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断魂枪》
浅谈《断魂枪》

浅谈《断魂枪》《断魂枪》写于1935年秋,是老舍先生的扛鼎之作。
这本是老舍先生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二拳师》的内容,因为后来各种原因未写成,便将其中一个最精彩的段落改写成短篇小说《断魂枪》。
老舍曾说:“我相信,这个短篇,虽然那么短,或者要比一部长篇要精彩一些些小说,我以为,不怕馅大皮薄,而怕空洞无物。
”而这篇小说成功了,作者大胆的剪裁,时间、事件的取舍得当。
由三人一桩事展开,情节简单,但是韵味绵长,引人深思。
(一)《断魂枪》是写三个拳师的故事,重点写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文章中的第一句话“沙子龙的镖局已改为客栈了”,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却暗含着无限悲怆的一种人生际遇。
时代无情的变更,而“人”在这时间的进程中,也随着陷入了无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的体验。
沙子龙作为镖师的江湖生涯结束了,这是时代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擅长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
这是老舍先生的创作的一大特色。
作者以沙子龙为缩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生存状况,提出自己担忧和思考,同时也给读者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阐释和思考的空间。
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野蛮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曾经的“唯我独尊”而今却跌落谷底,迷茫到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
武艺是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的一大象征。
在文中沙子龙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威慑西北,名震江湖。
凭这武艺,他在江湖上人称“神枪沙”,从事走镖这一行业。
但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这些古老的文明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过去。
现代是炮枪的时代,武艺再精湛也无用武之地;现代的交通日益发达,走镖这一行业不得不走向尽头。
文中“这是走镳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武艺没有被作为国术提出来,它的生存发展是困难的。
不像今天我们中华的武术已经走出了国门,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反响,在国际舞台上有过表演,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有武术表演的节目。
《断魂枪》赏析

《断魂枪》赏析《断魂枪》情调极佳,它的人物带古典味,故事带传奇味,笔致带写实味,融合成一种典雅、质朴而苍凉的艺术神采。
(杨义)(一)内容简介小说讲述了三个拳师的故事,重点以老拳师沙子龙的形象来折射历史震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中国人的复杂的心态。
以“五虎断魂枪”闻名遐迩的沙子龙改镖局为客栈。
大徒弟王三胜被孙老者打败,孙老者登门向沙子龙求艺,虽然沙子龙内心如灼热岩浆,但他绝口不提武艺,从而威名大跌。
(二)背景清末民初,由于外来的压迫和欺凌,中国传统古老的文明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冲击,旧的秩序风雨飘摇,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国民的困惑与无奈相交织。
(三)艺术特色白描手法。
烘托、对比手法。
京味语言,洁净生动,富有表现力。
复调结构。
(四)人物分析1.王三胜:鲁莽气盛、争强好胜。
2.孙老者:刚直锐进、求艺心切。
如果《断魂枪》仅仅写沙子龙这一条情节线索,这篇小说最终难免成为一曲为中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悼亡的挽歌。
但《断魂枪》里还出现了一位孙老者,他在卖艺场上显露的性格和沙子龙颇为接近,但他和沙子龙大为不同,他乐观、坚韧,为学习传统的武林绝技而风尘仆仆地奔走江湖。
提示:沙子龙为什么改镖局为客栈?只有沙子龙的世界被狂风吹走了吗?王三胜和孙老者面对环境改变,各自采取了怎样的方式?3.沙子龙——特点:外冷内热、深藏不露、孤傲执着缺点:封闭顽固、抱残守缺优点:善良、义气、有礼有节、不混世、洁身自好、抱诚守贞、清贵不失“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贞)4.课堂讨论:沙子龙为什么不传“五虎断魂枪”?你赞同吗?你怎么看待沙子龙这个武士形象?你能给沙子龙找一条出路吗?(五)对作品的理解1.老舍先生爱打拳,他的代表作之一《断魂枪》,就是写的拳师。
其中有一个人物叫沙子龙,一身的好功夫,就是不传。
老舍先生批判这种爱的错位,他很爱这些文化的精致发达,但他又批判你爱的错位。
断魂枪 老舍读后感

断魂枪老舍读后感《断魂枪》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军阀混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军阀混战时期为背景,以主人公李鸿章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的成长、奋斗和失败。
小说通过对李鸿章的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小说以军阀混战时期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在小说中,军阀混战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人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无法摆脱战乱的困扰。
小说中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牺牲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在小说中,主人公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家,从小就受到了生活的磨难。
在军阀混战时期,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了军队,成为了一名军官。
然而,他在军队中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最终成为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人。
在小说的结尾,李鸿章最终因为自己的野心和贪婪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通过对李鸿章的塑造,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小说中,军阀混战时期的社会充满了黑暗和残酷,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各种牺牲和抉择,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小说通过对李鸿章的塑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总的来说,《断魂枪》是一部揭示军阀混战时期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的作品。
通过对李鸿章的塑造,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描写,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这部小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
断魂枪解读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已――解读《断魂枪》《断魂枪》本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第13期。
一、时代背景和主题。
一方面,古老的传统文明正在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替代,另一方面,两种文明的冲突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
老拳师沙子龙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因袭的重担。
于是借重温旧梦慰藉自己痛苦的心理,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社会抗衡的一种手段。
作者着意刻画了沙子龙的复杂心灵,又描写了他的价值的最终丧失,不仅为沙子龙的不幸命运而悲哀同情,又对这人物的心理性格给予了温和的讽刺。
1.【50年代,在谈到《断魂枪》时,老舍说:“许多好的技术,就因个人的保守,而失传了”,“由于这类的‘不传’,我们祖国从古至今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
”研究者或认为作品是在对沙子龙保守心态的批判中寄予对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思考,或认为是对武侠文化唱的一曲挽歌。
社会转型以及沙子龙的“不传”是解读这篇作品的关键。
断魂枪无人可传,同时也没必要传了。
大徒弟王三胜,一个只想着摆场子,出风头的一介武夫,鲁莽、暴躁。
孙老者,一个对武术有着至诚之心的老头,却不知学武到底作何用途。
断魂枪也没有传的必要。
这是一个“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正面临解体的危险。
将这“五虎断魂枪”传下去又有什么意义?2.老舍先生是对沙子龙式有着辉煌过去,却在不经意间被时代抛弃的人们那种复杂的心理感觉和命运姿态的关注。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老舍先生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他的浓重的“末世人”的境遇感。
从幼年开始,旗人地位的跌落和家庭的沉沦都极伤体面,对于好脸面的母亲和老舍自己都是难以承受的“末世人”境遇。
在《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等等多篇小说中,我们都能发现那些急遽变动着的时代中被抛弃者孤独无助的身影。
沙子龙形象表现的是一种个体对人类现代历史进程的无可奈何感,是生命个体对已逝历史记忆的一种叹惋。
断魂枪 老舍读后感

断魂枪老舍读后感《断魂枪》以一个年轻战士阿文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目光,我们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冷酷。
小说中的战争场景描写逼真,令人心生悲凉与痛惜。
阿文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惨烈的战斗,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流下的是血和泪。
他们为了守卫国家,冲锋陷阵,用生命去捍卫着理想和信念,却最终落成了一地的损伤与焦灼。
小说中的“断魂枪”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它既是战争中造成人们身心断裂、灵魂挣扎的原因,也是战士们心理上的一道深渊。
阿文在小说中将自己称之为“断魂枪”,这实际上是他对伤痕累累的理解和认同。
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虽然完好无损,但内心却早已被战争折磨得支离破碎,无法再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和价值。
他们失去了生活和战争之间的平衡,成为摧毁和被摧毁的工具。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得他感到如同断裂的枪,并在静默中痛苦地遭受死亡的进一步侵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阿文是一个勇敢而单纯的年轻战士,他对于战争心存理想和热情,但最终却陷入了痛苦的循环之中。
他看到了战友们的死亡和自己的孤独,他感到身心交瘁。
小说中还有风烛残年的连长、病得奄奄一息的连队长等人物,他们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感动了我,使我对战争的可怕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与战争相对应的是爱和亲情。
小说中描写了阿文与他的妻子小莫之间的感情。
尽管战争给两人带来了痛苦和分离,但他们的爱情却是坚不可摧的。
他们通过书信来相互了解彼此,通过思念和关心来坚持彼此。
这份真挚的爱情使他们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消磨,为他们提供了安慰和希望。
亲情也是小说中被强调的情感。
阿文与他的母亲在信中的交流,搭起了母子之间的桥梁,尽管他们相隔遥远,但母亲的疼爱和阿文对母亲的思念使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这种亲情的力量超越了战争的阻隔,为人物提供了力量和希望。
《断魂枪》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和摧残,对人性的冲击和摧毁。
小说中的战士们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被战争的残酷击碎。
解读《断魂枪》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已――解读《断魂枪》50年代,在谈到《断魂枪》时,老舍说:“许多好的技术,就因个人的保守,而失传了”,“由于这类的‘不传’,我们祖国从古至今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
”许多研究者就据此把关注点放在了断魂枪身上,并断定“在小说中,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物是沙子龙那套所向无敌、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
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也主要从文化角度展开,或认为是在对沙子龙保守心态的批判中寄予对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思考,或认为是对武侠文化唱的一曲挽歌。
其实,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社会转型以及沙子龙的“不传”是解读这篇作品的关键。
“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了。
”老舍开篇就告诉了我们的一个世事变迁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世异时移的年代,显赫多年的断魂枪该怎么办呢?老镖师的态度是坚决不传。
也正因为这一态度,沙子龙饱受指摘,被说成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心态。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沙子龙威震西北二十年,所向无敌,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断魂枪作为沙子龙的独门绝技,也与他出生入死二十年,未逢敌手,终于为沙子龙创立了“神枪沙”的美名。
所谓日久生情,断魂枪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族工艺技术,它自有其精魂之所在。
那就是野店荒林与绿林响马的拼死搏杀中。
离开了这个所在,断魂枪就如离开了土地的安泰,失去了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断魂枪没必要传了,同时也是无人可传。
把断魂枪传给谁呢?大徒弟王三胜,一个只想着摆场子,出风头的一介武夫,鲁莽、暴躁。
如若传于他,只是让断魂枪成为向人炫耀的花拳绣腿,成为一群无聊看客鼓掌喝采的噱头。
孙老者,一个对武术有着至诚之心的老头,却不知学武到底作何用途。
在他们手里,断魂枪会有重振雄风的一天吗?正是基于这一疑问,所以说断魂枪已经落入无人可传的境地。
更进一步说,断魂枪也没有传的必要。
毕竟,世异时移,这是一个“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正面临解体的危险。
“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老舍断魂枪深度解析

老舍断魂枪深度解析《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它以清朝末年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沙子龙的形象,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沙子龙是《断魂枪》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术高手,擅长使用断魂枪。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地位和作用,被现代武器所取代。
沙子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他必须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自己的命运和选择。
在小说中,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沙子龙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沙子龙既是一个武术高手,又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他曾经拥有着荣耀和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
这种失落感和痛苦深深地困扰着他,使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与此同时,老舍先生还通过《断魂枪》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地位和影响力。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被遗忘和淘汰的命运。
沙子龙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必须面对这种失落感和痛苦,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发展传统文化。
此外,《断魂枪》还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沙子龙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起伏和转折,他必须面对历史的巨变和命运的安排。
老舍先生通过沙子龙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总之,《断魂枪》作为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深刻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等主题。
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沙子龙的形象塑造和情感变化的描写,老舍先生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同时,《断魂枪》也提醒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及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和选择。
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断魂枪老舍的知识点总结

断魂枪老舍的知识点总结《断魂枪》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于1930年所写作品之一,它是一部以“报仇”为主题、描写旧社会人情世故的小说。
本文就摘选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作出总结,以便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一、小说主题《断魂枪》的主题是“报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复仇思想的强烈程度。
小说从主人公清官的死开始,发展到男女主人公在萍水相逢的经历及发生感情,再到女主人公死亡和男主人公为其复仇的过程,最后以两个男人的决斗作为小说的高潮。
全书充满了复仇的血腥和残酷,突出了封建社会下的暴力和腐败。
二、小说结构《断魂枪》主要由七个章节组成,前三章讲述的是故事的背景和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讲述男主人公复仇的过程;第七章则定格为二人的最后一决斗。
这种结构上的排列,形式上起到高潮与反潮的作用,而为情节的展开提供多种引导。
三、小说风格《断魂枪》的语言风格很特别,严谨而又有韧性,令人浑身舒适,产生广泛的共鸣。
这个小说里的语言不仅是直接的,简洁的,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富含了大幅度的想象,同时还有森严的叙事逻辑。
四、小说角色1. 海西清-清官背景,他是一个位高权重,思想开明的官员。
性格上他很松弛,喜欢调情,善良但不果断,实干不足,不是一个典型的官样人物。
2. 周英-是一个女性角色,演绎出了古代女性地位低微的真实。
虽然她没有前途可言,但是她却不断地挣扎着,倾尽所有的伟力去保全自己的原则。
3. 王小二-小说里离街上走出来的一位小店铺地狱老板。
虽然他已经沉沦在人间的善恶态度之中,但是他还是修行出了一种讨好,迎合,抱怨的理念,使得自己的事业一直盈利。
五、小说思想《断魂枪》是老舍代表作,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丑陋和官场的污浊,暴露了复仇的残酷和愚昧。
它对人性的探究,使得它不仅是以复仇为主导情节的小说,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思想作品。
六、小说评价《断魂枪》的评价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它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它直接现实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也在于它朴实的风格、丰富的语言与纯真的感情,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已
――解读《断魂枪》
50年代,在谈到《断魂枪》时,老舍说:“许多好的技术,就因个人的保守,而失传了”,“由于这类的‘不传’,我们祖国从古至今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
”许多研究者就据此把关注点放在了断魂枪身上,并断定“在小说中,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象征物是沙子龙那套所向无敌、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
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也主要从文化角度展开,或认为是在对沙子龙保守心态的批判中寄予对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思考,或认为是对武侠文化唱的一曲挽歌。
其实,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社会转型以及沙子龙的“不传”是解读这篇作品的关键。
“沙子龙的镖局改成客栈了。
”老舍开篇就告诉了我们的一个世事变迁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世异时移的年代,显赫多年的断魂枪该怎么办呢?老镖师的态度是坚决不传。
也正因为这一态度,沙子龙饱受指摘,被说成是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守心态。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沙子龙威震西北二十年,所向无敌,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
断魂枪作为沙子龙的独门绝技,也与他出生入死二十年,未逢敌手,终于为沙子龙创立了“神枪沙”的美名。
所谓日久生情,断魂枪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族工艺技术,它自有其精魂之所在。
那就是野店荒林与绿林响马的拼死搏杀中。
离开了这个所在,断魂枪就如离开了土地的安泰,失去了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断魂枪没必要传了,同时也是无人可传。
把断魂枪传给谁呢?大徒弟王三胜,一个只想着摆场子,出风头的一介武夫,鲁莽、暴躁。
如若传于他,只是让断魂枪成为向人炫耀的花拳绣腿,成为一群无聊看客鼓掌喝采的噱头。
孙老者,一个对武术有着至诚之心的老头,却不知学武到底作何用途。
在他们手里,断魂枪会有重振雄风的一天吗?正是基于这一疑问,所以说断魂枪已经落入无人可传的境地。
更进一步说,断魂枪也没有传的必要。
毕竟,世异时移,这是一个“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传统的农业社会正面临解体的危险。
“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
”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班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同样,我们也可以问,断魂枪又有什么用呢?安全快捷的火车、轮船必然代替危险、缓慢的镖车。
也不会有人再去拿着什么断魂枪去和火枪、大炮比拼。
那么,传下去这“五虎断魂枪”又有什么意义?
断魂枪不可避免的落伍了,陷入了落寞之境。
而谁又能体味这落寞,这即将被淘汰的悲哀?不能指望痴迷于此道不知自拔的孙老者,更无需提那些只知盲目吹嘘的徒弟们。
所有这些,只有末代枪王沙子龙能体味到,也只有他才乘夜深人静的月明之夜,关好后院的小门,一气使下六十四路断魂枪,重温当年的威风。
可毕竟断魂枪只是个死物,它不能与沙子龙一齐分担这所有的痛苦而相互慰藉。
所以,与其说作品是表现了断魂枪的落寞,不如说是沙子龙所体味到英雄末世的悲哀,与其说是老舍先生面对即将被时代风尘所掩盖的民族传统文化
所作的严肃思考,不如说是对沙子龙式有着辉煌过去却在不经意间被时代抛弃的人们那种复杂的心理感觉和命运姿态的关注。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正如老舍先生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他有着浓重的“末世人”境遇感。
从幼年开始,旗人地位的跌落和家庭的沉沦都极伤体面,对于好脸面的母亲和老舍自己都是难以承受的‘末世人’境遇。
即使他本能的反抗着社会的不公,但终于还是以‘末世人’自认了。
这种‘末世人’境遇感无疑对老舍小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等等多篇小说中,我们都能发现那些急遽变动着的时代中被抛弃者孤独无助的身影。
而沙子龙形象无疑也深深积淀着老舍的这种情感。
原本一杆打遍天下无敌手,令无数劫匪心惊胆寒的断魂枪,原本一个“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的像霜夜中的大星”威风八面的沙子龙就这样突然落伍了,被时代抛弃了,真是恍如梦寐。
面对如此冷酷无情的社会,老舍有困惑不解,也夹杂着落寞无奈。
这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个体对人类现代历史进程的无可奈何感,是生命个体对已逝历史记忆的一种叹惋。
纵观整个现代文学史,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思考是一个一直吸引了众多作家目光的主题。
早在20年代,鲁迅就以《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对启蒙者的命运予以严肃思考。
其后,茅盾,柔石,丁玲等一大批左翼作家又对五四落潮后小知识分子内心的幻灭感以及命运走向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思考。
而曹禺在《雷雨》中对“天地间不可捉摸地残忍”发出的质问更是动人心魄。
命运在那个动乱年代对作家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断魂枪》便可以说是老舍参与这一时代共鸣的产物。
但出身于底层市民家庭的老舍与其他作家相比显然有其特异之处。
对那些处于领导时代潮流地位的启蒙者和革命青年,他有着明显的陌生感。
更让老舍牵肠挂肚的是那些仍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作为老镖师的沙子龙便是其中的一员。
不同阶层的人面对时代、命运的挑战,必然采取不同的姿态。
鲁迅在启蒙者身上寄予了反抗绝望的深意,老舍也通过沙子龙展示了一种倔强的生命姿态。
而这也是沙子龙那笑着连声说的“不传”所实现的另一番意义:
“走镖已经没有饭吃了”,沙子龙顺时应世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但枪却是不能再传。
因为那杆枪和他出生入死,既记录着沙子龙的全部辉煌,又承载着他的全部价值,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同时,断魂枪虽说是落后于时代了,但正如前面的论述,它也有它的精魂。
这使它脱离一般的民族工艺而成为“五虎断魂枪”,成为一种英雄精神的象征。
威震西北的镖师和他的五虎断魂枪已经如滔滔江水随着那个古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这个无需再传也无人可传的时代,再传枪,无疑是对那杆枪,那英雄精神的糟践。
从这一点看,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沙子龙无疑是清醒、理智的。
正是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开客栈的沙子龙所以才拒绝了孙老者,并且对王三胜等人的流言蜚语置若罔闻。
沙子龙这种看似保守实是清醒的倔强又依稀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牺牲精神的崇高和悲壮。
沙子龙对断魂枪的不传从而在实质上也指向了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这种坚守的胜利也就成为个体柔弱的生命对冷酷无情的社会历史进程的胜利。
老舍珍视的其实就是沙子龙面对命运挑战的
无畏姿态。
所以,作品最后,练完了六十四路断魂枪,沙子龙“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抚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一声长叹固然是对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无奈,而一个“笑”字又表明了沙子龙那种“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式的带着超然的坚守姿态。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主题上是以“断魂枪”来写“断魂人”,关注的是沙子龙在复杂变动时代的心理走向以及命运姿态,并由此传达了老舍对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发掘一种理想生命状态的努力。
因而,老舍先生说是对保守心态的批判,实际上有对当时政治要求妥协的嫌疑。
作品开头所引用的那段极为晦涩的题记,如果从这种生命哲学的角度理解,也会变得稍稍容易一些。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在大梦未醒、浑浑噩噩的时代,生命显不出他的尊贵。
如今虽世道大变了,生命却不能因此随波逐流。
老舍在这里表达的既是对那个已成明日黄花的时代的凭吊,也是时代变迁中对生命尊严的坚守。
这坚守,因其在落寞中,所以也就成为一种抗争的姿态。
这也是老舍所向往的生命姿态。
从这个方面说,《断魂枪》就与鲁迅的《在酒楼上》等小说有了相同的主旨:对无奈与绝望的反抗。
两位现代文学的巨擘由此对当时中国人的命运姿态几乎有了一致的看法,虽然一位显得比较现代,另一位则较为传统。
但由此我们却可以领略两位大师相同的人间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