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主要是感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想要排除一切忧愁,及时行乐,思想比较消极。

诗人通过赠送可以解忧的美酒、雕琴来劝人解忧,通篇不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借劝慰别人的话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词藻丰富华丽,音韵优美和谐,艺术上很有特色。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揭示寒门士人的命运挣扎与情感压抑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抒情诗,通过自然现象与人生境遇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门阀制度下寒门士人命运的愤慨与无奈。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呢?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2、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三、创作背景《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

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

《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原文翻译赏析【原作】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

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古诗今译】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

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赏析】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

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一团一内乱时为乱兵所杀。

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一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特别是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亦有少部分作品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被后人视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诗作今存204首。

其中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

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200字
《拟行路难》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属于抒情诗类。

这首诗讲述的是作者“昨
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的逆境。

作者忧伤的语气表现出他
的内心痛苦,慨叹前途恐惧不安,感慨时运无常。

四句中第一句的“昨夜寒虫声断,处处闻啼鸟”,描述了一个漫长而寂寞的夜晚,这暗示着作者最投射出了他内心隐隐的焦虑。

第二句“空山松子悲声中”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前方无望的感受,又有对生活曲折、前途不明的悲痛情怀,表现出作者人生路上的艰辛和不甘。

而第三句“泪湿罗衣脂粉满”,把作者心中的痛苦与难过具体化。

最后一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将诗歌的主旨进一步升华,刻画出梨花的梅雨坚强,表达的是在痛苦的生活洗礼中,依然坚强继续前行的希望与动力。

《拟行路难》以抒情语言表达了作者面对前途恐惧不安的情感,夹带着咏叹生命路途艰辛与重重困苦,但又蕴含着在困境之中仍不能倒下不振的生活信念。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注释、译文和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赏析: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拟行路难 赏析

拟行路难 赏析

拟行路难赏析嘿,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首古诗,叫《拟行路难》。

这《拟行路难》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它,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情感和故事。

你可能会问啦,这诗到底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它特别就特别在能把那种心里的苦啊、难啊,说得特别真切。

比如说,诗里写“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就好像是把水倒在平地上,水自己就到处乱流。

这是不是像咱们的人生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往哪儿走。

也许有时候你想往东,可命运却把你往西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呢,诗人一边说人生有命,一边又忍不住发愁。

这像不像咱们有时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没办法改变,可还是会烦恼?我就经常这样,心里想着“哎呀,没办法啦”,可还是忍不住叹气。

诗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让人感同身受的地方。

比如说“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喝酒想让自己宽心,可越喝越愁,是不是像咱们有时候想做点啥让自己开心,结果却更糟啦?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差,就跟这诗里写的似的,觉得干啥都不顺。

那时候我就想,难道我的命运就这样啦?现在想想,可能那时候就是太悲观啦。

这诗里啊,把那种无奈、愁闷的心情写得可生动啦。

就好像诗人在你耳边跟你诉苦,让你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他的难受。

你说,诗人当时得多郁闷,才能写出这么让人揪心的诗来?也许他也想过放弃,也许他也想过抗争,这纠结的心情,不就跟咱们有时候一样嘛!小朋友们,你们想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觉得特别难,特别无奈的时候?是不是也像这诗里说的,心里乱糟糟的?这《拟行路难》啊,真的是越琢磨越有意思。

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哎呀,我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们听懂没?反正我觉得这诗真的很棒,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翻译赏析《拟行路难·君不见柏梁台》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赏析】据曹道衡先生考证,《行路难》的曲调原是近似《挽歌》一类的悲歌(见《中古文学史论文集·论鲍照诗歌的几个问题》)。

此说当合乎实际。

鲍照这组《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悲慨人生无常,这首诗就属于这类作品。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柏梁台”,汉武帝所建,非常豪华,武帝尝于其中宴请群臣,赋诗作乐。

“阿房宫”,秦始皇宫殿,十分雄伟,其中妃嫔宫女,不知其数。

这两座建筑是秦皇、汉武富贵尊荣生活的突出表现,而此时呢,都成了废墟。

“草莱”,杂草。

“寒云泽雉”,冷云野鸡。

这景象显得十分清冷、荒凉,与昔日的繁华适成鲜明的对照。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歌妓舞女”是指蓄养于秦皇、汉武宫中的女乐,她们的不在,表示秦皇、汉武享乐生活的不能持久。

“高坟垒垒”与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长袖纷纷”承上,是说歌妓舞女穷妍极态、争宠取怜,这里用了个“徒”,表示枉费心机,“非我昔时千金躯”,到头来形销魄散,终归于尽。

这又是一个对照。

这里用了一个“我”字,借宫女的口吻说法,很是冷竣。

这两句似还有深一层的讽世意味。

长袖竞世,是一种情态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当不仅指那些宫人,还用来象征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竞之徒。

在作者看来,这种追逐也是全然没有意义的。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还不如随酒逐乐,得快乐时且快乐,不要等到死时空自叹息。

“黄垆”即地下。

“含叹下黄垆”亦不是泛泛而言,当含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的意味,自古以来有无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悲剧,远的如李斯上蔡黄犬之叹,近的如陆机华亭鹤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古诗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翻译赏析《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作者为宋朝诗人鲍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前言】《拟行路难·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是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创作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二首。

此诗主要抒写女子被遗弃的痛苦,慨叹人心的易改善变。

【赏析】这首诗写女子遭遗弃的痛苦。

诗的特异之处,是抓住一个小物件——“金博山”落笔,着意铺叙点染,旁敲侧击,可谓运用传统比兴手法而有所推陈出新的好例子。

“博山”,一种香炉的名称,因炉盖形状像重叠的山形而得名。

一般用铜器制怍,称之为“金”,是形容其光泽的明亮,也表示它的名贵。

这种香炉在古代相当时行,有的做工十分考究。

葛洪《西京杂记》谈到:“长安巧工丁缓作博山香炉,镂以奇禽怪兽,皆自然能动”,可见工艺的精致。

这首诗里的“金博山”也非比寻常之物,它由洛阳名工铸就,经过千斫万镂,刻上了精丽的图形。

关于图绘中的“秦女携手仙”,秦女,即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好音乐,嫁给了萧史,亦善吹笛,夫妻欢爱相得,后双双骑凤升天而去。

将这一对神仙伴侣的故事雕画在博山炉上,极有深意,它是女主人公昔日爱情生活的象征,也是她当前孤苦生涯的鲜明比照。

诗篇在描写金博山时着力突出了这幅画面,确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承君”以下四句,就把金博山同以往的爱情生活联结在一起叙述了。

回想那时候,自已和心上人在两情欢洽的氛围里共渡良宵,精巧的博山炉即放置在床帏间。

它那龙鳞般的篆纹在烛光照耀下焕发奇彩,一缕缕轻烟随风传送出沁人的香味,是令人十分陶醉而魂销的。

其间亦自有金博山的一份参与。

由此看来,它不仅仅是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象征,同时也是那个永志不忘的幸福时辰的活生生的见证。

一路铺排至此,写的都是爱情和欢乐的场面,谁也没有料到,结尾处却陡然翻出变征之音,一下子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

“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

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

”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
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