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近期,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4)、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5)、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

(1)、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

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这些核心观点一般都用黑体字在每一段的起始语中表明,容易引起注意与重视。

(2)、内容标准的每一部分除了对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有一个简单的叙述性界定外,还给出了这部分内容标准的框图。这个框图从整体上可以给人对这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这种表述方法要比用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明了。

(3)、具体内容标准采用表格分块的表述方法,既可以给人以每一部分的整体感觉,又有较好的条理与分割性,容易让人看清楚,并理解。活动建议与具体内容标准之间没有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作为落实这一具体内容标准时一个可供选择的活动案例,供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在使用时参考。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活动建议与内容标准的对应更加松散。这是因为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都是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实现的目标,绝对不是靠一、二次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这里的活动建议只能够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范例。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4)、案例的示范作用。本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帮助教师从感性上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应该怎样设计。这里的案例仅仅起一种样板、例子的作用,对教学过程没有任何制约,这一点同样需引起大家的注意。

3、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课程标准”是一个有思想,有观点,并且把这种思想与观点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的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与说明书,而不象“教学大纲”仅仅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简单规定。因此,读“课程标准”不能象读“教学大纲”一样,只关心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结果,而是首先要关注其中的教学思想,改革理念,从观念上解决为什么要改、以及怎样改等问题。

第一部分前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它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的问题。因此,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应化一定的时间读懂读通这部分内容,并解决“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教学功能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可

以通过哪些操作来实现。这是本课程标准的最核心部分。

课程目标部分是从整体上帮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整个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小学毕业生身上,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照与反思的,起着持续性导向的作用。

内容标准部分不管对教材编写者,还是对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在新教材中是一定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想方设法落实这些内容标准。因此,它们既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标准,必须逐一认真对待。

由于“科学”课程的改革变化较大,因此,本标准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可供执行者参考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而且包括许多方法上的创意。仔细阅读这些建议,并参阅有关的案例,可以对大家使用这本课程标准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二、课程目标

1、明确什么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本《标准》的课程目标,就对小学3~6年级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之后在科学素养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或程度作出了概括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例如,“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指明了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从内容来说,是与自身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而不是什么都得学;从难度来说,是浅显的、便于儿童掌握的,而不是高深的、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说,只要知道即可,只要能够把知道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此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而不去强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甚至据此进行发明创造。

本《标准》的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课程的

确定与保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审核、课程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更新、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链接与展开、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测查与评价等等。而所有这些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使小学科学课程真正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2、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教材与教学参考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

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同样如此。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而教学目标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当教师和学生在教科学、学科学的过程中互动的时候,就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链接起来、融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掌握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明确各部分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或三大要素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总目标对小学生经由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预期发展水平作了高度概括,分目标则对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内容作了明确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一起,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虽然总目标分解为三个分目标,“但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同时能兼顾或达到多个分目标。例如,一位科学教师在教授“秋天的果实”这个内容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研究果实最重要的特点,既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使学生掌握了区分果实和非果实的一些知识,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注重事实、

说话要有证据、成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爸爸妈妈让他们带到课堂上来的水果和蔬菜不全是果实!),从而大大激发了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这位科学教师的课,成功地兼顾了由课程总目标分解而来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分目标。

4、教学中准确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而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三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的教师容易偏重科学知识这一个分目标而忽略了科学探究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希望引起注意,避免出现这种倾向。

5、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活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目标的双重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

(2)、活动的过程性。

任何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必定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每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但是各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却是大致相同的。

(3)、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的问题必须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如物理测量的方法,化学分析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等等。

(4)、工具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比方拨动琴弦来演示声波的存在、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的表面等等。

(5)、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

科学探究的结果必定通过一定方式与他人交流,一方面接受他人的重复验证,证明或证伪;另一方面可以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构思方法和探究结果。

(7)、结论的开放性。

科学探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对它的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带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内容标准

第一、科学探究

1、什么是探究?

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另一方面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2、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

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我们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探究不仅给儿童带来乐趣,而且探究也是人生主要乐趣之一。如果我们允许学生探究,并指导他们逐渐发展探究能力并日益擅长探究,如果学生曾经有过沉醉于探究之中的经历、体验和印象深刻的回忆,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在现在和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更好地享受探究这一人生乐趣,更敏锐地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充分地感受和珍爱生命之美,更深刻地体味人生的真义和存在的价值。一个懂得和感受过探究的幸福,享受过探究中的高峰体验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在旅游休闲中,还是在职业工作中,都会收获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惊喜,解读出富有个性魅力的独特意义。

因此,如果学生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对某个问题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行,教师不应嫌厌或禁止,而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

供帮助和支持。

(2)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3)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甚至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3、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

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而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关注的重点正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之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的方面,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过分强调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如滴定管的使用等。

第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最大区别是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分。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本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目标总共有六条,每一条都是用综合的方法表述的,以写态度或价值观为主,但在叙述中使用了带有情感色彩的动词,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情感因素与要求。

第一条“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以保持与发展求知欲方面的态度要求为主,但“想要”、“喜欢”、“乐于”等动词的使用,又使目标充满了情感因素,可以认为是情感目标与态度目标的整合。

第二条“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既有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要求,又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的价值观要求,加上用“珍爱”、“善待”等动词,体现了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第三条“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以“科学认识的相对性”价值观要求为主,但“科学不迷信权威”包含了态度与情感方面的要求。

第四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是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是态度方面的要求,“愿意”体现了情感的成分。

第五条“在科学学习中能注意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主要是科学学习中的态度要求,但“注意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包含了价值观的因素,“敢于”、“乐于”等动词体现了情感的要求。

第六条“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主要是确立“科学双重作用”的价值观要求,但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与情感。

第三、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1、“生命世界”在这部分内容在标准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从篇幅上看,“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标准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作为内容标准中的主要部分和“物质世界”及“地球与宇宙”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作为科学课程标准而言,它实际上就是全面培养科学素养的具体纲要,所以“生命世界”在这部分也是要落实全面的科学教育,在具体内容中既要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的明确要求,同时也要作为载体体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

实也会利用“生命世界”内容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来达成,离开了具体的内容来达到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不可能的。

2、如何看待“生命世界”这部分在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

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它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他们童年生活。儿童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的复杂性的神秘感,而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和人类生存等有关的重大问题。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物的责任感,并能参与有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意识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3、“地球与宇宙”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何种地位,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从各种媒体以及低年级的教学中,儿童早已熟悉地球、宇宙飞船、星球等词汇;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它引起儿童强烈的好奇与无限的遐想。进入中年级以后,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真面目了。

过去有理论认为儿童无法理解描述地球、宇宙之大的数据的确切含义。例如,很少有孩子真能知道100亿恒星到底是多少;宏观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使得儿童理解星球空间位置关系也有一定的困难。这些理论使小学阶段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和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的知识相比相对比较薄弱。

近年来,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这部分的教学变得容易了,生动的影视作品吸引了许多孩子的注意力。许多国家都加重了小学科学课程中地球和宇宙部分的份量。

有关“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怀抱感激之情。同时认识

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的破坏,树立保护人类唯一家园的意识。

经验和理论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教育抓得越早越有成效。

四、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观察并记录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

2.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证实,儿童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善于引导,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持续的学习行为。英国科学教育家威尼?哈伦指出,小学中年级学习已经能够借助想像对一个简单过程进行逆向思维,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科学试验也表明,小学生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形成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如“力”,获取像科学探究这样的相当复杂的过程技能,而且小学生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决不能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错误的认为“儿童学科学不过是玩游戏”而已,在教学内容上偏易、在教学要求上偏低,不仅浪费了儿童科学学习的智力资源,而且遏制了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浪费了儿童科学学习的情感资源和行为动力,从而对他们的

终身的科学学习造成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3.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这得从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说起。“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如何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仔细研究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此,居高临下、走马观花、单向灌输等等,都是力求避免的。“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这样的教师虚怀若谷,耐心细致,真正能够了解每一个都不同的儿童,真正能够了解儿童科学学习的实际状况,从而切实有效地给予儿童他们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

4、什么是亲历活动?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活动、科学测量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制作乃至科学创新活动等等。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他们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正因为如此,《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请注意并非所有由学生参加的活动都是亲历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一.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例如,让学生养蝴蝶、种油菜,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的活动中,学生们逐渐领悟了昆虫的生命周期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二.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比方说,根据学到的声学知识来制造能够发出音乐的“小乐器”,再组织“小乐队”竞赛一场,多有趣!

三.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社区资源。例如,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春天的田野去,到秋天的果园去;城市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三口之家的垃圾处理,进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亲历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

是几节课;可能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科学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例如,在学生使用水果刀来剖切水果之前,教师先要提醒学生刀尖不能对人,避免刀刃伤手等等。要争取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得以实施。而科学教师是最为基本的、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为此,学校在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抓好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首先,加强科学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首要任务。

其次,科学学科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课程、建构课程的能力。

最后,广大科学教师自身也要抓住机会,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小学科学)》

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4、《科学课》杂志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节《物理课程标准》背景 课程及课程目标 一、《物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1、纵观我国初中物理大纲发展历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逐渐向强调知识应用、突出能力培养、关注非智力因素等方向发展。 2、受传统观念束缚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忽视其他的培养目标。 3、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能解一些物理习题,知识是学不完的,实验也是做不完的,题目更是解不完的。 4、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5、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6、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控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1、传统的培养目标过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导致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的灌输。 2、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3、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须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既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又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科学内容的改革应放在重要的位置。 〈四〉评价的改革

1、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 2、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3、评价过程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二、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基本概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①初中阶段的物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 ②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物理课程目标 1、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①观察能力、 ②提出问题、 ③信息收集、 ④处理能力, ⑤分析概括能力, ⑥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 ①学生掌握物质, ②运动与相互作用, ③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 ④渗透STS观念的要求; ⑤物理技能方面的要求; ①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求知欲、 ②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 ③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④科学态度 ⑤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⑥STS观念的渗透。 ⑦责任感与使命感。 其侧重于具体的操作。 其侧重于科学探究 能力的提高。

(2020年整理)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XXXX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标学习讲稿

一、课标的功能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三、课程多种功能及奠基作用 四、课程性质 五、课程基本理念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七、总体目标和内容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课标的功能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010501506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 (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二、病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和原因 二、疾病发生和条件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王国增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物理老师,要想在教育教学有所进步,就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做一名新型的、合格的教师。为此,我认真学习了课标的内容,作为一名一线的物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

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作为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