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

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
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

目前晶体硅光伏电池使用的减反射膜材料是氮化硅,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技术,使氨气和硅烷离子化,沉积在硅片的表面,具有较高的折射率,能起到较好的减反射效果;

早期的光伏电池采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膜作为减反射层。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

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

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减反射膜及镀膜技术简介

时间:2010-08-25 23:13:34 来源:作者:

一、镀减反射膜有什么好处

1.镜面反射

光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产生折射,还会产生反射。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镜片表面一片白光。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影响戴镜者的美观。

2."鬼影"

眼镜光学理论认为眼镜片屈光力会使所视物体在戴镜者的远点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也可以解释为所视物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并聚集于视网膜上,形成像点。但是由于屈光镜片的前后表面的曲率不同,并且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它们之间会产生内反射光。内反射光会在远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

的清晰度和舒适性。

3.眩光

象所有光学系统一样,眼睛并不完美,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圈。因此,二个相邻点的感觉是由二个并列的或多或少重叠的模糊圈产生的。只要二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产生二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二点太接近,那么二个模糊圈会趋向与重合,被误认为是一个点。

对比度可以用来反映这种现象,表达视力的清晰度。对比值必须大于某一确定值(察觉阈,相当于1-2)才能够确保眼睛辨别二个邻近点。

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为:D=(a-b)/(a+b)

其中C为对比度,二个相邻物点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感觉最高值为a,相邻部份的最低值为b。如果对比度C值越高,说明视觉系统对该二点的分辨率越高,感觉越清晰;如果二个物点非常接近,它们的相邻部分的最低值比较接近于最高值,则C值低,说明视觉系统对该二点感到不清晰,或不能清晰分辨。

让我们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产:夜晚,一位戴眼镜的驾车者清晰地看见对面远处有二辆自行车正冲着他的车骑过来。此时,尾随其后的汽车的前灯在驾车者镜片后表面上产生反射:该反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增加了二个被观察点的强度(自行车车灯)。所以,a段和b 段的长度增加,即然分母(a+b)增加,而分子(a-b)保持不变,于是就引起了C值的减少。对比减小的结果会令驾驶员最初产生的存在二个骑车人的感觉重合成为单一的像,就好比区分它们的角度被突然减小!

4.透过量

反射光占入射光的百分比取决于镜片材料的折射率,可通过反射量的公式进行计算。

反射量公式:R=(n-1)平方/(n+1)平方

R:镜片的单面反射量n:镜片材料的折射率

例如普通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为1.50,反射光R=(1.50-1)平方/(1.50+1)平方=0.04=4%。

镜片有两个表面,如果R1为镜片前表面的量,R2为镜片后表面的反射量,则镜片的总反射量R=R1+R2。(计算R2的反射量时,入射光为100%-R1)。镜片的透光量T=100%-R1-R2。

由此可见,高折射率的镜片如果没有减反射膜,反射光会对戴镜者带来的不适感比较强烈。

二、原理

减反射膜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为基础的。二个振幅相同,波长相同的光波叠加,那么光波的振幅增强;如果二个光波原由相同,波程相差,如果这二个光波叠加,那么互相抵消了。减反射膜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镜片的表面镀上减反射膜,使得膜层前后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互相干扰,从而抵消了反射光,达到减反射的效果。

1.振幅条件

膜层材料的折射率必须等于镜片片基材料折射率的平方根。

减反射膜第3章减反射原理和减反射技术

3.1硅材料的光学特性

晶体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决定晶体硅

太阳电池极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太阳电

池制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3.1.1

光在硅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照射到硅片表面的光遵守光的反射、折

射定律。如图3.1所示,表面平整的硅片放

置在空气中,有一束强度为的光照射前表

面时,将在入射点O发生反射和折射。以表

示反射光强度,表示折射光强度。这时入

射角等于反射角,并且

(3-1)

图3-2 光在半导体薄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图3-3 计算表面反射的二维模型

Fig 3-2 Light reflection, infraction and

Fig 3-3 2D model for surface reflection transition on semiconductor sheet. calculate.

式中为入射光进入硅中的折射角,、分别为空气及硅中的光速,、分别为空气及硅的折射率,为真空中的光速。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该媒质

中的光速之比。

在硅片内的另一个表面以角度发生入射及反射,反射光强度以表示,强度为的光在点沿与法线成角度的方向透射出后表面。

定义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为反射率,以表示;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为透射率,以表示。当介质材料对光没有吸收时,。半导体材料对光有吸收作用,因此,还要考虑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光垂直入射到硅片表面时,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3-2)

当入射角为时,折射角为,则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3-3)

一般说来,折射率大的材料,其反射率也较大。太阳电池用的半导体材料的折射率、反射率都较大,因此在制作太阳电池时,往往都要使用减反射膜、几何陷光结构等减

反射措施。

应当注意,材料的折射率与入射光的波长密切相关,表3-1 为硅和砷化镓的折射率与光波长的关系。

表3-1硅和砷化镓的折射率[1](300K ) 长

m

)

n

i a

A

s

.1 .

5

.

4

6 .0 .5 .

5

.

9

0 .6 .

6

.8.6.

6

052

. 7 0. 7 5 . 6 5

.

6 0. 9 . 8 5

. 5 0. 2 5 . 4

. 4 5. 7 5 . 8

.

4 0. 0 . 1 5

3.2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3.2.1陷光结构和绒面

在光伏技术中,所谓陷光结构包括表面减反射结构、太阳电池体内光路增长结构,太阳电池组件封装结构内的光路增长结构。

绒面的反射控制理论认为,表面结构对反射率的影响取决于结构尺寸与入射光波

长之间的关系。Campbell发展的讨论中考虑了表面形貌三种不同的尺度范围:(i)宏观;(ii)微观;和(iii)中间情况。

在宏观尺度范围,表面形貌尺寸比光波长大。光干涉效应可以忽略不计,而光路通常近似地用这些表面形貌与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描述。这些表面形貌的几何性质可以用来驾驭光的反射或折射方向,使其控制在期望的方向上。

在微观尺度范围,形貌尺寸比光波长更小,即小于0.1μm。这种形貌可以用‘逐级折射率’方法处理,这里真实表面的剖面用一系列层来近似描述,每层由不同的两种介质组成。这种形貌尺寸在捕获光线方面不是特别有效,其作用就象在平面上涂覆逐层改变折射率的涂层一样。

对于中间尺度情况(0.1微米~几微米),表面形貌对光有强烈的干扰作用。反射光和折射光都会被强有力的捕获。一种强有力捕获情形的简化模型是把表面成“Lambertian” 处理,也即,认为在所有方向上捕获的光有均匀的亮度。

在宏观尺度的范围,一种计算反射的二维(2D)模型如图3-3 所示。假设沟槽尺寸大于光波长,所以沟槽和光之间的作用可以用光路近似来描述。沟槽角度为α,沟槽壁将向下入射光的反射分量反射到对面得到第二次入射机会,这样减低了总的反射率。对于垂直于太阳电池片平面的入射光,α有几个使反射特性改变的门限值。一旦某些光线α超过30o,靠近底部的入射光就能得到

“二次入射”效应的好处。α超过45o所有垂直入射光线将“二次入射”。当α上升到54o以上时,靠近沟槽底部的入射光线被三次反射有了可能。对于60o,所有垂直入射的光线将“三次入射”,等等。如果光线对于太阳电池平面而言,偏离垂直角度,这些门限将变得有些模糊。如果具有反射率R 的表面上反射与角度的依赖性可以忽略,那么,n次入射后的反射率将为Rn。例如封装在折射率为1.5的材料中的硅,在太阳光谱波长的峰值,在自由空间600nm波长附近的反射率大约为20%,在“二次入射”后降到4%,“三次入射”后低于1%。从数学上讲,对于45o≤α≤60o的情形,垂直入射光线经历三次入射的比例可以表示为:

(3-4)

对于硅在(100)晶面上用碱溶液腐蚀制作的绒面,角锥体表面为(111)面,与底面为54.7o,所有垂直入射光将得到至少二次入射机会,11.1%的在沟槽底部的入射光将经历三次入射。尽管化学腐蚀能够在不同的晶面之间产生很尖锐的边缘,有时会发生边缘圆整,这是由于后续工序原因,或是故意地这样做以便消除集中在顶层的应力,这些应力可能来自氧化、扩散等热处理工艺。这样,在被圆整后的顶部,一旦该处切线与底面的夹角低于45o,垂直底面入射该处的光线将只有一次入射机会。相似的考虑可用于不如图3-3 所示的沟槽这样规则的

形状。总而言之,设计原则是“越陡越好”。

为了使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最大,太阳电池中的复合必须最小。一个有效方法是减小太阳电池的体积。为了获得尽可能好的光伏特性,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必须利用所有好的方法来在有限体积内提高光的吸收能力。这意味着, 利用陷光原理,使进入太阳电池内的光在第一次穿过电池体积的过程

中未被吸收的部分能有另外的机会被吸收。太阳电池体内的这种光路增长,被称为陷光结构。

对于进入半导体薄片中的光线来说,从内向外看,只有入射角在arcsin(1/n)内的光线能够穿过界面逃逸出去,n为半导体的折射率。对于硅而言,这一角度在16o~17o。其余的光线由于内部全反射而返回硅片内。着意味着每次穿越硅片的过程中只有一部

分光线逃逸出去。因此人为地选择表面形貌,可以获得较好的陷光作用。

对于封装结构来说,上述原理依然适用,只是n应该考虑成封装材料(EVA、玻璃)的折射率。

3.2.2

减反射膜

描述波长为λ、以入射角入射多层光学薄膜时的矩阵为:

(3-5)

(p成分)

(s成分)ni为第i层薄膜材料的折射率。

反射率表达为

R=&φραχ12;(ω0A +ω0ωgB – C –ωgD)/(ω0A +ω0ωgB + C +ωgD)&φραχ12;2 (3-6)

单层减反射膜(SLARC)设计

晶体硅太阳电池上的单层减反射膜,通常使用TiO2、Si3N4等介质薄膜。这是因为TiO2、Si3N4等介质薄膜的折射率与晶体硅材料有较好的光学匹配特性,使用它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反射效果。TiO2、Si3N4等介质薄膜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半导体加工技术中很成熟的商业化生产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制作的

Si3N4减反射膜,在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氢离子,对晶体硅的表面及晶界还具有良好的钝化作用,这对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有关键性影响。

表面化学腐蚀去除切片机械损伤层

20μm,绒面腐蚀深度20μm,绒面角锥体平均3μm,表面钝化SiO2薄膜厚度5 nm, TiO2减反射膜厚度65 nm。反射率曲线计算结果如图4. 曲线C所示。

双层减反射膜(DLARC)设计

高折射率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使双层减反射膜设计具备了可行性条件,TiO2、Ta2O5(n≈2.4)作为底层,Al2O3(n≈1.6)作为顶层的减反射膜适用于玻璃封装太阳电池设计,不进行封装的太阳电池设计使用MgF2(n≈1.4)作为减反射膜的顶层更为合适。

3.3材料、工艺过程和工艺设备3.3.1

单晶硅绒面工艺过程和设备

单晶硅太阳电池绒面制备的湿式化学腐蚀法,利用低浓度碱溶液对晶体硅在不同晶体取向上具有不同腐蚀速率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在硅片表面腐蚀形成角锥体密布的表面形貌,这种均匀密布的表面形貌有利于减少太阳电池对阳光的反射损失。通常可以选用的碱溶液包括分别采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四甲基氨等配制的碱性水溶液。

用各向异性制绒溶液在单晶硅片(100)晶向表面上形成角锥,是减少太阳电池前表面反射率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方法。用低浓度(1.5~2wt%)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异丙醇(3~10 vol%),在70℃~80℃温度范围内进行各向异性腐蚀,形成随机产生的密布表面的角锥(绒面),已成为了商业化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标准工序。另外,各向异性腐蚀在硅微机械或硅片(100)晶向上的V型沟槽腐蚀方面是一种用来形成三维结构的著名技术。也用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来腐蚀形成硅太阳电池表面的到角锥结构。这些高浓度(20~30%)溶液在90℃附近的腐蚀速率为4~6um/min。各向异性腐蚀与光刻工艺相结合是高效太阳电池制造工艺的标准工序。

硅在碱溶液中的腐蚀现象,可以用电化学腐蚀的微电池理论进行解释。实现电化学腐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如下:

① 被腐蚀的半导体各区域之间要有电

位差,以便形成阳极和阴极。电极电位低的是阳极,电极电位高的是阴极,阳极被腐蚀溶解。

② 具有不同电极电位的半导体各区域要互相接触。

③ 这些不同区域的半导体要处于互相连通的电解质溶液中。

硅晶体在碱溶液中的腐蚀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从而在表面形成许多微电池。依靠微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使半导体表面不断受到腐蚀。在用NaOH稀溶液腐蚀硅片时阳极处:

Si + 6OH -

SiO3-2 + 3H2O + 4e

(3-7)

阴极处:

2H + + 2e

H2↑

(3-8)

总的反应式:

Si + 2NaOH + H2O→ Na2SiO3 + 2H2↑(3-9)

一般来说,晶体中的畸变区域存在塑性形变或内应力,原子排列受到破坏,内能比较高,化学活泼性也比其他区域强,电极电位往往比其他区域低,较容易失去电子而导致优先腐蚀。对于不同晶面和晶向,由于原子排列不同,使原子结合的强弱不同,根据

电化学腐蚀原理,他们的腐蚀速度也会有所不同。{111}相邻双层原子面间的距离最大,共价键密度最小,所以沿{111}相邻双层原子面间最容易断裂。另一方面,{111}原子层面内的原子间距最小,共价键面密度最大,结果使沿着<111>方向的腐蚀速率最小。因此,择优腐蚀液腐蚀时显露出来的都是{111}面。在<100>方向上进行择优腐蚀,便可以得到由{111}面包围形成的角锥体分布在表面上构成的“绒面”。

图3-4 硅晶体中原子排列

图3-5 单晶硅<100>方向上用NaOH溶液腐蚀形成的绒

Fig3-4 Lattice in silicon crystalline

面形貌,角锥体由{111}面包围形成

Fig3-5 The feature of texture surface on orient <100>, which was formed by NaOH solution, the surface of pyramids was the <111> orient.

在晶体硅太阳电池制造的生产实践中,通常使用10%~3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选择60℃~90℃的溶液温度进行快速均匀的腐

蚀(粗抛光),以去除硅片制造过程中在表

面产生的机械损伤层。然后再用1%~4%的低浓度氢氧化钠水溶液腐蚀形成绒面(制绒)。角锥体形成的机理一直还在讨论并有各种

论文发表,认为腐蚀反应期间氢气泡的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2]。气泡粘附在硅表面,它们的掩模作用产生了溶液的侧向腐蚀作用,这是形成绒面角锥体过程的实质。

腐蚀液可以采用补充调节式方法进行

控制。这种方法是在配置好的腐蚀液经过投片腐蚀后,测量出计算出溶液中应补充碱的重量,按照该数值进行补充。溶液中反应生成物的浓度也应该进行控制调整。例如以NaOH溶液腐蚀硅片,可以测量出硅片被腐蚀掉的厚度t,通过化学反应式(3-9)计算出应补充NaOH 的重量w。

Si

+

2NaOH

+

H2O→ Na2SiO3 + 2H2↑

28.08

2×40

122.06

t×A×d

w

p

(3-10)

(3-11)

(3-10)式中A为硅片表面积,与具体的产品规格型号有关,单位为cm2;t为硅片被腐蚀掉的厚度,单位为cm;n为每次投放处理的硅片数,由具体设备加工能力确定;d为硅的质量密度,数值为2.329g/cm3。所以,通过(3-10)式便可以计算出应补充NaOH 的重量w。

腐蚀液中Na2SiO3的积累量p,可以通过(3-11)式计算。式中d、A、n与(3-10)式相同,m为腐蚀液经历的使用次数,i为腐蚀液中投料批号。当然,也可以用m次补充氢氧化钠的累计总量来计算。

腐蚀液中的硅酸钠,对溶液的OH –离子浓度起着缓冲剂的作用。因为硅酸钠溶解于水中,当水充分时,极易发生水解。硅酸根SiO3-2与水反应生成硅酸及多硅酸溶胶,钠离子Na+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以水溶液的形式存在,使溶液呈碱性。这种产物常称为水玻璃。这种溶解反应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平衡点的移动与溶液浓度、溶液中OH –离子的浓度、溶液温度等因素有关。

Na2SiO3 + 2H2O→←

H2SiO3 + 2NaOH

(3-12)

实验中发现Na2SiO3在制绒溶液中的含量从2.5%~50%wt的情况下,溶液都具有良好的择向性,同时硅片表面上能生成完全覆盖角锥体的绒面。溶液中NaOH含量的容差也随着Na2SiO3含量的增加而有所变宽。在

Na2SiO3含量为50%时,NaOH含量达到5%,溶液对硅的腐蚀作用仍然具有良好的择向性。这是水玻璃溶胶体除了前面说到的对OH-离子浓度的缓冲作用外,它还对腐蚀过程中反应物质从溶液到反应界面的输运起到缓释作用。这种缓释作用又使得大面积硅片表面得到均匀的腐蚀,使绒面上角锥体尺寸的均匀性得到了保证。

采用NaOH溶液的单晶硅绒面工艺设备包括不锈钢恒温腐蚀槽,纯水漂洗槽,稀盐酸漂洗槽,喷射漂洗离心干燥机。生产量处理能力根据生产线的需求进行配置。工艺质量控制使用的仪器,包括500倍以上的晶向显微镜,精度为0.005微米的测微螺旋,精度0.005kg的台秤,纯水检测用的电导率测试仪。

3.3.2

减反射膜制备工艺和设备

晶体硅太阳电池上的单层减反射膜,通常使用TiO2、Si3N4等介质薄膜。TiO2、Si3N4等介质薄膜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半导体加工技术中很成熟的商业化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价格比。工艺方案上,制作TiO2薄膜多使用APCVD(Atmosphere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技术,制作Si3N4薄膜可以应用LPCVD(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E(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习惯上把反应物是气体而

生成物是固体的反应称为CVD反应。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种类型的CVD反应(以下各式中的(s)表示固相,(g)表示气相)。

热分解反应:

AB(g)→ A(s)+ B(g)

例如:

SiH4

Si + 2H2

还原或置换反应:AB(g) + C(g)→ A(s)+ BC(g)

例如:

SiCl4 + 2H2 → Si + 4HCl

氧化或氮化反应:AB(g)+ 2D(g)→ AD(s)+ BD(g)(D为O2或N2)

例如:

SiH4 + O2 → SiO2 +2H2

水解反应:

AB(g)+ 2HOH(g)→ AO(s)+ 2BH(g)+ HOH(g)

例如:

Al2Cl6 + 3CO2 +H2 → Al2O3 +3HCl + 3CO 歧化反应:

AB2(g)→← A(s)+ AB(g)

例如:2GeI2 →←

Ge + GeI4

聚合反应:XA(g)→ AX(s)

CVD过程是一个涉及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复杂过程。按照热力学原理,化学反应的自由能的变化ΔG,可用反应生成物的标准自由能Gj来计算,即

ΔG r= ∑ΔGf(生成物)- ∑ΔGf(反应物)

(3-13)

ΔG r与反应系统中各分压强相关的平衡常数KP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ΔG r = -2.3RT log KP

(3-14)

采用优选法和非线性方程方法可以计

算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平衡问题。另外,实际反应中的动力学问题包括反映气体对表

面的扩散、反应气体在表面的吸附、在表面的化学反应和反应副产物从表面的解吸与

扩散过程。在较低的衬底温度下,反应速率τ随温度按指数规律变化

(3-15)

式中A为有效碰撞的频率因子,ΔE为反应激活能(对表面工艺一般为25~

100kcal/mol)。在较高温度下,反应副产物的扩散速率成为决定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T1.5~T2.0之间变化。

上述各种类型的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依靠热激发,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放热反应时,基片温度低于进料温度下进行沉积,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热CVD。所以高温是CVD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使得基片材料在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反应的基片温度为300~600℃,也有些反应要求基片温

度高于600℃。高的基片温度可能会影响基片上已经加工好的各种结构,而且,由于反应发生在基片表面的高温区,气相反应的副产物有可能进入膜内而影响薄膜质量。

如(3-14)式所示,一个反应之所以能够进行,其反应自由能的变化(ΔG r)必须为负值2,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应的ΔG r 值下降,因此升温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CVD法制备薄膜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①反应气体向基片表面扩散;

②反应气体吸附于基片表面;

③在基片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④在基片表面上产生的气相副产物脱离表面而扩散掉或被真空泵抽走,在基片表面留下不挥发的固体反应产物—薄膜。

上述过程是依次进行的,其中最慢的步骤限制了反应速率的大小。而且,由此可以清楚看到CVD的基本原理涉及反应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输运过程、膜生长现象和反应器工程等多学科范畴。一个过程能否按预期方向进行,可以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对沉积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找出反应向沉积方向进行的平衡条件及平衡时能够达到的最大产量或转换效率。

3.3.3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

图3-7 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中用于制备TiO2减反射膜的APCVD沉积薄膜装置示意图。①TPT蒸汽,②氮气2,③水蒸汽。

太阳电池技术中应用的TiO2薄膜,用钛

酸异丙脂(Tetra-isopropyl titanate)TPT 来制备。常温下钛酸异丙脂为无色液体,其沸点为97℃,在沸点的饱和蒸汽压为

7.5mmHg,110~120℃的饱和蒸汽压为15~20mmHg。工程上用氮气分别携带钛酸异丙脂蒸汽及水蒸汽到在硅片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钛薄膜。这种反应可以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反应副产物通过排风抽走。所以称为常压化学气相沉积简称APCVD (Atmosphere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H3(CH2)2O]4Ti + 3H2O → H2TiO3 + 4[CH3(CH2)2OH]

H2TiO3 –加热→ TiO2 + H2O

衬底温度对TiO2薄膜的结晶形态及其

光学折射率有着重要影响。在100℃的衬底温度条件下,所制得的TiO2薄膜折射率约为1.9,在120~340℃的衬底温度范围内,TiO2薄膜的折射率对应从1.97直线增加到2.36,衬底温度400℃以上时,折射率停留在2.4。膜层的吸收限也与衬底温度有关,一般在温度增加时向长波移动。

TiO2具有两个稳定的晶相,获得它们的典型沉积温度为~350℃(锐钛矿)和~800℃(金红石),300℃沉积的薄膜主要是无定型态的。锐钛矿晶相带隙3.2eV,比金红石晶相的带隙3.0eV稍宽些,因此,锐钛矿晶相在紫外光谱区的吸收比金红石晶相少些。两种晶相都具有极好的化学阻隔能力[3]。

作为EVA塑胶封装的硅太阳电池单层减

GaAs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设计

2010年第1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No. 1. 2010年(总第67期)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 Sci.)General No. 67 文章编号:1008-7826(2010)01-0070-04 GaAs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的设计 黄生荣1,2 (1. 厦门大学物理系, 福建厦门361005; 2. 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利用实际测量的光谱响应结果来对GaAs单结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设计优化. 先初步设计单结GaAs太阳电池SiN减反射膜厚度,然后太阳电池片样品进行光谱响应测量. 利用实际测量的光谱响应结果推算电池样品在AM1.5条件下的无反射时光谱响应,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对GaAs单结太阳电池减反射膜厚度进行设计优化. 优化结果表明83nm为GaAs单结太阳电池单层减反射膜厚度的最优值. 关键词: GaAs ;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光谱响应 中图分类号: O472+.8文献标识码: A Design of Anti-reflection Coating for GaAs Solar Cells HUANG Sheng-rong1,2 (1.Department of Physic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2.Xiamen San'an Electronics Co. Ltd,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spectral response, the anti-reflection coating for GaAs single-junction solar cells is designed. Firstly, the anti-reflection coating of SiN was fabricated but the thickness of anti-reflection coating was not optimized. Then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the solar cell sample was measured. The no-reflection spectral response of AM 1.5 condition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spectr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optimized thickness of anti-reflection coating was designed. The optimized thickness of anti-reflection coating for GaAs single-junction solar cells is 83nm. Key words: GaAs ; Solar Cell ; anti-reflection ; spectral response 1 引言 传统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之中太阳能以其独有的优势而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 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而其中太阳能发电是目前利用太阳能的热点研究领域. 太阳电池是把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子器件. 相对于硅太阳电池,GaAs太阳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强的抗辐射能力、更好的耐高温性能,是国际公认的新一代高性能长寿命空间主电源和极具潜力的民间新能源. 为了减少GaAs 太阳电池表面反射损失以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太阳电池表面窗口层上制备减反射膜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国内外有许多研究机构对太阳电池单层、双层甚至三层减反射膜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际的设计应用,明显的提高了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1-6]. 本文利用实际测量的相对光谱响应结果来对GaAs单结太阳电池减反射膜进行设计优化,用于指导实际的太阳电池制备工艺. 虽然单层减反射膜很难实现宽谱域上理想的减反射效果,但是相对双层甚至更多层减反射膜的设计和制备工艺来说,单层减反射膜设计简单、制备工艺稳定;而且通过实际测量单结GaAs太阳电池的相对光 收稿日期: 2009-05-20 作者简介: 黄生荣(1978-), 男, 江西省上高县人, 博士后, 高级工程师.

光伏产业中硅材料的多线切割技术研究

光伏产业中硅材料的多线切割技术研究 摘要由于国内多线切割机床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大部分光伏行业的生产厂家使用的是国外引进的多线切割机床。本文就多线加工硅片优点、工艺与多线切割机工作原理,对影响因素与切割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光伏产业;硅材料;多线切割 1 多线加工硅片的工艺及优点 电子产品与光伏产品中的硅片需要很多工艺一起完成,制造硅锭时有所差异。其中,多晶硅锭属于方形体,硅锭属于圆柱体,单晶硅则由单晶炉制成[1]。在一方一圆的条件下,最终得到薄片,使用多线切割技术进行加工有很大差异。单晶硅是先切去头部与尾部,再切方,最后切片;多晶硅则是首先切方,让方形硅锭成为几十个小方,然后切去底部与颈部,最后再切成片。使用多线切割硅片和传统锯切不同的是:拥有较好的平行度,弯度更小,表层粗糙度偏低,切割损耗较小,厚度公差不大,加工后的切片出片率较大,生产效率与投资回报度较高。所以将多线切割机应用到生产,是高效生产、规模生产的趋势,尤其适合太阳能光伏电池中的批量生产[2]。 2 多线切割机的加工原理 借助钢丝线促进砂浆碳化硅微粉,不仅是切断硅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多线切割的工作原理。加工期间,高速旋转导线利用压力对硅体进行加工,并且将砂浆喷洒在切割区域,让碳化硅微粉漂浮在钢线之上。钢线高速运作时,利用碳化硅磨削颗粒,从而切开硅体,以达成切片、切方、切断等工艺要求。从多线切割机加工硅片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可以看出:放线轮、收线轮、导线轮以及排线轮都是由伺服电动机带动,而张力轮则由气缸、力矩电动机与压力传感器带动工作。 3 影响硅片加工的重要因素 3.1 导线轮的影响 在切割钢线导线轮时,对导线轮旋转有很高的要求,不可以有振动发生。导线轮中的钢线槽以及尺寸必须保持一致,同时将跳动控制在0.02mm内,另外,必须将控制温度的装置安装在支撑轴承上,所以导线轮属于高速转动。一旦运动精度与过程发生失衡,很可能让正在加工的硅片发生缺陷而报废。所以机床的工作性能,很大部分由导线轮运动精度决定,它也是判别机床质量的核心指标[3]。 3.2 钢线速度的影响 加工期间,钢线速度体现了加工效率与相关指标。确保持续钢线的背景下,应尽量提高钢线速度,但是必须和砂浆供给情况持恒,过大的砂浆供给,很可能

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性能研究

太阳能电池用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性能研究通过模拟车间组件制作环境,对不同类型的镀膜玻璃的透光率衰减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X涉嫌光电子能谱(XPS)和椭偏仪等手段对 多孔SiO2减反射膜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镀膜玻璃初期表面预 衰减主要和膜层的微观折射率和孔隙率有关,折射率越小,孔隙率越大,则越容易吸附微小颗粒,从而导致膜层表面孔口堵塞,折射率增加,减反效果降低,透光率下降。 关键词:镀膜玻璃;SiO2;折射率;孔隙率;透光率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因此研究太阳能对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90%的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都是晶硅太阳能电池,其封装制作组件的效率在15%-17%。而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极限理论效率为34%,在现有工艺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提高封装组件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组件系统较高的发电量。在光伏盖板玻璃表面镀制减反射膜就是一种成本低廉,有效利用光能的途径。 在纳米多孔SiO2膜膜层设计过程中,通过增加孔隙率,以得到 接近1.23[1]理论折射率的膜层,从而获得最佳的减反射效果。但是

孔隙率过高,膜层容易在短期内吸附外界环境中的微小颗粒物质,从而造成孔口堵塞,折射率反而增加,透光率衰减严重。本文旨在研究镀膜层不同光学参数对镀膜玻璃透光率衰减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具有高效减反,低衰减的镀膜玻璃。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镀膜玻璃防霉隔离纸硅胶 1.2 镀膜玻璃实验样品制备 层压实验:在镀膜玻璃表面垫上一层防霉纸,在层压机上进行层压。约15min后取出镀膜玻璃样品。并用去离子水擦拭玻璃表面。 固化实验:将镀膜玻璃置于正在硅胶固化中的组件之间。6小时后取出样品。并用去离子水擦拭玻璃表面。 1.3 镀膜玻璃表征 采用奥博泰GST-3,在380-1100nm波段上,对实验前后的镀膜玻璃进行透光率测试。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实验前后的玻璃进行表征,分析实验前后元素含量的变化。

硅碳材料是最有潜力的锂电池负极讲课教案

硅碳材料是最有潜力的锂电池负极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日趋火爆,吸引着国内外大量企业前赴后继奔赴“战场”,并不新鲜的锰酸锂技术却似乎又开始绽放出引人注目的色彩。技术创新固然可喜,但寻找性价比更高、储藏量更大、具有更多定价话语权的新原材料,才是提升行业终端降本增效能力的治本之法。 硅是目前人类至今为止发现的比容量(4200mAh/g)最高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一种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但硅作为锂电池负极应用也有一些瓶颈,第一个问题是硅在反应中会出现体积膨胀的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可以证明嵌锂和脱锂都会引起体积变化,这个体积变化是320%。 所以不论做成什么样的材料,微观上,在硅的原子尺度或者纳米尺度,它的膨胀是300%。在材料设计时必需要考虑大的体积变化问题。高体积容量的材料在局部会产生力学上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基础研究证明,它会裂开,形成严重的脱落。 硅体积膨胀会导致一系列结果 1.颗粒粉化,循环性能差 2. 活性物质与导电剂粘结剂接触差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硅表面的SEI膜是比较厚且不均匀的,受温度和添加剂的影响很大,会影响锂离子电池中整个比能量的发挥。 石墨表面因为导电性特别好,相对来说SEI膜比较均匀,它的组成跟硅负极不一样。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中科院相关科学家做了模型材料,通过微加工做成硅纳米柱。观察这种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SEI膜的生长,我们发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EI膜逐渐把硅柱中间的空隙填上,覆盖完后还会继续生长大概4.5μm,在硅表面如果不加任何处理,SEI膜可以长得很厚。 这说明它是多孔的,溶剂始终能够接触到浸到硅的表面,这样在全电池设计时是不行的。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中科院科相关学家做了一些尝试在硅上做了碳包覆,为了做对比,我们硅上只做了部分的石墨烯包覆,其他地方空出来。最终看到包覆和不包覆SEI膜的生长情况不一样,碳包覆的SEI膜就明显减少,没有包覆的SEI膜就有很多。

减反射膜原理

减反射膜原理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AR膜、AR片、减反射膜、AR滤光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最简单的增透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减反射膜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光学薄膜,因此,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对激光薄膜来说,减反射膜是激光损伤的薄弱环节,如何提高它的破坏强度,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即从微观上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波、又可以把他理解成一束高速运动的粒子(注意,这里可千万别把它理解成一种简单的波和一种简单的粒子。它们都是微观上来讲的。红光波的波长=0.750微米紫光波长=0.400微米。而一个光子的质量是 6.63E-34 千克. 如此看来他们都远远不是我们所想想的那种宏观波和粒子.) 增透膜的原理是把光当成一种波来考虑的,因为光波和机械波一样也具有干涉的性质。 在镜头前面涂上一层增透膜(一般是"氟化钙",微溶于水),如果膜的厚度等于红光(注意:这里说的是红光)在增透膜中波长的四分之一时,那么在这层膜的两侧反射回去的红光就会 发生干涉,从而相互抵消,你在镜头前将看不到一点反光,因为这束红光已经全部穿过镜头了. 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到没有反光的镜头? 原因很简单,因为可见光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而膜的厚度是唯一的,所以只能照顾到一种颜色的光让它完全进入镜头,一般情况下都是让绿光全部进入的,这种情况下,你在可见光中看到的镜头反光其颜色就是蓝紫色,因为这反射光中已经没有了绿光。膜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镜头的色彩特性来决定。 定义及其设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增透膜促进了薄膜光学的早期发展.对于技术光学的推动来说,在所有的光学薄膜中,增透膜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天,就其生产的总量来说,它仍然超过所有其他的薄膜因此,研究增透膜的设计和制备教术,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当光线从折射率n0的介质射入折射率为n1的另一介质时,在两介质的分界面上就会产生光的反射.如果介质没有吸收,分界面是一光学表面,光线又是垂直入射,则反射率R为透射率为 透射率为:

光伏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光伏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集半导体材料、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蓄电池技术及电力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是当今新能源发电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技术的相关概念,综述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应用现状,并对光伏发电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材料;光伏发电材料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为主的化石能源正逐步消耗,能源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与此同时,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障碍。新能源应用正成为全球的热点。太阳能资源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它分布广泛,可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上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光伏发电是太阳能直接应用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并能有效提高生活标准的新型发电方式,光伏发电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得到应用。 1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及运用材料 1.1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是将太阳光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发电形式。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A.E.Becqure1)首先发现了“光生伏打效应(Photovoltaic Effect)”。然而,第一个实用单晶硅光伏电池(Solar Cel1)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1954年才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光伏电池技术不断完善,成本不断降低,带动了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光伏发电原理如图1所示。PN结两侧因多数载流子(N 区中的电子和P区中的空穴)向对方的扩散而形宽度很窄的空间电荷区w,建立自建电场E i。它对两边多数载流子是势垒,阻挡其继续向对方扩散;但它对两边的少数载流子(N 区中的空穴和P区中的电子)却有牵引作用,能把它们迅速拉到对方区域。稳定平衡时,少数载流子极少,难以构成电流和输出电能。但是,如图la、b所示,光伏电池受到太阳光子的冲击,在光伏电池内部产生大量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电子一空穴对,其中的光生非平衡少数载流子(即N 区中的非平衡空穴和P区中的非平衡电子)可以被内建电场E i牵引到对方区域,然后在光伏电池中的PN 结中产生光生电场E PV一当接通外电路时,即可流出电流,输出电能。当把众多这样小的太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表面PECVD淀积SiN减反射膜工艺研究讲解

毕业论文 题目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表面PECVD淀积SiN 减反射膜工艺研究 目录

摘要 (1) 绪论 (3) 第一章 PECVD淀积氮化硅薄膜的基本原理 (6) 1.1化学气相淀积技术 (6) 1.2 PECVD原理和结构 (6) 1.3 PECVD薄膜淀积的微观过程 (8) 1.4 PECVD淀积氮化硅的性质 (9) 1.5表面钝化与体钝化 (9) 第二章实验 (11) 2.1 PECVD设备简介 (11) 2.2 PECVD设备操作流程 (13) 2.3 SiN 减反射膜PECVD淀积工艺流程 (13) 2.4最佳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理论计算 (13) 2.5 理论实验总结 (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表面PECVD淀积SiN减反射膜工艺研究 摘要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减反射薄膜已经普遍应用于光伏工业中,其目的是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表面形成减反射薄膜,同时达到了良好的钝化作用。氮化硅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对电池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最佳的工艺条件来制备最佳的薄膜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是利用Roth&Rau的SiNA设备进行淀积氮化硅薄膜的实验,介绍了几种工艺参数对薄膜生长的影响,获得了生长氮化硅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制作出了高质量的氮化硅薄膜。实验中使用了椭偏仪对样品进行膜厚以及折射率的测量。 关键词: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伏效应,钝化

ABSTRACT SiN Film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 is widely used in P-V industry as an antireflection thinfilm on the surface of 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 In addition this process takes advantage of an exellent passivation effect. Both the thickness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SiN film make important influences to the performance of solar cell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find the best process parameters to deposit the best film.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 of SiN film deposition was completed with the equipment named SiNA produced by Roth&Rau.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to the gowth of the film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and the best parameters to produce the top-quality SiN film were obtainted. The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 was used to test the thickness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sampl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Key words:PECVD, SiN film, solar cell, photovoltaic effect, passivation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EV以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目前锂电池的商业化程度较高,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之一,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负极材料种类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锂电厂商主要选择石墨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属于碳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 图1.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 石墨是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性且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嵌锂空间,被广泛用于锂电池中。随着国家对于锂电

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克容量低(372mAh/g)、循环次数较多时层状结构容易剥离脱落等,限制了锂电池比能量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碳负极材料的材料。 由于硅可以和锂形成二元合金,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而备受关注。另外,硅还具有低的脱嵌锂电压平台(低于0.5VvsLi/Li+),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图2.石墨与硅的结构比较 但是硅作为锂电池负极具有致命的缺陷,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嵌入硅晶体内部晶格间,造成了很大的膨胀(约300%),形成硅锂合金。放电时锂离子从晶格间脱出,又形成成了很大的间隙。单独使用硅晶体作为负极材料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第一、在脱嵌这个过程中,硅晶体体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体积效应极易造成硅负极材料从集流体上剥离下来,导致极片露箔引起电化学腐蚀和短路等现象,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第二、硅碳为同一主族元素,在首次充放电时同样也会形成SEI包覆在硅表面,但是由于硅体积效应造成的剥落情况会引起SEI的反复破坏与重建,从而加大了锂离子的消耗,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 结合碳材料和硅材料的优缺点,经常将两者复合来使用,以最大化提高其实用性。通常根据碳材料的种类可以将复合材料分为两类:硅碳传统复合材料和硅碳新型复合材料。其中传统复合材料是指硅与石墨、MCMB、炭黑等复合,新型硅碳复合材料是指硅与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复合。不同材料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结合方式,硅碳材料的复合方式/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核桃结构 图3.核桃结构硅碳复合材料

减反射技术和减反射原理

减反射原理和减反射技术 3.1 硅材料的光学特性 晶体硅材料的光学特性,是决定晶体硅太阳电池极限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太阳电池制造工艺设计的依据。 3.1.1 光在硅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照射到硅片表面的光遵守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如图3.1所示,表面平整的硅片放置在空气中, 有一束强度为0I 的光照射前表面时,将在入射点O 发生反射和折射。以0 I '表示反射光强度,1I 表示折射光强度。这时入射角φ等于反射角r ,并且 n n v c v c v v ''''sin sin ===φφ (3-1) 图3-2 光在半导体薄片上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图3-3 计算表面反射的二维模型 Fig 3-2 Light reflection, infraction and Fig 3-3 2D model for surface reflection transition on semiconductor sheet. calculate. 式中φ'为入射光进入硅中的折射角,v 、'v 分别为空气及硅中的光速,n 、' n 分别为空气及硅的折射率,c 为真空中的光速。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与该媒质中的光速之比。 1I 在硅片内的另一个表面以角度φ''发生入射及反射,反射光强度以1I '表示,强度为2I 的光在o '点沿与法线N N '成φ角度的方向透射出后表面。 定义反射光强度0 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反射率,以R 表示;透射光强度2I 与入射光强度0I 之比为透射率,以T 表示。当介质材料对光没有吸收时,1=+R T 。半导体材料对光有吸收作用,因此,还要考虑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光垂直入射到硅片表面时,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

文章编号:025420096(2001)0320317205 太阳电池减反射膜系统的研究 ① 王永东,崔容强,徐秀琴 (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太阳能研究所,上海200240) 摘 要:减反射膜系的制备对于高效空间太阳电池来说非常重要,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太阳电池的短路电流,从而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用加权平均反射率作为评价膜系设计质量的参数,编制出了进行减反射膜系优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理论上可以使太阳电池表面的加权平均反射率降到1%以下,提高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关键词:太阳电池,减反射膜,加权平均反射率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投射到太阳电池阵正面的太阳能辐射通量(阳光)中,部分被该表面反射掉了,部分透射到电池内部(通过太阳电池盖片进入太阳电池),被转换为电能。通常情况下,裸硅表面的反射率相当大,可将入射太阳光的30%以上反射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正面的反射损失,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电池表面腐蚀成绒面,增加光与半导体表面作用的次数,二是镀上一层或多层光学性质匹配良好的减反射膜。对空间太阳电池来说,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为降低工作温度提高效率,应尽可能减少太阳电池对太阳光谱中红外成分的吸收,而绒面对各波段的减反射效果都很好,这样就升高了太阳电池的工作温度,不利于提高其效率。因此对空间太阳电池来说,主要是通过减反射膜系的制备来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一般来说,这类涂层极薄,其光学厚度为波长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单层减反射膜由于仅对单一波长具有较好的减反射效果,在空间高效太阳电池中常用的是多层减反射膜系,它可对宽谱范围内的太阳辐照产生有效的减反射效果。国内已有一些专家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研究[1,9]。但是在已有的膜系设计研究中,需要先选定一个中心波长λ0,然后针对此波长点进行减反射膜的优化设计,这个中心波长的选取对设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都是根据经验来选取的。本文从 相干光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选取了恰当的膜系评价 函数,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优化计算,设计出了实用的软件,可对太阳电池进行单层或多层减反射膜系进行优化设计,从理论上得到减反射膜系各层膜的最佳参数。对硅太阳电池来说,理论上在最佳参 数情况下,在0.35~1.2μm 的波长范围内,该膜系的加权平均反射率可达0.48%。 1 理论计算 1.1 反射定律 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是电 磁波的传播,满足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太阳电池表面的减反射膜由于其光学厚度小于相干光程,在薄膜的上下界面将产生光的干涉现象,减反射作用就是利用光的干涉效应来实现的。 在进行减反射膜的设计时,为简化计算,我们通常要作如下假定: 1)薄膜在光学上是各向同性介质对于电介质,其特性可用折射率n 表征,且为实数;对于金属和半导体,其特性可用复折射率N =n -ik 来表征,k 为消光系数。 2)两个邻接的介质用一个数学界面分开,在这 个数学分界面两边折射率发生不连续的跃变。 3)膜层的横向尺寸假定为无限大,而膜层的厚度是光的波长数量级。 当光束从折射率为N 1的介质入射到折射率为   第22卷 第3期 2001年7月 太 阳 能 学 报ACT A E NERGIAE S O LARIS SINICA V ol 122, N o 13 Jaln ,2001 ①收稿日期:2000206221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陕西省安塞县安塞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贺军 摘要: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本文分别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性分析;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量解释;利用电动力学的电磁理论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理论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关键词:增透膜;干涉;增透膜材料;镀膜技术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 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用表示,,和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 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强度为(1-ρ)。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n2介质,反射率 (1) 例如光线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 1.8的介质时,则反射率为

硅碳负极研究发展现状

(姜玉珍山东青岛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以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镍氢电池,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装置。特别在最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关键指标。未来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必须向高容量方向发展,才能解决现有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硅材料是一种具有超高比容量(理论容量4200 mAh/g)的负极材料,是传统碳系材料容量的十余倍,且放电平台与之相当,因此被视作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 然而,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体积膨胀率300%),导致其粉化,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纯硅的电子导电率较低,很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针对上述两方面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本文就硅碳负极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1、硅碳负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嵌入硅碳负极造成硅的体积膨胀,放电时,随着锂离子的脱出,硅碳负极体积收缩,硅的这种体积上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逆容量损失。造成首次放电效率低。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硅的体积膨胀会使得初次形成的SEI膜不断遭到破坏,同时体积膨胀会露出新鲜的负极表面,新鲜表面又会与电解液、锂离子反应再次形成SEI膜,如此循环往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不断降低,循环衰减严重,导致寿命降低。此外,纳米级的硅粉价格较高,硅碳负极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针对首次效率低、循环容量衰减严重的问题,专家学者们通过复合改性、纳米化等各种方式进行研究。 2、硅碳负极制备方法 、静电纺丝 吉林师范大学的曲超群等人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了硅碳负极粉料。其过程为:将PVP溶于乙醇制备L的溶液,按照Si:PVP=1:5加入硅粉,磁力搅拌、超声分散均匀,以静电纺丝方式制备前驱体,所得纺丝前驱体在马弗炉中以5 ℃/min的速率升温至230℃预氧化30 min,然后置于通有氩气保护的管式炉中650℃烧结7 h随炉冷却后即得Si/C复合材料。材料首次放电容量为g,库伦效率%,第20次循环时材料的放电容量仍能够维持在 mAh/g。 图1、Si/C 复合负极材料在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但是,该材料的倍率特性较差,将放电倍率提高到到,材料的放电容量为 mAh/g。再次变换充放电倍率至时,材料的放电容量仅为mAh/g。 、高温裂解沥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栾振星等人通过高温裂解沥青的方式制备出了硅/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方法是将碳纳米管浸入H 2 SO 4 /HNO 3 溶液中震荡搅拌12H,空气中高温处理4H,将纳米硅、碳纳米管放入甲苯超声分散,然后将其按比例倒入溶于甲苯的沥青溶液中,搅拌均匀后真空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赵永胜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天津 300130) 摘要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中石墨化碳、无定形碳和碳纳米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探讨了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 Research progress of carb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Zhao Yongshe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Abstract: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three main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Graphitized carbon,amorphous carbon,carbon nano-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se materials and the feasibl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is prospected. Keywords:Lithium ion batteries;anode materials;carbon materials 自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成功以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LixC6/LiX In PC-EC(1:1)/Li1-x CoO2)以来(LiX为锂盐),锂离子电池已迅速向产业化发展,并在移动电话、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器上大量应用[1]。自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以来,研究的负极材料有以下几种:石墨化碳材料、无定向碳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2]。本文着重对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1.碳基负极材料的分类 炭素材料的种类繁多,其结晶形式有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等,

硅材料

硅材料 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化学元素符号Si,电子工业上使用的硅应具有高纯度和优良的电学和机械等性能。硅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它的产量和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工业水平。 目录 英文名:silicon 化学成分 硅的性质 主要技术参数 晶体缺陷 类型和应用 单晶硅的制作 单晶硅的应用 未来前景 英文名:silicon 在研究和生产中,硅材料与硅器件相互促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硅制作雷达的高频晶体检波器。所用的硅纯度很低又非单晶体。1950年制出第一只硅晶体管,提高了人们制备优质硅单晶的兴趣。1952年用直拉法(CZ)培育硅单晶成功。1953年又研究出无坩埚区域熔化法(FZ),既可进行物理提纯又能拉制单晶。1955年开始采用锌还原四氯化硅法生产纯硅,但不能满足制造晶体管的要求。1956年研究成功氢还原三氯氢硅法。对硅中微量杂质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氢还原三氯氢硅法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到1960年,用这种方法进行工业生产已具规模。硅整流器与硅闸流管的问世促使硅材料的生产一跃而居半导体材料的首位。60年代硅外延生长单晶技术和硅平面工艺的出现,不但使硅晶体管制造技术趋于成熟,而且促使集成电路迅速发展。80年代初全世界多晶硅产量已达2500吨。硅还是有前途的太阳电池材料之一。用多晶硅制造太阳电池的技术已经成熟;无定形非晶硅膜的研究进展迅速;非晶硅太阳电池开始进入市场。 化学成分 硅是元素半导体。电活性杂质磷和硼在合格半导体和多晶硅中应分别低于0.4ppb和0.1ppb。拉制单晶时要掺入一定量的电活性杂质,以获得所要求的导电类型和电阻率。重金属铜、金、铁等和非金属碳都是极有害的杂质,它们的存在会使PN结性能变坏。硅中碳含量较高,低于1ppm者可认为是低碳单晶。碳含量超过3ppm时其有害作用已较显著。硅中氧含量甚高。氧的存在有益也有害。直拉硅单晶氧含量在5~40ppm范围内;区熔硅单晶氧含量可低于1ppm。 硅的性质 硅具有优良的半导体电学性质。禁带宽度适中,为1.12电子伏。载流子迁移率较高,电子迁移率为1350厘米2/伏·秒,空穴迁移率为480厘米2/伏·秒。本征电阻率在室温(300K)下高达2.3×105欧·厘米,掺杂后电阻率可控制在104~10-4 欧·厘米的宽广范围内,能满足制造各种器件的需要。硅单晶的非平衡少数载流子寿命较长,在几十微秒至1毫秒之间。热导率较大。化学性质稳定,又易于形成稳定的热氧化膜。在平面型硅器件制造中可以用氧化膜实现PN结表面钝化和保护,还可以形成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制造MOS场效应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上述性质使PN结具有良好特性,使硅器件具有耐高压、反向漏电流小、效率

锂离子电池硅_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张瑛洁

第34卷第4期 硅酸盐通报Vol.34No.42015年4月BULLETIN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April ,2015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瑛洁,刘洪兵 (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132012) 摘要:负极材料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硅/碳复合材料储锂容量高、循环稳定性好,是目前制备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硅/碳复合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和复合结构以及优良的电化学性 能,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复合结构;电化学性能 中图分类号:TQ1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625(2015)04-0989-06Research Progress on Si /C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y ZHANG Ying-jie ,LIU Hong-bing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132012,China ) Abstract :Anode materials is a major factor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Si /C composite materials ,which possesses high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becomes the hot spot to preparation of new type lithium-ion battery anode materials at present.Different preparation methods of Si /C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ite structures ,and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were introduced.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i /C composites was summarized.Subsequent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 /C composite materials was prospected as well. Key words :lithium ion battery ;Si /C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ation method ;complex structure ;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20130305017GX );吉林省教育厅吉教科合字[ 2014]第103号作者简介:张瑛洁(1969-),女,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水的深度处理方面的研究.1引言 负极材料储锂容量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关键因素,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类应用潜力巨大的负 极材料, 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碳与硅相近似的化学性质,为两者的紧密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硅通常与石墨、石墨烯、无定型碳和碳纳米管等不同的碳基质制备复合材料,在硅碳复合的体系中硅主要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容量 [1-3];碳材料一般作为分散基质,限制硅颗粒的体积变化,并作为导电网络维持电极内部良好的电接触[4-6]。理论上,硅/碳复合材料储锂容量高,导电性能好,但要成为可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面临着两个基本的挑战:循环稳定性差和可逆循环容量保持率低。不同的制备方法以及复合结构都会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开发强附着性、紧密电接触、耐用的新型硅碳复合材料,对促进硅/碳复合材料实际应用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从制备方法、复合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后续的研究人员的相关实验提供理论依据。DOI:10.16552/https://www.360docs.net/doc/5810771268.html,ki.issn1001-1625.2015.04.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