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谈治未病及扶阳的运用问题.
扶阳论坛:思路与方法(李可)

思路与方法(李可)(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
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
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
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瞧瞧,也方便大家学习之。
-----荣新奇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她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您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您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就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她们说:“同志您们错了,因为您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就是现在才有,而就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就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就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就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就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就是现代,而就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就是西方,而就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就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就是中西医结合)。
就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就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她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的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就是病都就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三)现代人导致阴盛阳衰态势的原因所谓“病是自家生”,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火神派为什么说现代人大多是阴盛阳衰,适合使用回阳救逆的附子呢?请先检讨一下,你有没有自己创造下面的生病条件:(一)内外受寒科技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前所未有的享受,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受寒机会。
张景岳曰:“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
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
首先是空调(寒邪犯于肌表)。
在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毛孔常常都是处在开放出汗的状态。
外在的寒邪最容易从表面的肌肤入侵。
人们常常是在30多度的室外环境,一步进入到室内空调(大多数在20多度),温差至少在5度以上。
现代所谓的空调病,其实是外感风寒了。
人体早已经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有了一套适应四季的生存规律。
毛孔的收敛开放,也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人为的调控了温度,使到身体毛孔的开合混乱了。
忽冷忽热,就像气候反常的年份,生病的人会增加一样。
空调的普及,也使患病的人增加了。
其次是过食生冷(生冷伤于脾胃)。
冰箱也给我们带来了反季节的享受。
雪糕、酸奶、冰镇饮料、冰镇水果、凉茶,所有让你从内而外凉快的东西,在夏季都卖疯了。
同时,我们增加了古人没有的从内受寒机会(除了贵族以外,所以有句话:财多身子弱)。
冬天吃冷饮,更是雪上加霜。
冷饮损伤的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功能主控着身体吸收营养。
就像粮草对于一支军队(体内的阳气、正气)的重要性,没有粮草供应,军队哪里能抵抗外敌(病邪)。
脾胃受冷,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和食欲差,或者是胃强脾弱,食欲虽好,但不长肉,只是造粪而已,身体不能在食物中吸收到营养。
从大便可以看到未化的食物。
在中医来说,保脾胃是很重要的,不但是为了吸收营养,而是药物的吸收也要靠强健的脾胃。
药物吸收的好,药到才能病除。
(二)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同样会造成阳气受损。
这也是有赖于电灯和发电机的发明。
古人都是顺应太阳的出入而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乃天人合一。
扶阳第一人给你补阳第一方,抑郁症有救了,阳虚者有福了

扶阳第一人给你补阳第一方,抑郁症有救了,阳虚者有福了扶阳第一人给你补阳第一方,抑郁症有救了,阳虚者有福了昨天的文章中文小叔唠叨了一下近二十来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爆发的原因,文章的末尾留了一个悬念,说在调理抑郁症方面中医比西医好多了,并说要揭秘千古第一治疗抑郁症的方子。
那么这个千古第一治疗抑郁症方子是什么呢?这个方子可谓扶阳第一方,据说扶阳第一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上百起抑郁症患者,让这些生无可恋的抑郁症患者彻底摆脱死神的魔爪,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与信心。
那么这扶阳第一人又是谁?扶阳第一方又是什么?稍安勿躁,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行为你占了几条,如果占了五条以上,你就要小心了,可能抑郁症真的会找上你。
通常来说,抑郁症会有以下11种行为:1 常常会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这些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抑郁症患者会陷入这个问题出不来,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人反正要死的,活着真没意思真没劲。
如果要文小叔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活在当下是活着的最好的理由也是活着的最大的意义。
2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越来越没有兴趣。
文小叔有一个自称有轻度抑郁的朋友常说,要是人不用吃饭就好了。
心血来潮突然想吃一道美食,做好了端到他面前又突然没食欲了,或者只吃了一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文小叔把每一顿饭食当做无与伦比的享受,在吃饭前会默念感恩,感恩大自然馈赠的一切,感恩饭食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但对抑郁症来说,每一次吃饭都是一次艰巨的任务。
他们会说,唉,总算又吃完一顿了。
3 喜欢独自一人喝闷酒,喝着喝着心情敞亮一些,喝着喝着又陷入更加抑郁的境地。
有家人朋友在的时候,借着酒劲把积压在心中的话都说出来,成了话痨。
酒劲过后又陷入沉默的深渊。
4 通常情况下不喜欢说话,在人群中总是一副沉默无言的样子。
他们不知道说什么,他们害怕说出来伤害别人。
或者走入另外一种极端,突然间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从一个话题说到另外一个话题,不知疲倦。
听的人都已经很累了,他还在那说得起劲。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注:本文已被首届国际扶阳医学大会书籍收录)长期以来,中医被人们误解为只能调理身体却治不好大病,而急危重症的治疗更鲜有中医大夫的身影。
受此影响,就连相当一部分中医大夫也有同样的认识,为求疗效,他们常常还要求助于西药。
李可老先生称这些现象为中医的奇耻大辱!李可老先生已经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无数案例证实了中医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并称古中医的一套理法方药体系,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对李可老先生体会很深,心中将他当作我未曾谋面的老师。
我文化水平不高,正式学历是高小,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靠自学成才,因此行医之路坎坷。
为了能够打开局面,我坚持“疗效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行医之路就是从急危重症入手,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由于脑子里没有教条,我就敢于尝试使用经方和特效药物。
虽然取得成功,但我当时对病机和方药的认识还是不深,心里也无法泰然。
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成功案例不少,失败案例也有,因而困惑很多,尤其在同一种疾病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扶阳学说后,我豁然开朗,李可老先生的实践经验更使我坚定信心。
近些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步体会到扶阳学说的作用是在战略上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提供了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坚持阴阳辩证之大纲,大胆运用经方和扶阳药物,扶阳固本,救逆防脱,是我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方面出奇制胜的法宝。
下面选取一些这方面近年来的案例与大家切磋。
1. 脱症案例王某某,男,64岁,北京市朝阳区人。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病史,2009年7月某日(患者及家属记忆不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乏力,急诊至朝阳医院,心率37-40次/分,心电图:房颤,情况危急,医院建议做射频消融术、安装起搏器,并告知家属即使如此,病人存活得几率也只有30%,并且手术的风险很大。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

李可:我用一个经方四逆汤治好了100多例抑郁症(扶阳,疏阳)1.抑郁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一、独处少交流,阳气易受损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满生气,独处既久则人气自弱,邪气易伸。
故中国有古语:人少则不居大屋。
处于大居,而无人气,久则易于伤阳。
人体的元神即是阳气,阳少而阴多,元神不能抗邪气,则元神易伤。
由此而出现不少鬼魅之病症,也多由乎此了。
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抑郁的关键是阳不得伸所谓阳不得伸,即阴重而阳微,阳不能出于阴。
因此出现抑郁寡欢等阳气郁闭之证。
其关键并非阳气之足,而是阳气之运行不畅。
而过食牛奶、奶酪即易导致体内湿重,湿性粘腻,易胶滞阳气,致阳气之不舒。
第三、过用西药影响了阳气的运行西药的应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迹象为过程。
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最终影响了生命中最本质因素——阳气的自然发展变化。
由此而导致阳气不伸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现代生活的压力剧增当前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电脑、汽车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与习惯。
社会运转的速度加快必然导致人们的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易于生气。
木气过旺,则相火随之而炎上。
久则会极大地耗伤人体的真阳。
而真阳的作用在于维持各个脏腑机能状态,从而促进生命发展。
每个人的真阳能量有限,奈何人们不知节省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则会导致真阳亏虚于下,虚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灿烂,人们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
岂不知阳虚之于下,则大病之将至不远矣。
而且,阳既已虚,则无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气失养,则肝胆不能协调神志目前人们更习惯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晚上11时至3时是肝与胆的时相。
如果此时人们去睡觉了,则肝胆可以得到自然地休息。
肝胆为木气所主。
木气得养则可以生长化收藏。
即所谓木者,阳之上升状态了。
古人用五行来描述人体的脏腑,其实是找一种实在的东西来比拟阳气的不同状态。
因此,既然阳气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说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此一周期小则为一天,大则为一月,一年,更大则为六十年。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九牧林医家导读:李老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讲过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体九窍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气”是中国的宇宙观,也是中医的宇宙观。
这种思想至少起源于春秋时代,《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管子》管仲(约前725-前645)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首次提出“元气”论,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
宇宙是有形万物与无形之气的统一。
有形与无形,皆为气之本体状态。
气之凝聚而成形质的状态,气之弥散而成无形的状态。
刘禹锡讲“通天地,亙古今,无非一气。
”是对这种宇宙观的最精辟的概括。
《素问.天元纪大论》论述了宇宙中“元气”不断运动变化的规律,文中引《太始天元册》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
在这里寥寥数语,已勾画出天体演化和生命发展的一幅轮廓。
宇宙造化根于元气,五运循行,六气敷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是总统大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共同规律。
其中自然也包括人体在内。
既然宇宙是“气”,人身一小宇宙,自然也是由气构成。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病即是“气”病。
世界上人的一切疾病都是人病,哪么,世界上的人的一切疾病也都是气病。
“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即是说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人本身的阳气出了问题!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广义的元气即是先天父母之精气、后天饮食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之清气混元一体之气。
因其相对有形结构而言应该属阳的方面,故谓之阳气。
恩格斯讲“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即是说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为完备。
他更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
他是一个整体。
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
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
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病体阳虚,如果阳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
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
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时,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
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再下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
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
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
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资生。
所以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
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从以上个点,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
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是始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
还有一句话:这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病从太阳来,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
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
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出自《阴阳应象大论》,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
这就是病的来路。
所以无怪乎,现代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每次病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右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
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太阳经,所以太阳经条纹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所以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
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这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
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
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
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
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太阳少阴同病。
大家都清楚,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40’)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
结果第二天他又来找,说我妈情况很好,已经能够坐起来,已经吃了很多东西,同时自己张罗着要下地帮媳妇做点家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