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诗中的夕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歌当中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诗歌并不着力表现日出的恢弘境界,而是刻意描绘夕阳的落寞意趣。
古典诗歌里的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的美学境界,无不涂抹着夕阳的色彩,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
那么夕阳作为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它到底呈现出哪些别样的色彩呢?一、“人生迟暮”的悲凉古人生命短暂,在古人感叹生命短暂的悲凉诗句里,夕阳成为首选的意象。
古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天际喷薄而出到夕阳西下日薄西山,便认为这正是生命从壮烈走向寂灭的过程。
因此,夕阳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频频出现,它也正代表了人们对春光易去、人生易逝的感叹。
晚唐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句诗里诗人借助夕阳这个典型意象的塑造,不仅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促,而且表达了对抱负没有实现而生命又接近终结的无奈伤感。
姚合《哭贾岛二首之一》说:“白日西边没,沧波东去流。
名虽千古在,身已一生休。
岂料文章远,那知瑞草秋。
曾闻有书剑,应是别人收。
”诗中沉落在浩渺烟波里的夕阳,正是那位历经坎坷寂寞而死的苦吟诗人一生的写照。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也把夕阳下的悲凉生命写得淋漓尽致。
二、“乌衣巷口”的衰败古代诗人常把“夕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来感叹人世的沧桑,抒发自己的悲慨。
刘禹锡《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的野花独自开放,旧时堂前的燕子也已经飞人了寻常百姓的家。
凄清冷寂的氛同中,当年那些衣冠楚楚,裘马洋洋的豪门世家而今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一抹夕阳还在辉映着久别的历史,品味着历史的沧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说:“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当年刘裕金戈铁马的风流余韵只留在了夕阳的晚照里,一个“斜阳”意象写尽了人事的沧桑,也写尽了词人自己的英雄失路。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黄 昏时分为何更易诱发人 的相思之情呢?我们仍以诗词说 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 晖脉脉水悠悠 , 斜 肠断白蒴洲。”温庭筠 ( 《 梦江南》 ;无一语 , )“ 对芳樽 , 安排肠断到黄 昏。”秦观鸺 鸪天》 ( ) 应该说黄 昏更易触动这些深闺女子 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 昏使她 黄 们想得太多太多 , 日暮徒增愁 , 哪堪空守候 。即使是一位趣味高
维普资讯
20 0 8年 4月 ( 总第 8 期 ) 0
。
论 旁 坛
Y O L O N T A N
NO. 2 0 4, 0 8
( u uai tN . ) C m lt ey O8 v 0
浅析古典 诗词 中的黄 昏意象
孙 杰
广 西宾 阳县 武 陵 中学 , 西 宾 阳 50 1 广 344
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 同。 ……但看古来歌舞地 , 惟有黄 昏鸟雀 悲。 ( ”刘希夷《 代悲 白头翁》 “ )欲知幽怨多 , 闺深且暮。 ( 春 ”刘令娴
息” 中国古 代这种农 耕方式 , 这种生活方式 , 映出 了一 种和平 反 安宁 , 温馨 民族文化 心理。 于是 当这种本应 日落思归 , 有家难 却 返的时刻到来之 时 , 给人们 的就会是相 反的情绪 。《 经 - 带 诗 君 子于役》 鸡栖 于埘 , “ 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 。” 女子 在太 阳即将 下 山这 特定环境里 , 鸡进 窝 了, 牛牧归 了, 但是丈夫从 事兵役 却有 家难聚 , 时黄 昏带来 的是她对 丈夫 深深 的思念 , 衬 出她 的 这 反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比黄花瘦。”李清照《 人 ( 醉花 阴》《 。《 声声慢》 借黄 昏梧桐雨 , 将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清照《忆秦娥咏桐》赏析(附译文)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赏析【附译文】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登临高高的楼阁,那横七竖八的山峦、空旷的原野像是笼罩在烟雾之中,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很稀薄。
微光稀薄,乌鸦飞回巢穴以后,黑夜里听到传来的军中号角。
香火就要熄灭,酒也所剩无几,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
严酷萧瑟的秋风,催逼、加快了梧桐的飘落。
梧桐落,就是那种不愿见到的、一片衰败的景色,它是那么叫人感到孤独、冷落。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
此调始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录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
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用韵以入声部为宜。
⑵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
平野:空旷的原野。
烟光薄:烟雾淡而薄。
⑶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
苏轼《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诗:“朝随白云去,暮与栖鸦归”。
秦观《望海潮·梅英疏淡》词:“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⑷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
角”:画角。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
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和湘东王折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⑸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
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
⑹西风:《全芳备祖》原缺此二字,据《花草粹编》编补。
即秋风,《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中的“西风”同义,皆喻指金兵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便对南宋发动南扰、东进之攻势,而作为“亡人”之象征的“梧桐落”,正是在“西风“催”遏的背景之下。
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
岳飞《池州翠微亭》诗:“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一徐安国《红梅未开以汤催趁》诗:“频将温水泛花枝,催得红梅片片飞。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常见意象

• 【特定地点类】 (1)长亭: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 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 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 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2)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 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 (3)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 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鸿雁、尺牍dú 、尺素 亡国:后庭花。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遗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 楚悲凉” •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 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 “嫦娥”、“蟾蜍”
柳 月亮
船
送别 思乡
思乡、漂泊 大雁 落日 思念 年老
菊花: 高洁、隐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 梅花:高洁、坚强 游)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芭蕉: 孤独、忧愁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
• 折柳:表示送别、 离愁别绪、思乡。 • 斜阳:表示日暮, 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 残月:表示不圆满, 孤独忧愁的心绪。 • 寒蝉:表示冷凄, 含有凄惨萧瑟之情。 • 短笛:表示送别、 思乡,寄寓思念之 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

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词黄昏意象探析论文导读:在李清照《漱玉词》现存约六十首词作中。
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黄昏或与黄昏有关的意象约十六首。
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黄昏,内涵,《漱玉词》胡应麟说: 古诗之妙专在意象。
诗歌语言大都短小精悍,之所以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集中表达抒情本质,关键在于运用了一个又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实际上,一首诗、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词语的组合,从艺术构思的角度而言却是意象的组合与跳跃,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象,既有作为自然物体的客观属性,又具有作家主观赋予的情感内涵和特殊意蕴。
诗歌是情感的宣泄,而情感又极具个性。
因此,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载体与符号,袁先生以为诗的意象和与之相应的辞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并进而认为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因此,对作家作品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意象群进行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家丰富深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状态,从而为准确深入把握作家作品提供契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作为女性词人,其在意象意象群的选择与建构上更是独具特色。
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意象意象群,以及这些意象意象群包含的丰富独特的情感内涵,使得其词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当时号为易安体。
总体而言,李清照词中常见或固定的意象有如下这些:酒、花(菊花、梅花、海棠、桂花等)、黄昏、东篱、鸿雁、晚风、淡月、疏帘、梧桐、雨等。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
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
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
《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 晚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
• 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 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 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 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 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 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 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 他们较常写到的。
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 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 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 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 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 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
• 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 • ——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 谁念西风独自凉? •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
•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
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 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 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夕阳的陨落让多愁善感的诗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非永恒性。
这种感于黄昏日暮美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忧患意识长久地滞留在诗人的心中,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生命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而这种忧患意识就集中体现为对夕阳这一黄昏意象深沉悲凉的感悟。
二、乡国情思
薄暮黄昏:情与景交融的千年契机,处处弥漫着一种忧郁而美丽的黄昏气氛。
黄昏情结中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起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诗歌意境的浑成中,激荡出不同的波澜。
《君子于役》“……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对景怀人,意致缠绵,有弦外之音。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渺无边,令人回肠荡气,具
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行人忧愁不断,旧愁未去,新愁已生,一丝连绵不绝的乡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
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凄凉的秋日黄昏图,表现了边防将士戍守之苦,将思乡、忧国的深情,写得既雄浑又悲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戍守边防的将士终日面对的环境就是茫茫大地,而夕阳的沉没常使大地呈现出一种悲凉凄迷之感,这时候一些鸟鸣声响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限联想,而各种情感的生发终将归结为“思乡”,长叹“日暮乡关何处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的《梦江南》,从清晨写到黄昏,从楼头、斜晖写到白苹洲,从希望到失望以至“肠断”,把思君之情表达得含蓄、细腻。
李清照是黄昏情结的代言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质朴动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状离愁难出其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听雨堪称典范。
柳永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霭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
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三、隐逸情怀
志在齐国平天下的才子们在政治上失意后,对日暮飞禽走兽如期归巢产生了一种亲切感,黄昏归鸟契合了他们的心灵。
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借助自己钟爱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自身的高尚品格,抒写自己的远大志向的诗作诞生了。
陶渊明厌倦了官场生活,归隐山林,寻觅隐逸生活的安适恬静。
《饮酒》其五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一抬头,“山气日夕佳”。
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及至,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地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中景色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神形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夕阳”成为情感的一种寄托,“夕阳无限好”被深刻、完好地体现。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眼中的一切事物都适时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恬然自得,诗人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
诗人眼中的山野都充满了“归”意:牧人、小牛、猎马、家禽……所有日暮归返的事物都是为了反衬诗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式的归隐情怀。
在这一点上,它们就构成了表达诗人归隐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四、愉悦情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在《暮江吟》中用拟人手法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
诗歌格调清新和谐,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王维《使至塞上》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开阔鲜明、充满光辉的雄浑美景,表达出高昂的生活情趣,旺盛的生命力和舒心愉悦的心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诗句对偶工稳贴切,意境开阔高远,情致深婉飘逸,俨然一幅和美的秋暮水墨画。
秋阳晚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云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这就是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给我们描绘的诱人图画。
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那胜于春光的魅力,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几位诗人表现落日晚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着重刻画了黄昏时的夕阳美景,表达出欢愉的心境。
而他们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江水、云霞、孤烟、落日……这一系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苏轼于1082年4月“游蕲水清泉寺”时的即兴之作,作品由眼前景物,感悟人生的哲理,以小见大,佳意天成,表达了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千古名篇。
从夕阳的轮回中来感悟更深层次的人生意趣,王之涣别开生面。
他在《登鹳鹊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抓住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深厚美学力量的典型意象“白日依山”,以“白日”为起点来贯穿全诗,把日、海、山、河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并吞万象的宏伟图画。
气势非凡,内涵深远,一扫夕阳“黄昏”之笔,而采用“白日”(这里是指夕阳),赋予“夕阳”另一层意蕴:日落就会有日出,日月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
这就使这里的“夕阳”焕发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让人从自然的轮回中去探索自然之美,体悟人生的真谛,穷尽宇宙的奥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人们感念黄昏,描述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上融合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照和领悟。
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初中课本中的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
它们无一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
但是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情达意的需要形成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黄昏意象独特的艺术情趣和无穷魅力。