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合集下载

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的总结

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
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 多时6、7人,由亲王、大 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 充任。设军机大臣,俗称 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 称小军机。军机大臣须每 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 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 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
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效
率。
•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 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 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 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 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 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 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 者。……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 ──赵翼《檐曝杂记》卷1《廷寄》
举荐的标准是:德行和才能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通过考 试择优录取,除了娼、优、隶、皂、 罪户子弟外,原则上一切人都可以 公开报名考试。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 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 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 “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 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 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 于章奏,叫批红。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而则 内 在 故 “ 之三 《 阁地 阁 御 事 人 权三 廿 臣近 , , 权 主 最“ 二 亦者 至 尚 下 不 重明 史 听权 荒 以 移 亲 ”内 札 命益 主 票 , 政 条阁 记 矣专 童 拟 长 事 首 》 ”, 昏 归 君 , 辅 卷 。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从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削弱的两种方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削弱的两种方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削弱的两种方式山东省临沭一中曹广举内容简介:从汉到清,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皇帝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三或更多),使之相互制约,从而保证君权的独尊;二是转移相权及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到内,机构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内到外。

笔者以相权的分割和转移为线索,考察了汉朝、魏晋至唐初、唐中叶至元、明朝、清朝五个历史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论证了上述观点。

关键词:君主专制相权转移中(内)外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它包括三个方面:皇帝、宰相和地方;两个层面: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应的是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一条线索:权力集中,即地方权力集中央,中央权力集个人。

“君主专制”是指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帝独裁一切军国大事,它与“民主共和”相对应,是我国封建国家的政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应,是指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它是封建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与当今世界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比较接近。

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层含义: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即专制主义;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即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皇帝制度,(2)中央宰相制度;(3)地方郡县制度。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下,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而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个人。

因此,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

宰相制度是连接皇帝和地方的桥梁,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晴雨表和指针,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专制主义制度的变化。

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它是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地方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学案5单元学习总结中国古代中心官制的变化及影响朝代官制影响秦朝以皇权为中心,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之下设有诸卿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强化了皇权汉代汉武帝重用侍从做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减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减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元朝①设中书省,取代三省;②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③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导致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左右皇位继承明朝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②明成祖时内阁毁灭使君主专制进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全面生疏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是指中心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心集权是指中心和地方的关系,中心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心。

(2)主要冲突①皇权和相权的冲突。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最终被取消。

②中心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

其斗争趋势是中心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减弱。

(3)进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擅长隋唐,加强于北宋,进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化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心行政机构,特殊是减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心对地方,特殊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把握日益加强。

(5)特点:①皇权至上。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③从中心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④宣扬“君权神授”。

⑤文化专制。

⑥带有深厚的人治颜色。

(6)影响: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中国连续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

焦点透视437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详细分析了相权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对演变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皇帝本人的期望并极力推行之,同时知识分子的摇旗呐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相权;演变规律;演变原因一、相权演变过程(一)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但当时各国称呼并不统一,如宰相、丞相、相邦等。

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二)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和汉惠帝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1。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实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凸显,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原则是,皇权不断集中,而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就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

(三)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标签:皇权;相权;制衡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宰相被看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不同的朝代,相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

皇权作为君主生而有之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世袭制中,君主可能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生而有帝王之权,由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受约束的皇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皇权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皇权的有效运行需要官僚机器的支撑,皇权的合法性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肯定确认。

而且君主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都需要另一种权力的辅佐制约。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重要一环,相权便是官僚制度的核心。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变化中,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

而自秦以前,便有类似丞相的官职出现。

“西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

到西周晚期,官僚机构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一人,出现《周礼》中所说的天官冢宰这种百官之长的职位与人物,这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丞相”[1]。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摘要: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务的全面把握和控制,设置丞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

至明废宰相以前,即便宰相权利或职位形式有所演变,相权与皇权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权利核心,其“斗争”和“合作”也决定和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局面与政治形势。

关键词:古代政治,皇权,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两种权利的制衡和加强都对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自秦汉以来,宰相一直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凌驾于各种官吏之上,相权的加强必然对皇权形成威胁与制约,而皇权的加强又必然带来行政权力的扩大,这种矛盾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贯穿于秦汉至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历程。

即便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力大小有所区别,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皇权也随之产生。

为了配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发展,秦始皇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个最高职位,而这其中丞相总领百官,处于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这样就使包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政权力交到了丞相手中,丞相职权包括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诸多权力,宰相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导。

西汉建立之后,在诸多政治政策上承袭了秦朝的传统,依然保留丞相职位。

西汉成立初年,国内政局不慎稳定,外有匈奴来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有所上升,丞相集行政、决策、司法等各项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了威胁。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身边侍从,实行中外朝制度,并设立尚书令、侍中等职位,使这部分官吏能够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从而削弱丞相职权。

到了东汉时期,仍旧保留三公职务,但扩大尚书职权和机构,改称尚书台,并在其下设置六曹,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利,加强皇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随着尚书省实权的发展,后相继出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从而形成了基本的三省体制。

至隋唐时期,中央又在三省之下分设吏、礼、兵、邢、户、工六部,从而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正式确立了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这种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
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成为后代基本沿袭的行政体制。

宋代宰相制度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这就造成了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的状况,为了制约宰相,宋朝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和财权,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职权,使皇帝得以总揽全国大权。

元朝则设立中书省替代从前的三省,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实际上行使着宰相职权。

军政大权完全归中书省掌控并且由其长官丞相完全负责,六部是中书省下分掌政务的职能机构。

明初依旧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丞相统辖六部。

但朱元璋始终对丞相制度心存忌惮,于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争和监察,三司直接隶属于中央,这样就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一举措在使中央权力扩大的同时,也使宰相职权随之扩大。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多个朝代的宰相制度被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宰相制度废除之后,出现了内阁首辅、议政大臣、南书房,军机大臣等各种新的皇权辅助职位,其实权虽有过膨胀和扩张阶段,但从根本上看仍然受制于皇帝,其兴亡也与皇帝个人意志紧密相关,因此难以成为与皇帝抗衡的另一个权利中心。

即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呈现出了不同的职位名称和中央官僚体制,但总体趋势都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被削弱甚至被废除。

这与总过不断发展的封建经济基础相互适应,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

[1]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J].学理论,2013(24):161—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