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时间可以倒流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依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
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
D.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容易题。本题考查比喻的基
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四个选项均为比喻。B 选项将君子的德比为风,小人的德比
为草。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为明喻。A、C、D 三个选项为借喻,句中本体不出现,直接以
(2)只问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l.定义:
3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语文】
【2020 届】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示例:玫瑰迷人牡丹大气(意思恰当即可。需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放长线,钓大鱼。 B.陈芝麻,烂谷子。 C.刀子嘴,豆腐心、 D.一把屎,一把尿。 [答案]D(借代,“一把屎,一把尿”代指父母为子女无私奉献,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养大成人。其他三项 为比喻。A.“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B.“陈芝麻,烂谷子”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C.“刀子嘴,豆腐心”比喻说话刻薄,言语尖利, 但心地柔和、宽厚仁慈。)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 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去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二、借代 1.概念: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2.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3、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夸张
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 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扩大夸张。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概念: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反复、设问、反问)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
法的一般修辞作用。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一般 修辞作用分别是:
1)反复: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诗文句式
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运用反复,必须要 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 ,不必要的反复, 会使文章语言??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
思路点拨:此题结合仿写考查正确运用比喻和反复的修
辞手法。在解此题时,无论选哪一个话题,首先要弄清句子 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是……只要……”的条 件假设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 三句构成排比;还暗含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这个仿写的话题可以自选,有比较自由的空间,因此,
混淆,考生应能区别。例如: (1)“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
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 不以我们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两个句子运用 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气势,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 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2.熟悉反复、设问、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
3.反问。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
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或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或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且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问句中。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反问的修 辞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 印象,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
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
3)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
象。
三、例题分析 例:仿照下边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16正确应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括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常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路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述、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一个句子都利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咱们上前去。
【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生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
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走。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缺,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一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按照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别离扩展成很多于30个字的语段。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夸张
1、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 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 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扩大夸张。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 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3)超前夸张。 如:还没待他开口,我就浑 身发抖了。 3、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迪;
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 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 情感。 原作: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了你自己。
(示例)1、粉笔:你注定一生与黑板为伴, 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却磨损了你自己。 2、蜡烛: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 们发光发热,却耗尽了你自己。
1、概念: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
听。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拟物——把人“物化”或“把甲事物乙物 化” 3、作用:(1)色彩鲜明;(2)形象生动; (3)表意丰富。 例如:(1)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雄 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2)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4、比喻和比拟的不同:比拟中,本体和拟 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 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 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句略)
3、排比的作用:叙事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的心在颤抖 当我想你的时候 泪水也悄悄地滑落 当我想你的时候 才知道寂寞是什么 当我想你的时候 谁听我的诉说
(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 出现。 (2)不同点:a.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只代不喻;借 喻的作用是“比喻”,喻中有代。b.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 相关性;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c.借喻可改为明喻 或暗喻;借代不能。
三、比拟
例如: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流泪,因为我在你怀里; 水对鱼说,我能感到你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2、种类:(1)拟人——把事物“人化”
五、对偶
1、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 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 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 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 递近、因果、假设、条件更关系的对偶形式。
另外: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把对偶分为严式 对偶和宽式对偶。前者要求两句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后者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 以,不很严格。
3.结构 (1)成分的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 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 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
4.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有节 奏感,有音乐美; (3)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 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来说的,要求结构对 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来说的,要求 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 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七、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 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基本特点是“无疑 而问”,作用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 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 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去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如: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 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 我呢,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 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 容。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 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4)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 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二、借代
1.概念: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的修辞方法。 2.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 向外走去……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
南国烽烟正十年。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 公朴站起来!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 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笑) (7)材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镜子)
3、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4、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如:(1)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解析:(1)是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可 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是部 分代整体,不能改为比喻。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对偶 排比、借代、夸张 反复、设问、反问
• • • • • • •
花的海洋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枪 杆子里面出政权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巴掌大个地方 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一、比喻
1.概念: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 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 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 体、比喻词。 3.种类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明喻:三部分都出现。典型形式:甲像乙。
例: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 水墨山水。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 “是”、 “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 不用喻词。典型形式:甲是乙。 并列关系 长城这条巨龙 修饰关系 花的海洋。 注释关系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例: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典 型形式:甲代乙。
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 体。
4、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5、注意: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 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1)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像我这样的好人不多,为何还要让我难过。 (2)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了。他像是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3)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 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六、排比
1、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果相同或相 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成分排比。如:延安的歌声……它是 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 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 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 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注意: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地合理的夸 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如:同志们, 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 水能喝干。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 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 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