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腓肠肌肌皮瓣

合集下载

《腓肠神经皮瓣》PPT课件

《腓肠神经皮瓣》PPT课件

精选课件
15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原则
①在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皮下组 织的段落内设计切取;
②将皮瓣的长轴设计得与皮神经走行方 向一致;
③皮瓣的蒂部必须保留一定的宽度 (4.0cm),以包含皮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
精选课件
16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原则
④皮瓣的蒂部应尽可能设计在有深部穿 血管加入神经旁血管丛的部位,即存在 神经皮肤穿支轴心血管的部位.以设计 切取轴型皮瓣。这种穿支轴心血管的部 位,可以用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或超声 多普勒控侧帮助确定。
精选课件
103
精选课件
104
精选课件
105
精选课件
106
精选课
精选课件
109
精选课件
110
精选课件
111
精选课件
112
精选课件
113
精选课件
114
精选课件
11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楚雄州人民医院
精选课件
1
Case 1
精选课件
2
Case 1
精选课件
3
Case 1
怎么办?
– 换药,肉芽生长,植皮片 – 短缩跖骨,缝合 – 转移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精选课件
4
Case 1
精选课件
5
Case 1
精选课件
6
Case 1
精选课件
7
Case 1
精选课件
解剖
精选课件
21
腓肠神经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点:外踝上5cm 线:腓肠神经走行 面:32×10cm;深筋膜下 弧:旋转点至缺损处+2cm

最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_图文PPT课件

最新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_图文PPT课件

皮瓣的优缺点
优点: 1. 血管蒂恒定、可靠,皮瓣血供丰富、充足 2. 蒂长、皮瓣设计转位灵活,成活可靠 3. 皮肤柔软,含有皮神经,可制作成感觉皮瓣 4. 不牺牲主干血管 5. 对供区外观功能无不良影响; 6. 手术简单、省时、易行 缺点:因损失一条皮神经,供区可能感觉缺乏并形成痛性神
经瘤,此外,可致足外缘小范围皮肤感觉障碍
谢谢
EXCEL最常用的8个函数
函数一——求和
Sum函数可直接对数值 型行或列进行操作,计 算一行或一列的总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列求和:=SUM(A:A)
函数二——最小值
min函数可直接对数值 型行或列进行操作,计 算一行或一列的最小值。 A列最小值:=MIN(A:A)
函数三——最大值
max函数可直接对数值型 行或列进行操作,计算一行 或一列的最大值。 A列最小值:=max(A:A)
f 距外踝上5-7cm处可看到较粗 大腓动脉穿支进入皮瓣内
g 皮瓣由近向远掀起至蒂部 旋转点,于创面近端缘至蒂 部旋转点之皮下做一隧道或 切开皮肤
h 将皮瓣旋经皮下隧道引 至受区创面,供区创面 皮片移植
注意事项
(1)术中必须彻底清创 (2)设计皮瓣要比创面扩大20%,若患者较肥胖则视情况 (3)为保证皮瓣血供,尽量保留5cm足够宽的筋膜蒂 (4)切取时注意勿使神经与皮瓣分离,尤其在皮瓣近端腓 肠内侧皮神经在较深位置的情况下,以免造成皮瓣血运不良 (5)旋转点处切勿损伤动脉穿支,否则造成手术失败 (6)皮瓣的蒂部不应太宽,应尽量带小隐静脉或带1~2cm 的皮桥 (7)手术必须在深筋膜下进行,缝合皮肤和深筋膜防止分 离 (8)隧道开放后充分向两侧游离 (9)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条

皮瓣设计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
6
手术方法

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 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 疗。主要手术形式有:⑴全蒂腓肠肌肌皮 瓣;⑵岛状腓肠肌肌皮瓣;⑶双蒂肌皮瓣; ⑷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⑸内外侧腓肠 肌联合皮瓣;⑹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 位术。
7
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 管蒂不显露,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 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腿中、上部创 面。
34
35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

膝、小腿与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因局部 血管损伤或软组织条件较差,无法用局部 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时,可用内侧腓 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治疗,因皮瓣长宽 比例不受限制,不需延迟手术,血运丰富, 修复力强。
36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大小在健侧小腿设计内 侧腓肠肌肌皮瓣,皮瓣蒂部要有足够的长 度,使其能交叉移至对侧患肢受区。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肌皮瓣。由于 肌皮瓣含有较厚的肌肉,可将肌皮瓣螺旋 形旋转成管状,这样既闭合了蒂部创面, 增加了皮管的长度。供区用中厚皮片修复。 3-4周断蒂,断蒂后部分腓肠肌内侧头仍缝 回原处。

41
谢 谢
42
3
4
5
适应证



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 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 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 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 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 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 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 织缺损者。 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 腱及创面者。
27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皮瓣,切断基 部皮肤和腓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管神 经蒂岛状肌皮瓣,沿纵轴方向推进修复小 腿远侧创面。然后将切断的腓肠肌内侧头 向近侧略加牵拉,缝合固定于附近的软组 织上,以减少血管蒂牵拉。术后屈膝30°45°,固定3周。

第二心脏--腓肠肌

第二心脏--腓肠肌

第二心脏--腓肠肌解剖:腓肠肌是小腿最表浅的肌肉,连接膝和踝,有两个完全独立的肌腹。

腓肠肌两个头近端以大而平坦的肌腱和膝关节囊构成,分别附着于股骨髁突,远端均附着于跟腱。

由胫神经支配(S1-S2)。

功能:腓肠肌与比目鱼肌是最有力的跖屈肌,也是全身所有肌肉中运动控制最精确的肌肉,共同融合成跟腱并附着于跟骨。

腓肠肌的快肌特征适合那些涉及动态膝部伸展的活动如跳跃冲刺,提供推动性的跖屈力矩。

跖屈足部,在起步阶段控制距骨向前的旋转,提供膝踝的稳定,在膝关节伸展时发挥有限的屈膝作用,在膝关节完全伸展时协助习惯肌的稳定。

膝伸展时腓肠肌是最有效的跖屈肌,膝弯曲时跖屈动作则由比目鱼肌完成。

症状:腓肠肌损伤可在足背,并扩散到大腿下部后方、膝关节后面及小腿至踝后内侧区域;腓肠肌外侧头肌腹的外侧缘;膝关节后方,较少有肌肉减弱或运动受限出现。

当长时间久坐、游泳或夜间睡觉时,因足部跖屈腓肠肌缩短可出现小腿抽筋疼痛而被惊醒;还有部分患者在步行一定距离后感觉小腿疼痛而表现出间歇性跛行症状,后者是由于腿部运动后肌肉缺血所致。

腰突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也会导致小腿肌肉痉挛。

治疗:每个人衰老程度的最大差异在于腿的肌力,容易跌倒时由于肌力不佳,容易绊倒是由于双脚部等长,拖着脚走路很可能时膝关节有问题,双脚的肌肉运动,除了能在外面站立或活动时保持全身的平衡,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保持肌肉不紧张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步态走路,用脚掌发力是理想的走路方式。

小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依靠腓肠肌的强力收缩,挤压静脉,辅助静脉血回流。

因此下肢的水肿和女性怀孕后腿肿,都与腓肠肌的无力密切关系。

经常走路能减轻心脏的负担,也可预防心肌梗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站姿还会影响人的精神,站立时重心在脚跟的人身体不容易发力,生活态度消极、容易悲观;重心在前脚掌的人全身过于紧张,做事容易冲动。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
剪去神经干的所有分支侧支;尽量把神经干周围的结 缔组织剔干净(但切勿损伤神经干),结扎坐骨神经 干的脊柱端及胫、腓神经的足端;在靠近趾部处剪断 神经游离神经干。将制备好的神经标本放入任氏液中 稳定5min。
2.Pclab系统的软硬件设置:
⑴标准配置 ⑵实验模板选择 ⑶导线及器材连接:根据实验界面,用信号输入线把
Pclab硬件相应的采样通道与神经屏蔽盒的两对记录 电极连接起来,用刺激输出线把Pclab硬件的“刺激输 出”与神经屏蔽盒的刺激电极连接起来。 ⑷预采样:点击“刺激”,若观察到刺激电流的波形, 表明刺激器能正常发放电刺激。
3.放置标本:
⑴用浸有任氏液的棉球擦拭神经屏蔽盒上的电极,标 本盒内放置一块湿润的滤纸片,以防标本干燥。
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分别置于正常完整的神经干表面,当神经干 的一端兴奋之后,兴奋波会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r1-r1’), 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相动作电位。
如将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麻醉或损伤,兴奋波只能通过第一 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至第二个引导电极,故只能记录到一个方 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坐骨神经-腓肠肌_图文_图文.ppt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3. 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和记录肌肉收缩
的方法; 4.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之间的关系; 5. 掌握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最大(适)刺
实验步骤
8. 进入PcLab实验内容 9. 连接刺激输出线、肌槽、张力换能器、万
能支架 10.设定刺激参数,预采样。 11.放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测定 11.保存和打印实验结果

腓骨肌皮瓣[技巧]

腓骨肌皮瓣[技巧]

英文参考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肌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血管化游离腓骨骨肌瓣移植下颌骨重建术;吻合血管的腓骨肌瓣游离移植下颌骨重建术76.4109前面则朝向外。

腓骨后面的屈长肌(宽约折裂,可塑下颌的外形;⑥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骨肌皮复合瓣、骨皮瓣、骨肌瓣或单纯骨瓣;其主要缺点是:①腓骨的高度不足;②对供区的损伤较大。

[返回]相关解剖1.腓骨及皮肤的血液供应腓骨的血供除腓骨头由膝下外动脉和腘动脉等发出第一弓状动脉供血外,全部均由腓动脉发出的滋养动脉和弓状动脉骨膜支供血。

小腿外侧皮肤由弓状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皮支和肌皮动脉穿支供应(图10.4.3.6.6.9-1)。

肌间隔皮支是弓状动脉直接进入小腿后肌间隔的延续,再分支至皮肤;肌皮动脉穿支是弓状动脉在屈长肌或比目鱼肌的腓骨起点附近穿入后至邻近皮肤的肌皮动脉。

根据小腿后外侧皮肤墨汁灌注透明观察,可清楚地看到肌间隔皮支及肌皮动脉穿支发出纵行分支于皮下沿腓肠外侧皮神经呈纵行吻合,也向前、后分支到邻近皮肤。

2.屈长肌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屈长肌在距腓骨头7.6±2.1cm处起于腓骨后面,肌腹长23.3±3.2cm,中部宽2.8±0.4cm,厚7.3±2.0mm。

该肌全部由腓动脉供血,除弓状动脉分支至屈长肌外,直接由腓动脉发出至该肌的动脉有4~6支,其中最粗的一支外径为0.8±0.3mm;屈长肌由胫神经发出的屈长肌支支配。

3.腓骨长肌的血供和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肌腹的上1/3由胫前动脉分支供应,下2/3由腓浅动脉供应。

还有来自腓动脉的弓状动脉的分支补充。

该肌的神经支配分散,分别由腓总神经的直接分支和腓浅神经支配。

4.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由腓总神经在距腓骨头上方7.1±1.8 cm处发出,无损伤性分离4.5±2.3cm。

于腘窝浅层渐斜向下外,在腓骨头平面的后方3.3±0.7cm处下行至小腿外侧,布于小腿上半或上2/3的皮肤;腓肠神经由89%的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合成处在腓骨头下方的17.8±4.4cm,沿途发出2~3支,布于小腿下半或下1/3的皮肤。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膝前皮肤缺损我院自2000~2008年应用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膝前,修复膝前皮肤缺损1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24岁(17~46岁),左膝6例,右膝4例。

伤因:车祸5例,井下砸伤4例,烧伤1例。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按受区缺损面积,一般放大20%至30%,划出供区小腿皮肤范围,供区最大切取面的前缘可达胫骨内侧,后缘不超过小腿中线,上界达腘窝,下至小腿中下1/3为止[1]。

先作腘窝部切口,切开皮肤后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及腓肠内侧皮神经,切开深筋膜,找到腘窝部的血管神经,显露腓肠肌内侧头,分离腓肠动静脉纵行切开小腿后中线皮肤、筋膜,钝性分离腓肠肌内侧头与其深面比目鱼肌之间的间隙,作小腿中下1/ 3后侧横切口,一起切开皮肤和肌肉然后作皮瓣的前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和肌肉时暂时缝合皮肤和筋膜,防止两者分离而损伤肌皮血管,然后从上而下分离腓肠肌与其深面比目鱼肌间隙至腓肠肌内侧头,保护血管、神经蒂,供区创面如较小可直接缝合,大的可以游离皮片移植覆盖,将所取肌皮瓣通过膝关节内侧皮下隧道送至膝前,受区创面清创后作覆盖移植。

2 结果6例一期行带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3例二期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所有皮瓣均成活,1例术后有轻度感染,经换药治疗后愈合。

3 讨论腓肠肌内侧头比较粗大且起点高,起于股骨内侧髁的后面,其血液供应来自腘动脉发出的腓肠肌内侧动脉,膝前皮肤缺损,如缺损不大,可以通过局部皮肤转移来获得覆盖,由于膝前周围软组织少,且因膝关节的伸屈活动要求皮肤移动性大,应用交腿皮瓣或带血管蒂皮瓣,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覆盖,但交腿皮瓣需双下肢固定3—4周,极不方便,带血管蒂皮瓣需牺牲患肢一组血管,且技术要求高,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可以不受常规皮瓣那样长宽比例的限制,可轴向转移,不易引起血管受压,无需缝合血管,手术操作简单,由于肌皮瓣带血管蒂故成活率高。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课件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游离皮瓣及肌皮瓣课件

用于修复创伤性皮肤缺损, 如烧伤、撕脱伤等。
肿瘤切除
用于切除头颈部和四肢等部 位的肿瘤,恢复患者的功能 和外形。
重建整容
用于重建面部、胸部和乳腺 等部位的缺损,提升患者的 生活质量。
肌皮瓣的定义
肌皮瓣是以肌肉为主的游离组织瓣。
常用的肌皮瓣种类
1 腓肠肌皮瓣
适用于下肢瘢痕、恶性肿瘤等。
张树明主任授课骨科常用 游离皮瓣及肌皮瓣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骨科常用的游离皮瓣及肌皮瓣,包括定义、种类、解剖特点、 应用领域以及应用技巧。欢迎学习!
游离皮瓣的定义
游离皮瓣是一种手术技术,通过移植自体组织的方法,将含有血供的皮肤和 其下的组织从供区移植到受区,用于修复创伤、切除肿瘤、重建缺损等。
2 臀中肌皮瓣
适用于骨盆恶性肿瘤、腰背部重建等。
肌皮瓣的应用技巧
1
手术设计
2
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确定瓣片的切
取位置和大小。
3
术前评估
评估供区和受区的血供情况,确定合 适的瓣片。
血管吻合
进行瓣片的供区和受区的血管吻合, 确保血液循环通畅。
常用的游离皮瓣种类
背阔肌皮瓣
适用于胸廓骨坏死、肩胛骨缺损等。
下肢游离肌皮瓣
适用于四肢缺损、皮肤瘢痕等。
背阔肌皮内乙瓣
适用于颌骨骨坏死、乳突炎等。
股前皮瓣
适用于会阴部重建、手指缺损等。
游离皮瓣的解剖特点
游离皮瓣具有多个血管和神经的完整结构,供区和受区的血管和神经可以进行血管吻合和神经吻合,提 高了移植组织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皮瓣,切断基部皮肤和腓 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沿纵轴 方向推进修复小腿远侧创面。然后将切断的腓肠肌内侧 头向近侧略加牵拉,缝合固定于附近的软组织上,以减 少血管蒂牵拉。术后屈膝30°-45°,固定3周。
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9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6岁,半年前因外伤致胫骨远端骨不连,局 部有4.5cm×12cm大小贴骨瘢痕。
22
23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4岁,7岁时患右胫骨急性骨髓炎,久治不 愈,反复发作,胫骨外露,局部广泛瘢痕。
24
双蒂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骨骨髓炎
25
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
• 皮瓣切取后沿纵轴方向向远侧推进,用于修复小腿远端 创面。
26
• 皮瓣设计 为增加皮瓣切取的长度,以覆盖小腿远端创 面。设计时可将皮瓣长宽各增加2cm,即皮瓣后缘超过 后中线2cm,下端达内踝上3cm与创面近侧缘相连。
6
手术方法
• 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要,采用不同 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疗。主要手术形式有:⑴全 蒂腓肠肌肌皮瓣;⑵岛状腓肠肌肌皮瓣;⑶双蒂肌皮瓣; ⑷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⑸内外侧腓肠肌联合皮瓣; ⑹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
7
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 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管蒂不显露, 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 腿中、上部创面。
10
11
典型病例
• 患者男,29岁,2年前右小腿外伤致胫腓骨中下段开放 性骨折,现胫前软组织大片瘢痕,伴有窦道形成,创面 范围6cm×9cm。
12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13
岛状腓肠肌肌皮瓣
• 切断或切除皮瓣基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肌筋膜岛状 皮瓣,可向膝上转移。若同时切断腓肠肌股骨附着部, 形成血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则旋转度更大,转移方便, 用于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
2
应用解剖
• 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以内外侧头起于股骨 内外髁后方。二肌腹下行至小腿中部与比目鱼肌 腱膜合成跟腱。腓肠肌内外侧滋养动脉位于膝关 节水平,分别起于腘动脉内外侧。再分出肌皮穿 支进入皮下组织,供应该肌及其表面皮肤。临床 上可以形成内外两个独立的肌皮瓣。内侧头肌皮 瓣切取范围上自腘窝中部,下至内踝5cm,前至 胫骨内侧缘,后至小腿正中线。外侧头肌皮瓣范 围较小,外侧至腓骨缘,远侧至外踝上10cm。
30
内侧腓肠肌推进皮瓣修复小腿远侧 创面
31
内外侧腓肠肌联合肌皮瓣
• 将内外侧腓肠肌一起切取,形成内外侧联合肌皮瓣,可 显著增加肌皮瓣切取范围,皮瓣远端可达踝部,主要用 于修复跟腱部软组织缺损。
32
• 皮瓣设计 皮瓣上部位于腘窝下方,两侧到胫骨内缘 和腓骨外缘,下端至跟腱创面近侧缘。
33
• 手术步骤 先做皮瓣上方内侧切口,将内侧腓肠肌自 胫骨内侧缘切下,寻找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隙,将其钝 性分开,由近向远、由内向外做皮瓣外侧和远侧切口。 将皮瓣掀起,切断腓肠肌内外侧头股骨附着部,形成血 管神经蒂岛状肌皮瓣,向远侧呈V-Y推进。其中腓肠肌 腱性部分推进后修复跟腱缺损,皮肤部分覆盖创面。
腓肠肌肌皮瓣
1
定义
• 腓肠肌肌皮瓣是以腓肠血管为蒂的组织瓣,包括两个不 同的肌皮瓣,即内侧腓肠肌肌皮瓣和外侧腓肠肌肌皮瓣。 两者基本相似,但又各有特点。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较长, 是修复小腿软组织损伤最常用的肌皮瓣。外侧腓肠肌肌 皮瓣修复范围较小,修复小腿的前区或侧区。腓肠肌是 小腿三头肌之一,主要功能是跖屈踝关节。切取一侧腓 肠肌对小腿功能影响不大,因供区需要植皮,术后小腿 留有瘢痕,影响外观。
8
• 皮瓣设计 以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为例, 皮瓣基部位于小腿后上方,后缘位于小腿后正中线,前 缘与创缘边缘相连,其中无正常组织间隔,按创面大小 画出皮瓣轮廓,皮瓣远端应超过创面远端水平线3cm5cm,使其移位后能无张力覆盖创面。
9
• 手术步骤 手术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切取内侧腓肠肌肌皮瓣,患者取患侧卧位。(外 侧肌皮瓣取健侧卧位,双侧肌皮瓣取俯卧位。) 在腘窝处作皮瓣后切口,切开深筋膜,在小腿后 正中线找到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将两者牵向外 侧保护。在腓肠肌两头之间钝性分离,找到腓肠 肌内侧头与比目鱼肌间隙。该间隙为疏松结缔组 织,用手指轻易将两者分开,然后依次做前及远 侧切口。基部皮肤及肌肉不需切断,皮瓣掀起后, 向前移位覆盖胫前创面,供区创面用中厚皮片修
• 皮瓣设计 以设计内侧腓肠肌双蒂肌皮瓣修复胫前创面 为例,皮瓣前缘位于胫骨内缘,并与创面相连;后缘位 于小腿后正中线,皮瓣远端向前斜行至内踝上方,保留 内踝前方宽约4.0cm皮肤不予切断,形成皮瓣远侧蒂部。
21
• 手术步骤 近侧肌皮瓣切取方法同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远侧皮瓣切取时,切口在跟腱内侧,注意勿损伤屈肌支 持带及胫后血管神经束,待皮瓣游离后向前移位覆盖胫 前创面。皮瓣近侧基部的皮肤切断与否,视需要而定, 若向前推移范围小者,基部皮肤不需切断;若推移范围 较大者,则可切断基部皮肤和腓肠肌内侧头股骨附着部, 仅保留血管蒂,可增加皮瓣的前移距离。
14
• 皮瓣设计 先标明腘窝横线内或外侧半中点,此为皮 瓣旋转轴,从该点至皮瓣最远端距离,应大于至创面最 远端距离,根据创面大小、形状画出皮瓣轮廓。
15
• 手术步骤 皮瓣切取方法同全蒂腓肠肌肌皮瓣。切断 基部皮肤,游离腓肠肌至股骨附着部,必要时将该肌在 靠股骨附着处切断,皮瓣向上旋转,直接或通过皮下隧 道转移修复膝及大腿下部创面。
3
4
5
适应证
• 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 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 • 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 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 • 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 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 • 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 织缺损者。 • 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 腱及创面者。
16
17
典型病例
• 患者男性,24岁,右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9年,膝上窦 道久治不愈,大腿前下方形成广泛瘢痕。
18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膝上转移修复股 骨骨髓炎
19
双蒂肌皮瓣
• 肌皮瓣远侧皮肤保留一定宽度不予切断,可增加皮瓣远 端血运,延长皮瓣长度,但限制皮瓣移动度,主要用于 修复小腿远端创面。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