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弯矩图最简单原理
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2、计算1-1 截面旳内力 FA
3、计算2-2 截面旳内力
M2
F=8kN
FS1
M1 FS1 FA F 7kN M1 FA 2 F (2 1.5) 26kN m
q=12kN/m
FS2
FB
FS2 q 1.5 FB 11kN
M2
FB
1.5 q 1.5 1.5 2
30kN m
2
1
例题
求下图所示简支梁1-1与2-2截面旳剪力和弯矩。
F=8kN
q=12kN/m
A 2m
FA 1.5m
1 1 1.5m
2
B
2
1.5m
3m
FB
解: 1、求支反力
3 M B 0 FA 6 F 4.5 q 3 2 0 FA 15kN
Fy 0 FA FB F q 3 0 FB 29kN
梁任意横截面上旳剪力,等于作用在该截面左边 (或右边)梁上全部横向外力旳代数和。截面左 边向上旳外力(右边向下旳外力)使截面产生正旳 剪力,反之相反。【左上右下为正,反之为负】 梁任意横截面上旳弯矩,等于作用在该截面左 边(或右边)全部外力(涉及外力偶)对该截面 形心之矩旳代数和。截面左边(或右边)向上旳 外力使截面产生正弯矩,反之相反。【左顺右逆 为正,反之为负】
一、梁平面弯曲旳概念
1、平面弯曲旳概念
弯曲变形:作用于杆件上旳外力垂直于杆件旳轴线,使 杆旳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
平面弯曲:梁旳外载荷都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时,则梁旳轴 线在纵向对称面内弯曲成一条平面曲线。
q F
Me 纵 向
对称面
B
A
x
y FAy
FBy
以弯曲变形为主旳直杆称为直梁,简称梁。 平面弯曲是弯曲变形旳一种特殊形式。
区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1、掌握叠加原理; 2、会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3、会用区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重 点
1、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2、区段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难 点
区段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叠加原理: 几个载荷共同作用的效果,等于各个载荷单独作用效果之和 “效果”——指载荷引起的反力、内力、应力或变形 “之和”——代数和 叠加原理成立的前提条件:小变形条件
+
1 Fl 8
+
1 Fl 4
6kN 6kN
A
2kN m
B
2kN m
D
C
2m
2m
4
2m
2m
2m
2m
+
+
4
6
4
-
MA A
q
MB B
l A
q
B A
MA
MB B
l
l
+
MA 1/8qL2
+
MB 1/8qL2 MA
+
MB
区段叠加法——用叠加法作某一段梁弯矩图的方法 原理
任意段梁都可以当作简支梁,并可以利用叠加法来作该段梁 的弯矩图
M x M1 x M 2 x
qx2 M x Fx 2
q
B
A F
X
l
叠加法——用叠加原理绘制弯矩图的方法
叠加时,易先画直线形的弯矩图,再叠加曲线形或折线形 的弯矩图 由于剪力图比较好画,重点介绍用叠加法画弯矩图
步骤:
1. 荷载分解 2. 作分解荷载的弯矩图
3. 叠加作荷载共同作用下 的弯矩图
注意:
弯矩图的叠加, 不是两个图形的简单叠加, 而是对应点处纵坐标的相加。
《工程力学》课件——17 叠加法绘制梁的内力图

Z
Y
感谢聆听!
《 叠加法绘制梁的内力图 》
Mo剪力Biblioteka 无突变Mo单跨梁在简单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叠加法作弯矩图
叠加原理
• 若干个荷载共同作用在构件中所引起的某量值(反力、内力、应力、位移) • 等于各荷载单独作用引起的该量值的代数和
叠加原理适用条件
• 对于静定结构在线弹性范围内、小变形条件下 • 各种荷载对结构产生的效应(即各量值)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
X
Z
Y
《工程力学》
《 叠加法绘制梁的内力图 》
引言
多个力同时作用在 桥梁上
回顾:弯矩、剪力、荷载集度间的关系
内力 Q、M 的变化规律,归纳如下:
q C 0 q C 0 q(x) 0
F
载荷
水平直线
FQ 图
上斜直线 下斜直线
+ or -
F
M 图
上凸 抛物线
下凸 抛物线
斜直线 or
F处有尖角
叠加法作弯矩图步骤
分别作单一荷载 M 图
分解 将复杂荷载分解成几个简单荷载
叠加 各 M 图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加
例题:用叠加法作图所示外伸梁的 M 图
解:
先分解荷载为 P1、P2 单独作用情况 分别作出各荷载单独作用下梁的弯矩图 叠加各控制截面各弯矩图上的纵坐标得梁的弯矩图
75Nm
X
结构力学 叠加法

2.6叠加法作弯矩图当梁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微小,因而在求梁的支反力、剪力、弯矩时可直接代入梁的原始尺寸进行计算,且所得结果与梁上荷载成正比。
在这种情况下,当梁上有几项荷载作用时,由每一项荷载所引起的梁的支反力或内力,将不受其他荷载的影响。
所以在计算梁的某截面上的弯矩时,只需先分别算出各项荷载单独作用时在该截面上引起的弯矩,然后求它们的代数和即得到该截面上的总弯矩。
这种由几个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位移等)等于每一外力单独作用时引起的该参数值的代数和的方法,称为叠加法。
叠加法的应用很广,它的应用条件是:需要计算的物理量(如支反力、内力以及以后要讨论的应力和变形等)必须是荷载的线性齐次式。
也就是说,该物理量的荷载表达式中既不包含荷载的一次方以上的项,也不包含荷载的零次项。
例题2-9试按叠加原理做例题2-9图(a)所示简支梁的弯矩图。
求梁的极值弯矩和最大弯矩。
解:先将梁上每一项荷载分开(见图(b)、图(c)),分别做出力偶和均布荷载单独作用的弯矩图(见图(d)、图(e))两图的纵坐标具有不同的正负号,在叠加时可把它们画在x 轴同一侧(见图f)。
于是两图共有部分,其正、负纵坐标值互相抵消。
剩下的纵距(见图(f)中阴影线部分)即代表叠加后的弯矩值。
叠加后的弯矩图仍为抛物线。
如将它改画为以水平直线为基线的图,即得通常形式的弯矩图(见图(曲)。
求极值弯矩时,先要确定剪力为零的截面位置。
由平衡方程0Bm =∑可求得支反,剪力方程为Q 即可求出极值弯矩所在截面的位置。
令()0x极值弯矩为由例题2-9图(g)可见,全梁最大弯矩为本例中的极值弯矩并不大于梁的最大值弯矩。
当梁上的荷载较复杂时,也可将梁按荷载情况分段,求出每一段梁两端截面的内力。
这时该段梁的受载情况等效于一受相同荷载的简支梁 (见图2-12(a)、(b))。
因为每一段梁在平面弯曲时的内力,不外是轴力N、剪力Q和弯矩M。
由于轴力N不产生弯矩,故在作弯矩图时可将它略去,剩下的梁端剪力1Q,2Q和梁端弯矩1M、2M,及荷载对梁段的作用,可用图2-12(b)所示的简支梁上相应的荷载来代替(梁段端截面上的剪力可由梁的支反力提供,故图中未画出)。
叠加法绘制弯矩图-PPT

AX l
B
F
叠加法——用叠加原理绘制弯矩图的方法
叠加时,易先画直线形的弯矩图,再叠加曲线形或折线形 的弯矩图
由于剪力图比较好画,重点介绍用叠加法画弯矩图
步骤: 注意:
1. 荷载分解 2. 作分解荷载的弯矩图
3. 叠加作荷载共同作用下 的弯矩图
弯矩图的叠加, 不是两个图形的简单叠加, 而是对应点处纵坐标的相加。
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重点
1、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2、区段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难点
区段叠加法绘制弯矩图
叠加原理:
几个载荷共同作用的效果,等于各个载荷单独作用效果之和
“效果”——指载荷引起的反力、内力、应力或变形
“之和”——代数和
叠加原理成立的前提条件:小变形条件
q
MxFxqx2
2
M x M 1 x M 2 x
kN
190 160
kNm
210 280
340
4
-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MA A
MA
q
MB
B
lபைடு நூலகம்
q
A
l
+
+
MB
1/8qL2
1/8qL2
MA BA
l
+
MA
MB B
MB
区段叠加法——用叠加法作某一段梁弯矩图的方法 原理
任意段梁都可以当作简支梁,并可以利用叠加法来作该段梁 的弯矩图
梁分一段: A端截面弯矩:M=MA B端截面弯矩:M=MB
各控制面弯矩分别为:
MA=-12KN MD=8KN MB=-4KN
6KN q=2KN/m
按叠加原理作弯矩图

F
x
F, q 作用该截面上的弯矩等于F, q 单独作 用该截面上的弯矩的代数和
q
qx M ( x ) Fx 2
2
x
3
(Internal forces in beams)
F
q
2 ql 6
+
2l/3
2 ql 81
M F ( x ) Fx
+
x l
Fl
F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x M q ( x) 2
2 ql 6
1
(Internal forces in beams)
三、步骤 (Procedure)
(1)分别作出各项荷载单独作用下梁的弯矩图;
(2)将其相应的纵坐标叠加即可(注意:不是图形的简单拼凑) 例16 悬臂梁受集中荷载 F 和均布荷载 q 共同作用, 试按叠加 原理作此梁的弯矩图. F=ql/3 q
x
F2 F1 F3
a
122
a
a
a
d
a
+
c
d
a
c
b
e
d
a
c
b
5 215
e
b
e 291
(Internal forces in beams)
F1
D a A
F2
C B
F3
E
d
a
c
b
e
291 a a c 131 215 291 a a
122
d
a
d
a
1 1 M C ( 291 ) 122 ( 215 ) 131kN m 2 2
FS (F1 ,F2 , ,Fn ) = FS (F1 ) + FS ( (F2 ) + + FS (Fn )
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M2 M1
F x2
x1 S
x dx
q
A
C
D
B
FA
a
c
l
FA
b
FB
FB
FAa
FBb
突 变 规 律(从左向右画)
1、集中力作用处,FS图突变,方
向、大小与力同;M图斜率突 变,突变成的尖角与集中力F的 箭头是同向。
2、集中力偶作用处,M图发生
突变,顺下逆上,大小与M 同,FS图不发生变化。
0
dM dx
FS
d 2M dx2 q
dFs q dx
dM dx
FS
d 2M dx2
q
dFs 0
FS C 剪力图是水平直线.
dx
dM C 弯矩图是斜直线.
C0
C0
dx
dM 0
M C 弯矩图是水平直线.
dx
dFs q dx
剪力图是斜直线. 弯矩图是二次抛物线.
截开后取右边为示力对象:
向上的外力引起负剪力,向下的外力引起正剪力; 向上的外力引起正弯矩,向下的外力引起负弯矩; 顺时针引起负弯矩,逆时针引起正弯矩。
4.3 求图示外伸梁中的A、B、C、D、E、
例题
F、G各截面上的内力。
3kN
C A
2kN m
1kN m
6kN m
D EF BG
FA
FB
1m 1m 1m 1m 1m 1m 1m 1m
MB
q
MA
B
l
B
+ MA
+
M0
+ MA M0
例题 4.15
建筑结构与受力分析 之 叠加法画弯矩图

二、用叠加法画弯矩图 根据叠加原理来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方法称为叠加法 叠加法。 叠加法 由于剪力图一般比较简单,因此不用叠加法绘制,下面只介绍用 后将各弯矩图中同一截面的弯矩代数相加, 即可得到梁在所有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弯矩图。
所以当梁在个荷载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支座反力应力和变形等等于梁在各个荷载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同一参数的代数和这种关系称为叠加原理
叠加法画弯矩图
一、叠加原理 由于在小变形条件下,梁的内力、支座反力,应力和变形等 参数均与荷载呈线性关系 每一荷载单独作用时引起的某一参数不受其他荷载的影响。 所以,当梁在个荷载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某一参数(内力、支座 反力、应力和变形等),等于梁在各个荷载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 同一参数的代数和,这种关系称为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图8-21
例 试用叠加法画出简支梁的弯矩图。
解:(1) 先将梁上荷载分为集中力偶 M e和均布荷载 q 两组。 (2) 分别画出 M e q 单独作用时的弯矩图,然后将这两个弯矩 和 图相叠加。叠加时,是将相应截面的纵坐标代数相加。
例 用叠加法画出简支梁的弯矩图。 解:(1) 先将梁上荷载分为两组。其中集中力偶 M e A 和 M e B 为一组,集中力 F 为一组。 (2) 分别画出两组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弯矩图,然后将这两个弯矩图相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