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合集下载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

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背景。

2.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情节中的隐含含义。

2.运用语文知识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2.录音设备。

3.图片或PPT展示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新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2.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3.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故事。

第二课时1.分组讨论双龙洞的故事情节,每组呈现自己的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设计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第三课时1.学生背诵课文,注重语音语调。

2.小组合作,创作表演《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

3.学生表演,展示每组的表现。

第四课时1.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双龙洞故事的寓意。

2.设计综合性作业,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课后反思1.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当,学生对双龙洞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

2.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表现和合作。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体验课文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孔隙”等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品词析句,把握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金华山的地理位置和双龙洞的传说。

2.激发学生对双龙洞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自读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自读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学生自读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1.学生自读第四段,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熟记生字词。

2.课外阅读关于金华山的其他文章,深入了解双龙洞的历史文化。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课文主题:赞美祖国山川之美,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避免一问一答式教学。

2.在品词析句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一、教材分析该教材为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阅读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

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家门口发现的一个双龙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中有一些奇妙的事物,引导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人文地理和景观;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3.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能力;4.引导孩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

三、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短文来了解和认识新的地理景观,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和听力能力。

四、教学难点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复杂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加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孩子们慢慢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并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

2.听说法:通过听故事和对话来提高孩子们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三步走法:通过先读文章,然后阅读理解加上答题,最后进行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

六、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1.教师通过地图让孩子了解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

2.教师解释“双龙洞”是什么。

3.提问:孩子们是否发现过新奇好玩的景点。

2. 教师阅读1.教师朗读短篇小说,并对孩子们进行语言和词汇的解释,以确保孩子们理解故事。

3. 阅读理解1.完成一些文字理解的练习,例如,所学词汇的使用,对文章的理解等等。

4. 小组讨论1.分成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所发现的新奇好玩的景点。

2.组内成员们以及外围的视听者可以分享和辩论自己的观点。

5. 作业布置1.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地区的特色景点,并进行标注。

七、教学评估1.老师可以依赖阶段性和小组性提交的作业来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更好地进行及时性评估和反馈。

2.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学科的综合性评估八、教学反思该教学计划通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提高了孩子们整体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过程:1. 检查预习。

2. 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3. 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4. 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5. 讨论外洞特点。

6. 讨论内洞的特点。

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7. 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教学反思: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

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成功攻克文言文初中生往往对文言文感觉很头疼,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特别吃力了.高效学习经验——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问语文学习,首先要做到上课专注和认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记知识要点和重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

《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第 1 页共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