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密度的教学设计,希望你对物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密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密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密度》教学设计方案

《密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密度、空气的密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引出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密度公式ρ=m/V的含义,强调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内容包括:(1)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2)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3)探究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1)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2)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实际应用。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

2.密度单位的换算。

3.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

3.教学PPT。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初步认识。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3.学生活动:进行密度测量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侦探故事,涉及通过物品密度来判断罪犯身份的情节,引出密度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讲授新课:通过PPT展示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换算,并讲解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和单位。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3.巩固练习:提供几个不同的物质,让学生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其密度,并换算单位。

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进行密度测量和分析。

4.归纳小结: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强调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提问。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数据进行口头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实验方法。

特别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方面,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3.布置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改。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2节密度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密度》属于课标一级主题“物质”下的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是在“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密度”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本节是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建立密度概念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

第二部分“密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比值的方法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要求学生能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能够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为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的应用》以及后续“压强”“浮力”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经过第1节《质量》的学习,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在生活中,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学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在思想方法方面,学生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了解了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经历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实验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证据意识以及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能说出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了解密度的影响因素。

3.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科学思维1.通过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分析、推理、论证的过程,体会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精选7篇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课堂导学:课前预习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我们通过对前面学习知道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冰的密度上0.9×103kg/m3,那么大家来计算一下1kg水的体积是多少,当这些水结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下面请同学们利用上面的知识点来解释为什么冬天自来水管会冬裂?2、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课内探究(一)密度与温度1、问题思考: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2、演示实验1: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一大堆冰块和酒精灯火焰附近。

3、我来归纳: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在冷藏室的气球体积,在炉火附近的气球体积。

由于密度ρ=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

4、演示实验2:按课本图做一个纸风车。

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5、我来归纳:酒精灯附近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推动纸风车转动起来。

可见,温度(“能”或“不能”)改变物质的密度。

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中的热胀冷缩最为显著。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吗?那你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吗?(2)引导学生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密度的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2)板书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3.密度公式的推导(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现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3)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推导密度公式。

4.密度公式的应用(1)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如:求物体的质量、体积,鉴别物质等。

(2)举例说明密度公式的应用。

例1:一个物体质量为200g,体积为50cm³,求物体的密度。

解:根据密度公式,ρ=m/V=200g/50cm³=4g/cm³。

例2:一个物体体积为100cm³,密度为2g/cm³,求物体的质量。

解:根据密度公式,m=ρV=2g/cm³×100cm³=200g。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2)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1)练习题:根据密度公式,求下列物体的密度。

a.质量为300g,体积为75cm³的物体。

b.体积为150cm³,密度为3g/cm³的物体。

(2)思考题:如何利用密度公式鉴别物质的种类?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密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本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定义式,即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能运用密度这一特性来鉴别物质。
3.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知道在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恒定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小瓶子,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它是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可能会回答:“通过观察颜色、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来鉴别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量——密度。”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教学注意事项:
(1)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讲解密度知识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装有不同物质(如石头、木块、橡皮泥等)的袋子。

实践作业_密度教学设计(3篇)

实践作业_密度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 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 密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 密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

-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铁块、木块、盐等。

- 课件制作软件。

2. 学生准备:- 实验报告单。

- 记录实验数据的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瓶、铁块、木块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特点。

2. 提出问题:如何区分这些物体的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1. 解释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 推导密度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讲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及其原因。

4. 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目的:验证密度公式,了解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 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测量铁块、木块、塑料瓶的质量。

2. 使用量筒测量铁块、木块、塑料瓶的体积。

3. 计算铁块、木块、塑料瓶的密度。

- 实验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分析其原因。

2. 实验二:探究密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了解密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 实验步骤:1. 将盐溶解在水中,观察盐水的密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查密度表。

记住水的密度,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学生分析】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讲解,做应有的对策。

【仪器材料】
天平、砝码、水、食用油、体积不等的铁块;铝块等。

【教学流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