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疾病。常因受凉 、 饮食 、 情志等因素诱发。因病机不 1 . 2 . 3 同中求异 , 综合调理 胃脘痛有七种基本证 同可分 为七 种基 本证 型 : 寒 邪 客 胃、 饮食 停 滞 、 肝气 型 : 寒 邪客 胃、 饮食停滞 、 肝气犯 胃、 肝 胃郁 热 、 瘀 血
犯 胃、 肝 胃郁 热 、 瘀 血停 胃、 胃阴亏虚 和脾 胃虚 寒 型 。 虽 病机 不 同 , 但 发 病 机 制 上 又 有 共 同点 , 即不 通 则 痛 。所 以 , 在 治疗 上 应 辨 证 施 治 , 结 合 个 体差 异 , 同
龄 均可发 生 。 胃脘 痛是指 上 腹 胃脘 部 近心 窝处 经 常 为要 , 肝失 疏 泄 、 胃失 和 降 、 肝气瘀结 , 必 先 疏 肝 理 发 生疼 痛为 主 的一种病 症 。中 医 胃脘 痛 可见 于现 代 气 、 和 胃调 气 ; 肝 胃 同治 以 疏 肝 、 柔肝、 缓 急 止 痛 为 医学急 慢性 胃炎 、 胃十 二指肠 溃疡 、 胃癌等 消化 系 统 主 , 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加减。
制 成肚 兜 , 内置药末 , 敷 于 中脘 , 治 疗脾 胃虚寒 型 、 肝 佛手 、 郁金 、 苏梗 、 香附 、 砂仁 、 玄胡 , 以疏 肝 和 中 、 行 是 一种操 作 简便 、 安全 、 经济 、 快 速 见 , 以疏肝 解郁 、 降逆止 呕 和 胃为 主 , 用代 赭旋 复 汤 、
用 艾 条 隔 姜灸 治 疗 脾 胃虚 寒 型 胃
1 . 1 . 4 穴 位按 摩
选 内关 、 足三里 、 合 谷 用 拇 指 指 气散 、 平 胃散 、 四逆 汤 , 以和 中化 湿 、 升清降浊 ; 肝 郁 胃寒 的慢性 胃脘 痛 , 反 复不 愈 者 用香 砂 六 君 子 汤 以
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的中医辨证施护

5*,+%)/ 8&)&/#8#)-;9 -,&2%-%3)&'40%)#+#8#2%$%)# +9)2,38#2%77#,#)-%&-%3)73,"&-%#)-+G%-0#"%/&+-,%$
"&%)$&*+#2;9 '%@#,]O%&--&$X%)/ +-38&$0
J:5P3)/"%)/# PJD5N V*#8#%# E=L?%K%&3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最常见的病证之一#是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上 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气等症状) 胃痛也是西医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组消化系统疾 病#相当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 消化不良等'# )!( ) 胃脘痛虽病于胃#次责之于脾#
但与肝脏关系密切#0 临证指南医案1 中记载, 肝 为起病之 源# 胃 为 传 病 之 所 - # 肝 主 疏 泄# 调 节 脾 胃气机#肝气失调则脾胃升降失常#易形成胃脘部 疾病之肝气犯胃证'+( )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 作+家庭等压力较大#生活+工作等节奏越来越快# 诸多情绪难以发泄易成郁气#诸多疾病的形成与此
! ?$(&%#<$"#+,E('$$" &"4 E#+<&*. ?)/$&/$# 6%&4)#)+"&' -.)"$/$7$4)*)"$C+/()#&'+,K9')"# K9')"# A9&"53)# *+(""""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主要症状病例数 辨证施护方法 实施人次百分比 胃脘疼痛 50 人50 人胃脘疼痛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胃脘痛是我院内科“ 5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 2015 年 1月至 12 月,我院内科“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 55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 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 44 例:肝胃气滞证 10 例,脾胃气虚证 10 例,肝胃郁热证 10 例,肝胃湿热证 5 例,脾胃虚寒证 5 例,胃阴不足证 2 例,胃络瘀阻证 2 例,其它补充诊断 11 例、瘀血停胃证 2 例,饮食伤 胃证 1 例, 肝气郁滞证 1 例,瘀阻肠络证 1 例,肝气犯胃证 4 例,肝胃气虚证 1 例,气虚血瘀证 1 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饮食;深呼吸 / 肌肉放松、活动、体位、口腔护理、情志护理、疼痛评估、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监测营养 指标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艾灸、中频脉冲、水疗、中药封包、拔火罐。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深呼吸 / 肌肉放松 23 46% 活动 35 70% 饮食指导。
50100%其它护理措施26 52%嗳气反酸 3 人纳呆 2 人活动 6 75% 饮食9 100%胃脘胀满9 人情志护理 3 33%排便指导 2 22%腹部按摩 2 22%其它护理措施 1 11%体位护理 3 100%饮食/ 水 3 100%情志护理 1 33%其他护理措施0 0%口腔清洁0 0%监测营养指标0 0%饮食指导 2 100%其他护理措施0 0%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耳穴贴压25 50%艾灸28 56%水疗10 20% 胃脘疼痛50 穴位贴敷 4 8% 胃脘疼痛50 中药熏洗 2 4%中药封包 2 4%拔火罐 2 4%中频脉冲 1 20% 胃脘胀满9 穴位贴敷0 0%纳呆 2(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 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例数依从性( %)满意度( %)项目贴敷按摩穴位注射 0 0% 耳穴贴压 2 22% 艾灸 4 44% 水疗 1 11% 穴位贴敷0 0% 嗳气反酸 3 穴位注射 0 0%艾灸 0 0% 穴位按摩0 0% 耳穴贴压0%(人)依从 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 不满意 穴位 4 人3(75%)1( 25%) 0( 0%) 3( 75%)1(25%)0(0%)穴位0 人0(0%)0( 0%)0(0%)0( 0%)0(0%)0耳穴25 人贴压24( 96%)1(4%)0(0%)21(84%)4(16%)0(0%)艾灸30 人29( 96%)1(3%)0(0%)23(76%)7(23%)0(0%)拔火罐 1 人 1 ( 100%) 0(0%) 0( 0%)1(100%)0(0%)0(0%) 中频脉3 人3( 100%) 0(0%)0( 0%) 3(100%) 0( 0%)0(0%)冲 水疗11 人 11( 100%)0(0%)0(0%)11(100%)0(0%)0(0%) 中药封 2 人2( 100%) 0(0%)0( 0%) 2(100%)0( 0%)0(0%)包中药熏2 人2( 100%)0(0%)0( 0%) 2(100%) 0( 0%)0(0%)。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

胃脘 痛 患 者 的辨 证 施 护
徐 雪 娣
中 图分 类 号 : 2 8 1 文 献 标 志 码 : R 4 . B 文 章 编 号 :04— 4 X(0 0 l —2 0 0 10 7 5 2 1 ) 1 0 3— 2
3 0~5 / i 0滴 m n为宜。若痰液黏稠不易排 出用高频雾化吸入 , 辅
( 稿 日期 2 0—0 收 01 5—3 0)
嘱给 予 吸 氧 2~ L m n 伴 有 高 碳 酸 血 症 时 , 低 流 量 ( ~2 / 4 / i, 予 1 L m n 低 浓 度 吸 氧 。 氧 时 注 意 呼 吸 道 的湿 化 和 通 畅 , i) 吸 避免 气 道 干 燥和寒冷气流的刺激而导致气道痉挛 。 32 促进排痰 . 若 无 心 、 功 能不 全 , 鼓 励 患者 每 日饮 水 约 肾 应 2~3 ; 症 哮 喘 静 脉 补 液 纠 正 失 水 , 般 补 液 量 2—3 , 速 以 L重 一 L滴
免出现耐受 。使用气雾剂时 , 指导患者在用药时深吸气 , 吸气后
屏 气 几 秒 钟 , 药 物 吸 入 细 小 支 气 管 以 发 挥 更 好 的 效 果 。 血 压 使 高 病 、 尿病 、 糖 甲亢 、 肌 缺 血 、 功 能 不 全 及 老 年 人 慎 用 或 不 用 。 心 心 ( ) 碱 类 药 物 : 见 不 良反 应 有 恶 心 、 吐 、 痛 、 奋 、 眠 、 2茶 常 呕 头 兴 失 心悸 、 重 心 律 失 常 等 , 反应 有 很 大 的个 体 差 异 , 者 应 以 常 严 其 患 规 剂 量 为 基 准 , 据个 体 反 应 稍 作 调 整 。 3 糖 皮 质 激 素 : 分 患 根 () 部 者 吸入 后 出现 声 音 嘶 哑 、 口腔 念 珠 菌 感 染 或 咽 喉 肿 痛 等 , 导 患 指 者 在 喷 药 后 及 时 、 分 漱 口。 充
浅谈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 关键词 】 胃脘痛 ; 证施 护 ; 辨 中医
【 中图分类号 】 2 8 R 4
【 文献 标识 码 】 B
【 文章编号 】 6 2 22( 02 0 — 33 0 17 —5 32 1 ) 4 02 —2
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的食品。 22 寒邪犯 胃型 饮食宜 软而 热 , 生冷 食 品 。 .2 . 忌
用, 其中,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这也说明了壮医针挑法配合中药 内服可通过 调节 甲状腺功能来治 ̄G ae’ , rvs病 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药物他巴唑组, 疗 效显著 , 且具有方法简便、 易于操作 、 经济适用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 文献
集针挑 、 割治、 按摩为一体的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传统 医疗技法 , 是其治病
结合 临床研 究 . 中医杂 志 ,9 02 ( 1:7 I6 ,I })2
血清中的甲状腺索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为F 3 F 4 正常血中甲状 T ,T 。 腺索( 4、 T )三碘 甲状腺原氨酸(3绝大部分与血清蛋白质结合, T) 游离的极 少, 游离T (T ) 4F 4与 ̄ T (T ) 3F 3是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部分, 能直接反 映甲状腺功f[] l 3。 P 近年的研究认为 ,T 是 甲状腺激索代谢的重要控制点,  ̄ F3 是调节细胞内活性激素水平的重要机制。 从本文观察结果中可以看出, 经
《 求医问药 半月刊 S e Me i l dA kT e dc e 02年第 1 卷 第 4 el dc An s h Mein 2 1 ‘ a i 0 期
33 2
行气, 诸药合用, 共凑理气化痰散结, 养血活血消瘿之功 。 壮 医针挑疗法是用一种特制针或大号缝衣针, 根据患者病症选择体 表上有关部位或穴位( 网结)运用不同手法, , 挑破浅层皮肤异点或挑 出皮 下纤维, 进行治病的一种简便疗法。 与传统中医针挑疗法相比, 这是一种
胃脘痛诊断标准

胃脘痛有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湿热中阻、肝胃郁热等八个证型,需遵医嘱用药治疗。
1、寒邪犯胃:患者突发剧烈胃脘痛,保暖后疼痛减轻,受凉后症状加重,口不渴且喜热饮,伴有恶寒,观察舌苔薄白,属于寒邪犯胃证。
2、饮食停滞:如果胃脘胀痛,嗳气有酸腐味且有呕吐、大便不爽等,排便后症状减轻,且舌苔厚腻,属于饮食停滞证。
3、肝气犯胃:胃脘胀满且连着胁部疼痛,伴有频繁嗳气、吞酸、大便不通畅等,且多在情绪抑郁时发作,伴有心情烦躁、易怒、喜欢叹气等,舌苔薄白,属于肝气犯胃证。
4、气滞血瘀:胃脘疼痛且拒按,疼痛部位固定,进食后疼痛加重,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舌体有瘀斑,属于气滞血瘀证。
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且有吐清水、腹泻、神情疲惫、手足发凉等,舌质淡且舌苔薄,属于脾胃虚寒证。
6、胃阴不足:胃脘有灼热感、隐痛,有饥饿感但不想吃东西,伴有咽干、口燥、大便干结等,属于胃阴不足。
7、湿热中阻:胃脘疼痛且有口渴、恶心、不想喝水等情况的,属于湿热中阻证。
8、肝胃郁热:胃脘有灼痛,并有烦躁不安、反酸等症状,属于肝胃郁热证。
患者需及时到医院就诊,经辨证分型后分别遵医嘱使用具有健脾、消食、散寒、祛湿等作用的药物,如香砂养胃丸、蒲元和胃胶囊
等,以改善不适。
胃脘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慢性胃炎)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又称胃痛。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常见证型: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湿郁脾胃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
二、辨证施护(一)环境与生活起居护理1、病房环境宜清洁、安静、空气流通,生活宜有规律,防止胃脘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2、脾胃虚寒证室温宜略高;胃阴不足证喜凉恶热,室内宜湿润凉爽;肝胃郁热证室温可偏凉,光线柔和。
(二)给药护理1、脾胃虚寒证中药汤剂宜热服,以驱寒止痛。
2、胃阴不足证中药汤剂宜温服、少量频服。
3、肝胃气滞证中药宜温服,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以细、软、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湿郁脾胃证不宜进食甜味、性温热食品,不宜过饱,不宜进食生冷食物。
3、肝胃气滞证饮食宜清淡疏利,常食萝卜、洋葱、柑橘、大蒜等,忌食南瓜、红薯、土豆等。
4、肝胃郁热证饮食宜清淡,多予泄热之品,可喝绿豆汤、莲子汤等清凉食物。
5、胃阴不足证饮食宜细软多汁,少食多餐,可多食滋养胃阴之品,如牛奶、藕等。
6、脾胃虚寒者饮食宜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泠瓜果,可服用生姜红糖汤,多食温中健脾之品,如山药、茯苓、苡仁等。
(四)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五)对症护理1、可配合穴位按压或针刺治疗胃痛,实证者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用泻法;虚证者取穴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用补法,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有无规律及伴随症状,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三、健康指导(一)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二)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三)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脘痛不同证型的中医辩证施护
张瑶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730020
【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中医胃脘痛可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系统疾病。
是一种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胃脘痛常容易因受凉、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因此护理工作者根据胃脘痛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包括中药外治法,合理饮食调护,情志调护,起居管理,,等措施,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辩证施护
中医所指的胃脘痛,涵盖了西医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具有慢性发病,反复难愈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临床上,胃脘痛可以辩证分为寒邪犯胃,肝气犯胃、肝胃湿热、脾胃虚弱等型。
现就中医综合护理不同证型胃脘痛的方法概述如下。
1.中医外治法:
1.1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将中药研成细末,以棉布制成肚兜,内置药末,敷于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胃脘痛。
1.2离子导入疗法:用中药电敷中脘穴治疗急性寒症胃脘痛。
1.3针灸疗法:用艾条温针隔姜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
1.4穴位按摩:选取内关、足三里、合谷用手拇指腹按摩,每日2-3次,每穴10-15分钟【1】。
1.5中药烫疗:选用大黄、当归、红花、干姜等活血温经、祛风镇痛的中药用高
度酒浸泡1-2个月,取药渣300-500g棉布包裹。
每次烫疗可以加入药酒和水适量,用微波炉加热,烫神阙穴或上腹部,至药包冷却【2-3】。
2.情志疏导:
中医理论认为忧思对人的脾胃功能有不利影响,因而,对于胃脘痛患者,应注意情志疏导,,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诉,开解内心烦忧,因此,应多给予患者关怀体贴,消除焦虑紧张情绪轻质的目的。
提高患者对诊疗的满意度,以此达到减少情绪波动,调畅的目的【4-5】。
3. 饮食护理
3.1 寒邪犯胃: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通减,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护理时必须注意妨害保暖,可予热水瓶温敷神阙穴。
予足三里温和灸法,亦有效果,饮食宜给予热饮,如生姜红糖茶、姜韭牛奶汤、羊肉汤、良姜牛肉汤等有温中散寒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病情。
3.2 肝气犯胃:主要表现为胸胁胃脘胀满,攻串作痛,痛处游走不定,其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善太息,嗳气泛酸,脉弦。
护理时应注意情志的疏导,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
配合中医针刺疗法,先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能有效疏肝理气止痛。
中药可采用柴胡疏肝散。
饮食宜清淡兼有理气和胃功效的食物为主,如茴香汤,青陈皮粉,蜜饯鲜橘皮、、陈皮甘草汤等具有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的食物。
3.3 肝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畏热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药薏米仁能清除湿热。
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如蒲公英淡盐水、黄连米汤、蜂蜜饮、绿豆蛋清汤,也可多食用新鲜水果,菊花晶或用鲜栀子煎水冲鸡蛋花服用,每日早晚各一次,连服3-5天,清热和胃止痛效果甚佳。
若胃热较甚频繁呕吐者,可用黄连3g泡水代茶饮,清热止呕效果明显。
饮食忌油腻煎炸之品,严禁辛辣食品以免引动肝炎,诱发消化道出血,痛势急迫,呕吐频
繁者应暂禁食。
3.4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食少纳呆,喜暖喜按,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病势延绵不愈,舌质淡嫩,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应注意腹部保暖。
足三里、神阙穴位温和灸法亦能温补脾胃。
饮食宜给予温中健脾的食物,陈皮姜片茶、花椒火腿汤、兔肉健脾汤,杞子牛肉汤等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出血者不可用。
平时多食温补之品,以振奋脾阳;阳虚兼有胃酸分泌不足者,可用葱姜浓肉汁汤,葱花鸡蛋汤等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
平时应注意少食多餐,禁食苦寒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脾胃虚寒
4.起居管理
中医认为,“过劳伤脾”、“久卧伤气”,这两句包含了脾主四肢,故而劳作太过,容易伤及脾气,而少动久卧,则使得气血淤滞不通,脾胃运化功能亦受影响。
因而,对胃病患者,在静养之余,要适当的体育锻炼,使得谷气得消,运化通畅【6】。
总之,中医对胃脘痛的护理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如果能综合各种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必将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为学科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桂芬,桑德友,陈冬青.穴位按摩在胃脘痛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间疗法,
2003,11(1):55.
[2] 周银秀,王爱华.中药外治法治疗胃脘痛临床应用进展中药外治法治疗胃脘痛临
床应用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2):54-55.
[3] 侯晓慧,郑庆元,王德萍.中药烫疗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观察[J].护理
学杂志,2007,07:49-50.
[4]吴景华.胃脘痛临床护理与健康指导[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2):26.
[5] 蔡悦,刘景泉.胃痛从肝论治体会[J].河北中医,2002,24(6) 439.
[6] 彭红.谈谈胃痛的中医护理[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