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交换机之间切换的一些认识

合集下载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资料讲解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

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

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

和HUB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

切换概念介绍

切换概念介绍

一、切换的分类:1.同频软切换:指在同频小区(不同的NODEB)间的一种切换。

当UE开始与一新小区建立联系时不立即中断与原小区的联系。

在软切换状态下,UE与多个小区建立多条无线链路。

2.同频更软切换:也是一种软切换。

由于在软切换状态下网络侧与UE会有多条无线链路存在。

上行数据包的合并可以在RNC侧进行,如果其中多条无线链路在同一个Node B 上,则数据包的合并也可以在Node B进行。

这种情况称之为更软切换。

其区别在于数据包的合并放在了Node B上,并且不需要为新的链路建立新的传输承载。

3.同频硬切换:如果目标小区与原小区同频,但属于不同的RNC,而且RNC之间没有Iur口,或者当UE判断下行数据业务吞吐量超过了预定门限,为了节省空口的信道及功率资源从而达到降低干扰目的,这时就会发生同频硬切换,另外同小区内部码字切换也是同频硬切换。

4.异频硬切换:为WCDMA系统载波之间的切换。

5.异系统切换:为WCDMA系统和其他(如CDMA2000、TD-SCDMA、GSM等)系统之间的切换。

通常情况下,异频硬切换和异系统切换都需要启动压缩模式进行异频测量和异系统测量。

在WCDMA系统中,软切换比硬切换有更高的优先级。

二、硬切换与软切换的主要区别:1.硬切换是UE的无线链路先被去掉后被加上,软切换是无线链路先被加上后再被去掉甚至只加上不去掉。

硬切换过程中会先去掉原先所有的无线链路,软切换过程中原有无线链路保持。

2.硬切换通过物理信道重配/传输信道重配/无线承载重配等消息完成,软切换通过激活集更新消息完成。

3.硬切换的成功率较低,对业务质量有较大影响;软切换成功率较高,对业务质量影响很小。

三、软切换软切换具有掉话率低、能够提高用户通信质量等优点。

软切换就是一个往激活集中增加和(或)删除无线链路的过程,主要包括无线链路增加、无线链路删除和无线链路替换三种类型。

UE的一个finger始终扫描相邻小区的导频信道,当某个相邻小区导频功率强度达到网络预先设定的增加门限时,则将该小区加入激活集;当激活集中某个导频功率的强度低于网络预先设定的删除门限时,将该小区从激活集中删除。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及主要性能指标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及主要性能指标

交换机的交换模式及主要性能指标交换机交换模式及性能指标目录目录 (1)1交换机交换模式 (2)1.1快速转发交换模式(cut-through) (2)1.2碎片丢弃交换模式(fragment free) (3)1.3存储转发交换模式(store and forward) (3)1.4 各种转发模式图解 (4)1.5 IBM G8264系列交换机交换模式的操作 (4)2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5)2.1背板带宽(backplane bandwidth) (5)2.2 线速(Line Speed/Line Rate) (5)2.3包的转发率(PPS) (6)2.4吞吐量(throughput) (6)2.6 MAC地址表容量 (8)2.6.1 MAC地址 (8)2.6.2 MAC址址表 (9)2.7其它一些技术批标 (11)2.8 MAC地址表应用实例 (11)2.9支持超大帧(Jumbo) (13)2.10 Microburst流量突出处理 (14)2.11 IBM G8264与其它厂商交换机性能指标对比实例 (14)1交换机交换模式交换机的交换模式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

静态交换是由人工来完成端口之间传输通道的建立;动态交换是通过对目的MAC地址的查询,得到的输出端口来临时建立传输通道的,这个传输通道在数据帧传送完成后自动断开。

目前,交换机最常采用的交换模式是动态交换模式。

动态交换模式主要有:快速转发、碎片丢弃和存储转发三种模式。

1.1快速转发交换模式(cut-through)快速转发交换模式是指交换机在接收数据帧时,一旦检测到前6个字节—即目的地址就立即进行转发。

由于数据帧在进行转发处理时仅对目的MAC地址部分复制到缓冲区,并不是复制一个完整的帧,所以这个数据帧在转发之前没有经过校验和纠错,从而有可能导致错误的数据帧被转发出去。

快速转发交换模式的优点在于端口交换延迟小,交换速度快;缺点是在质量较差的物理链路上传输质量可靠性差,因此它适合于小型的交换机。

交换机之间连接技术及优缺点介绍

交换机之间连接技术及优缺点介绍

交换机级联、堆叠、集群技术介绍交换机应该是网络中最常见的网络设备,不论是企业还是家庭用户,对交换机应该都不陌生。

特别是对于企业的网络管理员来说,不论高端还是低端,交换机绝对是网络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并且数量较多,因此对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我们有必要搞清楚。

最简单的局域网(LAN)通常由一台集线器(或交换机)和若干台微机组成。

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网络规模的扩大,在越来越多的局域网环境中,交换机取代了集线器,多台交换机互连取代了单台交换机。

在多交换机的局域网环境中,交换机的级联、堆叠和集群是3种重要的技术。

级联技术可以实现多台交换机之间的互连;堆叠技术可以将多台交换机组成一个单元,从而提高更大的端口密度和更高的性能;集群技术可以将相互连接的多台交换机作为一个逻辑设备进行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管理成本,简化管理操作。

考虑到局域网的发展现状,因此本文提高的局域网,如无特别指出均指10BaseT、100BaseT(F)、1000BaseT(F)的交换式以太网。

一、级联级联可以定义为两台或两台以上的交换机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

根据需要,多台交换机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级联。

在较大的局域网例如园区网(校园网)中,多台交换机按照性能和用途一般形成总线型、树型或星型的级联结构。

城域网是交换机级联的极好例子。

目前各地电信部门已经建成了许多市地级的宽带IP 城域网。

这些宽带城域网自上向下一般分为3个层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核心层一般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汇聚层采用1000M/100M以太网技术,接入层采用100M/10M以太网技术,所谓"千兆到大楼,百兆到楼层,十兆到桌面"。

这种结构的宽带城域网实际上就是由各层次的许多台交换机级联而成的。

核心交换机(或路由器)下连若干台汇聚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下联若干台小区中心交换机,小区中心交换机下连若干台楼宇交换机,楼宇交换机下连若干台楼层(或单元)交换机(或集线器)。

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技术概述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移动通信系统切换技术概述学号:09211050摘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已被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对切换过程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依次论述了硬切换、软切换、无缝切换、接力切换和垂直切换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并结合这几种主流的切换技术做了比较,并对几种切换技术的优劣做了总结。

关键词:移动通信系统;硬切换;软切换;更软切换;接力切换。

切换的概念:切换是指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时,或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其他原因致使通信质量下降时,使用中的话音信道就会自动发出一个请求转换信道的信号,通知移动通信业务交换中心,请求转换到另一个覆盖区基站的信道上去,或是转换到另一条接收质量较好的信道上,以保证移动用户能够正常通信。

切换的功能:在通话进行中允许用户移动;在恶劣的无线传输条件下恢复并保持通信,避免移动偶那个台与网络之间的链路发生中断;在遇到干扰时能保持可接受的通信质量;优化频率资源的使用;减小移动台的功率消耗和全局干扰电平。

切换的基本阶段:切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无线测量、网络判决和系统执行。

在无线测量阶段,移动台不断搜索本小区和周围小区基站下行链路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同时基站也不断测量MS的上行链路的信号。

测量结果在某些预设的条件下发送给相应的网络单元、移动台和BSC,网络单元此时进入相应的网络判决阶段。

在网络判决阶段,执行相应的切换算法,将测量结果和预先定义的门限进行比较,并确认目标小区可以提供目前正在服务的用户业务后,网络最终决定是否开始这次切换,在移动台受到网络单元发来的切换确认命令后,开始进入到切换执行阶段,移动台进入特定的切换状态,开始接受或发送与新基站所对应的信号。

切换的分类:当一次切换被触发后,一个新的信号将被建立,通信将转接到新的链路,同时,原来的信道被释放。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切换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性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服务的基础。

切换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如服务质量、传输效率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移动通信数据传输需求,切换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切换是指把来自用户的呼叫,或移动终端发出的数据,从一个信息传输通道转移到另一个信息传输通道过程。

切换过程有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识别呼叫,调用设置,信令交换,路由选择和状态保持等。

这些活动的综合实现形式可以根据系统部署的不同分成节点切换和分布式切换两种形式。

节点切换是指在每个活动的实现上,涉及一个或多个切换节点,依次完成。

节点切换具有架构简单,控制对象容易,网络设备资源使用率高,功能集中优点。

然而,因为网络拓扑结构紧凑,因此,节点切换结构会产生网络负载不均衡、数据传输时延增加等问题。

分布式切换是指把所有切换活动,特别是识别呼叫,路由选择,信令交换等活动分布到网络终端设备上,由终端设备完成的一种切换方式。

分布式切换可以有效地实现负载均衡,缩短数据传输时延,提高系统吞吐量,抑制网络拥塞等优势。

然而,分布式切换架构复杂,数据传输消耗较大,设备占用资源相对较多,控制复杂度大,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切换的实现可以通过切换算法来实现。

切换算法包括识别呼叫算法、调用设置算法、路由选择算法等,它们是切换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工作结果将直接影响切换的质量和性能。

识别呼叫算法是确定用户呼叫到达的算法,它利用网络中可能存在的站点或终端,通过调用设置算法,识别切换单元,将呼叫传递给切换单元。

调用设置算法是实现用户请求服务的算法,它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根据系统容量、呼叫类型和负载状态,选择最优网络通道,并建立呼叫连接。

路由选择算法是确定呼叫的路由的算法,它根据呼叫的来源和目的地,综合考虑系统仿真参数和吞吐量,选择最优路由。

此外,还有一些切换算法,如负载均衡算法、可靠性算法和状态保持算法,它们是切换算法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切换的质量和性能。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切换技术与切换算法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日渐受重视。

移动通信切换技术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技术,它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确保多用户通信,能够有效控制多用户的通信数量,并且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移动通信切换的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达到保障移动用户的连接和高效率的数据传输。

移动通信切换技术主要由信号传输、数据分组和分组交换三部分组成,信号传输用于数据的传输,数据分组是指将数据分割成多个小包,分组交换则是分组交换数据,通过不同分组交换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其中分组交换技术是构成移动通信切换技术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移动通信切换算法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分组交换的算法,它可以将很多用户的信号分组,并实现高效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交换,它能够在网络中选择最合适的路径,实现最优的切换效果。

常见的切换算法有路由选择算法、拥塞控制算法以及资源分配算法等。

路由选择算法主要用于计算某一给定源/目的地对之间的最短路径并将数据传输到最短路径上;拥塞控制算法能够有效的避免令牌网络中的拥塞,通过把给定的网络带宽均匀的分配给各台用户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分配算法主要用于调整资源,使得网络中多台用户机在某一个给定的时间点可以同时使用网络资源。

切换技术与切换算法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们能够有效的确保移动用户的连接,并实现有效的数据传输,从而保障移动用户的正常使用。

正确的切换算法和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成为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改善移动通信系统的效率,使得网络能够达到高效传输,切换技术与切换算法也需要不断完善。

移动通信的网络切换技术

移动通信的网络切换技术

移动通信的网络切换技术移动通信的网络切换技术是指移动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从一个基站(或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基站(或小区)的过程。

移动通信网络切换技术是保证通信质量和无缝连接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通信效率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一、网络切换的原理网络切换的原理基于移动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无线连接。

当移动设备与当前基站的信号强度下降,或者移动设备进入到当前基站无法覆盖的区域时,就需要进行网络切换。

移动设备通过与新的基站进行握手,建立新的连接,同时与当前基站断开连接,实现网络切换。

二、网络切换的类型1. 基于邻区切换的网络切换基于邻区切换是最常见的网络切换类型。

邻区切换是指移动设备从当前基站切换到与当前基站相邻的另一个基站。

这种切换方式主要依靠信号强度的监测和分析,一旦监测到信号弱的情况,移动设备就会与相邻基站进行握手,实现切换。

2. 基于硬切换的网络切换基于硬切换是一种快速的切换方式,主要应用于移动速度较快的场景。

在这种切换方式中,移动设备会根据预设的阈值,当信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切换到新的基站,而不需要等待信号完全丢失。

这种切换方式可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基于软切换的网络切换基于软切换是一种相对较慢的切换方式,主要应用于移动速度较慢的场景。

在这种切换方式中,移动设备会根据预设的阈值,当信号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切换到新的基站。

这种切换方式相对较慢,但能够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质量。

三、网络切换的优化策略为了提高网络切换的效率和用户体验,移动通信网络采用了一系列的优化策略,包括:1. 邻区规划优化:合理规划邻区的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避免邻区之间的干扰,提高切换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切换参数配置优化:通过优化切换的相关参数设置,如切换门限、切换时间等,可以提高网络切换的速度和稳定性。

3. 弱覆盖区域优化:针对弱覆盖区域,采取增设基站或者使用信号增强器等手段,提高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减少切换频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交换机之间切换的一些认识我们ALCATEL交换机有时与别的交换机之间会建立切换关系。

我在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以下只是我的一些意见,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人机命令。

CREATE-N7EXCH 创建对端N7局向CREATE-N7RTES 创建对端N7 SCCP 路由组CREATE-LAI-TRANSL 创建相关MSC,LAC,DPC等其次,手机从交换机A向B切换的具体流程如下切换是移动用户在呼叫接续过程中或在通话状态时,从一个区域漫游到另一个区域而能保持连接不中断的功能。

它的全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里我主要描述交换机之间切换的信令。

●当手机要发生切换时,交换机A先向B发一个MAP PERFORMHANDOVER消息。

该消息中要包括将切入的LAC,CELL和当前所在的LAC和CELL。

交换机B要对该消息进行确认。

另外,在交换机A的表 R_LAC_CONF 要有这些LAC的数据。

●交换机B向A发一个MAP PERFORMs HANDOVER ACK 消息。

该消息中要包含一个交换机B分配给A的一个HANDOVER NUMBER。

●交换机A向B发一个TUP的IAI(初始地址)消息。

其中CALLED ADDRESS SIGNALS中包括的就是HANDOVER NUMBER。

●交换机B向A发一个ACM(地址全)消息。

●交换机B向A发一个ANC消息。

该消息表明ISUP链路已通畅,开始进行切换。

●交换机B向A发一个SEND_END_SIGNAL,表明此次切换成功完成。

在交换机发IAI时,一般建议CLI(CALLING LINE IDENTITY INDICATOR)设置成 CLI NOT INCLUDE,这样能提高HANDOVER的成功率。

CLI是用于显示IAI消息格式中主叫部分的主叫号码。

就该切换过程而言,这已是一个稳定的呼叫,主叫号码就是进行切换的手机的MSISDN。

因此,在切换的IAI消息中包括CLI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在协议中也没有做明确的说明。

更为重要的是,对端交换机并不需要该信息。

在数据上实现CLI NOT INCLUDE较简单。

根据本交换机的PAGING NUMBER对应的CPX,在R_L_CPXDM中找到该TUPLE,只要在D_DESSINF中置为00即可。

它表明对方不需对主叫号码进行分析。

另外,在三版中有如下关系:000:E_RSLT_DEFIND001:E_RSLT_TIME_DE PB_RSL_TYPE:002:E_RSLT_TOC_DEP003:E_RSLT_OR_DEPB_SINF_LINK:LINK TO R_L_SINFR_L_SINF D_INDEX D_SINFO不发GRQ消息160000 发GRQ 消息只要让指针指向162400,对方在收到不加主叫号码的IAI消息后,也不会发GRP消息。

另外,我们也建议不要在切换时交换机A向B发IAM消息。

理由有二条:首先是在移动交换机之间发IAM消息是不标准的,是一个错误的协议。

其次,发IAM消息之后,交换机B要向A发GRQ(GENERAL REQUEST)消息,A还要向B发GSM消息,而HANDOVER的过程,特别是INTER-MSC-HANDOVER对时间的要求极高,可能会使得切换失败。

在S12MSC系统中,切换是由一个专门的FMM控制的。

它就是HOMA (HANDOVER MANAGER 切换管理程序)。

HOMA程序接受切换请求,根据切换请求的来源,切换目的地蜂窝表等切换数据,控制切换所涉及的各信令模块完成复杂的新旧连接的建立,切换和释放。

监视整个切换过程,处理切换再尝试,切换失败等各种情况。

切换号码也是由HOMA产生并处理的。

参与切换的各信令模块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BSSAP是最重要的,其次根据不同情况,ISUP,TUP,R2及MAP也会涉及。

如果仅仅是信令链路的切换,呼叫控制程序可以不参加。

而对于信令加话路的切换,一定有呼叫控制程序CFCS加入。

此外,MSC间的切换,还需PATED 帮助分析切换号码。

附录是在交换机间处理切换问题时在K1103上收集的信令数据,可以做为参考18:13:58"8 1Rx< SCCP 83 17-FF-09 17-FF-08 0 UDTBlue Book SCCP (SCCP) Unitdata (UDT)----0011 Service Indicator SCCP--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9********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8******** Signalling Link Selection 000001001 SCCP Message Type 0x9----0000 Protocol Class Class 00000---- Message Handling No special options00000011 Ptr to Called address pa 300000101 Ptr to Calling address p 500001010 Ptr to Data parameter 10Called address parameter00000010 Parameter Length 2-------0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ab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No.0------- For national use 0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Calling address parameter00000101 Parameter Length 5-------1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pre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 -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No.0------- For national use 0******** Calling Party SPC 17-FF-08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Data parameter00110110 Parameter length 54******** Data 62 80 48 04 C0 17 6C 60 6C 80 A1 26 02 01 00 02 01 1C 30 1E 04 07 64 F0 00 85 00 04 56 04 07 64 F0 00 85 1100 FB 04 03 01 08 01 04 02 03 18 8B01 0C 00 00 00 00E-GSM 09.02 (MAP) Version 4.11.0 (2map)Begin1 Origination Transaction ID******** Orig Trans ID 0xC0176C602 Component Portion2.1 Invoke2.1.1 Invoke ID00000000 Invoke ID value 02.1.2 Local Operation00011100 Operation Code Perform Handover2.1.3 Parameter Sequence2.1.3.1 Target Cell Id******** Mobile Country Code 4601111---- Filler******** Mobile Network Code 00******** Location Area Code 34048******** Cell Identity 11102.1.3.2 Serving Cell Id******** Mobile Country Code 4601111---- Filler******** Mobile Network Code 00******** Location Area Code 34065******** Cell Identity 2512.1.3.3 Channel Type00000001 Speech/Data Indicator Speech00001000 Channel Rate/Type Full rate TCH channel Bm 00000001 Speech Encoding Algorithm GSM speech algorithm Ver12.1.3.4 Classmark Info000----- Revision level Reserved for phase 1---0---- Spare----0--- A5/1 algorithm supported Available-----011 RF power capability Class 4, handheld GSM 900 0------- Spare-0------ PS Capability Not Present--01---- SS Screening Indicator Ellipsis&ph2 error handling ----1--- SM capabiltiy Present-----00- Spare-------0 Frequency capability Does not support G12.1.3.5 Handover Priority0------- Spare-0------ Preemption Cap Ind Not allowed--0011-- Priority level 3------0- Queueing allowed ind Not allowed-------0 Preempt Vulnerability Ind Not allowed18:13:59"0 1Tx> SCCP 83 17-FF-08 17-FF-09 0 UDTBlue Book SCCP (SCCP) Unitdata (UDT)----0011 Service Indicator SCCP--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8********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9******** Signalling Link Selection 000001001 SCCP Message Type 0x9----0001 Protocol Class Class 11000---- Message Handling Return message on error 00000011 Ptr to Called address pa 300000101 Ptr to Calling address p 500001010 Ptr to Data parameter 10Called address parameter00000010 Parameter Length 2-------0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ab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 -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No.0------- For national use 0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Calling address parameter00000101 Parameter Length 5-------1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pre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No.0------- For national use 0******** Calling Party SPC 17-FF-09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Data parameter00110110 Parameter length 54******** Data 65 34 48 04 0D 00 6B 04 49 04 C0 17 6C 60 6C 26 A2 24 02 01 00 30 1F 02 01 1C 30 1A 04 07 91 68 31 09 58 90 98 30 0F 0A 01 01 04 0A 06 2B 37 3C 0F E0 39 A2 13 D0E-GSM 09.02 (MAP) Version 4.11.0 (2map)Continue1 Origination Transaction ID******** Orig Trans ID 0xD006B042 Destination Transaction ID******** Dest Trans ID 0xC0176C603 Component Portion3.1 Return Result Last3.1.1 Invoke ID00000000 Invoke ID value 03.1.2 Return Result Sequence3.1.2.1 Local Operation00011100 Operation Code Perform Handover3.1.2.2 Parameter Sequence3.1.2.2.1 Handover Number1------- Extension Indicator No Extension-001---- Nature of Address International number----0001 Numbering Plan Indicator ISDN Telephony No plan(E.164)******** Handover Number 8613908509893.1.2.2.2 Access Signal Info3.1.2.2.2.1 Protocol Id00000001 Protocol Id Gsm-04.083.1.2.2.2.2 Signal Info******** Signal Info 06 2B 37 3C 0F E0 39 A2 13 D018:13:59"4 1Rx< TUP 84 17-FF-09 17-FF-08 14-14 IAIBlue Book TUP (TUP ) IAM with Addit information (IAI )----0100 Service Indicator Telephone User Part--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9********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8******** Circuit Ident Code 462 ( PCM: 14 Channel:14) 0000---- Spare----0001 Heading code 0 0x10010---- Heading code 1 0x2--001010 Calling Party Category Ordinary calling subscriber 00------ Spare------10 Nature of address indic National number----00-- Nature of circuit indic No satellite circuit--00---- Continuity check indicat Continuity check not required-0------ Echo-suppressor indicator No outgoing half echo suppr0------- Incoming intern call ind Call other than intern incom-------0 Redirected call indicator Not a redirected call------0- All-digtal-path-req ind Ordinary call-----1-- Signalling path indicator All signal system No.7 path----0--- Spare1010---- Number of address signals 10******** Called address signals 1390850989-------0 net/user facilit info ind Net cap, facility info not inc------0- Closed user grp info ind Closed user grp info not incl-----0-- Addit call party info ind Addit call party info not incl----0--- Addit routing info ind Addit routing info not incl---0---- Calling line identity ind Calling line identity not incl--0----- Original called addr ind Orig called address not incl-0------ Charging info indicator Charging info not included0------- Second octet18:13:59"6 1Tx> TUP 84 17-FF-08 17-FF-09 14-14 ACMBlue Book TUP (TUP ) Address Complete Message (ACM )----0100 Service Indicator Telephone User Part--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8********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9******** Circuit Ident Code 462 ( PCM: 14 Channel:14) 0000---- Spare----0100 Heading code 0 0x40001---- Heading code 1 0x1------01 Type of addr compl signal Address complete sig, charge-----0-- Subscriber free indicator No indication----1--- Incoming echo suppr ind Incoming half echo suppr incl---0---- Call forwarding indicator Call not forwarded--1----- Signalling path indicator All signal system no.7 path00------ Spare18:14:00"8 1Tx> TUP 84 17-FF-08 17-FF-09 14-14 ANCBlue Book TUP (TUP ) ANswer signal, Charge (ANC )----0100 Service Indicator Telephone User Part--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8********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9******** Circuit Ident Code 462 ( PCM: 14 Channel:14) 0000---- Spare----0110 Heading code 0 0x60001---- Heading code 1 0x118:14:00"8 1Tx> SCCP 83 17-FF-08 17-FF-09 0 UDTBlue Book SCCP (SCCP) Unitdata (UDT)----0011 Service Indicator SCCP--00---- Sub-Service: Priority Spare/priority 0 (U.S.A.only)10------ Sub-Service: Network Ind National message******** Destination Point Code 17-FF-08******** Originating Point Code 17-FF-09******** Signalling Link Selection 000001001 SCCP Message Type 0x9----0001 Protocol Class Class 11000---- Message Handling Return message on error 00000011 Ptr to Called address pa 300000101 Ptr to Calling address p 500001010 Ptr to Data parameter 10Called address parameter00000010 Parameter Length 2-------0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ab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 -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 No.0------- For national use 0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Calling address parameter00000101 Parameter Length 5-------1 Point Code Indicator PC present------1- Subsystem No. Indicator SSN present--0000-- Global Title Indicator No global title included -1------ Routing Indicator Route on DPC + Subsystem No.0------- For national use 0******** Calling Party SPC 17-FF-0900001000 Subsystem number MSCData parameter00011000 Parameter length 24******** Data 65 16 48 04 0D 00 6B 04 49 04 C0 176C 60 6C 08 A1 06 02 01 33 02 01 1D E-GSM 09.02 (MAP) Version 4.11.0 (2map)Continue1 Origination Transaction ID******** Orig Trans ID 0xD006B042 Destination Transaction ID******** Dest Trans ID 0xC0176C603 Component Portion3.1 Invoke3.1.1 Invoke ID00110011 Invoke ID value 513.1.2 Local Operation00011101 Operation Code Send End Signal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网络系统部江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