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创面11例

合集下载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大型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大型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大型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作者:杨毅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11例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一期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组织缺损,其中舌癌5例,牙龈癌2 例,口底癌2例,颊部肉瘤1例,口咽癌1 例,肌皮瓣面积为5cm×6cm ~8cm×9cm。

结果:10例胸大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皮瓣坏死,11例均获得满意的外观,10例功能良好。

结论: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能满足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修复,而且安全、可靠、成活率高。

【关键词】胸大肌肌皮瓣口腔颌面部重建外科手术口腔颌面部T3~T4期恶性肿瘤切除后存在大范围的组织缺损,破坏了面容,严重影响着咀嚼、吞咽功能。

自1979 年Ariyan首次报道应用胸大肌肌皮瓣同期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的组织缺损以来,胸大肌肌皮瓣已成为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方式之一[1]。

我院于1987年来,已成功的应用胸大肌肌皮瓣一期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组织缺损80余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将2004年1月~2006年12月间11例病例总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 34~ 67岁。

病变类型:舌癌5例,牙龈癌2 例,口底癌2例,颊部肉瘤1例,口咽癌1例,病变属T3~T4期。

11例均行联合根治术+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预防性气管切开术,颌后区、胸部创口分别防治负压引流。

术后予鼻饲管饲食、改善微循环、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

临床资料详见表1。

1.2皮瓣设计和制作口腔颌面部病变组织切除后,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皮瓣;根据缺损下缘到锁骨的距离决定蒂的长度。

11例均为单皮岛状皮瓣,以胸肩峰动静脉为肌蒂,肌皮瓣面积为5cm×6cm ~8cm×9cm,肌蒂长12cm~14cm。

肌皮瓣从锁骨表面引入颈部至缺损区。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

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背阔肌肌皮瓣是身体上可供游离移植或带蒂移植范围最广,功能最多的皮瓣之一。

该供区可制成移植的皮瓣、肌皮瓣、肌瓣、骨肌皮瓣等。

Baudet首先报道了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成功的经验。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过系列该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带血管蒂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头面颈严重电烧伤创面11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基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0~45岁,平均32岁,均为高压电击伤;其中3例创面位于头、颈、背部,4例位于头部,4例位于面、颈部。

1.2 方法1.2.1入院后早期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补液通道,予以对症、抗炎、脱水利尿治疗,保护内脏功能等。

有呼吸困难者行气管切开术,入院3~5天后施行电烧伤创面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利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

1.2.2 肌皮瓣的切取1.2.2.1 设计:在腋窝下方2.5cm,与背阔肌前缘后方1.5~2.5cm垂直线的交叉处,为设计点a;骶髂关节上缘设计点b,ab两点之间的弧形连线构成肌皮瓣的纵轴。

根据受区的需要决定肌皮瓣的大小及形态,肌皮瓣的宽度为6~8cm。

肌皮瓣的设计宜略大于受区皮肤缺损范围,增加1~2cm宽度及长度,在肌皮瓣纵轴两侧,用美蓝绘出要切取肌皮瓣的范围,最大可达15~35cm[3]。

1.2.2.2血管探查:背阔肌肌皮瓣设计完成后,在肌皮瓣设计线的前上部,即背阔肌前沿,作6~10cm长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胸壁肌肉肌膜表面,暴露背阔肌前沿。

用小指及中指在背阔肌前沿下方疏松结缔组织内作钝性分离,此间隙疏松,当手指深入到背阔肌下2~3cm处,即可探及胸背动脉的搏动,探清动脉搏动的情况[3]。

1.2.2.3皮瓣切取方法及解剖层次:探明胸背动脉情况后,全层切开肌皮瓣设计线的前边缘,用电刀由远向近心端,由前向后右胸壁肌肉表面掀起背阔肌及附着在表面的皮瓣,在季肋下方及腰筋膜区,将背阔肌移行到腱膜,并与腹外斜肌起点交错在一起,此外宜用电刀边切开边止血,减少术中出血。

背阔肌皮瓣修复组织损伤17例

背阔肌皮瓣修复组织损伤17例
1资 料 与 方 法
端 小 部分 坏 死 , 换 药后 愈 合 。修 复 后 皮瓣 质 地 柔 软 , 观 经 外 略显臃 肿 4例 , 再 次手 术修 薄后 外 形满 意 。修 复后 的创 面 经
无 局部 慢 性 窦道 。术后 无 垂 肩 和上 肢 外 展受 限等 并 发症 发
生 。
3讨 论
11一 般 资 料 .
本组 1 患者, 1 7例 男 4例 , 3例 ; 龄 】 ~ 5岁 ; 女 年 06 电击 伤 9例 , 伤 5例 , 射性 损 伤 3例 ; 并 颈椎 骨 外露 3例 , 创 放 合 胸骨外露 2例 , 骨 外露 1例 , 锁 肋骨 外露 6例 , 骨外 露 3 , 肱 例 肘关 节外露 2例 。切取 皮瓣 面 积最小 60c l . m,最大 . mx 20a 1. c 3 .c 20 mx 30 m。皮瓣 术后全 部 成活 , 口一期 愈 合 。 伤
道应 宽松 , 止受 压 ; 管 蒂 近端 的角 度不 可 太小 , 免 血管 防 血 以
【 考文 献1 参
[] 任 永 强 , 庆 华 . 用 背 阔 肌 皮 瓣 修 复 高 压 电 击 伤[ . 1 李 应 J 医药 论 坛 杂 志 , 】 2 0 ,7 : ,2 0 62 0) 07 . 7 [] 万 东 海 , 主 ~ , 其 训 , . 阔 肌 皮 瓣 和 背 阔 心 瓣 的应 用 [. 2 李 李 等背 J 中华 显 】 微 外 科 杂 志 , 9 。32: — 1 1 01() 9 7 . 9 6
而致皮 瓣坏 死 。
瓣, 切取 的皮瓣 一 般要 比待 修复 的创 面 大 。在背 阔肌 前 缘切
开皮 肤 、 皮下 组织并 向上延续 至 腋窝 , 以暴 露胸 背 动脉 主干 , 于背 阔肌 深面 分离 , 保胸 背动 脉 的主 干和 分支 包含 在所 切 确 取 的肌 肉组织 内 . 成 背 阔肌皮 瓣 。在 游离 的过 程 中可将 皮 形 缘及 肌筋 膜暂 固定数 针 , 以防皮 瓣 与肌 肉分 离影 响 血运 。肌 皮瓣 通过 皮下 隧道 或 明道转移 至 创面 , 皮瓣 转移 时血 管 蒂通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目的:探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9例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转移修复,7例采用肌皮瓣,2例采用肌瓣,封闭创面。

供瓣区直接缝合。

结果:9例患者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

1例肌瓣上植皮一期成活。

1例患者肌瓣上植皮愈合稍差,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患者肌皮瓣远端颜色发暗,经换药后创面愈合。

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无骨髓炎及窦道形成。

结论:采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或肌瓣是修复小腿和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疗效良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verse sartorius myocutaneous flap or muscle flap on treating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knee and leg. Methods A total of 9 bedridden inpatients with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knee and leg between January 2006 to January 2014 were repaired with reverse sartorius myocutaneous flap or muscle flap.9 patients use reverse sartorius myocutaneous flap or muscle flap to repair these wounds,7 cases use myocutaneous flap and 2 use muscle flap.The donor aera sticthed directly. Results All the reverse sartorius myocutaneous flap or muscle flap survived.The donor aera healing well.The skin grafts on the muscle flap was survived in 1 cases.And another case occured little wound after skin graft and healed by dressings.Another myocutaneous flap distal became dark and healed by dressings.9 patients had been followed-up for 3 months-2 years,all the flaps exhibited good colour and soft. Conclusion Using reverse sartorius myocutaneous flap or muscle flap is an ideal method for repair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knee and leg,and had gained good clincal effect.Key words:sartorius;myocutaneous flap;repair;leg;soft tissue injuries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机器损伤及车祸伤越来越多。

四肢毁损伤11例的治疗初步体会

四肢毁损伤11例的治疗初步体会
以胫 骨 内髁 中点 至 内踝 与 跟 腱 中点 的连 线 为轴 线 ,
2 6
四肢毁损伤 1 1例的治疗初步体会
瓣移 植 , 与尺 动脉 吻 合 , 伤 口一 期 愈 合 , 一 年 后 骨 折 愈合 , 前 臂旋 转功 能 差 , 前臂感觉功能差 , 前 臂 远 端 肌 肉萎缩 , 患 肢握 持 功 能 差 , 不 耐 热 耐寒 ; 另 一 例 尺 桡 动脉 断裂 , 尺桡 骨 双 骨 折 , 皮肤缺损不多, 在 臂丛 阻滞 麻 醉下 行骨折 固定 、 尺 桡 动静脉 吻合 , 后 改为 全
皮 肤缺 损 , 行 肱动静 脉吻合 , 背 阔肌转移 皮瓣修 复腋 部 缺损 皮肤 , 一 期 愈合 , 肩关 节 活 动 好 ; 1例 肱 骨 上 段骨折 , 三角 肌及皮 肤毁损 , 采用 背 阔肌皮瓣修 复 三 角肌功 能 , 一 期 愈合 , 肩关 节 活 动 自如 ; 2例 胫 腓 骨 粉碎性 骨折 并胫前 动静脉 断裂 , 小腿 内侧皮肤 缺损 ,
3 设计皮瓣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 1 例, 修复尺骨远
端缺损 ; 带腓 动静脉 部分腓 骨肌皮 瓣 1例 , 以腓 骨长 轴为轴 线 , 于两侧设 计皮瓣 , 修 复对侧胫 骨缺损 软组
织 缺损 ; 胸脐 皮 瓣 1例 , 以 脐 与 肩 胛 下 角 连 线 为 轴 线, 设计 皮瓣 , 治疗前 臂组 织缺损 。术后 前三天 每天
换药 , 患肢制 动太高。肝素钠 1 2 5 0 0 U 2 4 h 维持静
滴, 用3 d ; 尿 激酶 1 0万 u 2 4 h维持静滴 , 用6 d ; 低
分 子右 旋糖 酐 1 0 0 0 m l 维 持静滴 2 4 h 。
部分相连的3例、 捻挫损伤并骨缺损 的4例。上肢

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

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

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
范启申;潘兆勋;魏长月;张希利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4(8)3
【摘要】报道采用吻合血管的阔筋膜皮瓣移植,修复手、前臂巨大创面11例,均获成功,其优点:①阔筋膜长而坚韧,内面光滑,覆盖关节、骨、肌腱粘连轻,尤其利于肌腱滑动,是修复手、前臂的最佳皮瓣。

②皮肤与肌腱同时缺损时,利用阔筋膜修复肌腰,一期完成肌腱及皮肤的修复。

③股外侧皮神经长而粗,分支多,适合手部感觉修复。

④供区隐蔽,皮下组织簿,血运丰富,供皮及阔筋膜面积大。

【总页数】3页(P150-151)
【关键词】阔筋膜皮瓣;创伤;修复术;皮肤移植
【作者】范启申;潘兆勋;魏长月;张希利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解放军89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2.1
【相关文献】
1.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脂肪筋膜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手背缺损创面 [J], 马才英;胡永福;陈万国
2.前臂筋膜蒂组织瓣修复手腕部创面 [J], 刘广鹏;牟洪卿;吕正方;李波;王雪梅
3.前臂桡侧筋膜蒂相连皮瓣一期修复手部多处创面 [J], 邢志利;熊革;谢玲丽;王相;
徐国金;韩良军;孙捷
4.单一穿支营养的股前外侧双叶皮瓣移植修复九例前臂及手部创面 [J], 吴春;谭莉;王正理;戴本东;孙捷
5.前臂逆行岛状皮瓣和腹部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电击伤创面37例 [J], 丁腊春;李利平;刘明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离串联皮瓣在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

游离串联皮瓣在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

游离串联皮瓣在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中的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董谢平,沈录峰,李振肃,周立义,柯雪蕾【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串联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块轴型游离皮瓣的远端血管与另一皮瓣的血管吻合,串联成一块复合皮瓣后,游离移植至已作清创的创面,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共计11例,其中小腿内侧皮瓣串联背阔肌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串联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串联背阔肌皮瓣8例。

串联皮瓣最大面积54 cm×28 cm,最小面积38 cm×16 cm。

[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8~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游离串联皮瓣设计灵活,有多处供区可供选择,是治疗受区血管条件受限的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外科皮瓣; 下肢;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本院自2002年起,采用串联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0~59岁,平均41岁。

车辆辗轧伤6例,机器绞伤5例。

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7例,无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以小腿软组织缺损为主,其中4例伴大腿下段、膝部、足踝部缺损;均伴有小腿主干血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深部组织缺损。

急诊6例,择期5例,择期时间为伤后7~45 d,平均21 d。

病人均有创面感染,培养均有细菌生长。

本组应用小腿内侧皮瓣串联背阔肌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串联背阔肌皮瓣8例,股前外侧皮瓣串联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1例。

受区动脉选择情况:3例选择腓肠内侧动脉,5例选择膝降动脉,3例选择旋股外动脉降支。

静脉一支选用受区血管的伴行静脉,一支选用皮下浅表静脉。

创面最大面积为52 cm×26 cm,最小为36 cm×15 cm,串联皮瓣最大面积54 cm×28 cm,最小面积38 cm×16 cm。

应用带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地震伤下肢远端组织缺损12例

应用带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地震伤下肢远端组织缺损12例

·经验交流·应用带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地震伤下肢远端组织缺损12例周潘宇 贲道锋 马兵 杨俊平 许硕贵 王家林 夏照帆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由法国Masquelet于1992年首先报道。

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关于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具有邻近转移方便、切取方法简单、皮瓣质量良好和成活率高等诸多优点的报道[1⁃3]。

但在既往文献中,该皮瓣的切取平面一般在深筋膜下间隙,基本都没有应用腓肠肌,这使得该皮瓣在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尤其是伴有骨外露、骨折的病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地震伤伤员多、受压时间长、早期处理欠规范,下肢远端创面条件较差,有些甚至是骨折创面完全外露。

我们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应用带肌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来修复因地震伤导致下肢远端皮肤缺损12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20~5l岁。

受伤原因均为地震伤,创面大多有污染,其中8例合并严重的胫腓骨或跟骨粉碎性骨折、骨缺损及骨裸露。

缺损部位为:小腿中下段6例,踝部3例,后跟部2例,足背1例。

缺损范围为6 cm×8cm~12cm×14cm。

二、手术方法手术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1.受区创面的处理:按照清创手术原则彻底切除失活组织、坏死液化组织及活力不佳的间生态组织,尽量刮除肉芽组织,彻底咬除裸露的坏死骨质,并将创缘皮肤做皮下切开分离,以便于与转移皮瓣缝合。

2.皮瓣设计: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皮支穿出点,作为皮瓣血供来源的旋转轴点。

旋转轴点至腘窝中点的连接线即为链式血管吻合方向的轴心线;旋转轴点至缺损最远端的距离再加上2cm,在轴心线上反向画出,即为皮瓣的旋转弧。

最后,以患肢缺损创面大小加上1~2cm作为拟切取皮瓣的面积;根据清创后局部缺损的具体组织量的多少来设计须携带的肌肉组织的 DOI:10.3877/cma.j.issn.1673⁃9450.2010.06.017 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科(周潘宇、贲道锋、马兵、夏照帆),骨科(许硕贵、王家林);810014 西宁,解放军第四医院烧伤科(杨俊平) 通讯作者:贲道锋,Email:bendf2001@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创面11例
摘要目的:探讨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创面,保留残肢的长度。

方法:采用带蒂或游离的肌皮瓣修复截肢创面11例。

结果:11例肌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采用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能够保留肢体的长度。

关键词肌皮瓣肢体残端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及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增加,四肢严重创伤需要截肢的几率增加,2001年3月~2009年9月采用带蒂或游离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创面,尽可能保留肢体长度11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8~73岁。

机械致伤5例,交通事故伤6例,左前臂中上部位2例,左小腿中段部位4例,左前足1例,右前臂远端部位2例,右前足部位2例。

入院时间为伤后0.5~6小时,入院后急诊手术。

采用采用右侧胸大肌皮瓣修复右前臂残端2例,采用左侧背阔肌联合胸三角肌皮瓣修复左前臂残端2例,小腿交腿皮瓣修复前足创面3例,采用左侧胸脐皮瓣联合腹直肌游离皮瓣修复左小腿残端4例。

治疗方法:入院后在适当麻醉下,进行清创,检查创面情况,根据创面损伤情况,尽可能保留较长残端,设计皮瓣,皮瓣面积6cm×9cm~11cm×15cm,按照设计画线切取皮瓣,行皮瓣覆盖创面,无张力下缝合,皮瓣下放引流条或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凝药及活血药物。

结果
11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肢体残端外形满意,无臃肿,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不适,对疗效满意。

讨论
肢体残端的处理可以根据软组织情况缩短肢体骨而直接缝合,往往由于软组织循环难以判断,可能坏死二次手术或长期换药。

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抗感染力强,愈合力强,组织修复功能强的特点,同时肌皮瓣组织丰厚,有良好的缓冲衬垫作用,可增加局部的压力耐受性,转位或移植后,增加局部缓冲力,恢复局部的负重功能[1]。

肌皮瓣在转位或移植后能否成活,影响的因素较多,所以在切取带蒂或游离肌皮瓣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①肌皮瓣设计合理:切取的肌皮瓣应该包含供应该组织瓣的供血动脉,保证该肌皮瓣的血液供应,预防皮瓣坏死,尽可能保留组织瓣的神经,恢复残端的感觉。

②注意皮瓣的解剖,采用锐性切取:筋膜皮瓣血管网主要集中在浅筋膜层,深筋膜仅是一个明显的标志[2]。

游离皮瓣时严格从深筋膜下、肌膜浅层进行,确保深筋膜下疏松组织一并随深筋
膜掀起,以保证深筋膜下深层血管丛的完整,可将皮肤与深筋膜用0号线缝合固定,避免影响皮瓣血液循环[3]。

为了防止骨残端组织的瘢痕粘连,肌皮瓣切取时必须在筋膜下锐性切取,减少术中组织瓣的牵拉、扭曲并严格止血。

③肌皮瓣蒂的宽度及面积也是皮瓣成活的关键:皮瓣蒂的一定宽度及面积可以保证皮瓣获取更多的畅通的血管网,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一般要求且取蒂的宽度与皮瓣的长度比例1:1.5。

创伤性肢体残端的处理,预防残端坏死及保留肢体长度并发挥残端的最大功能是患者最大的心愿。

由于残端软组织挫伤及污染比较严重,残端的血液循环有时很难判断,有时需二次手术再次截肢或关节切除,对义肢的安装及安装后肢体功能的最大发挥造成明显的影响。

所以如何设计带蒂或游离肌皮瓣修复残端创面,尽可能较多保留残端长度并挽救关节功能是十分重要。

注意事项:清创时避免使用刷子清洗创面,防止增加局部损伤,单纯皮肤缺损可以行带蒂或游离皮瓣修复残端,手术方式选择较多,残端创面清创时不必考虑创面软组织的规则性,可以改变伤口缝合的部位,避免安装义肢时对伤口瘢痕的摩擦,减少了痛苦。

由于肌皮瓣组织丰厚,增加了安装义肢后的舒适性。

实施肌皮瓣修复残端创面,皮肤、筋膜、肌肉组织完整,转位后自然减少了组织间的粘连,减少了手术瘢痕,同时肌皮瓣完整无损的筋膜覆盖骨端组织并将残端的筋膜与皮瓣的筋膜相互缝合,愈合后可防止皮肤与骨端的粘连,明显减少对皮肤滑动性的影响。

增加了义肢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寿建国.带蒂或游离肌皮瓣修复肢体残端的临床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5):101-102.
2 韩岩,鲁开化.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骨软组织缺损.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4):291.
3 朱文华,刘敏峰,缪玉龙.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穿支动脉蒂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实用手外科杂志,2008,22(3):187-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