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 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破格救心汤简述

方 解
龙骨、牡蛎两味矿物类药物,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
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
麝香为急救醒神要药,开中有补,对一切痰厥昏迷有斩关夺 门、辟秽开窍之功。
破格救心汤是一个圆
破格救心汤
推动人身一气之圆,
实现 “中土斡旋,左 升右降,一气周流”
适应症
典型 案例
破格不仅仅救心
李老创制破格救心汤初始立意在于救治心衰等心脏重
排病反应 气动反应: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麻、胀、凉、热、酸、 重、痒及虫爬、蚁走感,或出现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动,
抽搐;
发热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现象;
痰湿所致的疾病,多以咳痰、尿频、腹泻、排汗、癫痫
发作等方式排出。
经典 魅力
信心关
破格救心汤
是否有效?
经典 魅力
毒药剂量关
大剂毒性药物
始创于60年代初期,历经50年临证实践,逐步完善。李可认 识到危重病病机复杂,既有阳气衰微,又有阴液内竭,故以四逆 加人参汤为基础方,初步实践发现对心衰轻症或许有效,但救治 心衰垂危重症却生死参半。经过思考发现仅关注了“心衰”疾病
本身,而忽视了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整体状态,导致存活率不高。
后受到张锡纯“来复汤”启发,重加山萸肉、生龙牡、磁石、麝 香以固阴敛阳,回阳救脱,当心衰垂危之际,全身功能衰竭,五 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 用此方阳回则生,阳去则死。由此破格救心汤方遂成。
典型 案例
病机分析
症状
暴喘痰壅, 昏迷不醒 外感风寒引 发暴喘 水肿,胸腹 水 久病、重病 、高龄
主病机
一气之 虚,运 动不圆
兼夹病机
中焦结滞, 痰浊阻窍 外寒内饮 水饮内停, 土不制水 肾精亏虚, 阳气不固
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附:自编中药记忆口诀第四期)

李可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附:自编中药记忆口诀第四期)李可一、临床病例举隅1.肺心病心衰合并脑危象急性肾功衰竭灵石药材公司王某,62 岁。
1979 年2 月4 日,县医院诊为“肺心病心衰并发脑危象,急性肾功衰竭”,病危出院准备后事。
诊见患者深昏迷,痰声拽锯,颈脉动甚,腹肿如鼓,脐凸胸平,下肢烂肿如泥。
唇、舌、指甲青紫,苔白厚腻,六脉散乱。
摸其下三部则沉实有力,询知患痰喘31 年,此次因外感风寒,引发暴喘。
住院7 日,始终无汗,已2 日无尿。
视其唇指青紫,心衰之端倪已露。
寒饮久伏于中,复感外寒,阴寒充斥内外,蔽阻神明。
拟破格救心汤平剂与小青龙汤合方化裁,温里寒,开表闭,涤痰醒神为治:附子30 克,麻黄、桂枝、赤芍、干姜、细辛、五味子、菖蒲、郁金、葶苈子(包)、炙草各10 克,生半夏、茯苓各30 克,麝香0 .3 克(冲),竹沥60克(兑入),姜汁1 小盅(兑入)。
鲜生姜10 大片,大枣10 枚,1 剂。
2 月5 日二诊;服后得汗,大便1 次,随即苏醒。
小便甚多,一日夜约3000毫升以上。
腹部及下肢肿胀,已消七八,足背出现皱纹,脐凸亦消。
嘱原方再进1 剂。
后数日遇于街头,已全好。
李按:破格救心汤是回阳固脱、起死回生之剂。
临床应用,见机即投,不可犹豫。
本病例虽无“四逆”见证,但阴水泛滥、唇甲青紫等亡阳先兆已露,一经投用,覆杯得救。
若等到“诸症悉具,险象丛生”则医者焦头烂额,患者生死难测。
又,本方治疗重度心衰水肿,及肾衰无尿,能于一日之间,十去其八,出乎意料。
事后揣摩,除本方温阳消阴,蒸动膀胱气化,茯苓利水之外,得力于麻黄一味。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今寒邪闭肺,水道不通,故聚水成肿。
用麻黄发汗解表,开提肺气,肺气开则水道通,水肿迅速消退。
此后曾遇多例慢性肾炎水肿及顽固性心衰水肿病例,追根寻源,均有外感寒邪久伏病史,于对症方内加麻黄一味,提壶揭盖,开宣肺闭,尿量迅速增多而愈。
2.风心病心衰垂危灵石县土产公司书记吴某,55 岁。
李可老中医 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

甘草既能解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炙甘草有类激素作用,而无激素之弊)。而在破格重用附子100克以上时,炙甘草60克已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经这样的改进之后,重症病人的治愈率可达十全。而垂死病人救活率,仅可达十之六、七。由于个人学识浅薄,思路狭窄,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但着眼于“心衰”一端,而忽视了垂死病人全身衰竭的全局——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散失,故本方的治愈率停滞在生死参半的水平,约10年之久,后读近贤张锡纯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为我国近代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他在书中创立“来复汤”一方(山萸肉60克,生龙牡粉各30克,生杭芍18克,野台参12克,炙甘草6克)可补四逆汤之不足。其论云:……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阴阳气血脱失过甚,全身功能衰竭状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大汗亡阳,气血将脱)……目睛上窜,势危欲脱(脑危象休克先兆);或喘逆(呼吸衷竭,气脱于上)或怔忡(早搏心室纤颤,心跳骤停之先兆);或气虚不足以息(呼吸衰竭)。诸症只见一端,即宜急服。
经典名方国医大师李可独创破格救心汤急救心衰竭重症起死回生

经典名方国医大师李可独创破格救心汤急救心衰竭重症起死回生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
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
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
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
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
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
李可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李可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
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
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可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
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
李可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
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散人評:令人敬佩的人格!)李可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据其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于死亡边缘的仙方。
方中的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可以监制附子性毒同时甘草的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经典治病经验 2

他是《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的老师,50多年来奔走于乡土为民解危治病;他曾治愈十几万例重症患者,其中有两万多例是被医院宣判死刑的绝症患者,逆转阴阳起死回生。
他,就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李可教授。
李可,山西灵石人,生于1930年,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逆境学医,经全省统考获中医大专学历,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全国民间医药学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香港中医药报医学顾问,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才识超绝,医术精湛,并自拟处方三十多首,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
著有《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记录了李老有关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泌尿科等各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的珍贵的治疗经验。
书中所载“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1 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之帅。
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营养输送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靠气在推动它,领导它。
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弱了就会出血。
2 当然这是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 "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
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3 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
4 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
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她很快就好了。
5 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它方面的问题。
他是个专开“夺命汤”,“杀人药”的老中医,也是中医界的旷世奇才,

他是个专开“夺命汤”,“杀人药”的老中医,也是中医界的旷世奇才,他是个专开“夺命汤”,“杀人药”的老中医,也是中医界的旷世奇才,行医51年,用了四吨剧毒药,但神奇的是,这副药不但没有剧毒,反而还让几千人起死回生。
他叫李可,人称“李附子”。
附子是一位剧毒的药,所含乌头碱,豆粒大小就能中毒身亡。
都说中医是慢郎中,但李可是行走的icu住一天icu动辄上万元,李可的再生汤却只要一两百块钱。
无数个被西医摇头摆手送回家等死的人,都靠他的那副汤药得以续命。
他们当中有几分天意? 16岁入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当战地记者, 23岁却蒙冤入狱。
在狱中,他得一位姓黄的狱友指点,赐以医药宝典,自此踏上了漫长的中医自学路,当起了赤脚医生。
他走遍乡野,搜集民间药方,夜夜挑灯学习。
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加上饱读医书,最后医学的各门各科无一不通。
遇见穷苦的百姓没有钱救命,他都自掏腰包给他们买药治病。
无意间接触到一名心衰濒死的病人,他开了三副药,嘱咐七分三天食用。
不料其家人因一时疏忽,把三剂药一次性煎服,其中可是有135克附子。
但三个小时后,这垂死的病人居然活过来了。
他得知了父子的妙用,开创破格救心汤,是数以千计的重症病人起死回生得了神医之名的故事,也十分传奇。
曾有一个被医院放弃治疗的人,家人都准备后事了,你可得知后托人带话,他有一中药方,可以一试,其他医生看得害怕,这哪里是救人父子用量足足200克,殊不知超过九克就是犯罪,万一出事就必定入狱,是家属拿到公安局签字,他才敢去抓药。
病人服下后,三天就下了床。
当他积攒足够的临床经验后,他开始加速奔跑,50岁时开始收徒,80岁时创建广东中医院。
中医icu重症病人的药他都要亲自尝过,哪怕是剧毒的乌头,让病人服下。
30分钟后,他才从病房离开,每隔两个小时还要再回访,这也是他定的门规里可用药似乎剑走偏锋,实则对症下药,特别是生死关头,命悬一线,他都毫不犹豫。
李可成名后,太多人慕名而来,在他眼里,家财万贯的和一贫如洗的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半夜打电话的,他也要了一个多钟头,有外地病人守在他家门口的,他也不厌其烦。
李可老中医

李可老中医李可老中医1 人物简介李可老中医(1930年--2013年2月7日),男,山西省灵石县人,是我国较有影响力的名老中医之一。
毕业于西北艺专文学部。
1953年蒙冤入狱,他狱中自学成才,善于抢救疑难危重病,所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经验专辑》广受好评,对于临床中医在急危重症领域具有很强地指导及启发作用。
2 狱中学医,攻克疑难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
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
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
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
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
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
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
李可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
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
李可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
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
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
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可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由于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
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
李可为救危亡,遂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
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
在当地县人民医院,急救竟成中医科的事。
3 面对危重,一心赴救现代一般中医不敢抢救垂危病人,原因有两个:一是回天乏术,现代中医甘当"慢郎中",把自己锁定在治疗慢性病范围之内,面对垂危病人确实束手无策;二是怕承担责任与风险,因为西医抢救无效,则病人死就是应该的,而中医抢救若有闪失,难免会招来诸多非议与官司,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丢了饭碗,因此,面对急危重症病人,中医常是避之惟恐不及。
破格救心汤——精选推荐

破格救⼼汤佛⽈:救⼈⼀命胜造七级浮屠。
今天分享李可⽼中医⼀个救命的⽅⼦,⾮常神奇,可以让⼈起死回⽣,在⼈之将死奄奄⼀息的危急时刻,迅速投下这个⽅⼦,可以⼒挽狂澜,把⼈从⿁门关拉回来。
凡是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放弃治疗的⼈病患,呼吸衰竭的⼈,⼼脏衰竭的⼈,或者是中毒的⼈,或者是中风脱证、寒症的⼈,或者是休克或者是⼤汗亡阴或者是⼤虚之⼈、五脏六腑俱衰⽓若游丝之⼈或者是车祸外伤产后等出⼤⾎之⼈,总之只要⼼脏没有停⽌跳动,都可以⽤这个雷霆之⽅起死回⽣。
这绝不是吹嘘,这是李可⽼中医亲⾃验证,下⾯这个案例让你为中医的神奇叹为观⽌。
1961年的夏天,⼀位年过花甲的⽼妇⼈被众⼈⼿忙脚乱抬到了李可⽼中医⾯前。
家属哭诉,说⽼妇⼈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断⽓了,恳求李可⽼中医发发慈悲救⼈⼀命。
李可⽼中医马上查看病⼈的情况,只见⽼妇⼈脸⾊煞⽩,⽛关紧闭,嘴唇乌紫,四肢厥冷,⼿脚如千年寒冰⼀样冰凉。
李可⽼中医去把脉,没有脉搏,没有脉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死症!⾎压也测不到,更加没有救治的希望了。
万幸的是⽼妇⼈还有⼀丝⽓息,柔弱的⼼脏依然在拼尽最后⼀丝⼒量顽强地跳动着。
所有⼈的⽬光都聚焦在了李可⽼中医⾝上,李可⽼中医雷厉风⾏,马上叫⼈熬了⼀个⽅⼦,给⽼妇⼈喂下,⼀⼩时后⽼妇⼈慢慢睁开了眼睛,家属抱头痛哭,⽼妇⼈活过来了!每每看到医院都放弃了声称必死⽆疑的病⼈被李可⽼中医妙⼿回春、起死回⽣的医案,⼩叔总是激动满怀,感叹这位神医如⽃战胜佛,是病魔的克星,来到⼈世间专门治疗那些急症重症,可惜⼈间已⽆李可。
李可⽼中医⽤的是什么⽅⼦?这个⽅⼦叫破格救⼼汤。
⽅⼦如下:炮附⼦30克,⼲姜60克,炙⽢草60克,⾼丽参10克(另煎浓汁兑服),⼭萸⾁60克,⽣龙⾻牡蛎粉、活磁⽯粉各30克,麝⾹0.5克(不需要煎药,分次冲服)。
这个⽅⼦囊括了中药当中三⼤起死回⽣的神奇本草。
第⼀⼤起死回⽣的神奇本草就是附⼦。
附⼦是⼤毒之药,⼤毒之药能够治疗⼤病,⽤对了就是神药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三只梅花鹿2013-03-30 12:16:22)"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name=image_operate_59101365341912439 alt=一代中医名家李可节前逝世享年83岁src="/DownloadImg/2015/03/20 21/51405087_2.jpg"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3/2021/51405087_2.jpg"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3/2021/51405087_2.jpg" action-data="http%3A%2F%%2Fattachement%2Fjp g%2Fsite2%2F20130217%2F74de2b4996ee128ae3b103.jpg" action-type="show-slide">李可曾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弟子他在监狱里自学中医成才,善用大剂量的毒性中药救治心衰等危重病人,晚年在广东传艺开辟“中医ICU”,誓为中医摘掉“慢郎中”帽子。
传奇老中医李可春节前夕在山西病逝,广东省中医院前日举行追思会,多名广东弟子含泪追忆恩师。
97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专门托人致辞称,中医界失去了一员大将。
老中医李可的去世,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
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广东,他的弟子们无不心情沉重。
李可一生致力于弘扬和振兴中医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将精力投注于两广,近6年在广东带徒传艺,将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
2010年年底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成立后,李可被聘为南方医院终身荣誉教授,院党委决定向李可支付年薪,他多次拒绝,在给南方医院领导的信中写到:“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传承古圣薪火,是我毕生最大心愿,此愿既偿,别无所求。
在我有生之年,我将一如既往协助基地完成培养后继人才,完善理论架构,整理经效验方,出书(基地流派传承丛书)三大重任。
”基地主任、弟子吕英2013年元旦曾赴山西灵石看望师父李可,师父当时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至今言犹在耳:“为了中医这份事业,我一辈子用了两辈子的力,没有遗憾。
”李可老中医是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是中国中医界的国宝。
然而他却在2013年2月7日中午1:00仙逝,享年83岁。
中国中医界,又少了一位敢于荷担岐黄之学,胆识超群,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大家,中医扶阳界少了一面旗帜。
网友晨曦朝露2013-2-20新作一首悼念李老:悼李可扶危救急见识真,化险为夷医道深。
良医济世无贵贱,菩萨从来自草根。
淡泊自明中医志,苦心自可效若神。
宗师化鹤今仙逝,风骨垂范永流金。
国医大师邓铁涛委托表达了他的哀痛:“我们中医药界失去了一位大将。
”李可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崇尚仲景学说。
他16岁就参军,曾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做战地记者,解放后曾两次蒙冤入狱。
正是在冤狱期间他开始研习中医著作,1963年出狱后他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
影响李可中医药探索方向的是一个心衰濒死的老太太。
那时患者的脉都摸不到了,血压也没有了。
李可开了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g,老人不识字的儿媳妇在悲恸和慌乱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
李可得知附子已用到135g,震动极大。
自此,李可开始尝试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与各种疑难杂症,每次救治都亲自熬药喂药,等病人脱离危险了再走。
即使某些有毒中药他也大胆尝试,自拟处方三十多付,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他独创的“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除了精湛的医术让弟子们拜服,他无私的医德也让人仰视。
雒晓东是李可在广东最早的一批弟子,6年多来,他见证了师父的医德,“不管是开名车来的,坐飞机来的,还是只送一盒茶叶,送一箱方便面来的病人,他都尽心治疗。
”3剂药一锅煎服意外起死回生“李老是2月7日中午去世的,享年83岁。
我们感觉很突然,非常悲痛!”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说。
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初中毕业参军,曾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中当战地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两次被诬告入狱,在狱中研读中医书籍,成为全国首批“赤脚医生”。
他最知名的是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经方的基础上自拟“破格救心汤”等28味方剂,救治数千例危急病人。
他敢于大剂量使用有毒性中药,比如附子,国家药典规定一般不能超过15克,而他常用到200克,抢救心衰病人往往能起死回生。
为什么李可敢有这样的“霹雳手段”(快速)?原来,早年山西灵石有一个心衰濒死的老年女患者,家人一面悲伤地准备寿衣,一面找李可试试。
那时患者昏迷厥冷,脉摸不到,血压也没有了。
李可用“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克,告诉家属若能活过来再找他。
患者不识字的媳妇在悲恸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
李可问明缘由后发现附子已用到135克,这让他非常震动,认识到以往《伤寒论》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因为剂量太小。
“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
”办起“中医ICU”救治2000多例李可晚年多次到广东带徒传艺,分别在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开辟传承基地和经典病房,轰动全国。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以往中医被认为是“慢郎中”,但李可让大家改变了这一传统印象。
“广州一个70多岁的心衰男病人,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找李老试一试,用的就是破格救心汤,3天后病人居然就能下地了!”此后,省中医院多名青年中医拜师李可。
他还支持医院在2010年开设经典科,用中医方法治疗危急重症,被称为“中医ICU”。
“去年给师父拜寿时,他叮嘱我,再难你也要撑住!广东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基地!”李可弟子、广东省中医院经典科主任颜芳说,刚开科4个月,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办,就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的电子版拷贝在电脑上,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在电脑上搜索,用李老的处方来治疗,疗效居然很不错。
后来,李老又派出得意弟子齐玉茹每月到广东省中医院查房一周。
这3年,经典科救治了2000多例危急疑难病人,接近90%是用纯中医的办法治好的。
剂量争议:是否李时珍搞错了李可已去,但留下了争议:能否像他一样大胆突破药典规定,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毒性中药?杨志敏介绍说,古代临床医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明代李时珍提出剂量为“古之1两,今用1钱”,为后世沿用。
1981年上海中医柯雪帆整理马王堆医学出土文物,在换算古代和现代剂量时提出了“权”(汉代度量衡器)的概念,即汉代的1两=15.625克,这样算来,现在的剂量只用了原来的1/10,是李时珍把剂量搞错了。
李可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加大剂量是有依据的。
“目前学术界对此争议很大,需要继续研究。
”“我们对病人还是要保证安全第一。
”杨志敏说,对于大剂量使用附子,该院有严格规定,只有副主任以上医师才能开,还要病人签知情同意书。
而且,必须煎煮超过两个半小时,配以炙甘草、干姜,以减少毒性。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说,该院已经成立以李可为代表的“扶阳学派”研究室,启动专项课题,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附子中的乌头碱毒性对人体的影响,以科学证据指导临床。
古语云“大医不出,苍生可济”,而今,大医不出,中医学如何正确传承,谈何复兴? “可能要推迟几天,中风了,半身发麻,口齿不清。
不要紧,我给自己开了几副药,恢复得不错。
对,在家多休息几天。
”第一次见到李可老先生还是在一年以前,当时,记者对他的满头银发印象深刻,开玩笑说,“中医外表就该像您的样子”。
眼前,从矍铄的步态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一个月前刚刚中风的78岁老人。
7月3日一早起来,老人步行去离家不远的诊所,“有几个香港的病人今天要赶过来”。
只要人在山西灵石,就少不了要跑到诊所,这已是他行医的第51个年头。
电话里被推迟的会面,是原定于7月中旬到深圳的一个“美国代表团”——因为李老曾用30副药治愈过一例美国面赤症患者,痊愈后的病人回到美国,口耳相传之下,分散在全美各地的病人们竟然自发组织了来华求医团。
美国有—大批深受此病困扰的病人,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
这些被当地医疗手段宣布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部分心衰症病人,约定每次十几个人,分批来华求诊。
师母的不同意见7月的山西,中午已经有些闷热。
诊所和几间汽配零件门市并列在公路边,偶有火车从百米开外的铁路桥上呼啸而过,窗户上满是灰尘,整排房子的破败程度倒是符合人们对这个内陆产煤省份的县城面貌通常的想象。
经常有慕名前来的病人惊讶得睁大眼睛,无法把“李可”的名字和眼前的这间诊室联系在一起。
老人对此不以为意,“弄它干啥呢,又不想骗人’。
与时下许多善于就传统文化侃侃而谈的人相比,老人话不多。
“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夸夸其谈,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2002年随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出版,不断有后学执弟子礼从各地登门。
尽管李老强调“临床家要多做现身说法,培养学生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但其实自从1992年他从灵石县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以来,—直缺少一个合适的平台有效地传承经验。
年初几名弟子赶到灵石,就是想劝老师正式出山,到广东主持一所中医急危重症治疗中心。
只要老师答应出山,他们就正式开始实质性的运作。
“我不同意他去!”坐在窗边的师母一开口,两个徒弟都没声了“他现在要是60几,我不拦着他!早两年,晚上熬夜,早上出去接着看病,啥也不耽误。
年纪大了,一旦有个啥事情,儿女不在身边哪能行呢!,' “呆在家里就够他累了,每天光电话就要接60多个,有的病人可罗嗦呢,让我们帮着买药,他还跑上街去给人家寄药。
有一次半夜1点多电话响,他窝在沙发上跟人讲了一个多小时。
我心烦了,着急了,就不去交话费,让电话停一阵!”师母越说越觉得老伴辛苦,显然动了感情。
“师父太累了,晚上就别接电话了!搞中心就是想搭一个平台,师父每年抽段时间去指导一下,讲讲课,带着我们查查房。
一般的病就交我们处理。
”一名弟子说。
“唉,越是半夜打电话的病人,越是急症,哪能不接啊。
”师父在旁边轻声道。
午饭时师母不在,李老跟弟子们交了底:“这个事你们尽快去做。
我上次见南怀瑾,问他中医要复兴该怎么办,南老开玩笑说‘睡大觉’,他建议我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