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内蒙古自治区注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手把手育亲敬老会俗
2.内蒙古蒙古族童子归娘传统仪式
3.内蒙古蒙古族贡献婚礼
4.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嘎查传统礼仪
5.内蒙古蒙古族满族传统祭祖及庙会
6.内蒙古鄂伦春族传统节日活动
7.内蒙古珠穆朗玛峰宗教活动
8.内蒙古新闻记者礼仪
9.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祭祖文化传统
10.内蒙古蒙古族家庭礼仪
11.内蒙古节日格言
12.内蒙古蒙古族祭祖仪式
13.内蒙古套娃礼
14.内蒙古蒙古族大婚礼仪式
15.内蒙古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仪式
16.内蒙古蒙古族家庭教育及礼仪
17.内蒙古满族传统民间祭祀活动
18.内蒙古锡伯族节日文化
19.内蒙古蒙古族尊老敬贤礼仪
二、内蒙古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新郎新娘礼仪
2.乌兰察布市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3.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4.包头市锡伯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5.呼和浩特市克什克腾旗传统婚礼仪式
6.巴彦淖尔市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礼仪
7.乌兰察布市满族传统礼仪
8.锡林郭勒盟蒙古族新郎新娘上堂礼仪
9.锡林郭勒盟克什克腾旗传统礼。
我国各地非遗名录

我国各地非遗名录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纂刻
6.中国雕版印刷技术
7.中国书法
8.中国剪纸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巧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11.端午节
12.中国朝鲜农乐舞
13.格萨尔
14.侗族大歌
15.花儿
16.玛纳斯
17.妈祖信俗
18.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19.南音
20.热贡艺术
21.中国桑蚕丝织技艺
22.藏戏
2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24.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5.西安鼓乐
26.羌年
27.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粤剧
30.中国针灸
31.麦西热甫
32.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33.活字印刷术
34.京剧
35.皮影戏
36.赫哲族伊玛堪
37.福建木偶后继人才培训计划
38.送王船
39.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
40.藏医药浴法
41.太极拳
42.中国珠算
43.二十四节气。
2020年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30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5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20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4项)
五、曲艺(共计13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2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29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十、民俗(共计15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6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15项)
五、曲艺(共计4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2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32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10项)
十、民俗(共计21项)。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6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72 Ⅱ-73 陕北民歌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573 Ⅱ-74 昌黎民歌河北省昌黎县574 Ⅱ-75 高邮民歌江苏省高邮市575 Ⅱ-76 五河民歌安徽省五河县576 Ⅱ-77 大别山民歌安徽省六安市577 Ⅱ-78 徽州民歌安徽省黄山市578 Ⅱ-79 信阳民歌河南省信阳市579 Ⅱ-80 西坪民歌河南省西峡县580 Ⅱ-81 马山民歌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581 Ⅱ-82 潜江民歌湖北省潜江市582 Ⅱ-83 吕家河民歌湖北省丹江口市583 Ⅱ-84 秀山民歌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584 Ⅱ-85 酉阳民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585 Ⅱ-86 镇巴民歌陕西省镇巴县586 Ⅱ-87 嘉善田歌浙江省嘉善县587 Ⅱ-88 南坪曲子四川省九寨沟县588 Ⅱ-89 茶山号子湖南省辰溪县589 Ⅱ-90 啰啰咚湖北省监利县590 Ⅱ-91 爬山调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拉特前旗591 Ⅱ-92 漫瀚调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592 Ⅱ-93 惠东渔歌广东省惠州市593 Ⅱ-94 海门山歌江苏省海门市594 Ⅱ-95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595 Ⅱ-96 姚安坝子腔云南省姚安县596 Ⅱ-97 海洋号子浙江省岱山县(舟山渔民号子、长岛渔号)山东省长岛县597 Ⅱ-98 江河号子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黄河号子、长江峡江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伍家岗子、酉水船工号子)区、巴东县、秭归县湖南省保靖县598 Ⅱ-99 码头号子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浦区(上海港码头号子)599 Ⅱ-100 森林号子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长白山森林号子、兴安艺家协会岭森林号子)黑龙江省伊春市600 Ⅱ-101 搬运号子重庆市梁平县、巫山县(梁平抬儿调、龙骨坡抬工号子)601 Ⅱ-102 制作号子四川省邛崃市(竹麻号子)602 Ⅱ-103 鲁南五大调山东省郯城县、日照市603 Ⅱ-104 老河口丝弦湖北省老河口市604 Ⅱ-105 蒙古族民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市、杭锦旗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如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605 Ⅱ-106 鄂温克族民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叙事民歌)606 Ⅱ-107 鄂伦春族民歌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赞达仁)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607 Ⅱ-108 达斡尔族民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达斡尔扎恩达勒、罕伯自治旗岱达斡尔族民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608 Ⅱ-109 苗族民歌湖南省吉首市(湘西苗族民歌、苗族飞歌)贵州省雷山县609 Ⅱ-110 瑶族民歌湖南省隆回县(花瑶呜哇山歌)610 Ⅱ-111 黎族民歌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民歌)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调)612 Ⅱ-113 彝族民歌云南省武定县(彝族酒歌)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云南省勐海县(布朗族弹唱)614 Ⅱ-115 藏族民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族羌族自治州、炉霍县、九龙县山歌、华锐藏族民歌、甘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615 Ⅱ-116 维吾尔族民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616 Ⅱ-117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618 Ⅱ-119 琵琶艺术上海市崇明县、南汇区(瀛洲古调派、浦东派、浙江省平湖市平湖派)619 Ⅱ-120 古筝艺术山东省菏泽市(山东古筝乐)620 Ⅱ-121 笙管乐辽宁省瓦房店市、建平县(复州双管乐、建平十王河南省新密市会、超化吹歌)621 Ⅱ-122 津门法鼓天津市河西区、北辰区(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622 Ⅱ-123 锣鼓艺术天津市汉沽区(汉沽飞镲、常山战鼓、河北省正定县太原锣鼓、泗泾十锦细锣山西省太原市鼓、大铜器、开封盘鼓、上海市松江区宜昌堂调、韩城行鼓)河南省西平县、郏县、开封市湖北省宜昌市陕西省韩城市623 Ⅱ-124 朝鲜族洞箫音乐吉林省延吉市、珲春市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湖南省龙山县625 Ⅱ-126 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26 Ⅱ-127 维吾尔族鼓吹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27 Ⅱ-128 洞经音乐四川省梓潼县(文昌洞经古乐、妙善学云南省通海县女子洞经音乐)628 Ⅱ-129 芦笙音乐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芦笙、苗族芒筒芦笙)贵州省丹寨县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贵州省贞丰县、兴义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聂弹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631 Ⅱ-132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32 Ⅱ-133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633 Ⅱ-134 蒙古族绰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乐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635 Ⅱ-136 口弦音乐四川省布拖县636 Ⅱ-137 吟诵调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吟诵)637 Ⅱ-138 佛教音乐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梵呗唱诵、鱼山山东省东阿县梵呗、大相国寺梵乐、直河南省开封市孔噶举派音乐、拉卜楞寺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佛殿音乐道得尔、青海藏甘肃省夏河县族唱经调、北武当庙寺庙青海省兴海县音乐)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638 Ⅱ-139 道教音乐河北省广宗县(广宗太平道乐、恒山道山西省阳高县乐、上海道教音乐、无锡上海市道教协会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江苏省无锡市乐、崂山道教音乐、泰山安徽省休宁县道教音乐、胶东全真道教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泰安市、音乐、腊山道教音乐、海烟台市、东平县南斋醮科仪音乐、成都道海南省定安县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四川省成都市乐、清水道教音乐)陕西省佳县甘肃省清水县。
2023年中国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我国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是具有历史、传统、创新等特点的文化遗产。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积淀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编制并公布了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3年,我国各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十分完善,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级,每一层级均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高级别,包括了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代表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包括了诸如昆曲、土家大歌、传统木版年画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个省份均有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各省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和工艺。
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湘剧、湘绣、岳阳楞子鼓等具有湖南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湖南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
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各地市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和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市纷纷编制和公布了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也有沉淀了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和手工技艺。
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拓展项目名录

(共计191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41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29
I-85
天坛传说
北京市东城区
1030
I-86
曹雪芹传说
北京市海淀区
1031
I-87
契丹始祖传说
河北省平泉县
1032
I-88
赵氏孤儿传说
山西省盂县
1033
I-89
白马拖缰传说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I-111
海洋动物故事
浙江省洞头县
1056
I-112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1057
I-113
坡芽情歌
云南省富宁县
1058
I-114
祝赞词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1059
I-115
黑暗传
湖北省保康县、神农架林区
1060
I-116
陶克陶胡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86
Ⅲ-97
跳马伕
江苏省如东县
1087
Ⅲ-98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1088
Ⅲ-99
南县地花鼓
湖南省南县
1089
Ⅲ-100
跳花棚
广东省化州市
1090
Ⅲ-101
老古舞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1091
Ⅲ-102
跳曹盖
四川省平武县
1092
Ⅲ-103
棕扇舞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地区。
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13个少数民族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保留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文化表演、传统节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涉及的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记录。
以下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哈萨克族阿勒泰哈拉鲁木大赛马哈拉鲁木大赛马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活动。
每年的夏季和秋季,哈萨克族人民都会举行哈拉鲁木大赛马,参与者骑着骏马,进行激烈的角逐和竞赛,这一传统活动已成为哈萨克族的文化象征。
2. 达斡尔族月湖礼仪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月湖礼仪是达斡尔族传统的一项仪式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参与者会在月湖边举行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和家庭幸福。
月湖礼仪不仅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宗教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3. 鄂温克族圆形舞鄂温克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传统。
圆形舞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参与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跳起舞来,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圆形舞不仅是鄂温克族人民娱乐放松的方式,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蒙古族软式摔跤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摔跤文化。
软式摔跤是蒙古族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草原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进行摔跤比赛。
软式摔跤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内蒙古自治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让世人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时间排列)【2006年】2006年7月5日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
这30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年10月31日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
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个项目。
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个项目。
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22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年12月21日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
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个项目。
2006年12月27日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年】2007年1月7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
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
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项。
此次公布的8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项民俗。
2007年1月8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5个项目入选,涉及保护单位138个。
这标志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省城太原共有7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太原锣鼓、背铁棍(抬阁、挠阁)、太原莲花落、山西老陈醋传统酿制技艺(国家级)、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傅山养生健身术(八珍汤、傅青主女科、傅山传说)、晋祠庙会(水母娘娘的传说、晋阳风火流星)。
2007年1月8日西藏自治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传统戏剧等方面的项目入选其中,其中不仅包括了《格萨尔》、拉萨甲米水磨坊、日喀则昂仁迥巴藏戏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5个项目,还有那曲山歌、日喀则甲谐、日喀则斯马卓、阿里扎达宣舞、山南扎唐果谐、昌都嘎玛银器工艺、山南杰德秀围裙编织工艺、拉萨萨嘎达瓦节、拉萨风马旗、日喀则新年、工布(林芝)新年、珞巴族服饰等23个项目。
2007年1月9日山东省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包括14大类157项内容。
这1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17项、民间美术29项、民间音乐14项、民间舞蹈21项、戏曲23项、曲艺10项、杂技3项、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民间手工技艺18项、传统中医药1项、消费习俗4项、民间信仰2项、岁时节令1项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10项。
2007年3月5日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准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坠子、唐三彩等148项荣登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中还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信阳民歌、双人旱船舞、皮影戏、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太极拳、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医圣张仲景祭祀及周易文化、洛阳正骨等。
2007年3月27日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生,共计13类57项(含9项国家级名录)。
《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2007年3月29日江苏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省级名录的共有十大类123个项目。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10个类别,123个项目。
其中民间文学类7项、民间音乐类16项、民间舞蹈类14项、传统戏剧类11项、曲艺类8项、民间美术类24项、传统手工技艺类31项、传统医药类2项、杂技与竞技类3项、民俗类7项。
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省文化厅于2006年11月对社会进行公示的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荐项目公示后,省文化厅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又先后召开了评审委员会、厅长办公会进行讨论,并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分管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召开厅际联席会议进行审核。
2007年4月13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发。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下简称《图典》)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历时7个月编纂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18个项目的相关内容,计六十余万文字、三千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些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建立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现。
《图典》的发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5月17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安鼓乐等145个项目被列入其中(其中包括24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涉及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9大类。
2007年5月23日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发布第一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首批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共14项,其中民间文学1项、民间音乐2项、民间舞蹈1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1项、传统手工技艺6项、民俗1项。
农六师申报的曲艺(迷糊戏、新疆曲子戏)、民间美术(蛋壳画)、传统手工技艺(碱蒿子烧制土碱、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酸菜、哈萨克民间医药)名列其中。
碱蒿子烧制土碱、酸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六师新湖农场选送。
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
2007年6月9日上海公布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石氏伤科、昆曲、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10大门类,83个项目名列其中。
2007年6月9日吉林省确定首批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二人转、延边朝鲜族冷面、松花江河灯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共分9大类75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
在75个项目中,有5项在去年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满族说部、朝鲜族象帽舞、蒙古族乌力格尔、吉林二人转、朝鲜族秋千和跳板。
2007年6月9日湖北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黄鹤楼传说、峡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南剧、汉绣等98个项目被列入其中。
此次确定的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共十大类。
2007年6月9日福建确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1项。
名录共包括民间文学1项、民间美术4项、民间音乐13项、民间舞蹈9项、戏曲23项、曲艺7项、民间杂技3项、民间手工技艺20项、生产商贸习俗1项、消费习俗2项、人生礼俗1项、岁时节令3项、民间信仰7项、传统体育竞技1项等。
其中厦门中秋博饼、漳州木版年画、福建客家山歌、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评话、脱胎漆艺、龙岩采茶灯、福建陈靖姑信仰习俗等榜上有名。
2007年6月9日重庆确定首批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江号子、城口老腊肉、荣昌陶器、铜梁龙舞、秀山民歌等位列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
2007年6月10日天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计30项。
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民间舞蹈: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大沽龙灯,汉沽飞镲,刘园祥音法鼓,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海下文武高跷,蜡庙小车会;传统戏剧:天津京剧,评剧,卫派河北梆子;传统手工技艺:风筝魏风筝,杨村糕干制作工艺;民俗:天津皇会,天津天后文化,葛沽宝辇出会;曲艺: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天津相声,骆派京韵大鼓,李派快板书,雷琴拉戏;杂技与竞技:回族重刀武术,拦手门武术,霍氏练手拳,北仓少练老会,北少林武术;传统医药: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
2007年6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民间故事”等225个项目名列其中。
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十大门类。
其中,民间文学类23项、民间音乐类11项、民间舞蹈类28项、传统戏剧类23项、曲艺类17项、民间美术类27项、传统手工技艺类48项、传统医药类4项、杂技与竞技类9项、民俗类35项。
2007年6月27日内蒙古首批非物质遗产公布,共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大类140项。
这1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学11项,包括祝赞词、王昭君传说、嘎达梅林等;民间音乐22项,包括爬山调、漫瀚调、口簧等;民间舞蹈12项,包括呼图格沁、脑阁、查玛、盅子舞等;传统戏剧5项,包括皮影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艺5项,包括好来宝、八角鼓等;杂技与竞技16项,包括冰上阿日嘎、蒙古象棋、蒙古族赛驼;民间美术7项,包括蒙古族图案、和林格尔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12项,包括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包;传统医药4项,包括蒙医药等;民俗46项,包括蒙古族服饰、诈玛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