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 探究性实验报告—叶脉书签
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叶脉书签的实验报告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书签来标记我们阅读的进度,以便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快速找到我们停下的地方。
传统的书签通常是由纸质或塑料制成的,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签材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究叶脉书签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新鲜的植物叶片(如菊花、梅花等)- 干燥的植物叶片(如枫叶、银杏叶等)- 传统纸质书签- 叶脉书签(由新鲜植物叶片制成)2. 实验方法:- 收集新鲜植物叶片,并将其晾干。
- 制作叶脉书签:将新鲜植物叶片放置于书籍中,用透明胶带固定叶脉部分,确保书签的稳定性。
- 进行实际应用测试:将传统纸质书签和叶脉书签分别插入不同书籍中,记录使用体验和书签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收集和制作,我们成功制成了叶脉书签,并进行了实际应用测试。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叶脉书签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稳定性:与传统纸质书签相比,叶脉书签由于是由植物叶片制成,其叶脉部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这使得叶脉书签能够更好地固定在书籍中,并且不易滑落或变形,确保阅读进度的准确性。
2. 耐用性:传统纸质书签容易受到摺叠、折痕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出现破损或变形。
而叶脉书签由于采用了植物叶片作为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用性,能够经受较长时间的使用而不易损坏。
3. 生态友好: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只需收集自然界中的植物叶片,因此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同时,叶脉书签的可降解性也使其在废弃后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压力,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美观性:由于叶脉书签采用了植物叶片作为材料,其自然的颜色和纹理赋予了书签独特的美观性。
每一片叶脉书签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图案,使阅读过程中更加愉悦。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书签材料的可行性。
叶脉书签具有稳定性、耐用性、生态友好和美观性等优势,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书签的基本需求,并且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影响。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
然而,纸质书籍和阅读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书籍,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书签。
本次实验我们将探究一种新型的书签——叶脉书签。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叶脉书签,探索其在书籍管理和使用中的效果,并评估其优缺点。
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一本书、一片树叶、剪刀、胶水。
2. 选择一片适合大小的树叶,并将其用剪刀修整成书签的形状。
3. 在树叶的中间位置涂抹适量的胶水。
4. 将树叶书签轻轻夹在书籍的所需页面之间,确保它紧密地贴合在书页上。
5. 等待胶水干燥后,即可使用叶脉书签。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叶脉书签的制作简单易行。
只需要准备一片树叶和一些常见的工具,即可制作出具有独特自然美感的书签。
2. 叶脉书签贴合度高。
由于树叶的纤维结构,叶脉书签能够更好地贴合在书页上,不易滑落或损坏书页。
3. 叶脉书签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发现叶脉书签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4. 叶脉书签的外观独特。
每片树叶的形状和纹理都是独一无二的,使得每个叶脉书签都具有独特的外观。
讨论:尽管叶脉书签在实验中表现出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1. 叶脉书签的制作需要使用胶水,这可能会对书籍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寻找更环保的粘合剂替代胶水。
2. 叶脉书签的形状和大小受限于树叶的特性,这可能会导致书签的可用性受到限制。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改变树叶的形状和大小,以提高叶脉书签的适用性。
3. 叶脉书签的外观独特,但也可能因此在一些正式场合显得不够庄重。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签。
结论: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签形式,在书籍管理和使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的制作简单易行,贴合度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且外观独特。
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制作实验报告叶脉书签,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伴着一股好奇心,我选修了这门实验课。
从第一节课的接触到最后实验作品的上交,打破了我对于书签的看法,也认识了简简单单的树叶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作用。
通过我们的双手,将美丽的自然万物进行加工,可以创造出另一番美丽。
本次实验课,不但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提高自己自身素质,与同学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加强了。
一实验过程及要点实验地点:学7203 时间:第7-10周,周六指导教师:周文声教授相关知识:在水池中或水沟中常可看见腐烂的落叶,用水冲去腐烂的叶肉后出现完整而纹路清晰的叶脉经过清洗晒干后,可夹在书本中当作书签使用,这种叶脉的形成,是利用发臭的水,沟中微生物滋生来分解叶肉,但是必需经过长时间才能形成。
本实验是利用高浓度氢氧化钠来处理新鲜的叶片。
因强碱会腐蚀叶肉,只需二小时就可得到一片漂亮的叶脉,由于NaOH的侵蚀力强,所以选择叶片时应挑较成熟的叶片,以免叶脉被腐蚀。
实验过程:除去叶肉—>染色—>过塑仪器药品:(1)软牙刷;(2)氢氧化钠;(3)电炉;(4)大烧杯;(5)镊子;(6)封塑片;(7)封塑片;(8)红、绿等染色剂;(9)吸水机;(10)培养皿等。
除去叶肉:(1)树叶选取和清洗首先得选择适当的树叶,不能太嫩,叶脉要分明。
根据学校资源,本次试验我们以玉兰叶作为原材料,将选取的叶子置于脸盆中,清洗表面的污垢。
(2)叶肉腐蚀将叶片放在20%-30%NaOH溶液中煮15-20分钟进行腐蚀。
煮过程中人不能离开电炉,以防发生意外,适当对叶子进行翻动,使其受热均匀。
(3)刷去叶肉将腐蚀好的叶子放在培养皿底部,用软牙刷在水中轻轻刷去叶表皮和叶肉组织,刷时用力要轻柔、均匀,以免损伤叶脉。
最后用一张较硬的纸在水中将标本托住,展开,放入吸水纸中压平,然后放在标本纸内进行自然压干,吸干水分。
染色:实验室提供了蓝绿两种染色剂。
探究叶脉书签制作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实验目的:一、学会中学化学实验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二、学会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应用。
三、学会制作叶脉书签并探究出最佳的制作条件,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地制备出精美的叶脉书签的目的。
实验要求:一、自行发现实验探究问题;二、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三、实验实施与实验问题发现及记录;四、实验报告与分析。
实验报告:一、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叶脉书签制作的最佳条件——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家庭小实验二、实验背景与探究意义实验背景:叶脉书签是一种利用碱的腐蚀性对树叶进行处理而成的书签,原理是利用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对叶形美丽的树叶进行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后,树叶的叶肉细胞的多糖物质被腐蚀掉,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
具体步骤参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中“家庭小实验”提供的资料卡片(如图一)。
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种类的叶片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可以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本实验操作简单且具有趣味性、仪器装置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洗衣粉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故我们实验小组选取本实验为我们的实验课题。
探究意义:然而,教材中对于叶脉书签的介绍过少(如图一),列出的方法过于简单。
而在实际的实验中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树叶种类,处理时间,染色剂种类等。
如果不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盲目地跟随教材进行实验,有可能会花费过多的课堂课后时间,甚至导致实验失败,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我们有必要进行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探究,基本得出实验的最佳条件,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地制备出精美的叶脉书签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叶脉书签 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叶脉书签实验报告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标记书籍或文件的页码,以便于日后查找。
传统的书签通常是纸质的,容易丢失或损坏。
近年来,叶脉书签作为一种新型的书签材料,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研究叶脉书签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叶脉书签样品:从不同植物叶片中取得叶脉,清洗并晾干。
- 控制组:传统纸质书签。
- 测试组:不同植物叶脉制作的书签。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控制组和测试组的书签分别插入相同的书籍中,记录插入的页码。
- 步骤二:观察叶脉书签的韧性、耐久性和易用性等特性。
- 步骤三:测试叶脉书签的防水性能。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叶脉书签的使用体验:经过实验观察,叶脉书签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签具有更好的韧性和耐久性。
由于叶脉的天然纤维结构,叶脉书签不易折断或损坏,可多次重复使用。
此外,叶脉书签的自然形态使得插入和取出书籍更加方便快捷。
2. 叶脉书签的防水性能:实验中,我们将叶脉书签和纸质书签分别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
结果显示,纸质书签在水中容易变形、破损或失去颜色,而叶脉书签几乎不受水的影响,仍然保持良好的形态和颜色。
这表明叶脉书签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适合在湿润环境下使用。
3. 叶脉书签的可持续性:由于叶脉书签采用天然材料,制作过程简单,且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
相比之下,传统纸质书签需要大量的纸浆和能源来制造,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叶脉书签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发现叶脉书签在使用体验、防水性能和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叶脉书签的天然纤维结构使其更加耐用,而且不易受到水的影响。
此外,叶脉书签的制作过程简单且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我们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叶脉书签,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望:虽然叶脉书签在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特性,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例如,叶脉书签的耐久性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测试。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实验七探究性实验设计-----“叶脉书签”的制作成员:班级:一、选题背景和探究意义:叶脉书签,就是用树叶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后,去掉树叶的叶肉细胞,留下网状的脉纹,再通过染色制成各种颜色的书签。
根据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资料中,是利用所学的碱的腐蚀性进行化学处理。
这种书签,由于来自树叶,具有其他书签所不能比拟的自然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该实验制作简易,材料容易获得,可操作性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中设有一个制作“叶脉书签”的家庭小实验。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题1 的最后,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一项有趣的课外实验,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们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化学兴趣。
但书中仅提到“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寥寥数语,并没有对合适的制作“叶脉书签”的条件进一步探究。
二、小组分工:1、xx负责查找整理资料。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xx负责撰写方案。
4、小组检查、讨论并作修改,最终确定方案,然后上交。
三、关键问题:1.叶片的选择叶脉书签是选择叶形美丽的树叶,经各种方法处理后去掉叶肉部分,保留完整的叶脉,经染色后制成的一种书签。
而一般过嫩的叶片经处理后,叶脉不明显或易于断裂,很难制作出美观、并且轮廓分明的叶脉书签,不是理想的材料。
需要的是叶脉分明,比较老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树叶,只要叶脉还完整,就可以拿来制作。
根据往年师兄师姐的经验,用白玉兰的树叶做出的书签是最好的,故我们在本次实验也选择了白玉兰这种树叶。
2.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加热时间太短或碱液浓度太低的话,可能叶肉没被煮烂,时间太长或碱液浓度太高,则可能使叶片卷成一团,没办法分开,这样得不到理想的叶脉。
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书签,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对加热时间和碱液的浓度先进行探究,以便找出最适宜条件。
3.刷叶肉刷叶肉的时候,选用的刷子毛不能太硬,否则在刷叶肉的过程中容易毁坏叶脉,太软也不行,刷不掉叶肉,最好选用牙刷,不能来回刷,要轻轻单向重复刷,先刷去叶面正面的叶肉,再刷去背面的叶肉,从叶柄端开始刷,刷至叶尖,这样,才可以得到晶莹剔透的叶脉书签。
叶脉书签小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小实验报告引言叶脉是植物叶片中的细小导管系统,负责植物体内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叶脉的形态和分布方式因植物种类而异,而叶脉书签则是一种有趣的实验工具,用于展示叶脉的美丽和多样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作叶脉书签,观察叶脉的结构和纹理,并探究不同植物叶脉的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 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如铁线莲、银杏、香蕉等)- 平整的书签纸- 放大镜- 显微镜- 显微镜载玻片- 显微镜覆盖玻片- 切片刀- 水- 显微镜玻璃盒方法1. 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确保叶子完整且没有明显的破损。
2. 将叶子放在平整的书签纸上,并使用切片刀将叶子修剪成理想的形状和大小。
3. 使用放大镜观察叶子表面,选择具有清晰叶脉纹理的区域。
4. 将被选择的区域从叶子上轻轻切下,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5. 加入一滴水,并轻轻覆盖上显微镜覆盖玻片。
6.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中,调节放大倍数,观察叶脉的结构和纹理。
7. 使用显微镜拍摄照片或进行手绘,记录不同植物叶脉的特点。
8. 将观察到的叶脉样本保存在显微镜玻璃盒中,备用。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和比较铁线莲、银杏和香蕉叶子的叶脉结构,我们发现它们在形态和分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铁线莲铁线莲叶子的叶脉呈并行排列,主脉和次级脉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支。
主脉的粗细较大,次级脉则更加细长。
叶脉之间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纹理,展示出了铁线莲独特的美感。
银杏银杏叶子的叶脉布局更加复杂。
主脉与次级脉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呈放射状分布于叶片上。
这种分布方式使得整个叶片具有了更好的支撑力和均衡性,也为气体交换和水分吸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香蕉香蕉叶子的叶脉结构截然不同。
叶脉在香蕉叶片中呈扇形排列,主脉粗而长,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出众多次级脉。
这种结构能够为香蕉叶片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养分输送。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不同植物叶脉的结构和纹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每种植物的叶脉都有其独特之处,展示出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叶脉书签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工具,更能让人们更加关注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报告》
在这个数字化阅读时代,纸质书籍似乎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仍有一些人坚持着纸质阅读的习惯。
为了让阅读更加有趣和个性化,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
实验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叶片。
我们挑选了一些常见的植物叶片,如银杏、枫树和柳树等。
然后,我们将这些叶片进行了干燥处理,以确保它们不会腐烂或变形。
接下来,我们使用透明的胶水将叶片固定在一张透明的塑料片上。
这种塑料片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保护叶片不被损坏。
在固定叶片的同时,我们还在塑料片上加入了一些个性化的装饰,比如印上一些美丽的花纹或者写上一些励志的文字。
最后,我们在塑料片的一端钻了一个小孔,并穿上一根颜色鲜艳的丝线,作为书签的挂绳。
这样,叶脉书签就制作完成了。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叶脉书签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韧性和耐用性。
同时,每一片叶脉书签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片叶片的形状和纹理都各不相同。
这让我们对纸质阅读产生了新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仅是制作了一些美丽的叶脉书签,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发现了纸质阅读的魅力和乐趣。
希望我们的实验报告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纸质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更加有趣和个性化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日期 6 月 3 日第 1 组姓名陈博殷学号 073 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制作叶脉书签”
二、实验主要步骤
1、选材:应选择叶脉粗壮丰富、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的树叶。
本实验选用白兰树叶、绿化芒树叶、美丽异木棉树叶、紫荆树叶、鸡蛋花树叶。
2、配液:将碱溶解在适量的水中,配制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碱液。
将硫酸溶液配制到所需浓度。
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将酸碱液溅到眼睛里。
3、加热:将配好的酸、碱液放在容器中加热。
当加热到液体即将沸腾(80℃左右)时候将选好的叶子放入容器里,并不断搅拌。
具体加热时间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
(如果碱液浓度不大,或者所选的叶子较老则应延长加热时间。
)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
4、清洗:在自来水水流下冲洗,洗去多余碱液、酸液。
5、刷除叶肉: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
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
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
如果是老树叶,则在刷洗的过程中,会有两层叶脉出现,这时只要将其中品质稍次的一片去除即可。
6、晾干:取出放在阴凉处风干。
或者放在废旧书报中吸干。
7、着色:将风干到6 成的叶脉分别放在甲基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中着色,后晾干。
建议夹在书中,这样既可以吸干水分,又可以成型。
三、实验现象描述与图片记录
1、探究不同酸碱液的腐蚀效果
2、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3、探究不同树叶制成的效果
4、探究不同染色剂的染色效果
明为什么得到上述结论)
3、实验反思
①应有探究精神,深入思考实验设计方案细节,多想几个为什么,探究因素提出有理有据。
②实验过程注意分工合理,考虑如何安排时间才能高效有条理。
实验过程应随机应变,合理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细致记录实验现象。
③学会对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自身猜想+文献资料佐证,从表象到本质。
五、参考文献
[1]互动百科.叶脉书签[EB/OL].叶脉书签?PRD=SO_1_DOC,2012-12-14/2014–6–1.
[2]房伟.桂花叶片在几种典型碱性溶液中的叶脉分离[J].数理化学习,2004,(1):57
[3]手工DIY叶脉书签.发明与创造《中学时代》[J],2013,(4):16
[4]沈鹰峰.关于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探究[D]. 兰州大学,
[5]骆轩.叶脉书签巧制作[J]. 植物杂志, 2000,( 1) .
[6] 王小未. 制作叶脉书签的一些改进[J]. 生物学教学, 1997,(11):24
六、思考题
现有5支试管,每支试管中装有相同量的盐酸(HCl)和石蕊试液,每支试
)粉末(图1)。
管口套着不同颜色的气球,气球内装有不同量的碳酸氢钠(NaHCO
3
然后将每个气球内的碳酸氢钠全部倒入对应试管中,待反应停止后,现象如图2所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HCl + NaHCO3 === NaCl+H2O+CO2↑
请判断每支试管中,盐酸过量?碳酸氢钠过量?还是刚好反应?并说明你的证据(事实)和理由(分析)。
图1 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