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的作用(课用含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三讲 赏析小说情节(解析版)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三讲  赏析小说情节(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三讲赏析小说情节【知识精讲】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但在这基本模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节安排方式,如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切式、意识流式,等等。

这些特殊的情节结构方式,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题中考查。

[考向1] 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梳理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概括情节、分析线索,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建议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件发展、线索等角度分层。

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发展的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力求一致,追求简而明。

1.方法(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

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

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3)根据结构来梳理概括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4)根据场面来梳理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哦,香雪》学案(含答案)

《哦,香雪》学案(含答案)

《哦,香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题型一 情节梳理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 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常见设问方式]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 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 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 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 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 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 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 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 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
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 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 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 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 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小说 学案二小说情节类3大题型

小说 学案二小说情节类3大题型

审清设问,知道考什么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
(3)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6)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如 2011 年江西卷小说 阅读《晚秋》就是以瓦萨卡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找出有关 瓦萨卡心理活动的地方,情节就很清楚了。
(二)情节梳理答题模板
情节(事件)=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 说明:①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何人”“做何 事”不能省略;②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③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 之处。
(6)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过 程”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考查概括人物的 心理变化过程,暗含考查梳理小说情节)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梳理情节 4 种常用方法
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按 (1)按基本 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 脉络梳理 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 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 第一人称 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 (有限视角) 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 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 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 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学案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学案教师版

小说阅读中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的作用答题技巧学习目标:1、彻底掌握答题规范,复习识记答题术语。

2、通过分析某种叙述手段和安排的典型范例,准确理解、运用答题术语,知其所以然;学会用参照比对的策略,快速准确的完成考试答题。

学习重难点:分析某种叙述手段和安排的典型范例,准确理解、运用答题术语答题,知其所以然;学会用参照比对的策略,理解分析考卷小说的某种情节安排和叙述方式在情节设置方面的好处,准确答题。

学习过程:一、再现试题与答案,掌握答题规范和术语【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广州市一测】《魔笛》: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现实和回忆的交织,写出朗风的考试经历和梁老师对他的教导,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②既突出了梁老师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塑造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长形象,使人物特征更鲜明;③表达了朗风对梁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使主题内涵更深刻。

答题规范:答题术语:情节结构:1、推动情节发展。

3、将情节串联,使情节发展更加连贯,使行文更紧凑集中。

4、使情节更丰富完整。

5、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

4、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照应开头、标题。

艺术效果(读者感受):1、设置悬念,营造神秘氛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让读者感同身受。

4、富有趣味,富有诗意美,富有艺术张力,让读者回味无穷。

人物塑造:1、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接地气2、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立体3、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生动4、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感情主旨:1、有助于凸显、深化、丰富小说主题二、本次考试学生答案中出现的偏差情节结构:1、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 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见《金版新学案》 P193《幸存者》 )
(见《金版新学案》P190详细说明)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 、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 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悬念法。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为下文埋下伏 笔;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 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 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 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1
小说是高考中常见的文学体裁,它有 其自身的特点,: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 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 构思角度精巧。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在解 题时主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为 人物和主旨服务。
2
高三复习小说阅读 ——小说情节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 见题型:
一、情节概括题
二、情节鉴赏题
•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 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 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 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金版新学案》P190《报复》
• ②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或加分析表 达效果即分析读者的感受,如跌宕起 伏、引人入胜。
解题步骤
•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 脉。
•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 人物服务。
•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 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 的艺术匠心。P192《母亲的中药铺》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学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二:分析故事情节(解析版)复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分析情节技巧和段落的特点与作用。

知识导图一、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突转”式(“欧·亨利”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特殊小说模式模式解读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内,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意识流式以心理时间结构小说。

作者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序,让人物在主观心理时间里任意变化来结构作品。

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

学案6 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

学案6 小说情节的艺术技巧与作用
01 02 03 04 05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 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 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 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01 02 03 04 05
综合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18分)
桎梏 茨威格 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 她的嘴角半张着,似乎想绽放一丝微笑或者说句什么话。窗口露出最初的 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 上涌动。 费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 半,会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 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 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 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 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 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 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01 02 03 04 05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 出匕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人物(刻画人物性格) 主题(表现主旨、凸显主题、深化主题) 2.结构: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引出下文或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波澜再起或丰富故事情节。 (5)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 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 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 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 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答题角度: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 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提问方式: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解题指导】 1、梳理小说的脉络,实际就是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 2、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从情节角度、人物角度、线索角度以
及时间空间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3、要做到:①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②舍去细节概括情节。 ③语言简洁明了。
梳理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脉络,可以从 4个角度去进行: (1)情节角度。看本文事件发展:谈卖鸟笼——拒卖鸟 笼——赠送鸟笼——醉酒为鸟笼。

规范答题:答题术语+文本内容





【答题术语】 (一)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 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 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 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 答题角度: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 托人物心情。
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情节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情节作用题的设题类型。

2.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考题回放
1.08年江苏《侯银匠》小说第
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 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 用?请具体说明。
(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
写父亲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 儿出嫁后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或做铺垫)。 (2)从突出候菊的精明能干着眼, 为写候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 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或做 铺垫) 。
(2)人物角度。看主人公心理变化:期待好价——信守 约定——慷慨赠送——喜极而悲。
(3)事发空间变化角度。巴氏家空谈卖鸟笼——蒙氏家 无奈送鸟笼——球房醉酒悲欢为鸟笼。 (4)事发时间变化角度。午饭后空谈卖鸟笼——放学后 无奈送鸟笼——天黑后醉酒悲欢为鸟笼。
【参考答案】
示例1:
巴尔塔萨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 给彼贝,台球房为鸟笼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2: 做好鸟笼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拒买鸟 笼,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 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完成下面问题。


问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 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示例:




结构上: ①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高价却拒绝卖鸟笼, 并无偿送出鸟笼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 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内容上: 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勤劳、纯朴、 善良的巴尔塔萨表现出了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


②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 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 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 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 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 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③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 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 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 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 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 和心理状态。
巩固练习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 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 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 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 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 的诗意美。(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考点】分析概括小说情节及其作用 【解析】小说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从与“我” 的对话、“钱”话题的引入以及他自身的叙述等 角度来展开。“我”的介入,使得渡夫的故事更 加真实可信;“我”与渡夫之间“钱”话题的引 入,引起了读者兴趣;对话加自述的形式使得渡 夫的故事简练而集中。







(二)小说结尾作用 (1)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欧 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 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 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 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睡美人》
小说为什么以女A角“失踪”开头?(4分)
小说这样开头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误会, 读者会以为她“耍大腕”之类,与结尾形成强 烈反差,给读者制造了惊讶和感动,使人物高 尚的品德更突出。
二、情节作用题设题模式 【常见题型】 (1)小说中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 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 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5)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