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3.体会自然界的现象,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能力培养:1.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能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原理。
2.能从正反两反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喷发。
教学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学具准备:报纸、铝盘子、干净的窄口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谈话:今天老师讲课之前,先给同学播放一段视频,(火山喷发的视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2、谈话:现在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甚么?看来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火山喷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火山的成因。
(板书:火山的成因)二、探究新知1、认识火山的成因谈话:因为火山喷发我们都没有亲身履历过,因而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模仿火山喷发的实验,同学们拿出教师让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做实验,做实验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苏打水洒到衣服上,小心不要伤着手。
教师巡视小组做实验情形,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1)、小组代表说一说看到的现象。
2)、思考:模仿火山喷发实验和视频中的现象有哪些类似的地方?3)、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4)、联想火山喷发视频,说一说模仿实验分别代表甚么?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剖面图:提问:(1)地球内部有甚么?(2)地球内部温度怎么样?(3)火山喷发物有甚么?它们是从那里喷出来的?(4)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5)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6)通过火山的喷发现象我们想象一下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组讨论: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全班交流总结:火山形成的原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酿成了粥状的岩浆。
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火山》设计《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准备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 酒精灯,三脚架等。
一.教学导入1.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二.活动画火山图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 •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而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
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理设计,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 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小学科学《火山爆发》2024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火山爆发》2024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能够知道火山的类型和分布。
(3)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火山监测和预防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地球的关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2)火山的类型和分布。
2、教学难点(1)理解火山爆发的内部机制。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火山爆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洗洁精、塑料瓶、勺子、色素、一次性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火山爆发时的壮观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火山爆发。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1、火山的定义和类型(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火山的图片,讲解火山的定义:火山是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2)介绍火山的类型,如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并举例说明。
2、火山爆发的原因(1)利用动画演示地球内部的结构,讲解火山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内部存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岩浆受到地壳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压力增大,突破地壳薄弱处喷发而出。
(2)结合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火山爆发的触发因素,如板块运动、地震等。
3、火山爆发的过程(1)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火山爆发的过程,包括岩浆上升、喷发、火山灰和气体的释放等阶段。
(2)引导学生思考火山爆发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火山》优秀教案

2.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水槽、小玻璃瓶、线绳、红墨水、冷水、热水、三脚架。
教师准备: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视频激趣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火山喷发的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2.引导学生提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火山是怎样爆发的?火山爆发与么有关?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火山的成因)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思考:1.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2.火山喷发物中有什么?它们是从那里喷发出来的?3.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记录下来。
活动(二):研究火山的成因,做模拟实验。
1.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2.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
3.将盛有红色热水的玻璃瓶悬吊着放入水槽里的冷水中。
根据实验认真填写下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 我们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用酒精灯加热。
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
讨论:这和火山的形成有什么关系?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像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发出来,土豆泥被加热后温度高压力大,岩浆也是所以从地壳内部喷出。
小学科学《火山》优秀教案

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火山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具、学具】1.学生用:土豆泥、番茄酱、200ml烧杯、漏斗、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视频资料、“火山形成原因”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现场),想不想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学生可能看到:火山喷发时有红色的岩浆喷出,同时还有浓烟冒出、石块飞出;看到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液体一样流出;火山喷发的烟灰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了城市,夺取了人们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认识火山。
(师板书课题:火山),对于火山,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火山形成的原因)板书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课件。
(3)小组讨论: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要求学生猜想火山的喷发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想火山形成的原因:看到火山口有红色的岩浆喷出来,同时有浓烟和石块飞出,可能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火山喷发时地壳下面可能有很大的压力;地球内部可能不光压力大,温度可能也很高。
12.火山(教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冀人版

-难点来源:学生可能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来源: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行动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火山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火山爆发的原理和影响:学生将能够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上升、火山喷发等基本概念。同时,学生将能够理解火山爆发对环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火山灰、熔岩流、火山气体的危害,以及火山爆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当堂检测:
1.请简述火山爆发的原理。
2.请列举三种不同的火山类型,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3.请描述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请解释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成分。
5.请说明火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岩浆、火山岩、火山地貌等。
6.请描述火山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8.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火山相关的内容和活动,学生将能够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将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展示他们对火山主题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火山的相关知识,包括火山爆发的原理、火山地理分布、火山类型、火山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火山地理分布和类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火山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概念,掌握火山的特点及分类。
2.了解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学习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3.通过课堂教学和观察康山火山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火山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火山的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学习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实验法教学资源:1.书本2.多媒体课件3.科技馆或博物馆中的火山模型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关于火山的内容,唤起学生对于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讲授火山的概念和特点1.火山的概念:火山是指地球表面上喷出溶岩、火山灰、烟气、火山熔岩、火山英雄等物质的通道或裂口。
2.火山的特点:火山是由地壳内的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地质体。
火山会不断喷发火山灰、熔岩、岩浆,同时火山的形迹在不停的更改。
第三步:分类介绍1.根据火山是否活动来分: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根据火山的喷发类型来分:喷气型火山、斯特罗姆火山、火山弹型火山、和式火山、苏矿火山。
第四步:讲授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1.火山喷发机制: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球内部的岩石发生损耗,导致地壳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压力。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地壳塌陷和破裂,同时也会使得岩石在高压下被融化,形成一个巨大的火山喷发口。
2.火山的危害:火山的危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灰、火山熔岩、火山山体滑坡、火山陨石雨等。
火山喷发时伴随着大量的熔岩和热气,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自然灾害和生命财产的损失等。
第五步:实验说明根据教学资源给学生进行示范和实验展示。
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机制和构造。
第六步:解决问题结合实验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七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火山带来的危害和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

科学《火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利用自己收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了解基本知识;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自己收集关于火山的影片和图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影片和进行讨论交流手头资料。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3、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4、谈话: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5、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二)探究新知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课件(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5)全班交流、小结(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
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高压锅的蒸汽喷发和汽水开瓶。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火山爆发时现象: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浓烟(冲向高空)灰、石块(落下来)岩浆(火红)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三:火山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1、好处:温泉、矿产、发电、肥料等。
2、坏处:地震、毒气、熔岩。
四、拓展活动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制作一起手抄报。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最好通过专题网站学习)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A、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
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第四课 火山和地震
设计人: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二)科学知识: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4、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二次备课:
限时作业:
1、我会填:
(1)、( )是由于地下熔融的( )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2)、1991年,法国火山学家( )夫妇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遇难。
(3)、地壳的(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 )。
C、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D、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E、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预习活动设计:
收集资料:有关火山和地震方面的各种信息(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前的征兆、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等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3、提出探究问题:
(1)提问:
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如果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2)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
F、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巩固
1、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B、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1)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