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一、

?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的是(B)

?骨髓检查铁染色的应用目的是(B)

?骨髓增生状况的分级中,正常人属于(C)

?过碘酸-Schiff反应(PAS)指的是(C)

?成熟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见于(C)

?正常骨髓象原红细胞的比例是(B)

?正常骨髓象小儿淋巴细胞偏高,可达(A)

?正常骨髓象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A)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成人阳性率是(A)

?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的细胞是(A)

二、

?急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B)

?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外,常出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的贫血类型是(C)?易见到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的贫血类型是(C)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特点是(C)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B)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D)

?巨幼细胞贫血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出现(C)现象

?缺铁性贫血直接可靠的诊断方法是(A)

?贫血常见的体征是(A)

?慢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A)

三、

?缺铁性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表现是(C)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特异性诊断是(C)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寿命测定(红细胞半衰期)为(D)

?属于血管内溶血特征的是(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属于(B)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素异常的代表疾病是(C)

?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主要用于(C)的诊断

?属于血管外溶血特点的是(C)

?诊断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是血红蛋白电泳(A)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A)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四、

?ALL指(B)

?CML指(C)

?FAB分型,F指的是(B)

?白血病病变不仅仅局限在(B)

?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的分型方法是(C)

?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body)的白血病类型是(C)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缩写是(C)

?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A)

?CLL血象的特点是(A)

?CML的血象显示,原始粒细胞为(A)

五、

?RAEB指的是(B)

?骨髓瘤患者发生高黏滞血症的原因是(B)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本周蛋白增多,是由于(A)

?根据M蛋白的种类对骨髓瘤分型正确的是(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主要表现为(A)?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如(D)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化特点正确的是(A)

?约(C)的患者血清或尿液中无M蛋白,称为不分泌型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骨髓瘤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C)

?本周蛋白的凝固温度是(A)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doc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检验,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其重点是发现血液细胞量和质的异常,并结合临床和血象等资料所分析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适应证):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 3 、协助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 Niemann-Pick 病(可在骨髓中找到其特殊细胞)。 一、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各种造血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成熟一般要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又可人为地分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和晚幼细胞四个具体阶段。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巨核细胞在发育中的阶段命名为原始巨核、幼稚巨核、颗粒巨核和产板巨核。 PPT4 显示的是血细胞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造血功能干细胞最后发育成红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PPT5 用图表显示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从原始 - 幼稚 - 成熟过程)。 PPT7 显示的是红细胞发育中各阶段形态变化规律示意图。可以看到从原红到早幼红到中幼红到晚幼红、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细胞体的变化,核的变化,核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点

(一)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1 、原始红细胞 直径 15- 20um ,多为圆形或微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多呈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 4/5 ,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染色质为粗颗粒状,核仁 1-2 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色,胞浆中不含颗粒。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原始红细胞。 2 、早幼红细胞 直径 10—18um ,细胞形态与原红相同,胞核变小,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常出现部分的浓染区域,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局部可有少量血红蛋白产生。 PPT9 显示的是早幼红细胞。 3 、中幼红细胞 直径 8-15 μ m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体积的 1/2 。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由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PPT10 显示的是中幼红细胞。 4 、晚幼红细胞 直径 7-10 μ 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体积的 1/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浆量多,染成浅灰或成熟红细胞色。 PPT11 显示的是晚幼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结核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核菌的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结核病、选择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传染源,控制结核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目前,结核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痰涂片检查、痰结核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1.痰涂片检查 痰标本采集: 一般应采集3种痰标本: 即时痰:就诊即时咳出的痰 清晨痰:清晨深咳出的痰 夜间痰:就诊前夜间咳出的痰。 痰标本的要求: 痰标本采集的时间、痰标本质量好坏和是否在使用抗结核药等均直接影响结核菌的检出。痰标本应以脓样、干酪样或脓性粘液样性质的痰液为合格标本。痰量为3ml~5ml。晨痰涂片阳性率比较高。当患者痰少时,可采用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导痰。 痰涂片结果:包括:阳性、阴性 结果的意义: 涂片染色阳性只能说明抗酸杆菌存在,不能区分是结核菌还是非结核分枝杆菌。由于我国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较少,故检出抗酸杆菌对

诊断结核病有极重要的意义。直接涂片方法简单、快速,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涂片阴性不能排除肺结核,连续检查3次以上,可提高其检出率。 2痰结核菌培养 确定诊断: 临床怀疑肺结核,但直接痰涂片结果为阴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进行痰培养。确定诊断的培养检查应采集2个合格的痰标本,即夜间痰和晨痰。 耐药监测: 以耐药监测为目的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获得分枝杆菌的纯培养物用于药敏试验,所以一般选用涂片阳性的标本进行培养。 药敏试验:这是了解抗结核药物是否对结核菌敏感、诊断耐药结核以及指导结核病治疗的有效手段。 痰培养结果:包括:阳性、阴性 痰结核菌培养的灵敏度高于痰涂片检查,可直接获得菌落,便于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别。未进行抗结核治疗或停药48-72小时的肺结核患者可获得比较高的检出率。痰结核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培养4-8周。

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

常见风湿病检查及意义 中医科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患者,在看病时没有做任何检查,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检查,给医生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使疾病诊断更加明确,我们建议患者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常见风湿病应该做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C-反应蛋白等项检查。每项检查对诊断、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一些检查项目进行简单扼要介绍。 1.什么是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80%左右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能检出类风湿因子为阳性,它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条件之一,并用于和其它原因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2.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 类风湿因子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外,类风湿因子还可见于以下情况: (1)2%~5%的正常人及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可出现类风湿因子,但滴度不高。 (2)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及硬皮病等。 (3)急性病毒感染、流感、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免疫(疫苗)注射后。 (4)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及丝虫病等。 (5)慢性炎性疾病:如结核病、麻风、雅司、梅毒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肿瘤,尤其在放疗与化疗后更明显。 (7)其它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状态:如冷球蛋白血症、慢性肺部或肝脏疾病、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等。 3.什么是血沉? 血沉是血红细胞沉降率的简称,指单位体积内血液中的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魏氏法测定的血沉值是指第一小时末红细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数,健康男性血沉应小于15毫米/小时,女性血沉应小于20毫米/小时。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也有波动,多数异常持续增高的血沉值提示病理改变,如感染、炎症或肿瘤等,有待进一步查原因。 4.血沉增快见于哪些情况? 魏氏法测定血沉,不论男女其血沉值在1小时末达25毫米为轻度增快,达50毫米为中度增快,大于50毫米则为明显增快。 在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及60岁以上的高龄者,都可以有轻度血沉增快。血沉增快主要见于以下病理情况: (1)各种炎症,如肺结核、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赖特综合征等。 (2)组织损伤与坏死,手术或外伤后,心肌梗塞等。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 (5)各种原因导致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炎等。 (6)病理性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等。 (7)稀血症,重度贫血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球下沉时阻力减少可出现血沉增快。 (8)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患者因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常致血沉增快。

风湿类风湿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1、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炕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正常值 阴性(<20kU/L) 阴性 (乳胶凝集试验) 临床意义 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Waldenstrθ-m综合征,结节病,SLE等。偶尔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老年人(低滴度的RF)。 2、血沉[ESR]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健康人血沉数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 500U,儿童< 250U。正常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类风湿时部分病人ASO升高在400单位以上。 Fichy等将类风湿的ASO分为四种血清类型: (1)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RF阴性时,见于风湿病, (2)凝集型:ASO正常、RF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 (3)混合型:ASO升高,RF阳性,见于类风湿; (4)正常型:ASO阴性、RF阴性,可排除类风湿。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为了对抗这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O”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正常仁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O”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患了风湿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但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会升高的。 据研究,柯萨奇B病毒、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症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滴度不是很高,类风湿关节炎也是如此。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可能与某些微生物的感染有关,感染后引起异常免疫反应。链球菌也可能混杂在其间,部分参与了感染,因而出现了抗“O”。另外,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久病体虚”,抵抗力较差,容易收到链球菌的侵袭,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患有咽炎。还有部分关节炎病人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抗感染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合并链球菌感染的原因。抗“O”并不能像血沉、C-反应蛋白一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中不作为常规项目 4、 C反应蛋白(CRP) 丙种反应性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期)蛋白,亦称C反应蛋白(CRP)。

最新 常见血液病实验室检查常规

常见血液病实验室检查常规 贫血 一、初诊患者 1.一般常规: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OB、大便虫卵、ECG、ESR 2.血液学:白细胞分类(镜下)、网织红细胞、嗜酸细胞计数、血型、骨髓涂片(Bm铁染色)、 骨髓活检、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 Coombs试验、Ham试验等 3.血生化:肝功能(包括ALP、BIL)、LDH、肾功能、尿酸、血糖、血清铁蛋白、血清铁、 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血铁饱和度) 4.血清学:乙肝五项、EBV抗体、输血相关病毒或微生物抗体检查 5.影象学:腹部B超(包括腹腔淋巴结、肝脾)、胸、腹CT,必要时全胃肠钡餐造影 6.骨髓(Bm)涂片、活检,细胞因子四项,纤维四项 7.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检测,必要时查各种自身抗体 8.基因检查:TCR基因重排、IgH基因重排 二、复诊患者 复查初诊时异常项目和可疑项目。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 一、初诊患者 1.常规:血象(包括红细胞指数)及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叶计数。大便常规+OB、大便虫卵。 2.血液学检查:骨髓穿刺涂片、活检检查,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Coombs试验、Ham试验、NAP等。

3.生化检查:肝功能(包括ALP、BIL)、LDH、肾功能、尿酸、血糖, 4.血清学检查: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疑维生素B12缺乏时) 5.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 二、复诊患者 复查初诊时异常项目和可疑项目。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一、初诊患者 1.常规:血象(包括红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嗜酸粒细胞计数,大便常规+OB、大便虫卵。2.生化检查: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运铁蛋白饱和度,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必要时) ,肝、肾功能。 3.血液学:骨髓涂片及铁染色(与测定血清铁蛋白等价),红细胞铁蛋白(必要时),NAP,血红蛋白电泳,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HbF(抗血清铁蛋白碱血红蛋白)。4.影像学:胃肠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妇科检查(月经过多的患者)。 二、复诊患者 复查初诊时异常项目和可疑项目。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一、初诊患者 血常规+RBC形态、网织红细胞、WBC+DC,肝、脾、胆B超,肝肾功能、血胆红素、LDH。尿常规+镜检,尿Rous试验,血红蛋白电泳,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HbF。 血细胞CD55、CD59,溶血象,红细胞脆性试验。 骨髓涂片、活检。怀疑自免贫(AIHA)做各种自身抗体检查,如ANA、抗dsDNA、抗ENA。 二、复诊患者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教辅资料参考:内科学八年制教材第3版下册)1.一般血液检查 血液分析仪进行的血常规检测可同时测出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有的仪器尚可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血液分析仪虽可提供多项指标,但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变化的分析仍需经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确立。 2.骨髓检查 (1)骨髓涂片检查 骨髓涂片检查主要用于:①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对于白血病、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具有确诊价值;②帮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怀疑戈谢病、尼曼—匹克病,于骨髓涂片中找到特殊细胞即可确诊;③诊断骨髓转移癌;④诊断某些原虫性传染病,如骨髓涂片中找到疟原虫、黑热病的利什曼小体;⑤骨髓也常用于病原菌的培养,有较高的阳性率。 a.骨髓增生度:以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值表示。 增生极度活跃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粒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见于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见于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见于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见于造血功能明显低下,如再障。 b.粒/红比值 粒/红比值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或骨髓病变局限于其他细胞系,未累及粒红两系,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或粒、红两系平行减少,如再障。 粒/红比值增高(大于8∶1)见于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幼红细胞严重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红比值降低(小于2∶1)见于幼红细胞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 c.原始细胞数量增多: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 d.血细胞化学染色 以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化学或生物化学技术对血细胞内各种生化成分、代谢产物作定位、定性和半定量的观察,对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必不可少。 (2)骨髓组织检查 用骨髓活检术取骨髓组织作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密度、骨髓造血间质的改变、骨组织结构变化等,弥补了骨髓涂片检查的某些不足。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等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3)骨髓细胞电镜检查 对骨髓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目前该检查已不用作常规检测。 3.血液生化检查 (1)有关红细胞的生化检查 ①铁动力学测定;②叶酸、维生素B12测定;③溶血性贫血实验检查。 (2)有关白细胞的生化检查

结核病临床实验室检测

结核病临床实验室检测 当前,我国结核病临床实验室检测的分类:光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微生物学检测,其中微生物学检测是结核病检测的金标准,也是我国疾控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光学检测包括胸透和X光片,该方法主要是临床用于肺结核的筛查,发现肺部的阴影和继发性结核的病灶,是临床上用于检测继发性结核的主要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非常差。 免疫学检测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是利用结核分支杆菌的特异性抗原对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刺激,致使患者的免疫细胞释放出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再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来间接的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该方法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的一个项目,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医院,因为该项目收费高,各医院开展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体液免疫就是利用结核分支杆菌特异性抗原(LAM、38KD、16KD等)来检测患者体液中的lgM或lgG,灵敏度和特异性大概都在70%左右,该方法在前几年比较流行,但现在因为WHO的文章的反驳,大部分临床医院已经放弃了这种方法,还有少量的单位在使用,主要用于临床的辅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和结核分支杆菌的药敏检测,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是通过PCR等方法来检测痰标本或胸腹水等中的DNA或RNA片段,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微生物学来说具有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缺点就是操作比较麻烦,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结核药敏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就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突变位点,该方法也比较快速,但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仅限于一线抗生素中的利福平和异烟肼等仅有的几种药,而我国是一个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比较严重的国家,仅仅有一线抗生素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微生物学检测包括染色、培养和药敏实验,微生物学检测是结核病临床检测的金标准。染色有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两种,是目前我国结防系统进行结核病初期筛查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费用低,但阳性率比较低,据统计我国根据染色法进行结核病的筛查阳性发现率还不到10%;培养法包括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固体培养基分改良罗氏培养基和酸性罗氏培养基,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标本的要求不同,改良罗氏培养基要求的是PH值中性的标本,酸性罗氏培养基要求接种碱性标本即痰标本经过消化后不经过中和直接接种,据临床统计固体培养的阳性率在10~15%之间,阳性报阳时间21~28天为多,临床收费在10~40元之间。液体培养是以7H9培养基为基础,添加生长因子和抑菌剂,目前市场上的液体培养基以进口的为主,辅以仪器,以BD、赛默飞世尔和梅里埃,国产试剂和仪器目前还没有,在进口仪器中以BD公司的MGIT960一家独大,在中国90%的疾控系统和临床单位都拥有该仪器,该仪器是以购买为主,不投放,价格在70万元左右,据临床统计液体培养的阳性率30~45%左右,平均报阳时间在14天左右,临床收费在100~180元之间。药敏实验目前在中国有绝对浓度法和比例法,该方法是以固体罗氏培养基为基础,分别添加一线或二线抗生素,比例法的平均出结果的时间在28天,该方法无法做结核一线抗生素中的吡嗪酰胺,液体药敏的出结果时间在7~14天,结核药敏的临床收费是按每种抗生素收费的,固体法每种药的收费在7~25元/种药物,液体全自动药敏的收费在90~120元/种药物。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风湿科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意义 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自身抗体的总称。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针对前者的自身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而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 IgG 的Fc段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 RF 可分为 IgM 、 IgG 、IgA 、 IgE 四型。其临床意义在于: RF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阳性率为 60-80% 。IgM-RF 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高水平IgM-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针对环状聚丝蛋白多肽片段的自身抗体,以IgG型为主。抗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 抗RA-33抗体(anti-RA33 antibody) 抗RA-33抗体是对Hela 细胞的核蛋白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靶抗原为33kD的核酸蛋白。在RA各项早期诊断指标中,抗RA33抗体特异性高,阳性率为35.85%。该抗体的消长与病情及用药无关。 抗角蛋白抗体(AKA) AKA抗体的检测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

风湿性疾病 题库

欢迎阅读 风湿性疾病题库 一、填空题 1.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当累及软骨及骨质时出现。 2.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可有,是一种性疾病。3.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4.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表现有、、。 5. 和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 6.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 7.类风湿关节炎恢复期应进行适当的,或借助避免关节畸形。 8.SLE主要是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而导致的损伤。 9. 10. 11 12. 13. 14 15.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 1 2 3.恢复期和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关节护理重点。 4.列出对SLE病人皮肤护理的要点。 5.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一般治疗。 6.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的原因。 7.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了解哪些知识。 8.风湿性疾病可累及哪些系统和器官。 9.特发性炎症性疾病的护理要点。 10.特发性炎症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四、论述题 1.患者女性,23岁,主因妊娠后面部出现蝶形红斑且逐渐加重,近日出现局部水肿 而首次人院,您作为一名责任护士,对患者应给予哪些健康教育。

2.试怵影响SLE患者的环境因素及发病机制。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滑膜炎;关节畸形 2.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自身免疫 3.病原体;遗传基因 4.晨僵;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疼痛及肿胀 5.关节肿痛;畸形 6.类风湿结节 7.关节功能锻炼;理疗 8.组织炎症性 9.狼疮性;水肿;蛋白尿 10.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 11.血管炎;感染;淀粉样变 12.自身抗体;免疫紊乱 13.面部蝶形红斑;多脏器受累;反复发作 14.日光;食物;药物 15.免疫复合物 16.炎症;血管炎 17.盘状红斑 18.狼疮性肾炎 19.非甾体抗炎药 20.体内蓄积;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21 23 1 2 3. 4 5 1 (5)神经系统损害可有周围神经病变。 2.如何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护理。 答:活动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同时注意保持体位和姿势,也可采用短时间制动法,使关节休息,减轻炎症,卧床患者每日进行1—2次主动或被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关节伸展运动。 3.恢复期和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关节护理重点。 答:恢复期或缓解期患者,可进行关节锻炼,锻炼前可先行理疗,对无力起床者,卧床时,应保持功能位,以免长期卧床后形成畸形,鼓励卧床患者在床上进行各种运动。 4.列出对SLE病人皮肤护理的要点。 答:(1)避免阳光直射皮肤,禁止日光浴。 (2)禁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皮肤,宜用偏酸或中性肥皂。最好用温水洗脸,女患者勿用各类化妆品。 (3)剪指甲勿过短,防止损伤指甲周围皮肤。 (4)注意口腔及会阴部皮肤清洁。

血液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2710390.html, 血液病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作者:阚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0期 许多血液病在早期时的症状微弱所以很多病人在初期不能察觉到自身患有血液病。而当病人检测血常规发现问题时大多数被判断为是血液系统出现了问题,后期治疗也就根据判断血液病应需检查的科目进行检查。下面是当有可能出现血液系统疾病时应该检查的项目。 一、对血液进行实验 在检测患者血液时,医护人员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在实验室进行血液实验来判断血液中的物质参数,由此来诊断患者是否患病。很多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物质都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中,所以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物质含量的检测就可以发现身体哪个部分出现了问题。 血液检查比局部组织取样检查更容易检出病症,且更容易获取样品。相较于局部组织检查的局限性血液检查还能发现多处病症,而组織取样局限性更大。比如,检测肝脏功能时,判断血液中的肝酶比取肝脏组织样品容易得多。实验室还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含量。 二、对全血细胞进行计数 在验血时一个常规的检查就可以对全血细胞进行计数。全血细胞是血液中各类细胞中最基础的检查。现代科学技术只需要一滴血液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统计完全血细胞。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医师还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来确定具体病症。 全血细胞计数可以计算出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估算红细胞的体积,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的红细胞。如,当红细胞破碎或者出现不正常形状时、并根据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等特点,判断患者的病因。 全血细胞计数还可以较为精确的计算出白细胞的数量。当然,如果特殊病例需要更多关于白细胞的信息,就需要做特殊的关于白细胞计数实验。当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时,医务人员会通过显微镜再行检测。通过显微镜检测就可以归类于发生了哪种病变。例如,当血液中出现大量未成熟的白细胞时则可能是患了白血病或者白细胞病变引起的其他恶性肿瘤。 作为全血细胞的一部分,血小板的计数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血小板与人体的止血功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血小板含量越高人体止血速度越快,但是当血小板的数量过高时人体的血管内就会形成凝块,尤其在人体的心脏以及大脑中容易产生凝块。 三、网织红细胞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精)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 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 及空洞等。

结核病实验室要求.

一、各级各类实验室职责 (一)结防机构结核病实验室 1、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在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下,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负责全国结核病实验室工作的规划、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技术管理,为各级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 根据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要求,组织全国结核病实验室的工作,参与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制定和推行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建立可行的全国结核病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保证系统,并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检查各省(市、自治区)结核病实验室工作。 除常规的分枝杆菌检查项目外,还应承担其它结核病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实施和基础研究,承担分枝杆菌最终的菌种鉴定工作。 开展有关的实施性研究。 培训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 接受跨国参比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省级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在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的技术指导下,负责全省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培训、督导和质量控制等技术管理。 按照国家和省结核病控制规划的要求,在国家参比实验室的统一部署下,规划本省结核病实验室工作,指导省内各级结核病实验室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组织全省各级实验室痰涂片镜检的质量保证工作,按要求对所辖的地市、县级实验室进行督导和评估,指导地市级实验室对各县级实验室的盲法复检和现场评估。 对本省各级结核病实验室所用耗材、试剂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核准,为全省统一提供抗酸

染色试剂,为省内开展分离培养的实验室统一提供培养基。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开展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分离株的初步鉴定,有条件的省参比实验室,可建立完整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体系。 开展有关科研活动和实施性研究工作。 负责组织、实施本省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接受国家参比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按有关规定上报各类表格。 3、地(市)级结核病实验室 在省级参比实验室的指导下,制定本地(市)结核病实验室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组织实施本地市痰涂片镜检的盲法复检和现场评估,并按要求向省参比实验室报告结果。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开展痰涂片镜检工作,有条件的地市可以在省参比室的核准和指导下开展分离培养工作。 对县级实验室以及乡镇卫生院查痰点提供技术支持。 培训所辖县(市)结核病实验室技术人员,监督辖区内检验人员培训后上岗制度。 接受省级参比室的质量控制、技术培训和现场督导。 4、县(区)级结核病实验室 在省、地(市)参比实验室的指导下,制定本县(市)结核病实验室检查的工作计划。 按照国家结核病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做好本实验室开展检查项目的室内质控工作,承担同级间实验室(县级)第一复检者盲法复检工作,在所属地(市)级实验室的组织下,开展痰涂片镜检盲法复检。 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常规开展痰涂片镜检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有能力、具备条件的可以开展结核菌培养。 接受上级实验室的督导、现场评估和定期培训。 对辖区内乡镇卫生院查痰点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二)乡镇查痰点 乡镇查痰点在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方便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就医,增加病人发现。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乡镇查痰点。

常见风湿病化验指标(风湿知识)

常见风湿病化验指标: 常见风湿病化验指标: 血沉(ESR)(红细胞沉降率)一般来说,风湿病患者特别当病情活动时,ESR是增高的,但反过来,ESR增高并不等于就得了风湿病。目前,在个别非专科医生的诊疗思路上仍存在误区,即只要一发现患者ESR高,马上说是风湿病。其实,ESR在多种情况下都可以增高,如贫血、感染或肿瘤等等。其次,血沉可随着风湿病病情缓解而下降,因此可作为药物疗效判断指标之一。但血沉不是活动的特异性指标,有时血沉与病情活动并不一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类风湿因子(RF)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很有意义,阳性率为60%~80%。但RF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指标,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而RF阳性也不等于就是类风湿关节炎,例如在正常老年人约有5%阳性率。此外,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也常有RF阳性。另外,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也可阳性。 C-反应蛋白(CRP)CRP是炎性反应性蛋白之一。风湿病活动时C-反应蛋白普遍升高,与病情密切相关。但要记住CRP也不是风湿病的特异指标,其他炎症如感染或外伤等CRP也明显升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ASO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抗O,很多患者以为抗O增高就是风湿,其实不然。抗O升高仅仅提示近期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至于有无风湿还需根据患者年龄和其他临床表现来判

断。此外,高脂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也可发现抗O增高。 HLA-B27 HLA-B27是一个遗传标志物,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存在HLA-B27 阳性。但要注意的是HLA-B27阳性并不意味着病人就是强直性脊柱炎。目前一般认为,HLA-B27阳性有利于使我们更多地考虑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然而,因为普通人群 HLA-B27阳性率达5%左右,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仅0.3%,即100名HLA-B27阳性的个体中,只有3名左右可能是AS。况且AS 病人中,还有10%左右为HLA-B27阴性。因此,单凭HLA-B27阳性不能诊断AS,而HLA-B27阴性也不能除外AS。 抗核抗体(ANA)ANA是风湿性疾病的初步筛选试验,对风湿病的诊断极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风湿病人可出现ANA阳性,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90%~98%阳性。然而ANA阳性也可见于少数正常人(尤其老年人)、慢性感染、肝病以及使用某些药物。临床上有很多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虽然症状缓解,但ANA始终阳性或滴度没有下降,使其中部分病人一直担心疾病没控制,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应该认识到ANA与病情波动无关,ANA阳性或高滴度并不意味疾病严重。 抗可抽提核抗原抗体(ENA抗体)ENA抗体包括抗Sm,RNP,SSA,SSB,Scl-70,Jo-1及抗核糖体抗体等自身抗体,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亚急性皮肤型狼疮(SC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SSc),干燥综合征(SS)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等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中:抗Sm是SLE的标志性抗体;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

血液病实验室质量控制 血液病房实验室: 以诊断、预防、治疗血液系统以及相关疾病或评估血液系统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检验的实验室。上述检验包括用于确定、测量或描述各种物质或微生物存在与否的操作。血液病实验室可以提供其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 血液病房质量控制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一、药品、试剂的质量控制 二、卫生、安全的质量控制 三、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四、标本、报告的质量控制 五、实验室内质量控制(QC) 六、实验室间质量控制(QA) 质量控制目的: 保证检验报告质量标准,满足规定要求 消除和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能及时发现纠正

药品、试剂的质量控制 一、药品、试剂的请领 1. 科室根据诊疗需要,按规定定期请领,原则上不应该造成积压、丢失、缺损、 变质。任何人不得私自取用或借口索要;医护人员不得开搭车药。 2. 请领单必须字迹清晰。填写清楚药品试剂名称、数量、规格等填写完整,不得 随意改动,并需要科室、实验室主管人签字,上报医院设备科、药剂科。 3. 按规定时间请领,并清点数量、药名及规格后签名,一份留库房,一份交科室 作记帐凭证。 4. 请领药品应做好计划,定量领取,原则上不得借用药品。 二、麻醉、限剧药品的管理 1. 此类药品应用红处方,开单时填写完整、字迹清楚并签名,以便保存,按有关 管理规定,严格控制使用范围。 2. 科室储备的麻醉、限剧药、试剂,仅限本科室常用和急救用的药物、试剂品种; 建立卡片,按储存条件严格执行,加强管理。 3. 麻醉、限剧药用量必须按处方限量执行,外出执行任务确需携带麻醉、限剧药 品时,须经上级同意,严格掌握使用,并登记清楚。 4. 此类药品标签有明确标记,应定位放置,标签朝外、醒目,并定期检查,以防 失效、过期。 三、有效期药品、试剂的管理 1. 有效期药品应按生物制品、生化制品、化学药品等分类,根据其性质和储藏条 件的要求,分别置于干燥、阴凉或冷藏(2—10℃)保存。 2.同类的有效期药品,应按品名、规格集中,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排列,并标以明确的标记。 3. 药品在有效期内如发生变质(如沉淀、变化、潮解等)或超过有效期者,应停 止使用,并查明原因,杜绝再次发生,以保证药效和安全。 4. 超过有效期的药品、试剂,原则上是不再使用,确系必需,应送药检,检查合 格后,由药检室提出延期时限,方可使用。 四、配制试剂、药品的管理 1. 配制试剂、药品的原料需经药检室检验的药品,且定质、定量、符合规格要求。 2. 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制备,实验室规格符合认证、制备条件达到制备要求,限制 药品、试剂严格管理,废旧物品安全处理。 3. 配制的试剂、药品需作校正、鉴定,达到实验室应用标准后,方可使用,并且 应定时、定期检查、校正,使用时注意配制标记。 4. 配制的试剂、药品应标明标签,日期、有效期、品名且字迹清晰,按照类别、 储存条件分类摆放,特殊试剂应避光保存。 五、实验室用水的管理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 一、结核病实验室检查(共100题) 1.菌株保藏至少保存()管。 A、1 ; B、2 ; C、3; D 、4。 答案:B 2.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系由人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 A、非洲分枝杆菌; B、耻垢结核分枝杆菌; C、牛结核分枝杆菌; D、堪萨斯结核分支杆菌; 答案:C 3.Runyon分类法将非结核分支杆菌分为四群,有光产色菌;暗产色菌;()快生长菌。 A、慢生长菌; B、不产色菌; C、产色变化菌株; D、 NTM复合群。 答案: B 4.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用的培养基是()培养基和()培养基。 A、对硝基苯甲酸;

B、亚碲酸; C、芳香硫酸脂酶; D、噻吩-2-羧酸肼。 答案 A、D 5.在药敏结果()的状况下,判断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A、PNB长,TCH不长; B、 PNB不长,TCH不长; C、PNB长,TCH不长; D、 PNB不长,TCH长。 答案:D 6.利福平的耐药相关基因为()。 7.A、rpoB ; B、 pncA ; C、 katG; D、 inhA 答案:A 7.乙胺丁醇的耐药相关基因为()。 A、rpoB; B、 pncA ; C、 katG; D、 embB。 答案:D 8.结核抗体检测方法有哪几种()多选题。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B、免疫渗滤试验(DIGFA); C、免疫层析试验(DICA) D、免疫印迹试验。 答案:ABCD 9.结核抗体检测优点有哪些()多选题。 A、简便、快速; B、灵敏; C、特异; D 、应用面广。 答案:ABCD 10.抗原进入人体后,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中的抗体消灭,若侵入了细胞则抗体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称为(),后者称为()多选题。 A.细胞免疫; B、特异免疫; C、非特异免疫; D、体液免疫。 答案:DA 11.前处理试剂的成分()。 A、4%NaOH; B、 2%NaOH; C、 4%HCl; D、 2%HCl。 答案:A

结核病实验室要求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环境安全:根据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规定,结核分枝杆菌大量活菌操作须在符合生物安全三级(Laboratory Biosafety Level 3)的环境中进行;样本检测(包括涂片、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试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等初步检测活动),可以在符合生物安全二级(Laboratory Biosafety Level 2)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室所用设施、设备和材料(含防护屏障)均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实验室操作安全: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室操作,实验人员应该认真负责,格按照标准化、规化的操作程序进行各项实验室操作。 菌种或样本运输安全:为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在运输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时,须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包装、运输、操作、保藏和管理。 废弃物处理安全:为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应格按照《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 (一)痰涂片镜检实验室基本要求 1.实验室应分区(痰涂片染色区域和读片镜检区域),布局应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的要求。

2.准入规定,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未经批准任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的门应随时关闭。 3.个人防护,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防护服、隔离衣,并佩戴口罩(面具)和手套等。 4.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易清洁、不渗液,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 5.实验操作台面应耐热、防水,耐消毒剂、酸、碱和有机溶剂的腐蚀。 6.实验室应保证操作时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7.实验室应设置洗手池、洗眼器或喷淋设备。 8.实验室中的器具和实验台应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操作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下面,应留有足够空间,以便于清洁。 9.实验室中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纱窗。 10.实验室应有适当的消毒设备。 11.在实验室门口处应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 12.实验室应装备开展痰涂片检查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 (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实验室基本要求 1.满足生物安全二级的基本要求。 2.准入规定,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未经批准任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的门应随时关闭。 3.个人防护,在实验室工作时,应该穿防护服、隔离衣,并佩戴口罩(面具)和手套等。 4.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光滑、易清洁、不渗液,并耐化学品和消毒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一、 ?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的是(B) ?骨髓检查铁染色的应用目的是(B) ?骨髓增生状况的分级中,正常人属于(C) ?过碘酸-Schiff反应(PAS)指的是(C) ?成熟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见于(C) ?正常骨髓象原红细胞的比例是(B) ?正常骨髓象小儿淋巴细胞偏高,可达(A) ?正常骨髓象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A)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成人阳性率是(A) ?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的细胞是(A) 二、 ?急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B) ?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外,常出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的贫血类型是(C)?易见到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的贫血类型是(C)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特点是(C)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B)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D) ?巨幼细胞贫血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出现(C)现象 ?缺铁性贫血直接可靠的诊断方法是(A) ?贫血常见的体征是(A) ?慢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A) 三、 ?缺铁性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表现是(C)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特异性诊断是(C)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寿命测定(红细胞半衰期)为(D) ?属于血管内溶血特征的是(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属于(B)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素异常的代表疾病是(C) ?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主要用于(C)的诊断 ?属于血管外溶血特点的是(C) ?诊断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是血红蛋白电泳(A)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A)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四、 ?ALL指(B) ?CML指(C) ?FAB分型,F指的是(B) ?白血病病变不仅仅局限在(B) ?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的分型方法是(C) ?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body)的白血病类型是(C)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缩写是(C) ?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A) ?CLL血象的特点是(A) ?CML的血象显示,原始粒细胞为(A) 五、 ?RAEB指的是(B) ?骨髓瘤患者发生高黏滞血症的原因是(B)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本周蛋白增多,是由于(A) ?根据M蛋白的种类对骨髓瘤分型正确的是(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主要表现为(A)?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如(D)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化特点正确的是(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