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合集下载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在修复大转子褥疮中的应用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在修复大转子褥疮中的应用

从血管蒂至皮瓣最远端的距离应大于到创面最远端 c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1 . 9例, 1 例、 3例; 男 6 女 源自龄 4 缘 2 m, 8~
7 4岁, 平均 5. 91岁。 病程 3 个月~8 平均 2 个月。 年, 8 其
中 1 例为单侧, 8 左侧 l 例, 2 右侧 6 1 例, 例为双侧。 引起褥疮 的原因: 外伤性截瘫3 脑血栓后遗症1 例 , 例, 老年性痴呆 5
1 资料与方法
升支血管穿入点, 即为血管蒂的位置。 在髂嵴上 2 m至膝上 c
5 m 的范围内设计皮瓣, c 皮瓣前后界可超过阔筋膜张肌肌 2 m, 按创面大小和形状绘出皮瓣轮廓; c 在皮瓣前上方做切 口, 先找出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的间隙, 再标记血管蒂的位 置, 仔细寻找穿过该间隙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束, 向后
1 褥疮均为3 溃疡创面深达骨质并合并感染。 例。 度, 合并高
c 最大 8 mX1 t 。 m, c 2i n
牵开阔筋膜张肌前缘, 在其深面找出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血管 肪组织, 按设计好皮瓣的形状切开皮瓣的远端, 游离出髂胫
束并在超过皮瓣 3 m处切断髂胫柬, ~5 c 以便转移修复创面 时返折填塞褥疮底部, 最后切取皮瓣的后缘和上缘, 在切取 皮瓣的过程中及时将皮瓣、 筋膜和肌缘做暂时性固定, 防止
乔跃兵等l 的临床解剖学的研究 , 04 1 s ] 自20 年 月至 20 年 08
肌肌皮瓣皮瓣填塞准备一个健康的基底。 根据受区组织缺损
范围设计皮瓣, 术前用血流多普勒探测仪探明旋股外侧动脉
9 月采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创 1 例, 9 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
[] 罗先 正. 锁髓 内钉 治疗 四肢 骨 折 的进 展 口] 中华 骨 1 带 .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背阔肌肌皮瓣及前沿的探讨ppt课件
Wang在鼠的背阔肌游离移植实验中发现进行全身或局部预热处 理者,其皮肤与肌肉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这与预热后诱导增加的 HSP(heat shock protein)保护作用有关。
背阔肌相关研究新近展(二)
Gherardini研究发现calcitonin gene-regulated peptide (CGRP) 能够增加肌皮瓣中血流量,延迟岛状皮瓣中的无逆流现 象,其 主要效应:舒张血管,对微循环溶拴抗炎作用;防治组织 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皮瓣成活。
5区:髂骨上脂肪区,位于髂嵴上方,是背阔肌下缘的 延续
扩大背阔肌肌皮瓣的分区
1 皮瓣与背阔肌之间的脂肪区 2 去除皮肤的背阔肌肌皮瓣表面脂肪区 3 肩胛脂肪区 4 背阔肌前脂肪区 5 髂骨上脂肪区
扩大背阔肌分区图示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
背阔肌肌皮瓣是全身应用最为广泛的皮瓣之一, 可作为带蒂或游离肌皮瓣或肌瓣、骨肌瓣等用于修复 头颈、面部、口腔、颅底、四肢、躯干等几乎全身各 部位的外伤或肿瘤根治术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 及重建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正常形态。
背阔肌肌皮瓣 及前沿的探讨
概述——解剖(一)
位置:肩胛骨下方 大小:长约30cm,宽约20cm,厚0.8cm 起始:T7—12及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髂嵴后部,以
4个肌齿起自下4对肋骨的外面。斜向外上止于 肱骨上端的小结节嵴。起自下位肋骨的肌纤维, 以3个或4个肌齿与腹外斜肌相交错,上方的起 始部有一小部分被斜方肌覆盖。
背阔肌的临床应用——四肢
➢ 四肢外伤后大面积创伤及软组织缺损 ➢ 重建同侧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屈肘伸肘功能 ➢ 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产瘫患儿屈肘功能 ➢ 替换瘫痪三角肌重建肩外展功能 ➢ 背➢ 修复胸腰段脊髓脊膜膨出 ➢ 胸壁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修复 ➢ 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二期再造乳房 ➢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的修复 ➢ Poland综合症(胸大肌缺损并指综合症) ➢ 褥疮及骶尾部创伤的修复 ➢ 慢性脓胸空腔的充填修复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在修复大转子褥疮中的应用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在修复大转子褥疮中的应用

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在修复大转子褥疮中的应用罗小庆,张绍海,唐秋华,吴炳生,周如英【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的临床成效。

方式采纳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19 例,男16 例,女3 例,年龄48~74 岁,平均岁。

供区全数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0 cm×24 cm,最小为8 cm×16 cm。

结果全数肌皮瓣成活,15 例肌皮瓣一期愈合,4 例肌皮瓣与创面愈合不良,经换药4~6周伤口愈合。

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刻10~29个月,平均14个月。

皮瓣颜色、质地好,未有再次压疮的发生,患者明显减轻了痛楚,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疮方式靠得住,转移方便,组织供给量大,临床医治成效好。

【关键词】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褥疮;转移;修复股骨大转子部褥疮常常深达骨质且归并感染,患者常长期卧床,多归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症,且患者手术耐受性差,在医治上仍较困难。

临床上常应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1,2],但时有皮瓣血运障碍的发生[3],咱们依照王忠信[4]、乔跃兵等[5]的临床解剖学的研究,自2004年1月至2020年9月采纳阔筋膜张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大转子褥创19 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本组病例19 例,男16 例、女3 例;年龄48~74 岁,平均岁。

病程3个月~8年,平均28个月。

其中18 例为单侧,左侧12 例,右边6 例,1 例为双侧。

引发褥疮的缘故:外伤性截瘫3 例,脑血栓后遗症15 例,老年性痴呆1 例。

褥疮均为3度,溃疡创面深达骨质并归并感染。

归并高血压4 例,糖尿病1 例,骨髓炎1 例。

创面面积最小6 cm×6 cm,最大8 cm×12 cm。

手术方式术前进行营养和支持医治7~14 d,创面换药引流,去除坏死组织。

利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纠正高血压,操纵血糖,做好心理辅导。

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徐传达课件

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徐传达课件

手术技巧提升
针对手术操作中的难点 和关键点,加强技术培 训和经验交流,提高手 术成功率。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 股前外侧皮瓣的研究和 应用。
对临床应用的展望与建议
1 2
严格适应症选择
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股前外侧皮瓣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个体化治疗方案
优化皮瓣设计
根据受区组织缺损情况,优化皮瓣设计,提高皮瓣移植后的外观和 功能恢复效果。
血管蒂保护
加强血管蒂的保护,减少血管蒂扭曲和损伤,确保皮瓣血供。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股前外侧皮瓣的发展前景
扩大应用范围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股前 外侧皮瓣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 扩大,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
03
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 应用研究
股前外侧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
修复面部畸形
01
股前外侧皮瓣因其质地、颜色与面部皮肤相近,常用于修复面
部畸形,如唇裂、鼻畸形等。
重建乳房
02
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乳房重建,股前外侧皮瓣可提供良好的
组织供区,重建乳房形态。
软组织缺损修复
03
股前外侧皮瓣可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缺损,如创伤
股前外侧皮瓣的缺点
损伤大
股前外侧皮瓣需要切取部分大腿肌肉,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恢 复时间较长。
术后臃肿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可能出现臃肿现象,影响外观。
血管蒂扭曲
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蒂较长的情况下,易发生扭曲,影响皮瓣 血供。
股前外侧皮瓣的改进方向
减少供区损伤
通过改进手术技巧和手术器械,减少供区损伤,减轻患者术后恢 复负担。

解剖列车第13讲笔记整理(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

解剖列车第13讲笔记整理(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

解剖列车第13讲笔记整理(髂胫束和阔筋膜张肌)上次课程回顾:上节课学习了腓骨肌群,特别是在调整高低肩中腓骨肌群要重视。

腓骨肌群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三腓骨肌。

本次课程内容:131~133页什么叫髂胫束?阔筋膜张肌的意义有哪些?腓骨的触摸:先去找胫骨粗隆纤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肌纤维都被筋膜包里,表面又形成了一层筋膜,层峦叠嶂。

阔筋膜属于大腿的深筋膜,在人体近侧端和外侧端非常厚,所以阔筋膜向外侧增厚形成了人人熟悉的髂胫束。

阔筋膜向上增厚之后分别延续到了前面的阔筋膜张肌和后面的臀大肌,这两个肌肉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附着点。

阔筋膜张肌,臀大肌,骼胫束,阔筋膜,到底是怎么的关系?阔筋膜的意义是什么?阔筋膜在大腿根很厚,但在大腿根部的后面(臀大肌偏下部位)非常薄了,但到膝盖的地方开始增厚,如下图箭头处:粉色箭头是阔筋膜较薄处,黑色箭头是阔筋膜较厚处,绿色箭头是阔筋膜较厚处。

想了解髂胫束必须了解阔筋膜,想了解阔筋膜必须知道阔筋膜就是包里大一个肌群一个肌肉,肌群是外展肌群(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四大金刚肌),同时又连带股外侧肌。

为什么股外侧肌和髂胫束联系紧密?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因为股外侧肌筋膜走到膝关节时和髂胫束结合了,到最后融为一体。

走到了膝关节前外侧。

所以,处理髂胫束不要忘记股外侧肌的处理和髋外展肌群的处理。

不要单滚髂胫束,它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大关节之间,建议沿着单一方向滚,髂胫束走着走着就偏前了,从膝关节向髋关节单一方向来滚。

还可视髂胫束为一个简单的张拉整体结构。

如:直腰伸髋(伸懒腰)时,在下方股外侧肌收缩(稳定膝)的杠杆助力作用下,它能够移除身体直接压于股骨颈上的部分压力。

所以说,股外侧肌太重要。

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是真正稳定膝关节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肌肉。

在股骨大转子上方,体侧线继续变宽,并汇入了三块肌绊倒,胫束,它好比是这些肌群的纽带。

髂胫束操作方法:133页。

髂胫束因为很结实,所以很难延展开。

头颈主要皮瓣的解剖

头颈主要皮瓣的解剖
52
2.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皮瓣
皮瓣设计 以耳后皱襞为轴设计皮瓣,皮 瓣近端在上,远端在下,范围 包括耳廓背面,耳后无毛区皮 肤及颞浅血管在内的筋膜血管 蒂。皮瓣的血供由颞浅动脉的 分支与耳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支 提供。为保证皮瓣的血供,使 颞浅血管的顶支连于皮瓣上。 皮瓣血供蒂的下界可分离到颧 弓,轴心位于颧弓或外耳道水 平处,皮瓣可旋转360度,其 半径可达10~14cm。
23
2)肌肉大于皮肤:用于皮肤缺损范围小,而 深部组织缺损范围大的组织修复,其中超出 皮肤部分的肌瓣填塞死腔,皮肤覆盖创面。 另外在肌瓣移位行功能重建时,也常带一小 块菱形皮肤,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便于肌 瓣滑动。
24
3)肌肉小于皮肤:用于修复以皮肤缺损为主的 创面。皮肤超出肌肉范围主要位于肌腹两侧, 而不是在肌肉末端以远,设计时应注意。
有4种类型: 1)肌肉皮肤蒂肌皮瓣; 2)肌肉皮下蒂肌皮瓣; 3)肌肉蒂肌皮瓣; 4)血供神经蒂岛状肌皮瓣
18
1)肌肉皮肤蒂肌皮瓣:形成肌皮瓣时,不切断 基部皮肤和肌肉。肌皮瓣的皮肤不仅有来自肌 肉的血供,而且接受来自皮瓣蒂部的皮肤的血 供,形成双重血供的肌皮瓣,血供更加稳定, 但是皮瓣旋转弧较小。
45
颞 浅 血 供 蒂 岛 状 头 皮 瓣 修 复 眉 毛 缺 损
46
47
(三)耳后皮瓣
耳后动脉的应用解剖:出现率恒 定,89.6%在下颌角平面上方 19.2mm处起自颈外动脉,其余 起自枕动脉。在乳突前方上升, 分为枕支和耳支,分布面积 26cm2,耳后静脉:出现率91% ,无大干者15%,与动脉密切伴 行者51.7%。
25
(三)组织瓣的设计
设计是否合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以皮瓣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1.皮瓣设计中的“点”、“线”、“面”、“弧” 1)“点”:指皮瓣旋转的轴点,即皮瓣血管蒂的位置,也是 皮瓣动脉干的起点,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皮瓣切取后围绕轴 点旋转来修复受区缺损。某些皮瓣的营养血管,可分别在皮 瓣远近两端形成轴点,使皮瓣可向不同方向转移。 2)“线”:指皮瓣设计的轴心线,即皮瓣的中心线,如轴型 皮瓣轴心血管行走的体表投影线或肌皮瓣肌肉部分的纵轴线。 3)“面”:指轴心血管供养皮瓣的范围,也是皮瓣切取的最 大范围,超过此范围可致皮瓣部分坏死;还指解剖游离平面 (即皮瓣掀起的层次) 4)“弧”:指皮瓣的旋转弧。皮瓣围绕轴点旋转时,远端所 能到达的位置。旋转弧为转移皮瓣的覆盖范围。

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阔筋膜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采 用 阔筋 膜 张肌 皮 瓣游 离移 植修 复 。

脉, 伴行静脉与胫前静 脉及大 隐静 脉吻合 , 外侧皮 神经 与腓 股
浅神经吻台 , 损肌腱 以阔 筋膜张 肌修剪 成 条索状予 以修复 , 缺
供 区直接缝 合 , 皮瓣全 部成活 , 】 随访 , 区愈台好 , 区 经 年 供 受
胸 脐 皮 瓣 的 解 剖 研 究 与临 床
三 、 术 的 时 机 手
应用 . 中华 微 外 科 杂 志 , 8 .O 1 1 7 1 :2 9 9—1I 3 赵 雁 , 达 德 . . 脐 皮 瓣 在 阴 肢 创 伤 修 复 中 的 潘 等 胸 中华 显微 外 科 杂 志 ,99 2 ( 刊 )6 6 . 19 ,2增 :7— 8 皮 瓣 移 植 修 复 组 织 缺 损 临 床

合 , 区石膏 固定 4 , 受 周 去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
二 、 果 三结
本组 l , 6例 术后 伤 口一 期 愈 台 , 植 皮 瓣 全 部 存 活 , 访 6 移 随 个月 ~ 3年 . 伤肢 外形 功 能恢 复 满 意 。 典 型 病 例 : 者 , ,4岁 , 捻 挫 撕 脱 伤 后 致 右 足 背 皮 肤 患 男 2 因 软 组 织 缺 损 约 2 m ×1 n, 1c 0Cl即在 硬 膜 外 麻 醉 下 游 离 右 阔 荫 膜
外形监功能恢复满意。

下术 方 法
采用 连 续 硬 膜 外麻 醉 . 对 伤 肢 进 行 彻 底 清 创 . 密 止 血 , 先 严
找出足背动 脉俘行静脉监腓 浅神经 于以标记 , 修整缺损 之肌腱
备 J 按 『 肢 缺 损 而 秘 . 同 侧股 前 外 侧 设 计切 取 皮 瓣 , 离 般 , ) ' 以 分 自肌 与股 外 恻 肌 肌 问 隙 , 露 旋 股 外 侧 血 管 横 支 降 支 , 计 切 暴 设 取皮 瓣 边 , 深 荫 膜 层 在 阔 筋 膜 下 分 离 , 留阔 筋 膜 和 保 护 沿 保 皮支血 竹; 剖旋股外 侧血管分 支 解 横 支及 降 支 , 时 注 意 保 同 足 踝 部 因 软 组 织 少 , 运 差 , 伤 后 易 发 生 骨 外 露 组 织 缺 血 创 损 , 去 的修 复 方 法较 多 需 要 作 _ 期 手术 。 随 着 显 微 外 科 的 发 过 二 展 , 用皮 瓣 进行 修复 已取 得 良 好 的 临 床 效 果 l3:同 样 . 用 应 1l . 采 阔荫膜张肌皮瓣进行修复 . 由于 其 血运 丰 富 . 感 染 力强 . 织 抗 组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3题-无答案60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3题-无答案60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普通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32)(总分98.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患儿,男孩,7个月,患有右小耳畸形,左耳完全正常。

下列哪种处理最为适宜A. 立即行耳再造术B. 1岁置入骨传导听力辅助装置C. 4岁时植入硅橡胶耳支架D. 4岁时行外耳道成形术E. 6岁时可行自体肋软骨耳再造术2. 当吻合血管时,两吻合口血管直径不等(1:2)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 借助于套管选用套管吻合法B. 可选用套入缝合吻合法C. 借助于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D. 将较小口径血管切成斜面,采用斜面增径吻合法E. 采用等弧度吻合法3. 有关阔筋膜张肌肌皮瓣顺行切取,以下哪项是恰当的A. 在髂嵴下6~9cm分离出横过该间隙的阔筋膜张肌血管蒂B. 在肌皮瓣前内侧做纵形皮肤切口,找出阔筋膜张肌与股直肌外侧缘之间隙C. 再切断肌皮瓣的远端和后缘,深达阔筋膜深层D. 如要获得旋转角度,需切开近端肌肉,分开该肌皮瓣与臀小肌的间隙,形成仅有血管蒂相连的岛状肌皮瓣E. 保留肌皮瓣感觉,切断近端肌肉皮肤蒂时,分离出股外侧皮神经及胸10外侧神经皮支4. 瘢痕疙瘩罕见发生的部位是A. 下颌B. 耳廓C. 肩三角肌部D. 上颌部E. 足跖部5. 有关肘部瘢痕组织切除游离植皮的手术方法,以下哪项是恰当的A. 切除僵硬的瘢痕后,创面可能遗留一层较薄的瘢痕组织,要仔细剥离除去,以减少手术出血与后期挛缩B. 切口的深度要以刚刚触及皮下脂肪层为宜,以防深部的神经与血管外露C. 创缘两侧做辅助切口,使其成锯齿形,达到尽量伸展,并能防止植皮后继续挛缩D. 瘢痕切除后所形成的创面,可用中厚皮片修复E. 包扎后肘部可用石膏托固定于微屈曲位6. 关于睑黄斑瘤,以下哪项是恰当的A. 好发于近内眦部的皮肤上B. 多见于中年妇女C. 常两侧对称发生D. 无自觉症状,也不影响功能E. 手术切除后不复发,也不会有新生病变出现7. 面部皱纹的化学剥脱术治疗常用于什么部位A. 面颊部B. 前额部皱纹C. 颈部D. 眶周和口周细小皱纹E. 颧部、鼻唇沟处细小皱纹8. 翼外肌由以下哪条神经支配A. 三叉神经下颌支前股的分支B. 颞深神经的分支C. 上牙槽后神经的分支D. 下颌神经下颌支后股的分支E. 以上都不正确9. 先天性小耳的全耳廓再造一般认为几岁即可进行修复A. 6~7岁B. 5~6岁C. 4~5岁D. 7~8岁E. 8~9岁10. 掀起额冠状皮瓣的颞部过程中,在分离下列哪一层次时面神经的额支最易受到损伤A. 在眶缘的上方B. 在颞浅筋膜的深方C. 在颧弓的深方D. 在皮下组织中E. 在颞浅脂肪垫内11. 乳腺癌根治术加放射治疗术后13年,一位66岁妇女在其乳腺部位有一经久不愈的创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表性胃炎,表明Hp 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类型胃粘膜病变中,随着病变的加重,Hp 感染率逐渐升高,因此说明Hp 感染可能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1:Hp 在CSG 中的表达(×1000)图2:Hp 在GC 中的表达(×1000)图3:p 53在CSG 中的表达(×200)图4:p 53在GC 中的表达(×200)3.2 p 53与胃癌 p 53基因为抑癌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分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

野生型p 53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过度增殖,诱导凋亡,协调细胞凋亡与增殖速度,修复损伤的DNA 或通过凋亡清除DNA 异常的细胞,以防止细胞的异常蓄积和恶性转化[4]。

p 53基因突变后表达的突变型p 53则失去抑制细胞增殖、启动DNA 修复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导致细胞增殖过度、凋亡减少及异常细胞蓄积和转化。

p 53基因与p 53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是一致的。

野生型p 53基因蛋白半衰期极短,易水解,难以检测。

而突变型p 53基因蛋白半衰期较长,不易水解,可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 。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显示,随着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非典性增生→胃癌病变的进一步发展,p 53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强,于胃癌中的表达最强。

p 53蛋白的表达在胃癌(GC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 G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1),从而表明突变型p 53基因蛋白与胃癌进展有关。

3.3 Hp 与p 53 在80例胃癌标本中Hp 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p 53阳性表达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 <0.05),这与国内李子俊等人[6]以及刘有恩等人[7]的报道一致,刘认为Hp 感染与p 53阳性率呈正相关,Hp 在p 53基因突变中起促进作用,使其失去抑癌功能,使胃上皮细胞易于向癌细胞转化。

于君等人[8]研究发现Hp 感染阳性组p 21、p 53基因的表达产物均显著高于Hp 阴性组,说明Hp 感染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协同起致癌作用。

【参考文献】[1] Honda S ,Fuji oka T ,Tok ieda M ,et al .D evel opm en t ofH elicobacter pyl o ri induced gastric carcinom a in M ongo liangerbils [J ].Cancer R es ,1998,58:425524299.[2] 范学工,夏华向.幽门螺杆菌感染-基础与临床[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2.[3] 汪荣泉,房殿春,刘为纹,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癌旁组织中M U C I 和M U C 6基因表达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5842587.[4] L ak in ND ,Jack s on SP .R egulati on of p 53in res pon se toDNA dam age [J ].O ncogene ,1999,18(53):764427655.[5] L evi E ,Stryker ST ,R ao M S .p 53P ro tein overexp ressi onin co l o rectal tumo rs from patien ts w ith fam ilial adenom a 2tous po lypo sis :Is it an early o r later even t [J ].AM J Gas 2troen teral ,1996,91(1):11214.[6] 李子俊,林秋雄,聂玉强,等.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增殖及p 53基因表达探讨[J ].临床消化病杂志,1999,11(3):1022104.[7] 刘有恩,路月霞,吕秀美,等.p 53、c 2erbB 2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表达的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0,22(3):2322233.[8] 于君,张锦坤.应用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变的关系[J ].中华消化杂志,1995;15(增刊):28.(收稿日期:2005206217)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乔跃兵,宋成军,杨松鹤,杨振军(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摘要】目的:为临床进行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按局部层次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进行逐层解剖并观测阔筋膜张肌的血管、神经以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

结果:阔筋膜张肌营养血管主要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其神经主要来自于臀上神经的下支,血・8・管和神经行程较恒定,在分离寻找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时,应注意保护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

结论:阔筋膜张肌有自身较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是良好的游离肌皮瓣供区。

【关键词】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应用解剖【中图分类号】R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6879(2006)0120008203 APPL I E D ANAT OMY ON FREE MYOCUTANE OUS F LAP OF THE TENS OR FASC I A LATAQ I A O Yue2bing,SON G Cheng2jun,YAN G Song2he,et al(Cheng d e M ed ical Colleg e,H ebei Cheng d e067000,Ch ina)【ABSTRACT】Objecti ve:To p rovide anatom ical data fo r tran s p lan tati on of the ten s o r fascia lata free m y2 ocutaneous flap in clin ic.M ethods:25adult cadavers(50sides)w ere dissected acco rding to the regi onal layers,the vessels and nerves of the ten s o r fascia lata and the relati on sh i p s bet w een ten s o r fascia lata and its adjacen t structures w ere observed.Results:T he bl ood supp lie of the ten s o r fascia lata m ain ly ste m ed from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 mo ral circum flex artery,and its m ain nerve w as the inferi o r branch of the superi o r gluteal nerve.T he lateral fe mo ral cutaneous nervs should be p ro tected w hen separat2 ing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 mo ral circum flex artery.Conclusi on s:T he ten s o r fascia lata has fairly l onger vessel and nerve supp ly and can be a ideal regi on p roviding free m yocutaneous flap fo r clin ic.【KE Y WOR D S】T en s o r fascia lata;F ree m yocutaneous flap;T ran s p lan tati on;A pp lied anatom y 自应用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治疗小腿及足部溃疡获得成功以来[1~2],有关阔筋膜张肌的研究已有报道[3~5],但数据尚不十分详细、一致,本文作者从阔筋膜张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入手,观测了阔筋膜张肌血管、神经的发出位置、走行、长度、外径、入肌点及其与临近结构的位置关系,获取了相关资料,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详实的解剖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男20具,女5具)标本,按局部解剖层次逐层仔细解剖并观察阔筋膜张肌的血供及神经来源,观测血管、神经的发出位置、走行、长度、入肌点及其与临近结构的位置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神经、血管的外径,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2.1 阔筋膜张肌的血液来源 阔筋膜张肌的主要营养血管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在观测的50侧下肢中,阔筋膜张肌的营养血管有48侧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占96%),有1侧来自于股动脉(占2%), 1侧来自于股深动脉(占2%)。

旋股外侧动脉自股动脉发出后,向外经髂腰肌止点表面进入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在股直肌与股中间肌之间行向外上,于阔筋膜张肌前缘处分为上、下两支进入该肌深面并发分支进入该肌内,血管穿入肌肉的位置在髂前上棘下方65~90mm范围内。

另外,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也有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缘进入其深面,供应其血液,伴行静脉均比同名动脉粗,且多为两条。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上动脉、臀下动脉管径及入肌前长度见表。

表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上动脉、臀下动脉管径及入肌前长度(n=50,单位:mm,xλ±s)血 管起点外径止点外径长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3.2±0.752.1±0.6371.4±4.63臀上动脉阔筋膜张肌支1.2±0.080.36±0.0580.1±5.18臀下动脉阔筋膜张肌支1.0±0.060.33±0.0575.3±4.08 注:血管长度为从起点处到入肌处的长度2.2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股外侧皮神经后支的关系 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15±5.69mm(8~34mm)处穿腹股沟韧带外侧端下缘及缝匠肌起始部或下方入股部,在阔筋膜深面潜行,分为前、后2支,后支越过股直肌上部表面向外下再越过股直肌与阔筋膜张肌交界处并穿出深筋膜进入阔筋膜张肌表面的浅筋膜内,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在髂前上棘下方30~50mm 范围内,后支起始处横径为0.76±0.42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