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28994ppt课件

合集下载

膜性肾病讲课PPT课件

膜性肾病讲课PPT课件

专家点评与建议
膜项和难点
膜性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 食习惯的建议
膜性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 复指导
问题与互动环节
案例分享:介绍膜 性肾病患者的病情 和治疗过程
互动讨论:邀请听 众提问或分享自己 的见解和经验
专家解答:邀请医 学专家对听众的问 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血浆置换:通过置 换血浆来清除体内 免疫复合物,减轻 肾脏负担
透析治疗:对于严 重的膜性肾病患者 ,需要进行透析治 疗以维持生命
手术治疗:对于少 数膜性肾病患者,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治疗
并发症处理
膜性肾病并发症的预防
膜性肾病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膜性肾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
膜性肾病并发症的康复指导
膜性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膜性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 控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降低膜性肾病的风险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
控制策略
定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肾功能检查,及早发现膜性肾病。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降低肥胖和高血压等风险因素。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病情监测: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自我管理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遵循医生建议,按时服药,不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留意身体症状,如出现水肿、 高血压等及时就医

膜性肾病教学演示课件

膜性肾病教学演示课件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 理组织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 标准包括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 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
诊断流程
首先通过临床表现和初步实验室 检查进行筛查,疑似患者进一步 进行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和肾活 检等确诊。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
尿蛋白定性阳性,24小时 尿蛋白定量>3.5g,尿沉 渣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 胞和管型。
与其他肾小球疾病的鉴别
02
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需通过肾活检
进行鉴别。
并发症的鉴别
03
膜性肾病常并发感染、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需注意鉴别并及时
治疗。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一般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和诊断
膜性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需通过尿 液检查、肾功能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 并确诊。
个体化治疗
多学科联合治疗
膜性肾病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治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联合治疗,包 括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3
新型药物研发
随着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将有更多新型药物问世,包
括针对特定靶点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为膜性肾病治疗提供更多
选择。
THANK YOU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尿素氮等,及时发现急性肾损 伤。
及时干预
对于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给予肾脏支持治疗,如 血液透析等。同时积极寻找并处理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原因。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
01
02
03
04

膜性肾病治疗课件

膜性肾病治疗课件
膜性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膜性肾病的病因
01
遗传因素: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存在基因突变
03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02
环境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药物、感染等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04
其他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症状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液浑浊
膜性肾病的预后
预后因素
疾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越合理,预后越好
患者年龄: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患者身体状况:身体状况越好,预后越好
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越好,预后越好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避免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避免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
控制血脂:保持血脂稳定,避免高血脂对肾脏的损害
3
降压药物:如ACEI、ARB等,可降低血压,保护肾脏功能
4
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可减轻水肿,减轻心脏负担
5
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可预防和治疗感染
6
饮食治疗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低蛋白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高纤维饮食:增加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低脂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避免感染:避免感染,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盐、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肾脏的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肾脏疾病
随访和监测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监测指标:包括尿蛋白、血肌酐、血压等指标
02

膜性肾病_【PPT课件】

膜性肾病_【PPT课件】
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会出现令人不适的水肿。血
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很常见,可出现血栓形成的症状, 如肾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腰痛。蛋白尿、高脂血症、 低蛋白血症。
实验室检查: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是肾病
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应排除继发性原因 (ANA、C3和C4排除狼疮性肾炎以及乙型肝炎和丙型 肝炎的血清学检查)。 1.肾活检:毛细血管壁增厚,伴有特征性的“钉突”, 这是由基底节围绕免疫沉积物过度增生形成。电镜下 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与免疫荧光显微镜下所 见的IgG染色阳性的沉积物一致。 2.X线:尽管关于实体肿瘤与MN之间的联系有较多的 叙述,但常规筛查肿瘤超出了常规医疗服务的范围, 因此在诊断MN时不作为常规检查。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又称 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 hritis),膜性肾病可为原发性 ,亦可继发于 多种疾病,见于感染(乙、丙型肝炎病毒)系 统性疾病(如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如金、青 霉胺等)以及恶性肿瘤。该病具有病程反复、 慢性迁延的特点。
并发症: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均可出现。患者容易形成
肾静脉血栓,但0岁 入院日期:2012.2.6 09:46 予以Ⅱ级护理、低盐饮食
主诉:发现双下肢浮肿两年、蛋白尿一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反复出现双下肢浮肿,晨轻暮重,无发热、无 尿频尿急尿痛、无胸闷气急、无咽痛、无关节肿痛,未予重视。于 外院接受抗炎、控制蛋白尿、抗凝、降脂治疗后复查24小时尿蛋白 波动于2.94-8.09g/24h,为求进一步治疗入住我院,予以低盐优质 蛋白饮食,科素亚降压、美百乐镇调酯、泰嘉降血小板治疗后,患 者尿总蛋白2.91g/24h,予以出院。患者出院后继续门诊随访,患 者一周前复查24小时尿蛋白为5.37g/24h,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 院,发病来,患者精神可,胃纳正常,夜眠可,两便无殊,体重无 明显增减。 无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

膜性肾病PPT课件

膜性肾病PPT课件
ESRD风险66-80%
17
并发症
A
B
C
D
E
感染
急性肾 衰竭
深静脉 血栓
脂代谢 紊乱
甲状腺 功能减
退
18
急性肾衰竭
严重低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循环 血量不足
肾静脉血栓 药物诱导的间质性肾炎、肾小管病变 合并新月体肾小球肾炎 原因不明
19
血栓栓塞
血粘滞 血小板活化 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
2、出现严重的、致残的或有生命威胁的与 肾病综合征有关的症状(1C)
3、诊断IMN之后的6-12个月内Scr升高>30%, 同时eGFR不低25-30ml/min/1.73m,且除外其他 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恶化(2C)
27
不应再予免疫抑制剂治疗(未 分级)
Scr>3.5mg/dl >320umol/l
毒药联合激素 肾功能损害或合并并发症需立即治疗 中危患者先保守疗6月,如蛋白尿持续不降或
肾功能损害则用免疫抑制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对症治疗
22
一般治疗
限盐,利尿消肿,控制血压(<130/80mmHg) 低蛋白饮食0.8kg/kg.d 足够的热量:35Kcal/kg/d, 钠离子及水的平衡 低胆固醇饮食:50-70g/d,<总热能20% 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ACEI/ARB有降压和蛋白尿作用
隨着病程进展,毛细血管袢呈僵硬状,沉积 物间可见GBM增殖,向外延伸形成钉突
6
肾小球无炎性细胞浸润,无固有细胞增殖, 后期可见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小管间质纤维 化和血管硬化
7
膜性肾病I期
足突融合,上皮下小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8
膜性肾病II期
钉突形成

肾病综合征- 膜性肾病精品课件

肾病综合征- 膜性肾病精品课件
4
发病率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构成中老年患者原发性肾 病综合征的常见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4050岁,小于16岁的患者仅占1%。男女比例2: 1。北大一医院资料显示约占原发性肾小球 疾病的13.5%,肾病综合征的16.6%,仅次于 微小病变肾病。
5
肾脏病理表现
大体表现: 双肾弥漫性肿胀,苍 白,呈大白肾表现。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9.1610:24: 1610:2 4Sep-20 16-Sep -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10:24:1610 :24:161 0:24Wednesday, September 16,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 9.1620. 9.1610: 24:1610 :24:16S eptemb er 16, 2020
白沉积。 ( Masson X600)
9
II期:基底膜弥漫增厚,Masson染色可见上皮下大量嗜 复红蛋白沉积,PASM染色可见基底膜呈钉突状改变。
10
III期:基底膜弥漫重度增厚PASM染色400
11
III期:基底膜弥漫重度增厚,链环状结构形成,系膜节段性 硬化PASM染色X400
12
IV期:基底膜弥漫重度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 (PASM染色X200)
Ig和补体的种类 IgG IgA IgM C3 C1q
阳性率(%)和强度 99,+++ — ++++ 84,+- — + 95,+ — ++ 97,++— +++ 34,+- — +
17
电镜检查
I期:上皮下与GBM致密层间免疫复合 物沉积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PPT

膜性肾病诊断与治疗PPT

低盐饮食:减少钠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降低血脂水平 高蛋白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维持营养平衡 水分摄入:适量饮水,保持尿量正常
适度运动: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运动锻炼:适当 进行有氧运动, 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保持 乐观心态,减轻 心理压力
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可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肾脏损伤 降压药:如ACEI、ARB等,可降低血压,保护肾脏 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改善肾功能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等 治疗目的:抑制免疫系统,减轻肾脏损伤 治疗效果:可改善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注意事项:需定期监测药物副作用,调整药物剂量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 物质,如重金属、 农药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 期治疗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 低糖、高纤维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避免感染:预防感冒、流 感等感染性疾病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指标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健康教育:提 高公众对膜性肾病 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体征,如水肿、高 血压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 等
影像学检查:B超、CT等,观察肾脏形 态、大小等
病理学检查:肾活检,明确诊断
病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指导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激 素、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进行治疗

膜性肾病护理PPT课件

膜性肾病护理PPT课件
05
护理措施和效果
饮食护理: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控制水分摄入
药物护理:遵医嘱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
02
病情监测: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提高治疗依从性
效果评价:通过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
01
膜性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02
膜性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继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疾病患者。
03
膜性肾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劳累和感染等。
04
膜性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控制水分摄入: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适量喝水
04
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等
05
避免高磷食物:如豆类、坚果、巧克力等
06
保持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和食物中毒
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
01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02
定期监测药物浓度,调整剂量
03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误服、漏服
04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物冲突
05
生活方式指导
饮食: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01
运动: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02
作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03
心理: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04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冒、感染等疾病
05
自我监测和随访
A
定期监测尿蛋白、血压、肾功能等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性肾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齐殿伟
1
膜性肾病
为一病理诊断名词,因其病理表现为 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 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而得名,曾 称膜性肾小球肾炎、上皮膜性肾小球 肾炎、膜周肾病等。
2
流行病学特点: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此病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 %左右,好发 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余女性(约2∶1), 儿童少见,发病率不足5 %。
将IMN及继发性MN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后者的治 疗主要针对潜在病因,而IMN的一些治疗对患者及肾 脏都有一定的损害。
31
鉴别要点
微小病变
膜性肾病(IMN)
光镜 免疫 电镜
肾小球基本正常,常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 肪或空泡变性,肾小管 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型。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 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 改变29Leabharlann 3.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①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常阳性;24h尿蛋白定量>3.5g/d。 ② 血液检查:大多数患者有血浆白蛋白下降,血脂异常,部分
患者有肾功能损害。可检查血清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抗 核抗体、抗体十五项、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③ 超声检查:双肾增大或正常。
30
鉴别诊断
田昕. 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 管理,2015,10:10-11.
4
肾脏病理的构成谱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性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 病中的比率逐年上升,成为继IgA 肾病后又一高发的肾脏疾病。国外Pan 等报道IMN 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比率由1997 ~ 1999 年段的3.18% 升 高到2009 - 2011 年段的22.79%。Zhang等比较1987 ~ 1992 和 2008 ~ 2012 年段肾脏病理谱也发现,IMN 的比率有显著上升。我院研 究也发现IMN在肾脏病理谱中所占的比率逐年上升。我院IMN 占原发性肾 小球病的19%,和以上的研究结果接近。IMN是60 岁以上人群PGD 中最主 要的病理类型,占该年龄组PGD 的57.9%,和国内报道一致。
26
诊断标准
本病确诊依赖于肾脏病理活检,病理确诊为MN 后,必须排除各种继发性MN的可能性。
27
1.临床诊断标准
① 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②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 ③ 可伴有少量镜下血尿。 ④ 部分患者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8
2.病理诊断要点:
毛细血管壁增厚,正常细胞构成,免疫荧光见IgG 和C3沿毛细血管壁分布以及电镜下见上皮下致密物沉 积。
9
10
1.早期光镜下肾小球体积正常或增大,毛细血管伴开放好、 轻度扩张,PASM-Masson和Masson三色染色上皮侧可见颗 粒状的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间可见基底膜反应性增值, 向外延伸形成“钉突”。随疾病的发展,肾小球毛细血管 伴基底膜增厚,伴僵硬。GBM“钉突”与“钉突”融合, 将嗜复红物包饶,致GBM增厚不规则。 2.晚期GBM内嗜复红物溶解、吸收,基底膜呈“链条样” 改变。
24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 %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2.最早症状通常是下肢水肿,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定 量很少超过15g/d。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 体位和活动量有关。
3.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 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
孙燕,许志鹏,高妍婷. 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 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志,2015,14:1161-1163
5
6
7
8
病理特征
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伴基底膜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
改变。肾小球无增生性和炎症渗出性病变;晚期可出现系膜区增 宽、节段性系膜增生;也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伴节段塌陷、 废弃甚至整个肾小球毁损。
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都是男性患者,约有54.5%,患者多 数都是青壮年,年龄介于21 ~ 60 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 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218 例(41.1%),其次为肾小球轻微病变 122 例(23.0%),IgA 肾病84 例(15.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45 例(8.5%),这与王明军等相关报道一致[3]。膜性肾病患者 的数量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该情况的具体因素还不是非常清 楚。也许是因为膜性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患者就诊率高,所以发现 率高。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发病机制:
徐明中.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 志,2001,05:473-477.
关于膜性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几十年来广大研究 学者通过不懈努力使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步丰富起来。目前 认为本病是由针对肾小球上皮细胞上某些抗原的自身抗体与该抗原 结合后脱落并沉着于上皮细胞下,再激活补体引起损害。
11
12
13
免疫病理:
IgA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伴分布,多数患 者可伴有C3沉积,少数病例尚可见IgM和IgA沉积。
14
15
电镜: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侧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I期:上皮侧电子致密物较小,呈散在性分布,基底膜机构完整。 II期:上皮侧致密物增多,基底膜样物质增生,向上皮侧突起形 成钉突。 III期:基底膜样物质进一步包绕电子致密物至膜内,基底膜明 显增厚,出现不规则分层。 IV期: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开始吸收,出现电子透亮区,基底 膜呈虫蚀样改变。
肾小球内特异性的 IgG/IgA/IgM或C3、 C4、C1q免疫荧光沉 积通常呈阴性
IgG呈颗粒状沿肾小球毛 细血管袢分布,多数患者 可伴有C3沉积
25
4.随着疾病的发展,约半数患者发生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 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 5.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 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 性肾病的存在。 6.膜性肾病的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它肾小球疾病的患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