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游离肌皮瓣及皮瓣共74页文档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精品PPT课件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6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
1.血管:旋股外侧动脉降支(80%-90%), 横支,主干,股深动脉,股动脉等(10%20%)。
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体表投影:髂髌线(髂前 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的中点与腹股沟中点 连线的下2/3段.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点: 1.血管蒂长,管径粗大。 2.可制成筋膜瓣、肌皮瓣或者岛状瓣。 3.可塑性强,应用范围广。 4.股外侧皮神经可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 5.皮瓣切取后对肢体的影响小。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2.血管要有适当的长度和口径,最好皮瓣血 管与受区血管的口径相一致口径不宜太小,应 能在显微镜下吻合。
3.受区的血管被切断与瓣血管吻合,不致引 起该血管原来供应范围的组织缺血或坏死。
皮瓣与皮片的区别:皮片是指一块单纯皮肤, 不含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由身体某一部位取 皮片移植于另一部位,称为皮片移植术。临床 常用的皮片分为表层皮片、中厚皮片和全厚皮 片三类.
适应证:具有一般皮瓣移植的适应证。
1.不适宜用邻近皮瓣或轴型皮瓣修复者; 2.受区附近有供吻合的正常动、静脉。
供瓣区的选择:
1.皮肤外观正常,质地柔软而无瘢痕; 2.至少有一对适当长度(2~3cm)和适当外径
(1mm左右)的正常动、静脉分 布于其内,以便能在 手术显微镜下吻合;
皮瓣的分类

手术步骤(bùzhòu) 按皮瓣设计切开皮瓣周缘,皮瓣上缘仅切开皮肤
及皮下组织,后将胸大肌下缘连同皮瓣一起翻起, 皮瓣上方皮肤切开,显露胸大肌外侧缘,在胸大 肌与胸小肌之间分离,在胸大肌里侧面在胸大肌 与胸小肌之间分离,在胸大肌里侧面可见血管束, 肌蒂的宽度5~6cm,按照血管走行,全层切断肌肉, 并沿肌蒂向上分离至锁骨下缘。最后将肌皮瓣通 过胸颈皮下遂道转移至颈部,胸部切口可直接缝 合
➢
➢ 苍白示:动脉供血不足
精品资料
➢
➢ 皮瓣蒂部旋转成角; ➢ 没有适合的动脉供血及相应的静脉回流; ➢ 皮瓣长宽之比例不等 ➢ 处理:原位缝合(fénghé) ➢ 局部的“猫耳”一般术中无须处理,术后多可自然变
平,如几个月后仍明显者可再次切除
精品资料
属轴形皮瓣,有直接血管供应类型的皮瓣
优点:皮瓣有伸展性
精品资料
用于修复同侧面(cèmiàn)部中、下区域的中小范围 的缺损,尤以修复口唇、颊粘膜、扁桃体区、咽
单侧肌骨瓣可用于修复单例下颌骨缺损,气管前 壁缺损,双侧肌骨瓣可修复小颌畸形(现基本已 采用下颌延长器技术)
精品资料
手术(shǒushù) 一般认为肌蒂以选在上方为宜(因作颈清扫时多
容易损伤损伤甲状腺上动脉的肌支,皮瓣的尖端易 发生坏死、肌蒂在下方不易。另头颈颌面,口腔位 置的关系也因蒂在上方为亦)。 皮瓣设计:先在乳突尖下约2 cm处标明肌皮瓣的 轴点,该点至缺损区最远点的距离作为肌蒂的长度, 根据缺损范围设计皮瓣大小,一般宽<7cm,下界不 超过锁骨下2 cm,如超过则需先行延迟
该肌皮瓣位置表浅,与口腔颌面较近,取材简便,操作 (cāozuò)密切,是修复口,咽及颌面部缺损较为常用的复 合瓣
(医学课件)皮瓣种类

剖骨
、间
设背
侧
计皮
瓣
22
手 术 要 点
23
⒍ 胸 脐 皮 瓣
24
手 术 要 点
25
手 术 要 点
26
⒎ 股 前 外 侧 皮 瓣
27
设 计 、 要 点
28
⒏ 小 腿 外 侧 皮 瓣
29
为脉腓
以 此 为 中 心 设 计 皮 瓣
。
皮 动 脉 进 入 皮 肤 的 关 键 点
走 行 , 即 皮 瓣 轴 线 , 其 中
11
⒈ 肩
骨
胛科
应侧常
用 解 剖
胸 联 合
见 的
皮皮
瓣瓣
。
12
皮 瓣 设
计
13
手术要点
14
⒉
应
前 臂
用桡
动
解脉
皮
剖瓣
15
手 术 设 计
16
手 术 要 点
17
3
、 前 臂 尺 动 脉 皮 瓣
18
手 术 要 点
19
⒋
尺
解动
脉 剖腕
、上
设 计
皮 支 皮
瓣
20
手 术 要 点
21
⒌
解
前 臂
侧 达 踝 上
瓣 , 远 侧
以 足 背 动
皮
上 缘
~
达 趾
脉 为
瓣 设
~
,
近 节
轴 设
计
两,计
侧近皮
38
手 术 要 点
39
⒒
第
解 剖
一 趾 蹼
皮
瓣
40
设 计
游离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力 争一 期 修 复 : 织 缺 损 应 用组 织瓣 修复 的 时机 组 原则 是 患者全 身情 况 允许 应 争取 一 期修 复 。若 全 身情 况 不允许 或 感染 创面 行二 期 或 延期 手术 修 复 。早 期修 复 的优 点是组 织 解剖 层次 明确 , 管 条件 较 好 , 以避 血 可 免 深 部组 织 长 时 间外 露 而 引致 骨 和 肌 腱 坏 死 感 染 [。 3 ]
于小腿前方 l 1例 , 腿 下 段 及 内外踝 部 8例 , 背 及 小 足
小腿 、 足踝 部 大 面 积皮 肤 软 组 织 缺 损 常 见 于 骨 科 临床 。 重创 伤造 成 复杂性 组 织缺 损 创面 较 大 , 严 常有 骨 折、 骨外 露 , 类 创 伤 严 重 , 此 多有 血管 受 累 , 织 缺 损 组 范 围大 , 复 困难 。应 用 邻 近 皮瓣 或 岛状 皮 瓣 移 位 修 修 复 , 往 因面 积过 小 而受 限制 。 们 应 用游 离皮 瓣 修复 往 我
有转 移而致命 。我院 1 9 年 至今共治疗骨 巨细胞 瘤 1 2例 , 95 5 有
2 例股 骨骨 巨细胞 瘤经病 灶清 除植骨术 后半年复 发 , 中致截 其
肢 1例 , 终 死 亡 。报 告 如 下 。 最
1 病例 介绍
例 1 女 ,8岁。因跑步 时扭伤左 膝关节 , 1 经服药 、 理疗后
骨 巨细胞 瘤是较常 见的原发骨 肿瘤之一 , 对骨 质侵 蚀破坏 性大 , 不及 时妥 善治疗 , 如 可造成 严重残疾而 导致截肢 , 少数可
( , +) 右髋关节屈 曲受 限, 未扪及包块 。 x线 片示右股骨上 段近
转子 间骨 质呈肥皂 泡样 改变 . 骨膜反应 。头部及 神经系统 检 无 查 无异常发现 , 片、 胸 血液分析正常 。 病理组织 学证实为骨 巨细 胞 瘤 I级 。 术方法同例 1 术 中发 现有窦道与周 围组织相通 , 手 。 予 以切除 。 患者于 术后 7个 月复查 , X线 片示右股骨 上段 、 转子 间及股骨 颈处均 有骨 吸收破坏 象 ; 右下肢疼 痛 进行性 加 重, 伴
皮瓣

一、皮瓣的定义皮瓣是一具有血液供应的皮肤及其附着的皮下脂肪组织所形成。
在皮瓣形成与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与本体(供皮瓣区)相连,此相连的部分称为蒂部,以保持血液供应,其他在面及深面均与本体分离,转移到另一创面后(受皮瓣区),暂时仍由蒂部血运供应营养,等受皮瓣区创面血管长入皮瓣,建立新的血运后,再将蒂部切断,始完成皮瓣转移的全过程,故又名带蒂皮瓣,但局部皮瓣或岛状皮瓣转移后则不需要断蒂。
二、用途或适应证由于皮瓣自身有血液供应,同时又有皮下脂肪待优点,因而它的用途也就不同于游离皮片,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一)修复有肌腱、骨、关节、大血管、神经干等组织裸露的新鲜创面或陈旧性创伤。
对有深部组织(肌腱、大血管、神经)缺损或外露的创面,不稳定疤痕紧贴骨面或合并有溃疡的瘢痕,为了加强局部软组织的厚度,或为后期进行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的修复,都应该施行皮瓣修复。
(二)器官再造如鼻、唇、眼睑、眉毛、耳、阴茎、手指的再造皆以皮瓣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如软骨、骨、筋膜等)的移植。
(三)洞穿性缺损的修复如面颊部洞穿性缺损,除制作衬里外亦常需要具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此外鼻梁、上腭等处的洞穿性缺损,阴道膀胱瘘或直肠瘘的修复亦须按照洞穿性缺损的治疗原则施行手术,包括衬里组织和覆盖组织两部分。
(四)增强局部血运改善营养状态如放射性溃疡,褥疮等,局部营养贫乏,伤口很难愈合,通过皮瓣输送血液,改善局部营养状态,因而这种皮瓣最好是局部轴型皮瓣或岛状皮瓣,且不需作断蒂手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修复区的良好血供,并可望有较好的感觉恢复。
三、分类既往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按形态分,可分为扁平皮瓣与管形皮瓣(即皮管),其二是按取材及修复缺损部位的远近而分为局部皮瓣与远位皮瓣(带蒂皮瓣)七十年代后由于对皮瓣血液供应,血管分布研究的深入,而提出了按皮瓣血循环类型的分类法,即将皮瓣分为任意皮瓣与轴型皮瓣二大类,在轴型皮瓣中又有直接皮肤动脉、肌皮动脉、动脉于网状血管及肌间隙或肌间隔血管等类型。
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的分类
(一)任意型皮瓣(非轴型皮瓣、随意皮瓣) (二)轴型皮瓣
精品课件
(一)随意型皮瓣
也称任意皮瓣。 是由血供特点决定的,即在皮瓣中不含轴型血管
,仅有真皮层血管网、真皮下层血管网,有时也 带有皮下层血管网,但没有携带动脉轴心血管。 因此.在皮瓣移植时应注意长宽比例的限制。在 操作时注意剥离平面的层次.并力争皮瓣平整, 厚薄深浅一致.以保持血管网的延续性不受损伤 。
断2修.整邻。位皮瓣 3.远位皮瓣(直接皮瓣、直接携带皮瓣
)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邻指皮瓣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患者,女,音乐老师,25岁,洗衣服时不 慎被洗衣机绞伤左示指致左示指指尖离断。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腹部皮瓣
精品课件
岛状皮瓣:在表浅的动脉末端设计一小 片皮瓣(岛状皮瓣)使动脉与皮瓣直接 相连。手术时将皮瓣切下,连同相连的 动脉一并剥离。
精品课件
(二)轴型皮瓣
1.一般轴型皮瓣 2.岛状皮瓣 3.肌皮瓣 4.游离皮瓣(又称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 ) 5.含血管蒂的复合组织移植
精品课件
供皮瓣区与皮瓣类型的选择:
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 以局部、邻近皮瓣,安全简便的方案为首选; 应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延迟”及间接转移; 皮瓣设计面积大小,应比经切除疤痕松解后的实
精品课件
旋转皮瓣
精品课件
张力大的设计(错误)
张力小的设计(正确)
精品课件
减少张力的方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随意型皮瓣
1.局部皮瓣(又称邻近皮瓣)
⑴推进皮瓣(又称滑行或滑行
易位2.皮邻瓣:位通皮过瓣皮瓣位置相互置换,达到松解
游离皮瓣术后的护理课件

游离皮瓣术的应用范围
01
游离皮瓣术广泛应用于烧伤、创 伤、肿瘤等引起的皮肤、肌肉、 骨骼缺损的修复,如手部皮肤缺 损、足部溃疡、骨关节损伤等。
02
游离皮瓣术还可用于整形外科手 术,如乳房再造、鼻部修复等, 以及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如唇裂 修复、腭裂修复等。
02 游离皮瓣术后的常规护理
术后体位护理
术后体位
术后应保持患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循 环,减轻肿胀。同时,根据手术部位 和皮瓣类型,可能需要保持特定的体 位,如侧卧、半卧位等。
制动措施
为了保护皮瓣和预防移位,需要对患 肢进行制动,如使用石膏托、支具等 。在制动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不 当的体位。
术后疼痛护理
毛细血管反应等。
术后2-3个月,每2周复查1次, 检查皮瓣的恢复情况,以便及时
发现异常。
术后半年内,每月复查1次,以 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
题。
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影响皮瓣 的血液循环和愈合。
运动时应避免皮瓣区 受到压迫或摩擦,以 免影响皮瓣的成活。
适当进行轻度活动, 如散步、慢跑等,有 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 身体恢复。
03 游离皮瓣术后的特殊护理
皮瓣区的观察与护理
01
02
03
观察皮瓣颜色
术后应密切观察皮瓣的颜 色,确保其红润、有光泽, 避免出现苍白或青紫。
保持皮瓣干燥
避免皮瓣沾水或受到其他 液体刺激,防止感染。
定期换药
根据医生指导,定期为皮 瓣进行换药,清洁创面并 更换敷料。
பைடு நூலகம்
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胫腓骨皮肤软组织缺损

【摘要】
的死亡原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严重脑损伤、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导致原发或继发中枢衰竭和失 血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尽早解除脑部病变,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处理并发症,选择 适当的手术指征,可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并发症 近年来,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在不断 增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已超过 100/10万人口I x],在所有外伤中占第二位,而致死致残率却 占第一位,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占18%一20%。随着医学技 术的进步,颅脑外伤的救治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我院自2002 —2009年共收治颅脑外伤患者4200多例,其中死亡的126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死亡患者中,男84例,女42例; 年龄2—8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78例,跌坠伤22例,打击 伤18例,其他8例。 1.2颅脑损伤、瞳孔情况本组病例入院时昏迷114例,朦 胧8例,嗜睡4例;GCS 3~5分94例,GCS6~8分26例,GC_,S >8分6例;双瞳散大56例,一侧瞳孔散大钧例,无变化 30例。 1.3人院头CT检查脑挫裂伤114例,单侧或弥漫性脑肿 胀16例,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86例,脑内血肿77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6例,原发脑干伤20例。cr提示中线 移位大于5 mm者76例,基底池消失28例,受压81例。 1.4合并症和并发症合并肋骨骨折和或血气胸29例,四肢 骨折20例,腹部损伤肝脾破裂5例。并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 出血32例。肺部感染45例。外伤性脑梗死12例。外伤性癫 痫5例。 1.5治疗方法本组102例行手术治疗,采用标准大骨瓣切 口74例,冠状切口双侧去骨瓣14例。手术清除血肿及挫伤 脑组织后去骨瓣减压。术中脑膨出38例。所有病例均予以 心电监护下抗感染、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营养、促苏 醒、防治并发症等处理。 1.6死亡时间24 h内死亡30例,1—7 d内死亡82例,7 d 到2个月内死亡14例。 1.7死亡原因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06例,多器官功 能衰竭lO例,肺部感染4例,大出血休2例,急性肺水肿 4例。 2讨论 2.1受伤原因分析与其他原因所致颅脑损伤比较,车祸致 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死亡率均较高。在发达国家,车祸伤死亡 (其中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已成为44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 因。车祸颅脑损伤的致伤机制复杂,可有两次以上的致伤过 程,伤情较重,合并伤发生率高,尤以肢体伤多见。因此,车祸 颅脑损伤之死亡率、残废率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颅脑损 伤,社会危害性大。 2.2死亡原因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严重 的原发脑损伤、原发脑干伤,及继发脑损伤如脑组织水肿、血 肿致脑疝引起的不可逆的脑干损害以及脑外伤引起的全身生 理功能的严重紊乱,同时也与患者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的处 理及手术情况有关。 2.2.1严重的原发性脑损伤常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 现有的医疗水平尚不能有效改善严重原发性脑损伤的预后。 颅内血肿及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是导致死亡 的常见原因。为减少脑外伤死亡率,需加强对生命体征、瞳 孔、神志的监测,动态头颅cr扫描对了解脑水肿范围、血肿 体积及其变化、脑室受压情况、中线结构移位等情况都有重要 的意义。 2.五2有手术指征者均应在最短时间内急诊开颅清除血肿. 以便尽早去除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并解除脑受压。术中如发现 脑肿胀严重者,则给予去骨瓣减压。如果已经出现一侧瞳孔 散大的小脑幕切迹疝征象时,应力争在1 h内将血肿清除或 去骨瓣减压,否则将发生严重后果。病情十分严重无时间作 CT检查时,应立即行钻孔探查术。 2.2.3脑外伤昏迷估计短时间不能清醒者,应尽早行气管切 开,有利于防治肺部感染n1,有利于控制呼吸保证大脑供氧, 防治脑水肿,必要时可行控制性过度换气使血CO:分压降 低,使脑血管适度收缩,从而降低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