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归课本
高考前“回归教材”,究竟要怎么做+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辅导主题班会

(5)复习易错点 洪冉(中科大)
考前的几天没有再刷题了,而是把之前总结的知识 点、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一些容易记错、写错的概念重新 拿出来复习。
最后,大家不要过于纠结高难度的综合题,或者搞突击复 习,最重要的是回归课本,梳理高频考点的原理、框架、题 型归类、解答方式和思维方法等。
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根”在课本,大家在最后的 复习阶段,除了系统梳理重点知识,还要顾及到那些系统性 不强、遗忘率较高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多看看自己的笔记和错题本,每 个学科每天适当地刷一些题,保持住“题感”就可以啦~ 最后,希望大家一切顺利!加油~
记住,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
第三,归纳整理成体系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目录
,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 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 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 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 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 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可以在每天晚自习结束前去做 ,分章节内容进行梳理。
04学霸这样做 (1)主要针对自己的弱项 徐之恒(杭州理科状元)
他的英语好,平时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就很少,基本上每 天看上10分钟。语文,会利用零碎时间。理科的练习,则 占用大量时间。每天的夜自修,他也会按照主次安排时间 。 在考前一周的复习上,复习主要针对自己的弱项——理综 ,在考前,每天会选一套模拟卷做一下,保持状态。做卷 子也要讲技巧,比如,时间要固定,和高考吻合。最后几 天,其实没什么漏洞了,一些细节要再提醒自己,还要注 意解题方法。
02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 基于上边的论述,结合高三最后阶段的实
际,我来谈谈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学习的顺 序应该为:先看课本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然后 看有关这部分的参考书,然后做针对这部分的 练习题,然后再回头看课本,重复上面的步骤 ,这样循环往复。
高考怎么复习最有效 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高考怎么复习最有效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整理2023高考怎么复习最有效回归课本的详细方法距离高考已经不足1个月啦!最终的冲刺阶段,高三学子们应当如何高效复习呢?信任不少同学都听老师说过复习要回归课本吧?那么复习的时候怎么回归课本呢?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收集关于回归课本的详细方法,欢迎借鉴参考。
1、从题目到课本不要盲目地回归课本,要有针对性的回归。
要明白一个道理:带着问题看书才最有效。
因此,我们要学会把以前的模拟考卷或者比较经典的体型整理起来,然后根据学问板块分类,最终按分类学问的板块拿出来看看,再试着做多一遍,再体会体会。
还有做错或者不懂的题,我们再翻开课本,把对应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全都看一看。
要留意的是,关看是不够的,肯定要动手去做!这才是从题目回归到课本。
这个过程也许要花两周左右的时间完成。
2、从教材到题目从课本的第一章第一节始终往下看,由于有着上一个步骤的铺垫,我们复习的时候自然就知道重点了。
我们要看常常考过的考点,边看书边理解;在考试常常出错的地方仔细做,边做题边回味。
此外,还要把历年高考的真题试卷、复习资料放在书桌的最上方,觉得有需要时就翻一下,边翻边联想,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下记录,这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个记录是高考前两天的复习重点。
坚信把握常考点,就能考上抱负的高校。
3、归纳整理成体系根据记录的笔记,打开课本或者复习资料的名目,把自己眼睛闭起来。
回忆每一个科目有哪些章节,章节里有哪些常考的考点,每个考点有什么重要的考法,常常怎么出题的,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又在哪里。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学问体系,做到融会贯穿。
通常整个流程下来,一天的时间就够了。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如何回归课本学习

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如何回归课本学习
一、回归课本
老师经常说的回归课本,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把课本看一遍,而是看了一遍课本之后,要理解基本的概念、性质、定理和例题。
而另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是看完之后,你真的能把它存到脑子里吗?
二、背诵定理公式
看完课本之后,我们还要把这部分内容里面的概念、性质、定理、公式包括考法、解法全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让它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考试体系。
这一切都离不开背诵。
三、整理归纳
有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写得比较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看书时把这些要背的内容整理出来。
比如说有理数,我们要把和有理数相关的知识都用知识框架整理在一起,因为我们大脑最习惯于用搭建记忆框架的方式来存储知识。
有了框架之后,我们再来背诵这部分的知识概念,然后把这些概念整个的筛选出来。
比如说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这些内容可以用标记的方法,把容易掌握的涂黑色,没有掌握的可以再背几遍。
概念的记忆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因为数学考试考察的就是你有是否掌握这些概念、性质、定理。
如果你没有把这些概念、性质、定理存到脑子里,那么你在做题的时候就会很费劲。
有了知识框架以后,我们可以把做题任务分配给每一个知识点,对应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
题目数量有限,用逐个击破的方式我们很快就能把它们掌握。
四、收集错题
每次考试以后,错题、难题或者容易粗心的题,我们要找个错题本把它们摘抄下来,并且标上错误的原因。
反复做,反复记,把它都记在脑子里。
把他们的概念真正地弄懂、理解。
如果做到这四点,你的数学成绩很快就能提升上来。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小学,初中的数学提分。
回归课本

大哥是双曲线(离心率>1)是双胞胎,并已娶妻,就是渐近线。
二哥是抛物线(离心率=1)。单眼(只有一个焦点)
小弟是椭圆(离心率,<1).。椭圆法力很大,可以变化,变成圆(单眼)。同时能迫使行星走椭圆轨道。
直线是他们的表亲,直线是动点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间的距离。
“1的任意次幂为1”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表现为底不为1,幂函数F(x)表现为F(1)=1。
这三种函数都有单调性,归根到底无非是两点“大于1的正数,正指数幂大于1;小于1的正数,正指数幂小于1”,因为大于1的正数的倒数小于1,两点又可归于一点。
第二类型是三角函数。
首先要知道对应关系,也就是定义。三角函数有两种定义,一是单位圆角的坐标值,一是几何表示(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其次要能绘出图象(五点法),然后研究性质。这里要注意一点是:三角函数用来研究周期现象的。具有周期现象的有转动和波动(电磁波)。还要注意一点是正余弦是有界的,正切的定义域。
在整合中要注意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基本知识与习题相结合,将近似概念和公式定理集中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三次则是记忆。
现在重点讲第二次。
(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学习函数概念一要清楚是两个非空数集,也就是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数。将实际问题化为实际问题时,必须将问题数字化才能建立数学模型。二要明确函数三要素(高数讲二要素)中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数学的体系在几个原始概念和公理之后,先建立概念(定义)然后是定理和公式(定理要证明,公式要推导)。数学的特点是高度抽象,这些抽象来自具体,因此,要理解概念必须回到具体。如函数概念这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有联系和运动的。任何事物有质和量两面。描述事物量的联
高考数学复习中什么叫“回归课本”

高考数学复习中什么叫“回归课本”
什么叫”回归课本?■回答通俗地讲,”回归课本就是”回顾、”归纳课本.”回归课本绝不是”烫剩饭,而是通过”回归,来不断地清晰和把握数学知识结构,不断地形成和完善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地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回归课本时要做好四点.一要再现重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一定要注意提炼.例如,在”数列一章的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四个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n项和公式),而且要掌握在这四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蕴含的解”数列题的最典型和最基本的四种数学叠加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叠乘法(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错位相减法(等比数列前n和公式的推导),在”回归课本时,这些的本质特征是要提炼出来的.二要理清高中数学的知识主线,透彻地掌握知识结构,熟记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使之烂熟于心).数学概念掌握得不熟练或者似是而非是导致解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必须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三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题的变式题.四要善于在高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高考题的”影子.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的基本策略.。
回归课本,以读促写——以《六国论》为例教写议论文

读促 写。并结合 课文《 六 国论 》 的教 学进行 了细致 的剖析。
【 关键 词】 高 中作文 议论文教学 回归课本 以读促写
②诸侯之地有 限, 暴秦之欲 无厌 , 奉之 弥繁 , 侵 之愈
急。
苏 洵在①句 中放 出的是联 系的眼光 , 燕、 赵为什 么
会 陷于“ 智力孤危 ” 的境 地 , “ 战败而亡” ? 是 因为 “ 秦 革 灭
( 韩、 魏、 楚) 殆尽 ” , 燕、 赵失去了“ 强援” 。在② 句 中放 出
亡, 诚不得 已。
点 的呢?请看 : ①( 赂 秦) 破 灭之 道也。 ② 不赂者 以赂者丧。
六 国并 没 有 都 去 “ 赂秦 ” , 所 以苏 洵 对 中 心 论 点 “ 弊 在 赂秦 ” 的论证没 有整吞 整咽 , 而 是 机 智 地 将 它 切 了一 刀, 把六 国分成 “ 赂 者” 和“ 不赂者 ” 两 大阵营 , 并 分 别 提 出 了 一个 分 论 点 。 “ 同归 ” 但“ 殊途 ” , 这 就 将 两 条 迥 异 的
三、 剖 析 事 理 要 分 步 推 进 高 中 生 剖 析 事 理 的 缺 陷 是什 么 ? 一 步 到位 。 直 接从 起点跨 向终点 , 而不能 “ 走 两步 ” , 将 推 进 的 过 程 分 步 展 示 出来 。苏 洵 是 如 何 来 剖 析 事 理 的 呢 ?请 看 :
就 以苏洵 的《 六 国论 》 为例。
高 中生 阐发 中心 论 点 的缺 陷是 什 么 ?整 吞 整 咽 。 不 能 横 向联 系 、 纵 向开 掘 , 将 中心 论 点 切 割 分 解 成 2至 3 个分论点 。 使议论入里 、 人骨 。 苏 洵 是 如 何 来 阐发 中心 论
回归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全2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复习——回归课本回归课本复习提纲看书看什么?实验操作细节原理知识应用课后典型习题单元章节归纳其他栏目也很重要要阅读教材导读必修1 (重要概念)➢丁达尔效应P9 胶体具有介稳性(原因是什么?)电泳现象(原因是什么?)P8➢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P11➢水合离子的模型P14、15 离子方程式中“拆”什么?➢溶液中的导电问题P19 T9➢氧化还原反应口诀P20-23 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P24 练习P25 T3、9、12➢如何在实验中使用金属钠P3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溶液PH比较P36 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P36 套管实验P36➢焰色试验P38 焰色试验原因和应用P39➢成盐元素——卤素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历史上制取氯气的几种方法)➢工业制氯气氯气的物理性质P41➢饮用水消毒剂氯气和次氯酸漂白性的检验P43➢氯离子的检验P46➢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P50➢气体摩尔体积P52 物质的量计算P58 补充: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练习:P60T10、12➢容量瓶的使用P54 溶液的配制和稀释P55、61 什么需要洗涤?量筒?➢铁元素的地位P63 人体中的铁元素P66 铁的化合物P67➢覆铜板的原理P70 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P71➢合金P73 超级钢P75 铁合金、铝合金、新型合金P73、76、77➢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徐光宪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研究领域为稀土金属)P78➢练习P80:T1、3、4、6、8 P82:T1、4、5、9、14、15➢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P88➢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和结构P88 发展P92➢元素核素同位素P90 同位素的应用P91➢原子半径的定义P93➢卤素的物理性质➢金属性P95 非金属性P97(非金属性可结合电负性选必二P25)元素周期律P102-105、P112➢价电子P105➢元素的应用P105➢电子式P107 结构式P108➢分子间作用力P110➢必修一附录P116-122课本实验:P8;P13;P16;P32;P33;P34;P35;P36;P37;P38;P42;P43;P45;P46;P55;P61;P66;P67;P68;P 70;P71;P76;P84;P94;P98;P103;P115必修2 (重要概念)➢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视角:物质类别和单核心元素价态——价类二维图P1➢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P2、3 资料卡片:食品中的二氧化硫P4➢硫酸的制备P4 浓硫酸的性质P4➢硫酸盐P6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P6 思考与讨论P6➢资料卡片:自然界中硫的存在和转化P7➢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P8、30 硫的常见价态P8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P8➢方法导引:化学实验设计P8➢氮的固定定义(自然固氮、人工固氮、生物固氮)P11➢科学史话:合成氨P12合成方法的发现:哈伯(肥料:“用空气生产面包的圣人”;一战时为德国提供炸药TNT原料)规模化生产:博施➢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P13➢氨的物理性质、氨水的主要成分与物理性质、铵盐的用途P13、14➢硝酸的物理性质硝酸的强氧化性王水P15➢思考与讨论P16 酸雨的定义、类型、危害P16➢练习:P18:T3、4、5、8➢资料卡片:硅酸盐的结构P19➢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陶瓷、玻璃、水泥主要成分、原料P19-21补充:水玻璃、硅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和二氧化硅、新型陶瓷(P23)、碳纳米材料原料成分P21-24➢资料卡片:高纯硅的制备P22➢练习:P25:T1、2、3、4、5 P27-28:T3、4、5、7、9、10➢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微观原因(本质)和宏观特征P33、34➢常规能源、当前问题、节能、新能源P34、35➢原电池P36、37、52 常见的电池P38 燃料电池P39➢练习:P41:T2、4、7➢方法导引:变量控制P4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P45 化学反应的限度P46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47➢神奇的催化剂P46 炼铁高炉尾气之谜P48➢练习:P49:T1、3、6、7 P53、54、55(当时未处理)➢碳骨架、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P60➢分子结构、球棍模型、空间充填模型P62➢饱和烃、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P63➢思考与讨论P63➢烷烃的物理性质P64 取代反应P65➢练习:P66T1、2、7➢乙烯的重要性官能团P67➢加成反应、聚合反应P68➢烃P69 芳香族化合物与苯P71➢有机高分子材料P71-75➢练习:P76:T1、2、3、7➢烃的衍生物:P77 乙醇、乙酸的物理性质、官能团P77-79➢思考与讨论:P79酸性强弱比较:强酸>弱酸:氟>醋>碳>氢硫>次氯>氢氰>硅➢酯化反应的实验装置P80➢官能团与有机物的种类认识有机物的一般思路P81➢基本营养物质(6钟)P83➢糖类:单糖、二糖、多糖的特点;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葡萄糖的检验P83-84➢蔗糖水解、淀粉或纤维素水解、葡萄糖酿酒制乙醇P85➢酰胺基、多肽、蛋白质;蛋白质的鉴别、变性、显色反应(含有苯环的蛋白质)P85、86➢油脂;油的氢化(硬化)P87、88➢练习:P90:T2、4、5、6、9➢练习:P93、94➢冶炼金属P98➢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提溴P100、101 海水提碘、海水提镁P106➢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P102-105➢化学品的合理使用P107-116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P117-121➢练习:P124、125(当时未处理)➢附录:P126-129课本实验:P3;4;P5;P6;P13;P14;P15;P29;P30;P32;P33;P36;P37;P43;P64;P67;P68;P77-78;P80;P84;P86;P96选择性必修一(重要概念)➢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中和热P5➢化学反应中焓的变化示意图P6➢燃烧热P9➢图2-1 针筒的使用(如何检验气密性?)P24➢化学反应历程图像基元反应、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P25、26、27➢方法导引:图像分析P31➢化学平衡常数及衍生P32 用Q和K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P35➢勒夏特列原理P38➢自由能变化△G P43(用作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练习:P49T5、P50➢强电解质、弱电解质P57➢电离平衡常数P57➢练习:P60T4➢水的离子积常数P61➢PH POH的计算➢PH试纸和PH计P6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66➢盐类的水解(口诀:有弱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Kw=Ka(或Kb)*Kh分布系数图➢三大守恒P72➢盐的水解常数P75➢溶度积常数P78 沉淀的转化(滴加!)必考知识点注意辨析开始沉淀与沉淀结束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沉淀完全的标志P78➢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P83➢练习:P85T1、5、6、8 P86:表P87、88全部➢化学电源(各种电池)P95➢思考与讨论P109➢亚铁离子的检验专用方法P111➢原电池与电解池P114➢附录:P120-123课本实验:P5;P24;P36;P37;P53-54;P65;P69;P70思考与讨论;P73;P80-81;P89-92;P104;P108;P110;P118;P118选择性必修二(重要概念)➢对氨基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式➢光谱P8 重点掌握原理➢离散的谱线P11➢电子云图、电子云轮廓图(s、p形状)、原子轨道(空间运动状态)、运动状态P13➢第一张元素周期表P18➢元素周期表的分区P21 重点掌握➢对角线规则P22➢第一电离能P23➢电负性表格及规律P25➢稀有气体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发现P22➢“头碰头”“肩并肩”的成键方式➢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怎样测定的P41 重点掌握晶体的立体结构是怎么测定的P75➢质谱测定分子结构P35 重点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P44➢杂化轨道理论的模型P48、49➢臭氧是极性分子P53➢表面活性剂和细胞膜P53 理解➢酸性规律P54➢分子结构修饰与分子的性质P55➢壁虎与范德华力P56➢氢键的类型P57 生物大分子中的氢键P58➢分子的手性巴斯德与手性P60、61➢练习:P66T12➢等离子体P68 液晶P69➢晶体与非晶体P69-71➢天然气水合物一种潜在的能源P80➢干冰晶胞的计算P79➢金刚石空间构型理解P81 P83 石英➢离子液体P88➢硅酸盐纳米晶体P91➢分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过渡晶体与混合型晶体实例➢四氨合铜离子P96➢超分子P98-100➢附录P105课本实验:P8;P59;P71;P93;P95-97选择性必修三(重要概念)➢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注意官能团的类别、书写和名称P5➢σ键和π键P6、P7、P21碳原子的SP3杂化与甲烷的结构(必须掌握)碳原子的SP2杂化与乙烯的结构P8(必须掌握)碳原子的SP杂化与乙炔的结构P35(必须掌握)➢区分球棍模型与比例模型区分电子式结构式P9➢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P8、P9、P22➢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始人P11 常识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P23分离提纯的三种方法P12、13确定实验式(李比希)P15确定分子式(质谱图:注意细节)P16确定分子结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X射线衍射)P17、P18➢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P13➢色谱法P14 (阅读了解)➢青蒿素结构的测定P19➢有机化合物的分类P21➢练习:P24 T8➢烃P25➢同系物的概念P27➢烷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P26、P27烷烃的命名P28-30➢烯烃的结构和性质P32-34 烯烃的顺反异构、二烯烃不对称加成P34➢探究:乙炔的化学性质重点看实验装置P35➢氧炔焰P37➢聚乙炔用途P37 导电高分子P38 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P55➢乙烯的生产和应用P39➢练习:P40 T2、3、5、6➢苯的结构P41 凯库勒和苯的分子结构P43➢苯的硝化和磺化P42➢本和甲苯的性质比较实验2-2 P44 思考与讨论P45➢烈性炸药TNT P45➢稠环芳香烃——萘、蒽P46➢练习:P46 T5、6、11➢整理与提升P48 复习与提高P49(当时未处理)➢烃的衍生物的概念P51➢卤代烃的命名、物理性质P52➢资料卡片:氯乙烷P53➢诱导效应(推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P53➢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的辨析P54➢实验: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P54➢臭氧层的保护P55➢练习:P56 T1、2、4、5、6、8、9➢醇、酚概念辨析P57➢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俗名;甲醇的物理性质;醇的物理性质递及氢键的影响P58、59➢实验:乙醇的消去反应P59➢乙醚的物理性质和用途P60➢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P61 重点: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资料卡片:酒精与醉酒P61➢苯酚的物理性质、使用注意事项P61➢苯酚的检验(2种方法)P63、64➢苯酚的酸性P62➢科学史话:苯酚的消毒作用P64➢练习:P65 T4、5、6、7、10➢醛基与极性分子的加成P67➢银镜反应、斐林反应P69➢乙醇、乙酸、乙酸的转化关系P68➢甲醛、苯甲醛的俗名和物理性质P68➢植物香料:肉桂醛、苯甲醛P69➢丙酮的物理性质和用途P69➢练习:P70➢甲酸、苯甲酸、乙二酸的俗名、物理性质P71➢自然界中的有机酸(关注俗名对应的物质结构)P72➢实验:羧酸的酸性(补充弱酸的酸性规律)P73➢同位素示踪法P74➢酯的命名➢实验:乙酸乙酯的水解P75➢辨析油和脂肪、甘油三酯的结构和原料、皂化反应、油脂的氢化P76、77➢辨析:羰基、醛基、羧基、酯基、酰胺基➢练习:P81(当时未处理、重视该部分)➢有机合成P82-89快速阅读➢羟醛缩合反应、第尔斯-阿尔德反应(非常重要)P83对比:酚醛树脂的制备必修二P136➢资料卡片:官能团的保护P84➢资料卡片:P89 (重点分析:实验装置中结构的名称和作用)➢练习:P89、90 认真完成➢整理与提升P91、92(自我知识自查积累、专题复习)➢练习:P93-95(当时未处理)➢实验活动: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检验(官能团的鉴别)P96-98➢生物大分子主要包括?P99➢辨析:糖类和碳水化合物P100 单糖、二糖、多糖的主要实例、分子式、相关性质P100-107➢缩合反应P100➢葡萄糖的物理性质、官能团、结构P101、102➢银镜反应实验、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反应实验P101➢资料卡片:糖类分子与手性P102、103➢资料卡片:乳糖P104➢科学技术社会:甜味剂P105➢资料卡片:甲壳质P107➢科学技术社会:纤维素与燃料乙醇P107➢氨基酸的作用、几种常见的氨基酸及其对应的结构P109➢天然氨基酸的物理性质P109➢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成肽反应(形成酰胺基)P110➢辨析:氨基酸、多肽、蛋白质P110-112➢蛋白质的几种重要性质P112-P113➢科学史话: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P114➢资料卡片:烫发的原理P115➢酶的主要成分、特点、重要作用P115➢练习:P117 T2、3、8➢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P118➢资料卡片:腺苷三磷酸P119-120➢科学技术社会:聚合酶链反应P122➢整理与提升P123➢加成聚合反应、缩合聚合反应(水的配平)P128➢科学史话: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施陶丁格P130➢练习:P131➢高分子材料(吸毒所有大字小字)P132-143➢科学技术社会:聚氯乙烯薄膜能用于食品包装吗?P133➢高压法聚乙烯、低压法聚乙烯P133➢资料卡片:高分子的命名P135➢科学技术社会:可降解高分子135➢酚醛树脂136➢科学技术社会:高强度芳纶纤维P139➢科学技术社会:天然橡胶P141➢高分子分离膜P143➢附录:P148课本实验:P7;P12;P13;P14;P35-36;P44;P53;P54;P59;P60;P62;P63;P64;P67;P73;P75;P89;P96; P97-98;P101;P106;P112;P113;P13。
中考数学:回归课本,注重基础

中考数学: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吃透考纲回归课本重基础考纲,规定了命题组的出题范围,同时也对考生复习起指导作用。
与往年相比,新教材在考点上的变化,特别是去年没考过的新加知识点,考生们要更加引起重视。
吃透考纲,意味着把握学科考试的动向。
课本上的都是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易老师分析,今年的数学在知识点与考试要求上略有调整。
要认真研读新教材的考纲,及时把握考纲的新动向与新变化,例如,考纲上增加了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增加了“心”的要求(内心、外心),增加了做圆内接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内容。
复习要有针对性,关注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变化,有助于考生多方位了解中考信息,摸索到出题规律,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易老师称,中考试题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试题来源于教材,强调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教材的考查功能。
所以复习时要注意回归课本,围绕课本回忆与梳理知识点,对课本中要求识记的概念、定理、公式要做到熟记于心。
对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解构与拓展。
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重点知识与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知识点查漏补缺忌题海战术考前,老师们一向不提倡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原本是为了让考生面临考试时不再陌生,从而回忆起熟悉的解题思路,稳定发挥。
但现在,沉迷在题海战术的考生往往思维混乱,不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不说,起到的效果也很微小。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往往容易被题海淹没而缺少反思。
“有的同学复习时一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问老师,问同学,平时也只是完成老师规定的题量,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
”易老师说,每位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考前,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个人。
所以学生自己要主动,面对不会的题要给足自己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找不到窍门再去请教老师。
清楚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才能对症下药。
易老师表示,考生不妨对照一下自身情况,查一查在知识点方面还能做哪些努力。
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还有遗忘和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题集,也可以把以前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出错与订正的部分,争取在中考中,不犯或少犯过去犯过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回归课本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
关键词:疑动议比读
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学生的问题也自然显现出来: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
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地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前者的认知机制是同化,它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知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
在学习过程中,既没有绝对的接受学习,也没有绝对的发现学习,总是两者相互交替、有机结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
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1.“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炼、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
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例如“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
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说出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最后精读第三遍,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1/12,1/5,3/12。
通过以”疑”导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
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
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
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
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3.“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
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
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4.“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
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
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的是3/4块而不是1/4块。
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
学生认真看书、用心思考,真正学会“读”数学。
作者单位: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