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墩初中校史
海阳市徐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史材料[2]
![海阳市徐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校史材料[2]](https://img.taocdn.com/s3/m/fb4ab905eff9aef8941e0685.png)
海阳市徐家店镇初级中学信息及简介一、学校信息(一)学校名称:海阳市徐家店镇初级中学(二)地理位置:位于海阳市徐家店镇驻地(蓝烟铁路海阳站西、204国道66.1——66.3公里路段的正北边)。
(三)具体地址:海阳市徐家店镇初级中学(四)邮政编码:邮政编码:265141(五)联系电话:3861261二、学校简介(一)办学理念:高起点——省级规范化学校;高设施——一流建设,一流水平;高要求——办现代化大教育。
(二)建筑面积:58亩(三)建校历史:徐家店联中建于1969年。
1988年成立徐家店镇中心初中,下设吼山分校、大窑分校、水头分校、季家庄分校。
1996年在原职工子弟学校的基础上,投资200余万元,扩建成占地58亩的“徐家店镇初级中学”。
后因乡镇合并(山西头乡合归徐家店镇),“徐家店镇初级中学”便更名为“徐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原“山西头初中”更名为“徐家店第二初级中学”)。
2009年,因乡镇初中合并,“徐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又恢复“徐家店镇初级中学”名称。
(四)办学规模、学生和教职工人数:1988年成立中心初中(下设7处分校)时,每处平均拥有校舍60间,共有教师117人,学生2200人;1996年新校成立时,拥有三层教学楼两幢,平房100间,两层办公楼一幢,具有烟台市一流水平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各一个、语音室一个、微机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教职工160人,学生2600人;现在硬件设施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五层宿舍楼一幢,教职工141人,学生1400人。
(五)学校机构沿革:年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78----------80 张旭张喜作冯志宏80----------83 张旭刘朋玉冯志宏83----------86 张旭冯志宏栾思强86----------89 张旭王正玉栾思强89----------90 高文同王正玉栾思强王华春90----------91 高文同栾思强邹清泉91----------94 刘福财栾思强邹清泉孙全英94----------96 刘福财栾思强王华春邹清泉孙全英96----------97 刘福财栾思强姜海洋蒋传泉王华春邹清泉王明武孙全英王益军于新春97----------98 栾思强姜海洋蒋传泉王华春孙全英王益军于新春张孟海98----------99 栾思强姜海洋蒋传泉王华春刘福义于新春孙全英张孟海99--------2000 栾思强蒋传泉王华春于新春孙全英刘洪利赵福军陈仟松张孟海2000-----2001 栾思强王华春于新春孙全英刘洪利赵福军陈仟松孙洪超张孟海2001-----2002 栾思强王华春孙全英赵福军刘洪利姜福善陈仟松朱永利2002-----2003 栾思强王华春孙全英赵福军刘洪利姜福善陈仟松赵海强朱永利2003-----2004 栾思强王华春孙全英赵福军刘洪利姜福善陈仟松赵海强朱永利2004-----2005 王增荣王华春孙全英赵福军刘洪利孙仁富陈仟松赵海强朱永利2005-----2006 王增荣赵福军陈仟松刘洪利孙仁富赵海强朱永利2006-----2007 王增荣赵福军陈仟松赵海强刘洪利孙仁富朱永利2007-----2008 王增荣赵福军陈仟松赵海强刘洪利孙仁富姜永兴林兆升王胜勇朱永利2008---2009 李京富赵福军陈仟松赵海强刘铸强刘洪利孙仁富姜永兴林兆升王胜勇于恒刚孙建龙刘琳嵘王兴姜殿志朱永利2009---2010 李京富陈仟松赵海强刘铸强刘洪利孙仁富姜永兴林兆升王胜勇于恒刚孙建龙刘琳嵘王兴姜殿志朱永利(六)学校荣誉时间荣誉99 1、“海阳市先进团委”;2、“海阳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3、“烟台市规范化学校”;4、“烟台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中兴中学校史(第四稿)

中兴中学校史(第四稿)中兴中学坐落在宁波市著名侨乡——镇海区庄市街道,前身是由1904年创办至1949年停办的叶氏中兴小学。
1987年中兴复校时升格为完全中学,同时和1956年创办的庄市中学合校,定名为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
一、中兴小学(1904——1949)中兴小学的创办人是宁波帮领袖、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先生(1840-1899)。
叶公痛感幼年失学之苦,慨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澄衷斥资10万两银,在上海虹口建造澄衷蒙学堂;又以3万两银准备在镇海家乡建造叶氏义庄,购置义田,设立义塾。
不料叶公当年突然去世,遵照叶澄衷的遗愿由族叔叶志铭(洪涛),督建义庄。
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开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建成,并购义田1312亩。
光绪三十年(1904年)义庄内设立的叶氏义塾开始招生,首招20名,限叶氏本族子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叶氏义塾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允许异姓子弟入学。
首任校长谢觐黻为晚清举人,并诚聘叶澄衷族弟叶雨庵出任校董(继任为叶庚年),主持校务。
1912年民国成立,更名为叶氏中兴学校,实施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的七年一贯制。
课程除国文、算术、珠算、音乐、美术、体操外,高年级设公民、尺牍、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课。
任课教师有陆芝湘、胡尔安(国文),沙井波(数学),周维中(地理)等,还有从上海聘来的精武体育会会员毛凤岐、赵桐轩任体育老师,初级班学生习八段锦,高年级学生练武术。
谢觐黻校长十几年如一日,形成了中兴治学育人的模式。
中兴学校办学成绩显著,与城关的便蒙小学、骆驼的培玉小学和小港的养正小学并称蛟川四大名校。
慕名前来求读学生遍及沪、甬及镇海三北地区。
当时收费标准为每学期学费银洋6元,杂费1元,住宿费每月3元,夜里每人发一支蜡烛。
用膳7人一桌,菜肴有6盆2大碗加1汤,每桌由一位老师居上座,围坐学生6人。
辛亥革命与绍兴的百年教育

辛亥革命与绍兴的百年教育/sxwb/html/2011-10/23/content_589315.ht m绍兴有多所以鲁迅命名的学校元培中学里的蔡元培纪念室系列专题报道之绍兴影响(结束篇)已有百年历史的杨浜小学杨浜小学创办人秦吉人回眸百年绍兴近代教育真正起步于辛亥革命时期放眼身边由辛亥志士创办、以辛亥名人命名的学校依然有着鲜活生命力寻觅余温绍兴百年名校里的“辛亥遗迹”热诚学堂旧照本版由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协办本版撰文/摄影记者徐霞鸿100多年前,绍兴的许多新式学堂就是由辛亥志士创办起来的。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大通学堂。
1905年春,辛亥英烈徐锡麟在绍创办“大通学堂”,广招会党骨干来校训练,学生皆为光复会员,以合法办学进行武装革命之准备,还将“寄托于府学堂枪弹尽数移往大通”,使其成为皖浙起义的革命中心,而且为后来的武昌起义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
大通学堂设有体育专修科,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同时,尤其注重军事训练。
另一方面,革命学堂的创立,旅日革命志士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得以贯彻实践,又时常灌输“爱国救国”思想给学生,可以说给当时陈腐的绍兴教育界吹来一股“重体操,倡爱国”的新风,为发动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
明道女校的创办也是绍兴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一个胜利。
1904年,辛亥革命先驱徐锡麟及教育家蔡元培在绍兴万安桥创办“明道女校”。
王子余曾在当时《绍兴白话报》上发表评论说:“自从明道女校办起,几个明白学务的人,全力注重于此,于是绍兴学界遂略放出一线光明来。
”明道女校的创办对全省学界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实际上它是浙江省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
1905年秋瑾从日本第一次回国时,在此执教3个月,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也成为当时思想革命的一大潮流。
此外,光复会成立之前,蔡元培就应聘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招揽“极一时之选”的中外教员,力排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干扰,积极推行新式教育,使之成为清末国内新式学堂的佼佼者之一。
参观村史馆的心得体会7篇

参观村史馆的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参观村史馆的心得体会7篇要想让自己的逻辑思维得到一定提升,写好体会是很重要的,心得体会是自我探索的起点,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参观村史馆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淮中校史馆解说20131216

沧桑砥砺百十载薪火传承谱新篇——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解说词(初稿)欢迎大家光临参观我们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
巍巍文通塔,悠悠运河水,是我们淮安中学的标志。
我们面对着的,我们头顶上的灯,我们脚下的河,都是它的体现。
大家右手位置是我们校史馆的“前言”和我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曹卫星省长、胡金波厅长等多位领导都对我校给予了关照和指导。
这里的浮雕、历任校长显示了我校百年办学的轨迹。
我校主要由国民政府办的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淮安县立中学和民主政权办的淮安县中学这三脉传承汇聚而来。
110年前,在举国上下“兴学校、办学堂、废科举”的浪潮中,晚清淮安知府汪树堂领时代风气之先,将淮城东长街真武桥东南的丽正书院改建为淮安府中学堂,这是淮安第一所官办中学堂,该学堂即江苏省淮安中学的前身。
淮安府中学堂1903年,淮安知府汪树堂将漕运总督杨锡绂创建的丽正书院改建为淮安府中学堂,这所位于淮城东长街真武桥东南将育人、取才合于一途的新式学校是淮安第一所官办中学堂,该学堂即江苏省淮安中学的前身。
江苏省立第九中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据此,淮安府中学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九中学。
周钧、何其焯、李更生等曾任校长。
为适应社会需要,李更生在高中一年级分设数理化及银行理财两系,为全省的创举。
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江苏省立淮安中学。
1939年3月,淮安沦陷,学校被迫迁往淮安东乡一带,后因战事不断而解散。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在镇江师范附小内复校,后迁至扬州何家花园一所私立学校内。
1947年迁回淮安校本部。
1948年12月,学校又迁往镇江七里甸镇江中学内,后又迁往吴江芦墟等地。
淮安县立中学在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办学期间,1923年,淮安县政府在淮城镇南隅天妃宫万柳池畔另外开办了淮安县立初级中学。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中学宁海县潘天寿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中学校,创建于1995年,原名城北中学,当年有10个班级,学生692人,在册正式教师19人。
座落在跃龙街道天寿路89号,毗邻风景秀丽的潘天寿广场,占地面积21016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1平方米。
1997年在宁海籍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时,更名为潘天寿中学,校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和原中国美院院长(现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分别题写。
首任校长应小星,现任校长兼书记薛瑞芬。
学校现有40个班级,学生2027人,其中三个班为美术特色班。
在册正式教师115人。
县名师3人,骨干教师19人。
县级以上教坛新秀3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80%,研究生学历7人,拥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76人。
教学设施达到城镇示范初中标准,,拥有图书41919册,初一、初二年级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
办学十余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6362名毕业生,其中有许多优秀人才。
1999年,陶钧炳的《手提无绳电话防电磁波的方法及装臵》获国家小发明、小创造银牌奖,吴海勇获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胡旭海在2000年省第四届自然科学竞赛获三等奖。
应翔获2001年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金晨珂获三等奖。
应翔在2001年第五届省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获一等奖,金晨珂获省三等奖,学生邬振亮、钱超、胡梦捷、林之等书画作品入编《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精选》并获中学组金奖,学生邬振亮的作品曾先后九次获国家金奖,获“当代中华儿女优秀书画家”称号,并在县文化馆画廊举办个人专场画展。
邬汝威同学获省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王丹萍青少年发明奖”和省、市青少年英才奖,章晓敏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2000年毕业生华宁获得中考总分第一从2003年—2006年,该校田径运动队在县体育运动会上,连续四年获团体总分第一。
十余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县文明单位,市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市卫生先进单位,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市环保模范(绿色)学校,县综治先进单位,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多个荣誉称号。
宁海全部初中校史集3

初级中学简介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组建于2006年7月24日,由跃龙中学、城关中学、黄坛中学、后勤服务中心等组成,2007年星海中学创办并加盟其中。
该集团为跨区域的城乡结合紧密型集团,由潘建军任总校长。
组建初,跃龙教育集团共有86个班级,其中初一年级32个班,初二年级32个班,初三年级22个班。
集团学生总数为4495人,其中初一年级1734人,初二年级1655人,初三年级1106人,(其中女生1957人),集团在编在职职工总数为255人,另代人员8人,其中专任教师227人,行政人员9人,教辅人员16人,后勤人员3人,中学高级教师26人,中学一级教师154人,中学二级教师40人,未评职称7人。
现集团有班级99个, 其中初一年级30个班,初二年级33个班,初三年级36个班。
学生总数为4795人。
集团在职在编教师总数为269人,其中专任教师244人,中学高级教师48人,中学一级教师159人。
跃龙教育集团占地面积12863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774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6715平方米,其他用房19192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49448平方米。
拥有计算机672台。
图书99265册,电子图书63GB。
跃龙中学宁海县跃龙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
1998年因宁海中学新建,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老宁海中学校址上创办跃龙中学。
1998年8月——2002年7月,由童富军任校长。
2002年8月至今,由潘建军任校长。
2006年7月24日教育局组建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该校为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跃龙中学校区。
潘建军兼跃龙中学校区校长、书记。
为美化育人环境,学校先后对宁海中学原有校园及建筑物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建、拆建、新建。
2001年对碧华楼、科技楼进行装修;2003年拆南舍并征迁十五户民房,新建一幢“跃龙楼”。
2004年拆“三好楼”、“柔石楼”新建一幢“柔石楼”;并把水泥篮球场改建为校园小花园“柔石园”。
宁波储才学堂创建年份考

宁波储才学堂创建年份考宁波中学前⾝储才学堂创建于清末,初时曾泛称宁郡中西学堂、中西格致学堂、中西格致华堂等,后改名为宁波府中学堂。
以后⼜称浙江省⽴四中、浙江省⽴宁中。
解放后改名宁波⼀中、宁波中学。
清末甲午惨败,国势颓微,国⼈亟图⾃强。
有识之⼠痛感“国势之强由于⼈,⼈材之成出于学”。
在洋务派实⼒⼈物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倡导下,全国范围内新学群⽽兴起。
宁波储才学堂的创建就是在此背景下闻风⽽起,成为浙江省第⼀批官办新式中西学堂之⼀。
但宁波储才学堂具体究竟创建于哪⼀年,对多年所沿⽤的1898年建校说法的惯例,有校友提出质疑,也有校友提出现⾏认定的建校年份“⾮改不可”。
关于储才建校年份⽬前有两种说法,⼀种是⽬前所通⾏的1898年说,另⼀种是1897年说。
两种说法相差⼀年,应该说差距不⼤。
但本⽂的⽬的不在乎争⼀年之短长,⽽在于正本清源,实事求是,还历史以真实。
此⽂根据笔者⼿头能见到的史料,略陈管见,以期⾏家、校友指正。
1908年宁波府中学堂师⽣合影,背景为当年孙中⼭先⽣来校演讲的讲堂1.“1898年说”的由来与沿袭1.1 1927年励乃骥(1915年毕业于本校)长校。
在他主持下于1930年编纂的《浙江省⽴第四中学⼀览》⼀书,励所撰的弁⾔中云:”本中学创⽴于清光绪⼆⼗四年”(即公元1898年,笔者注),⼜云:“远溯源流,盖已三⼗⼆年于兹矣”。
励乃骥为最早认定宁波储才学堂创⽴于1898年。
1.2 1931年沈其达长校。
任期内于1934年主持编纂的《宁波中学⼀览》⼀书,该书在“校史述略“中说,“光绪⼆⼗三年谋设中西学堂,翌年开学”,他基本沿袭了前任励乃骥所说,只是增加了1897年筹建,但也认定1898年为创校之年。
1.3 陈训正(曾任省⽴四师监堂)总纂的《鄞县通志》(1933年始编、1951年编⾏的),想见也是沿⽤了沈其达校长之说:“储才学堂是“清光绪⼆⼗三年,宁波府知府程云俶等谋设中西学堂,翌年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历任校长(负责人)风采 (3)一概述(一)行政区划沿革 (8)(二)坎墩初中办学概述 (9)二发展史略(一)初创时期——“初中补习班”开先河(1957年-1961年夏) (11)(二)巩固阶段——“民办中学”重起航(1961年秋-1968年) (12)(三)普及阶段——“附设初中班”遍地(1969年-1978年夏) (13)(四)规范阶段——“公社初级中学”建立(1978年秋-1986年) (14)(五)完善阶段——“坎墩初级中学”变迁(1987年-2012年) (15)三历史沿革(一)校长(负责人)流变一览表 (18)(二)历届毕业人数一览表 (19)(三)大事记 (20)四校友音像(一)首届初中毕业生聚会留影(一九六0届) (22)(二)首届高中毕业生留影(一九七二年届) (22)(三)师生忆昔 (23)五史迹(一)史迹画卷 (25)(二)荣誉牌匾 (29)(三)集体和个人荣誉录 (32)(四)教育科研成果名录 (35)(五)学生获奖名录 (40)六师生名录(一)历任校长(负责人)名录 (43)(二)历届班主任名录 (43)(三)教师名录 (44)(四)毕业生名录 (45)(五)部分优秀毕业生名录 (106)七备考(一)1960届毕业证书 (108)(二)学校总结报告——1995年12月《坎墩镇中心中学学校工作总结》 (108)——2007年9月《创建“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办学纲要”达纲学校报告》 (111)优秀毕业生代表 (120)编辑后记 (124)一概述(一)行政区划沿革坎墩,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30.32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4.7万人。
近几年,暂住人口保持3万多人。
“坎墩”之名渊源在明代。
明成化年间筑堤围涂,该海堤因以原余姚县府驻地为基准,卦象处于“坎”位而取名坎塘。
明中叶嘉靖王朝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坎塘内侧(后修建的“娘娘殿”处)垒起数丈高的泥墩,作为“烽火台”,则取高墩之“墩”字,并与坎塘之“坎”字组合,冠以“坎墩”之名。
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曾分“坎西”和“坎东”乡、公社或镇等。
坎墩原属余姚县,民国纪年前属保德乡。
民国29年(1940年)置坎墩镇,1950年析置坎西、坎东、直塘3乡。
1954年县境调整后,坎墩行政区划隶属于慈溪县,1988年撤县设市。
1956年2月,坎东、坎西复并成坎墩镇,次年直塘乡并入。
1958年称红旗公社十三、十四、十五大队,后改设为六灶、坎东、幸福、直塘管理区,又合并改为浒山人民公社。
1961年11月,建坎东、幸福、直塘公社,后直塘并入幸福公社。
1966年,幸福公社改称为坎西公社。
1983年9月改制称坎西乡、坎东乡,次年6月坎西乡改为坎墩镇。
1992年5月坎东、坎墩两乡镇合并,恢复早期所称的坎墩镇。
2001年10月,撤消镇级建制,设立坎墩街道。
坎墩居民经移民繁衍开发而来。
盐渔农工商贸历史悠久,数百年间处于滨海,沿坎塘煮海盐建灶棚,以灶编号作地名,故有“东五灶”、“六灶”、“一灶”、“二灶”、“三灶”、“四灶”、“西四灶”……之称。
随着商贸的发展,坎塘形成“十里长街”。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胡杰人在《坎镇各店整规启》中说:“乡邻聚数万户之多,市肆张百廿家之众”。
坎墩沧桑,积淀成移民文化、滨海文化和儒商文化三大特点。
一方水土一幅长卷。
坎墩人杰地灵,长期有着重教兴学的优秀传统。
初中办学自1957年8月开始,不断加强发展、完善提升。
(二)坎墩初中办学概述坎墩初中校史,既是坎墩初级中学办学的历史,也是坎西人兴办初中的历程,且50-60年代将坎东纳入其中。
其发端于1957年的初中补习班,维系于坎墩“民中”,普及于村校的附设初中或初中,调整于坎墩中心学校,独立于坎西乡初级中学。
55年的初中办学线索为:初中补习班(1957年)——“民中”或坎西公社中学(1958年秋至1972年)——村办初中(1973年至1978年)——坎墩中心学校(1978夏至1983年)——坎西乡初级中学(1983年夏至今)。
其中,1972年11月坎西公社中学升格为县属完中后,1973年开始从本校史剥离。
村办初中期间,七八九联校办学时间和规模为最,可未见以其为基础发展初中教育,其余便无从谈起。
1978年建立中心学校后,少部分村附设初中仍招生至1982年作过渡。
1957年秋,由坎墩工商联社热心学校教育的朱衍生主任为主发起,掀开慈溪乡间兴办中学的历史,开办“坎墩初中补习班”。
翌年秋转入红旗公社民办初级中学(简称“民中”)。
“民中”一直延续至1970年。
早期校舍以借用为主,简陋破旧,几易校址,屡改校名,规模最大时招收新生3班160人左右;1959年秋在校生5班230余人。
暂时困难时期,人们生活艰难,严重影响在校学生巩固率。
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帮助家庭参加劳动。
1960年秋,兴办农业中学,学制两年,半农半读,地址浒山农科所(现坎墩回春北弄66号),后转长白。
1961年夏停顿,调整后重新招生。
1965年秋,社会经济形势有所好展,在招收普通初中班一班的基础上,又招收农业中学(初中建制)班级一班,生源含崇寿、宗汉等周边地区。
文革动乱时期,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受冲击。
1966年9月开始搞串连,到1968年2月“复课闹革命”,恢复正常上课。
期间,“贫管会”管理学校;升学采用推荐方式;缩短学制——1969年初中和高中均改成二年制,至1978年秋恢复三年制;1970年招收春季班,两年后的1973年又恢复至秋季招生。
1969年开始,公办学校下放到大队办,提出普及初中。
1966年,学校由现坎墩街道成校(今坎墩长白路29号)迁至镇北原浒山农科所,后曾称之红专学校(现坎墩回春北弄66号),校舍始得固定。
1970年春首次招收普通高中学生2班。
1986年秋始办职业高中,地址现成校南首,92年建立坎墩职成教中心学校,迁址现成校,至2003年职高停办。
期间,先后开办机电、美工装璜、服装、外贸英语等专业,在校生最多时七班260余人。
1971年取消“民办”字样,改为坎西公社中学。
1972年11月,坎西公社中学升格为县属完中,改名为坎西中学。
对村校初中班负有管理辅导职责,并负责初中办学年报。
1973年开始,各大队小学先后纷纷开办“附设初中班”,1975年和1976年均达8所,1977年为最,达10所,是年毕业生共13班。
1976年曾先后建立“新建中学”和“育红中学”,不过规模只有3-2班,办学时间也仅仅三-二年。
1978年建立坎墩中心学校,分设小学部和初中部。
大队学校“附设初中班”逐步并入中心学校,逐年减少,至1982年完全退出。
恢复高考后几年间,学校往往分设快慢班,频繁编班。
1986年9月,提出后进生转化,防止“两极分化”。
1983年秋,撤消坎西公社中心学校,小学和初中分置,建立坎西乡初级中学,校址设在槐花树北首。
由此,独立建制的坎墩初中学校不断发展完善。
1984年6月更名为坎墩镇初级中学。
1985年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小学升初中不再办理报考手续。
1986年4月,坎墩镇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1987年秋,坎墩初级中学迁入三合新村南新建的校园,延用至今。
1992年5月,坎墩镇和坎东乡合并为新的坎墩镇。
1992年7月,学校更名为坎墩中心初级中学。
1997年秋、1999年秋、2002年秋,坎墩初中先后扩建启用的三幢教学楼,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2001年10月,坎墩镇改制为坎墩街道。
2002年4月取消“中心”初中建制,改名为坎墩初级中学,与坎东初级中学并行。
2007年坎墩初中成为“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办学纲要”达纲学校,及“浙江省义务教育三类标准化建设”学校;2009年坎墩街道成为首批慈溪市现代教育装备达标镇(街);2011年通过数字化校园验收。
2011年秋,坎墩街道新建慈溪市保德实验学校,街道内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坎墩初中转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由此,将担负外地生教育的使命。
二发展史略坎墩初中自1957年开始办学,至2012年初,共走过了55个春秋。
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巩固发展,逐渐完善,基本能满足居民(含今过半数的外地生)上好学的需要,向教育现代化进发的历程。
该历程分初创时期、巩固阶段、普及阶段、规范阶段、完善阶段分述。
(一) 初创时期——“初中补习班”开先河(1957年-1961夏)坎墩初级中学创始于坎墩商建初中补习学校(班),学校性质为工商联办。
发起人坎墩工商联主任朱衍生任名誉校长,沈仁孟老师主持日常教学工作,教师有沈仁孟、楼元才和孙志福共三位。
校舍由工商联提供,借用区商检办公用房,校址在坎墩沈五村杨家甲塘南口。
教师工资和日常教学费用从学生交付的学杂费列支。
翌年秋转入新建的坎墩民办初级中学(简称“民中”)。
据1960届“毕业证书”,称浒山公社坎墩乡中学,校长郑成根(实际为兼职),毕业证书由慈溪县人民委员会颁发。
该届学生毕业于1960年7月,考入高一级学校30余人,胡介埙、胡清志、郑克强等均毕业于该学校(班)。
此后,经历60年代初暂时困难时期的摇摆徘徊,到稳固发展,凡数迁校址,几易校名,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以“民办教师”和代课者居多。
“民中”招生范围长期覆盖整个坎墩地域,即含坎东,直至1969年夏。
毕业生少数升学继续深造,多数各自谋业。
1958年实施公办和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乡乡办中学,慈溪县共办民中37所。
是年9月,坎墩兴建红旗公社民办中学,由公社(后改设幸福管理区,又改为浒山人民公社))政府主办,党委负责领导与管理。
校址分设在坎墩教堂和现坎墩成人教育学校(坎墩长白路29号)。
新招生3班,在校生共4班,学生200余人,教师8人,其中公立教师3人,民办教师3 人,农民老师2人。
1959年和1960年秋各续招一班,1959年秋在校生达5班230余人。
由于极左思潮和暂时困难影响,办学出现动荡,1961年慈溪县民中减缩为14所,翌年减至10所。
坎墩民中在1961年夏中止,1959级和1960级在校学生解散。
据1959学年该校负责人岑承先先生回忆,当时阶级观念浓烈。
1960年约6月间,因在校生出身于非贫下中农家庭比例较高,管理区党的负责同志指示停办,师生被迫解散。
后未得到上级部门同意,下半年复学,学校得以勉强生存。
1960年秋,同时兴办浒山区农业中学,半农半读办学形式,至1962年年初毕业。
地址浒山农科所(现坎墩回春北弄66号),后转长白。
生源含崇寿乡,一个班级,无后续招生。
期间,1961年上半年有多人被东山师范学校选录就读。
(二)巩固阶段——“民办中学”重起航(1961年秋-1968年)1961年秋,调整后重新招生1班,不致中断,始终坚持办学。
此后逐渐稳固。
1962年2月,全县“民中”统一命名方式,称慈溪县幸福公社民办中学,实行“民办公助”,1971年改为公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